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85-2014):鉛鋅冶煉廠工藝設計規範 [Code for Proces Design of Lead and Zinc Smelters]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85-2014):鉛鋅冶煉廠工藝設計規範 [Code for Proces Design of Lead and Zinc Smelter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編
圖書標籤:
  • 冶金工程
  • 鉛鋅冶煉
  • 工藝設計
  • 國傢標準
  • GB 50985-2014
  • 規範
  • 工業設計
  • 環境保護
  • 安全生産
  • 冶金行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1580242424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602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ode for Proces Design of Lead and Zinc Smelter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8
字數: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85-2014):鉛鋅冶煉廠工藝設計規範》共分10章,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原料、輔助原料、燃料,物料的貯存與準備,鉛冶煉工藝,鋅冶煉工藝,冶金計算,主要設備選擇,總平麵和車間配置,輔助生産設施,有價金屬迴收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 50985-2014):鉛鋅冶煉廠工藝設計規範》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原料、輔助原料、燃料
2.1 原料
2.2 輔助原料
2.3 燃料
3 物料的貯存與準備
3.1 貯存
3.2 精礦乾燥
3.3 配料
3.4 混閤與製粒
4 鉛冶煉工藝
4.1 鉛冶煉
4.2 二次鉛物料迴收
5 鋅冶煉工藝
5.1 一般規定
5.2 硫化鋅精礦焙燒
5.3 濕法煉鋅
5.4 二次鋅物料迴收
6 冶金計算
6.1 一般規定
6.2 鉛冶煉冶金計算的主要參數
6.3 鋅冶煉冶金計算的主要參數
7 主要設備選擇
7.1 一般規定
7.2 給料設備
7.3 輸送機械
7.4 起重設備
7.5 鉛冶煉設備
7.6 密閉鼓風爐煉鋅
7.7 濕法煉鋅
8 總平麵和車間配置
8.1 一般規定
8.2 物料的貯存與準備
8.3 氧氣底吹熔煉、頂吹熔煉、氧氣底吹熔煉直接煉鉛(QSL)法、基夫賽特(Kivcet)法、閃速熔煉法煉鉛
8.4 液態富鉛渣直接還原熔煉
8.5 鉛精煉
8.6 濕法煉鋅
8.7 密閉鼓風爐煉鋅(ISP)
9 輔助生産設施
10 有價金屬迴收
10.1 一般規定
10.2 鉛冶煉廠有價金屬迴收
10.3 鋅冶煉廠有價金屬迴收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史綱要》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且具有紮實曆史厚度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脈絡梳理。全書以時間為軸,係統梳理瞭自上古時期萌芽至新中國成立後初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從原始開采冶煉技術嚮近代工業體係轉型的關鍵曆史階段。重點聚焦於銅、鉛、鋅、鋁等主要有色金屬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技術演變及其社會經濟影響。 第一部分:上古至秦漢:萌芽與早期技術(約15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中國有色金屬冶煉的源頭。首先,通過考古學和文獻資料的交叉印證,詳述瞭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周時期,以紅銅為代錶的早期金屬技術如何誕生並逐步成熟。重點分析瞭陶範法、失範法等早期鑄造工藝的原理與地域差異,並著重考察瞭殷墟等地齣土的青銅器群,揭示瞭彼時在閤金配比(銅锡鉛的精確控製)和鑄造復雜性上所達到的技術高度,這遠非簡單的采礦,而是復雜的原料獲取和冶金認知體係的體現。 緊接著,本章轉入西周至戰國時期。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使用達到瞭鼎盛,同時也標誌著早期鉛鋅冶煉技術的齣現。雖然鉛鋅的地位遠不如銅重要,但文獻中已開始齣現關於“锡鉛”混煉的記載。本書細緻考證瞭古代關於“丹砂”、“黑鉛”的描述,推測瞭早期使用爐窯進行簡單焙燒或直接還原的技術路徑。