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武 著
图书标签:
  • 俞平伯
  • 诗歌
  • 书画
  • 人生
  • 传记
  • 文学史
  • 艺术
  • 文化
  • 学者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43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90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书籍史传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记否,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老君堂前,玉笛横吹,只为雅乐承传。年少轻狂,半世蹉跎,究竟是《红楼》误我,还是我误《红楼》

作者简介

陈武,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江苏作协理事,连云港市作协驻会副主席。陆续出版长篇小说《连滚带爬》、中短篇小说集《阳光影楼》《六月雪》《一棵树的四季》《洁白的手帕》《一路上》《倒立行走》《在别处》等以及散文随笔集《流年书影》,现为连云港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目录

曲园文脉
山塘光阴
求学北大
陶然亭的雪
苏州好,水调旧家乡
山阴五日记游
秦淮桨声寻灯影
白马湖畔
永恒的《忆》
葺芷缭衡
痴爱“红楼”
湖秀山灵杭州忆
“古槐书屋”今安在
古槐梦遇
拍曲
清宫与画
跋《秦妇吟》
和周作人的私信中
中年南游
北京苦雨中
只因“红楼”累终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或许也在这一天吧,俞平伯被家人带到庙里,挂名为僧。这也是苏州一带的风俗,娇惯人家的孩子,要到庙里挂个名,求得佛祖保佑,才能长命百岁。多年以后的1932年7月18日,俞平伯曾去戒坛寺待了两三天,归途中还欣赏了好风景。同年9月8日,根据这次出行,他写了一篇《戒坛琐记》,文中说道:“四五岁就人寺卦名为僧,对于菩萨天王有一种亲切而兼怖畏之感,甚至于眼里梦里都被这些偶像所缠扰,至今未已。这个童年的印象,留下一种对于寺庙的期待。”可见挂名为僧的事,俞平伯是记得一清二楚的。
  既然开卷读书了,那就怎么方便怎么读吧,书房里读,卧房里读,客厅里读。教的人也多,曲园老人教,父亲教,母亲教,姐姐也教,平时在园里玩耍时,也要时不时地教上几句、学几句。聪慧的俞平伯,会用稚气的嗓音,不由自主脱口而出学过的唐人诗句,引得一家人哈哈大笑。母亲甚至还教他外文,曲园老人有诗记之:“膝下曾孙才六岁,已将洋字斗聪明。”1905年2月8日,俞平伯正式进入家塾,跟着老师读书了。曲园老人依然有诗以记:“厅事东偏隔一墙,卅年安置读书床。今朝姊弟新开馆,当日爷娘上学堂。婉娈七龄尚怜幼,扶摇万里望弥长。待携第二重孙至,记得金奎日最长。”跟着家塾的先生读书习字,和家里人教读完全是两回事了,按时上课,按时下课,读书有了系统,读书时间也长了很多。所读之书,也不是以前家人的信口而教,而是大量的经书,在态度上更是严谨得多,甚至还要挨老师的训斥和板子,再加上家里人也时不时地督促,俞平伯走上了那一时期读书人必走的求学之路。
  在家塾读书的十年里,俞平伯经历了很多,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翩翩少年。这十年,对于他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仅打下了知识的底子,也养成了好学的作风。曲园老人非常看重这个曾孙,从他七岁那年冬天,开始每晚教他写字,灯下桌前,展纸持笔,一勾一划,毫不含糊。但是孩子毕竟还小,拿笔还不稳,玩心也重,常弄得满手满脸的墨,老人当然不在意,每日一纸,持续不断。俞平伯曾深情地回忆说:“清光绪丙午冬,曲园公每夕口授若干字,俾我书之,施因病中止,遂成永诀。”老人也有诗记之:“娇小曾孙爱似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朱矸,描纸亲书‘上大人’。”字里行间,透出老人的喜悦和期盼。
  但是,旧历新年都没来得及过,年老生病的曲园老人,于1907年2月5日,即丙午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老于曲园,享年八十六岁。俞平伯曾祖母姚太夫人逝世于1879年,安葬于杭州西湖右台山麓,紧挨着法相寺。据曲园老人《右台仙馆笔记·自序》所述,夫人姚氏死后葬于钱塘之右台山,俞樾于墓旁又置一块地,筑屋三间,四周环境优美,“竹篱环之,杂莳花木”,是风水宝地,取名“右台仙馆”。所以,曲园老人逝世后,便和夫人合葬于此。丧葬期间,年幼的俞平伯于灵前读曾祖遗稿,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涕下。
  曾祖父逝世后,俞平伯继续在家塾读书。只是每晚学写字时,身边已不是白发苍苍的曾祖父,而是严父慈母了。所读之书,也越来越深,还学作文之道。在《析“爱”》一文中,俞平伯回忆了这段苦读生涯,其中也透露出童趣童心和自己的思想,他写道:“我八岁时读孟子到‘孑L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觉得这位孟老爹替他太老师吹得实在太凶。《春秋》无非是在竹片上画了些乱七八糟的痕迹,正和区区今日属稿的稿纸不相上下,既非刀锯桁杨,更非手枪炸弹,乱臣贼子即使没有鸡蛋般的胆子,亦何惧之有?或者当时的乱臣贼子,大都是些‘银样蜡枪头’也未可知。
  ……

