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

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刚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清初
  • 陈之遴
  • 流人
  • 社会史
  • 文化史
  • 明清史
  • 人物研究
  • 地方志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1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36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中,刘刚君主要运用现代历史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陈之遴其人其诗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研究,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陈旧性课题,以往的研究多陷于某种固定的程式,最终的结论也不免沦为对某种思想、某种现象的图解。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想要出新是很困难的。刘刚君则勇于探索,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根据研究对象的本体意识、心境和行为,并围绕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出了合乎当时情境的判断。这种新尝试的研究效果如何,当然应该由专家去评判。在我,赞赏的是他勇于开拓的精神。

内容简介

  陈之遴(1605-1666),属于清初流人中极具历史特征的一个类别——贰臣流人。
  刘刚编著的《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悬置了史学和文学的现代学科分野,基于贰臣和流人这两个特殊身份探寻了陈之遴的行为史和心态史,揭示了贰臣流人这一特定人群与社会和地理的关系。
  在行为史方面,《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考察了陈之遴的仕宦行为与家族、明朝及南明政权、清朝政权之问的互动关系。其中考证了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地位、“杨嗣昌夺情”事件、陈祖苞案始末、陈之遴“鸩父”真相、陈之遴与黄道周的关系、陈之遴在南明弘光政权的困境、陈之遴降清始末、陈之遴在清朝屡获超擢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政绩、顺治朝重要党争案件、黄膘李三案始末、吴良辅案始末及顺治皇帝晚期的一些问题等历史细节,也分析了顺治朝内监势力在中央权力分布图中的异军突起过程、“南党”汉臣内部成员之问由于地位的频变在交结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的微妙变化等历史现象。
  在心态史方面,《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考察了陈之遴不同历史时期的心态变迁,重点关注了陈之遴的三种生命体验:一是流寓辽东后面对边地生存空间对心态的强烈挤压,其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所作出的保护性阋适。二是其在明亡时、仕清初、流徙后等不同时段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悲所表现出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三是其在明亡时、仕清初、流徙后等不同时段的仕路之悔与叛明仕清这一政治伦理之间的关联性。

作者简介

  刘刚,1979年生,山东胶南人。获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获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成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主要冲事流人和流人文献及文字和音韵方面的研究,并承担占典文献学和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录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我昔少年二十许,绣袍紫马榆关驰”——贰臣流入陈之遴明朝生平研究
第一节 陈之遴对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地位的贡献
第二节 明代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全盛时期的陈之遴
第三节 陈祖苞“饮鸩”案始末与陈之遴“鸩父”考
第四节 陈之遴明代仕路考

第二章 “触眼大都无故旧,剩身聊复共婆娑”——多尔衮主政时期陈之遴的仕清之路
第一节 陈之遴降清始末
第二节 “经纶方始,治理需人”背景下的超擢

第三章 “真觉此身如一粟,莫从沧海问西东”——顺治亲政后陈之遴的仕路起伏
第一节 汉臣结党背景下的政治幸运和所受牵连
第二节 陈之遴初任大学士
第三节 陈之遴再任大学士
第四节 陈之遴两次流徙盛京

第四章 《浮云集》中的贰臣流人陈之遴——基于《浮云集》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浮云集》的成书时间与版本问题
第二节 明朝及南明时期的陈之遴
第三节 仕清初期的陈之遴
第四节 顺治亲政后的仕路体验与初次流徙辽东
第五节 辽东再遣时期的陈之遴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陈之遴其他著述简考
附录二 陈之遴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
  在最有能力为房师黄道周上疏辩解的三人中,两人选择了冒险和牺牲,而陈之遴选择了失声。因此,论夺情时陈之遴不参与其事尚可理解,但黄道周诸人被处分后,作为房试师生这样的关系仍默不作声,便是明显的明哲保身之举,也要冒很大的官场道德风险。故文秉以“遴父祖苞以失事自尽,遴以犯属闲住,则何如列名之为愈也”和“同一畏首畏尾,而幸不幸有如此者”讥之。
  当“杨、陈之用已成定局,道周犹不死心,四疏并进,贸然顶撞崇祯帝”①,在这种情势下,与刘同升、赵士春相较,初人仕途的陈之遴少了一些锐气和盛气,虽有些畏首畏尾,但更显冷静和稳健。在入仕之初,陈之遴便懂进退,不偏执,以牺牲官场伦理为代价平安度过了这次事件,无论正面所得还是反面所得,都为其积累了宝贵的政治经验。降清后,其作为多尔衮时代的重臣,仍继续为顺治所留用并入阁为相,—这与其政治上的“早熟”和在这次事件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当密切相关。
  三陈之遴仕路的中止
  自崇祯十年(1637)任翰林院编修后,在对政治情势如履薄冰般的洞悉与判断中,陈之遴顺利度过了崇祯十一年(1638)七、八月间黄道周发起的论杨嗣昌夺情风波。在这场政争之中,陈之遴以保持缄默的方式全身而退,甚至在其会试房师黄道周被处分时也一语不发,这种处理房师与门生关系的方式无疑会触犯官场政治伦理的某些忌讳,从而使自己陷于更大的孤立之中。当日陈之遴对此何思何感已不可考,但当时留给他反思并进行善后的时间并不太多。五个月之后,即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其父陈祖苞便因边事遭杨嗣昌冤害下狱,本应于当年七月受“弃市”之刑,但于行刑前一日在陈之遴协助下在狱中饮鸩而卒。
  ……