例如,對巴蜀地區齣土的鉛質器物(如鉛餅、鉛條)的化學分析,揭示瞭當時對礦石的初步提純能力,強調瞭這一階段冶煉活動的分散性與經驗依賴性。 進入秦漢,國傢的統一為金屬資源的整閤提供瞭基礎。本部分詳細論述瞭秦漢時期對銅礦開采規模的擴大,如對巴蜀、楚地的礦山控製,以及鑄幣需求對冶煉技術進步的反嚮驅動作用。同時,鉛鋅冶煉也開始有所發展,尤其是在鹽鐵官營的背景下,鉛(用於冶煉銅和製造器皿)和鋅(雖然尚未廣泛用於閤金,但可能作為副産品存在於鉛冶煉過程中)的産齣數據得到一定程度的記錄。本書引用瞭《史記》、《漢書》中的相關記載,對比瞭官營冶煉與民間作坊在技術管理上的差異。 第二部分:魏晉至宋元:技術的停滯與局部的進步(約500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對大規模的工業生産造成衝擊,有色金屬的冶煉活動多迴歸到地方性、小規模的模式。本部分側重於分析這一時期的技術延續性與地方化。青銅冶煉技術趨於保守,但對火候控製的經驗積纍仍在繼續。 宋代是手工業和商業空前繁榮的時代,有色金屬工業也展現齣新的活力。本書重點分析瞭鐵(雖然非主角,但影響瞭爐窯技術)和銅的冶煉在新式鼓風設備(如水排、腳踏風箱)應用下的效率提升。對於鉛鋅而言,宋元時期,其主要用途轉嚮製造顔料和醫藥(如氧化鋅)。書中詳細探討瞭宋代煉丹術士對手工提純技術的探索,這些實踐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客觀上推動瞭對不同金屬氧化物性質的認識,為後世的濕法冶煉思想埋下瞭伏筆。例如,對古籍中描述的“提煉白霜”工藝的解析,試圖還原其可能采用的半蒸餾或氧化還原過程。 第三部分:明清:手工冶金的集大成與外部影響的初現(約500字) 明清時期,有色金屬工業發展達到瞭傳統手工冶金的巔峰。明代在礦産資源的國傢控製(如礦監製度)上達到瞭極緻,這直接影響瞭冶煉廠的布局和運營模式。本書詳細介紹瞭明代“官局”(官方冶煉機構)的組織結構和技術標準,特彆是針對銅錢鑄造和軍需物資的鉛鋅供應體係。 書中專門闢章討論瞭鉛鋅的獨立冶煉技術的成熟。明代,尤其在江南和西南地區,對鉛鋅礦的開采和冶煉已形成瞭相對成熟的“燒渣法”或“灰吹法”的雛形,即通過高溫將礦石中的金屬還原齣來。本書對比瞭早期與後期明代技術手冊(如《天工開物》中相關記載的理解與辨析)的差異,強調瞭在沒有先進鼓風設備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窯爐結構設計來優化熱效率和金屬迴收率。 此外,本章也觸及瞭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技術影響,例如對一些精確測量工具和玻璃儀器在實驗中的引入,雖然影響範圍有限,但為中國冶金技術嚮近代轉型提供瞭潛在的知識輸入。 結論:從經驗積纍到近代工業的轉摺點(約150字) 全書總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包括鉛鋅)的主要特徵:深厚的經驗積纍、強大的工藝適應性(因地製宜的爐型選擇)、以及中央集權對資源分配的強力乾預。本書旨在說明,在近代工業革命衝擊之前,中國的有色金屬生産體係是一個復雜、成熟但本質上仍屬於經驗主導的傳統手工業體係,其技術邊界已觸及傳統材料和熱力學原理的極限。 本書特色: 多學科交叉論證: 結閤瞭冶金史、考古學、經濟史和技術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側重技術細節考據: 嘗試對古代冶煉操作的化學原理進行逆嚮推導,還原工藝流程。 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相結閤: 在描繪國傢政策對礦業的影響時,不乏對特定礦山或作坊工藝的細緻剖析。 專注於“非主流”金屬的發展: 區彆於傳統側重於銅和鐵的研究,本書對鉛、鋅等金屬在古代的應用和技術發展給予瞭應有的關注。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所在的團隊主要負責後續的尾礦處理和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原本以為這本專注於“工藝設計”的規範對我們幫助不大,沒想到它在對副産品和廢棄物産生環節的描述上,精確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在介紹火法冶煉過程中産生的爐渣成分預測和預處理要求時,它詳細列舉瞭不同類型爐渣在後續資源化利用(比如作為建材)時需要滿足的物理化學指標,這個信息對於我們設計尾礦庫的穩定性和二次開發潛力至關重要。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體現瞭設計流程的邏輯性,從原料準備到最終産品齣廠,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當你對照著它進行項目規劃時,你會發現自己對整個生産流程的把控度會大大提高,很多跨部門協作中容易齣現的信息斷層,通過這本書建立起來的統一認知框架得到瞭很好的彌補。它強迫你從一個全局的、係統的角度去審視每一個工藝單元的操作,而不僅僅是孤立地看待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在“安全與可靠性”方麵的著墨之深。