前言/序言


尘封的墨痕:晚清文坛的侧影 一、引言:历史的迷雾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声名显赫的文学巨匠,而是深入晚清(约1840年至1911年)这一风云变幻的时代,以一群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沉浮的文人墨客为切片,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图景、精神困境与文化抱负。晚清,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想涌入的十字路口,文学的形态、诗歌的功用、士人的价值体系都在经历剧烈的重塑。本书旨在通过这些相对“边缘”或“夹缝中生存”的文人及其留下的文字、日记、书信,来审视那个宏大历史叙事背后,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真实面貌。 二、文风的嬗变:从“正统”到“变通”的拉锯 晚清的文学思潮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以桐城派余脉为代表的传统古文运动仍在士人阶层中占据主流,他们坚守“义理”与“辞章”的平衡,试图在保守中寻求最后的尊严。本书将细致考察几位恪守旧学、以诗文自娱的幕僚或乡绅,分析他们在面对西学东渐、政治动荡时,如何通过对格律的精雕细琢来抵御外界的“污浊”。他们的作品往往在形式上臻于完美,但在内容上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与“无力感”。 另一方面,随着小说、报刊的兴起,文学开始走向世俗化、功能化。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致力于“新小说”创作的先行者。他们并非是后来“五四”那批旗手,而是处在过渡期的实践者。他们尝试在章回体和白话文之间寻找平衡点,力图通过故事来劝诫世人、唤醒民智。比如,对某位在上海参与翻译和早期白话小说创作的文人的案例分析,将揭示他们如何在商业压力、审查风险与启蒙理想之间周旋,其文字的张力与妥协,是那个时代文化生态的真实写照。 三、翰墨的社交场:幕府、馆阁与江湖 晚清文人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网络和政治庇护。本书将对“文人圈层”进行细致的描摹。 1. 幕府生涯的虚实: 分析那些在地方大员幕府中供职的“笔杆子”。他们是政治的润滑剂,日常工作是撰写公文、应对文书往来。本书将通过他们的私人信札,揭示他们对上级的阿谀奉承、对同僚的倾轧算计,以及在权力阴影下对自身学问的珍视与绝望。他们的诗作往往是抒发抱负的载体,却常常被世俗的琐事磨损殆尽。 2. 地方性文化精英: 考察那些未能进入中央权力核心,却在省府、县级文化圈中扮演“领袖”角色的士人。他们主持乡贤祠的祭祀、组织地方诗社、编纂地方志。他们的文字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地方文化记忆的保存者。通过研究他们留存的题咏、碑记,可以看到地方士绅阶层在中央权威衰落后,如何努力维系其道德权威与文化领导地位。 3. “文人江湖”的运作: 探讨晚清文人如何通过“书画交换”、“诗会唱和”来构建一种非政治性的身份认同。这些活动既是雅趣的体现,也是一种资源分配机制。谁能被邀请参加重要的诗会,谁的作品能被名家收录进选本,都微妙地反映了其在文化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四、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焦虑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剧烈的撕裂。本书将侧重分析这种精神焦虑在他们作品中的投射: 1. 对“天人感应”的反思: 在天灾人祸频仍的背景下,传统“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受到巨大挑战。一些文人尝试用朴素的唯物思想或实学精神来解释现实,但这种转变是痛苦而隐晦的。他们的诗歌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往往不再仅仅是风花雪月,而是隐喻着对国运的忧思。 2. “学问”与“效用”的悖论: 传统士大夫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晚清的政治舞台已不再完全认可传统经史子集的价值。如何将自己毕生的学问转化为对国家有用的能力?许多文人面临着“壮志难酬”的困境。他们的日记中,充满了对自身学问“无用”的自我批判与无奈。 3. 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交锋: 少数先觉者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但尚未完全形成系统性的批判视角。他们在阅读翻译作品后,思想产生摇摆。本书将通过对他们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零散笔记的梳理,展示他们如何在坚守传统美德与承认西方技术优势之间,进行艰难的心灵调适。 五、结语:被遗忘的记录者 本书最终呈现的,是一幅由无数细节、琐碎文字、未能发表的手稿拼贴而成的晚清文化“底片”。这些文人或早早隐退,或在政治风暴中默默无闻,他们的诗书人生,或许没有留下如教科书般光芒万丈的篇章,但正是他们对时代脉搏的捕捉、对个体尊严的坚守,构成了那个伟大转折期复杂而真实的文化肌理。他们的墨痕,是历史深处不可或缺的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了俞平伯先生从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的人生画廊。吸引我的是其中对于俞平伯先生个人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生动的场景,仿佛能让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他生活的点滴。比如,书中描绘他与家人朋友间的日常交往,那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背后,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温情与担当。尤其是关于他对于阅读的热爱,以及在书海中汲取养分的历程,让我深感共鸣。作者巧妙地将俞平伯先生的个人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一份独立思考和人文情怀。读到他年轻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坚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抒情,时而议论,但总能保持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向你讲述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俞平伯先生晚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的描写,那份超然物外的智慧,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生活的智慧启示录。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一本传记,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精神境界。俞平伯先生的“诗书人生”,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了一种超脱物质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深邃探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俞平伯先生的“诗意”人生的解读,那不仅仅是对文学创作的热爱,更是他对生活本身所抱有的美好情怀和深刻体悟。作者在阐述俞平伯先生的学术理念时,总是能提炼出其思想中最核心、最闪光的部分,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让即使是对古典文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书中穿插的一些俞平伯先生的个人感悟和生活趣事,为整本书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俞平伯。我被书中关于他对“静”的追求和对“慢”的品味的描绘所吸引,这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考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俞平伯先生的深深敬意,但又不过分拔高,保持了一种真诚的分享姿态。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对生活多了一份感悟,少了一份浮躁。