它將安全規範內化到瞭每一個工藝參數的設定之中,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一堆操作規程。例如,在描述高壓管道和高溫反應區的材料選擇時,它不僅給齣瞭推薦的材質等級,還附帶瞭不同工況下的腐蝕速率預測模型,這明顯超越瞭一般操作手冊的範疇,直達設計的本質。對於壓力容器的定期檢驗周期和設計裕度要求也闡述得極為審慎,充分體現瞭對長期運行風險的預防性管理理念。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整個規範體係充滿瞭厚重的責任感。閱讀它,就像是接受瞭一次關於“如何建造一個既高效又不會齣問題”的冶金廠的“洗禮”,它讓你明白,在處理鉛鋅這類重金屬和高風險化學品時,設計規範的每一個字都關乎環境和生命安全,這種嚴肅性是其他輕量級參考資料無法比擬的。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閱這本設計規範時,我有點被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措辭給震住瞭。每一個條款、每一條參數的設定,都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權威感,感覺就像是在閱讀一部法律條文,生怕自己理解錯瞭一個字就會導緻後續工程上的巨大偏差。這種感覺尤其體現在對物料衡算和能量平衡的章節中,它對各種反應的活度係數、熱力學數據給齣瞭明確的界定範圍和推薦取值,這在實際操作中起到瞭至關重要的錨定作用。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推薦做法”和“強製要求”之間的界限劃分,非常清晰,這使得項目組在進行設計優化時,有瞭一個明確的紅綫可以參考,避免瞭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費時間和資源去進行重復論證。此外,書中對自動化控製係統的接口要求也提得非常具有前瞻性,它預設瞭未來智能化工廠可能需要的關鍵數據采集點和控製邏輯框架,這讓我們的新項目在設計之初就避免瞭日後升級改造的窘境。這種對未來生産穩定性和可維護性的深遠考量,是很多標準容易忽略的細節,但這本書卻將其提升到瞭一個核心位置。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塊剛從礦山裏挖齣來的礦石,裏麵蘊藏著無數復雜而精密的計算和經驗。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枯燥的規範閤集,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簡直是一部冶金工藝的百科全書。尤其是關於煙氣處理和廢水淨化的章節,寫得極其詳盡,圖錶清晰得讓人一目瞭然。比如,它對不同類型的濕法除塵器在處理含塵量差異巨大的煙氣時的性能預期和安裝要點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對於我們項目初期進行設備選型時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考依據。我記得上次為瞭一個除塵係統的能耗評估焦頭爛額,翻遍瞭手邊的各種手冊都沒找到直接的參數,結果在這本書裏找到瞭一個非常貼近實際操作的修正係數,一下子就把問題迎刃而解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難以言喻,仿佛是找到瞭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你身邊手把手指導。這本書的價值,絕對遠超其作為“規範”的本身,它更像是一代代鉛鋅冶煉專傢智慧的結晶,對於任何想在設計階段就少走彎路的工程師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案頭寶典。它不僅僅告訴你“該怎麼做”,更深層次地解釋瞭“為什麼必須這麼做”。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質量,說實話,在同類行業規範中算是相當優秀的瞭。它沒有使用那些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的舊式圖紙,而是采用瞭大量現代化的流程圖和設備剖麵示意圖。特彆是對復雜反應器內部結構,例如鏇轉窯或鼓風爐的爐襯結構和熱量分布模擬圖,配以詳細的標注,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設備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空間概念。這種視覺上的直觀性,極大地加速瞭學習和理解的進程。我記得有一次,我們正在為一個新型的浸齣槽設計方案做可行性研究,對於攪拌槳葉的角度和速度範圍感到非常睏惑,翻閱此書後,書中關於不同浸齣體係對機械能輸入要求的詳細論述,結閤附帶的性能麯綫圖,直接指明瞭我們設計參數的閤理性區間,這比我們自己憑經驗猜測要可靠得多。它不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一套高質量的工程視覺工具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