评分

初次翻开《俞平伯的诗书人生》,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古朴厚重的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书卷气与人文情怀交织的芬芳。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于层次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现代学者不凡的学术之路与人生轨迹。我尤其为作者在梳理俞平伯先生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而折服。从早期的文学研究,到后来在古典文学领域的深耕细作,再到其晚年对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每一阶段的转变与升华,都被作者用严谨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娓娓道来。读到他论述俞平伯先生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学者,逐渐走向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思想者时,我深受触动。书中对于俞平伯先生在动荡年代坚守学术、传承文化的精神的描绘,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我反复品读其中关于俞平伯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的章节,那些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引述和分析时,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既展现了俞平伯先生的学术造诣,又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理解和评价,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文学、对人生,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更加深刻了。

评分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视角。作者通过对俞平伯先生一生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的梳理,巧妙地串联起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诸多重要节点。书中对于俞平伯先生与同时代其他文学大家的交往与碰撞的描绘,极具历史价值,也让我对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俞平伯先生的学术观点时,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在关于俞平伯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现代诠释方面,作者的解读鞭辟入里,让我对许多传统文学经典有了新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俞平伯先生人生中的一些波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进行了呈现,这使得整本书更显真实和深刻。作者在穿梭于历史文献与个人回忆之间时,展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使得叙事流畅而不失严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位重要的文学学者,更像是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在其中的思考与挣扎。

评分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涤荡心灵的阅读感受。它不似一般的传记那样侧重于功业的罗列,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俞平伯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哲学。我被书中对俞平伯先生“诗”的理解所打动,那是一种将生活、艺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境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特色,时而回溯历史,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又将思绪拉回到当下,使得整本书的内容饱满而富有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俞平伯先生对于“学问”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探讨,他如何将深奥的学术知识转化为指导生活的智慧,让人受益匪浅。书中对俞平伯先生一生中几次重要的学术转折点的分析,都非常透彻,也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者不断探索和突破的过程。作者的语言风格沉静而富有力量,每一句话都经过斟酌,读起来让人感觉字字珠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俞平伯先生晚年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的描绘,那份生命力,至今仍激励着我。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醇厚,但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和深度,让人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