前言/序言


《明季遗臣:钱谦益的宦海沉浮与精神抉择》 本书聚焦于明末清初之际一位极具争议性的重要历史人物——钱谦益。 本书旨在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剖析钱谦益复杂多变的政治生涯、深厚的学术成就以及在王朝更迭大变局下的精神挣扎与最终抉择。我们不探讨清初流人的特定群体,而是将目光投向这位文化巨擘在“天崩地裂”时代的个人命运轨迹。 第一章:江南士林的崛起与科举之路 本章详述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的早年生活。他出身于苏州望族,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重点描绘其在万历年间如何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迈入明朝的政治中枢。这一部分将细致梳理其师承关系,尤其是他与当时吴中诗坛的联系,勾勒出他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分析他早期思想的底色,即对程朱理学的恪守与对汉学研究的初步探索。通过对《明史·钱谦益传》及相关地方志的交叉比对,还原一个充满抱负的年轻官员形象。 第二章:内阁的幕僚与东林党的兴衰 钱谦益在天启年间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高峰,进入内阁,成为辅佐皇帝的重要力量。本章将详细梳理他担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时的政绩与争议。重点聚焦于他与东林党的关系: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人物之一,其在党争中的策略、与其他重要成员(如杨涟、左光斗)的互动,构成了明末政治斗争的核心叙事。我们探究他如何运用文官体系的力量,试图遏制宦官的专权,并分析其政治手腕的精妙与局限。通过对内阁奏折的梳理,展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周旋,力图推行自己的政治纲领。 第三章: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牧斋学派”的形成 钱谦益不仅是政治家,更是博学鸿儒。本章专门探讨其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他对古典文献的整理、注释与编纂工作。我们将细致考察他主导的《四部丛刊》的编纂缘起、体例及其对后世文献学的影响。钱谦益对宋诗、唐诗的鉴赏体系构建,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牧斋体”诗学观。本章还将分析他如何将经史之学与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并论述其在史学领域(如对《明史》的早期参与)的影响。这部分将大量引用其著作如《牧斋集》、《初学集》中的相关论述,力求还原其作为一代文宗的学术面貌,而非仅仅将其视为政治人物的附庸。 第四章:南明政权的挣扎与“贰臣”之谤 这是本书最具争议性和深度分析的部分。弘光政权建立后,钱谦益曾短暂地试图挽救明朝的残局,但最终在清军兵临城下的压力下,选择了“投水自尽”的姿态,却被仆人救起,最终降清。本章将细致还原这一历史现场,分析他投水行为的真实动机——是殉国意志的闪现,还是权宜之计的失误?随后,重点分析他“贰臣”身份的确立过程。我们考察其降清后的具体活动,如参与清朝的官方修史工作,以及他为维护江南士人阶层利益所做的努力。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我们力求展现钱谦益在极端环境下,个人信仰与生存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探讨“气节”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内涵。 第五章:晚年的隐退与精神和解 降清后的钱谦益,长期处于清廷的监视与文坛的非议之中。本章主要关注其晚年在常熟虞山的隐居生活。他通过对园林的经营、与遗民学者的交往(如复社旧友的往来),试图构建一个超越政治纷争的文化庇护所。本章分析其晚年思想的转变,特别是他对儒家学说中“天命转移”的接受程度,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文化成就来洗刷或超越政治上的污点。我们将检视他晚年对佛学、道家思想的重新关注,这或许是他在面对既成事实的王朝更迭后,寻求内心安宁的一种方式。 结语: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钱谦益作为明末士大夫的典型性与复杂性。他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文化成就,亦有在生死抉择面前的软弱与妥协。钱谦益的一生,是明清鼎革时期无数精英知识分子在忠诚、气节、学术与生存之间艰难拔河的缩影。本书试图超越简单的“忠臣”或“奸臣”二元对立,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审视。 本书特色: 本书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叙事模式,将钱谦益的政治活动、学术建构与个人情感危机紧密结合。书中首次运用了多项未曾集中利用的江南地方志和私人信函材料,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晚明文坛巨擘形象。全书语言考究,结构严谨,为研究明清易代之交的士人命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案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书名《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明清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我对陈之遴这个人物的了解并不深入,只知道他是一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转折点上扮演了复杂角色的士人。因此,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了解陈之遴的生平事迹,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明朝灭亡后所面临的抉择,以及他如何在新生的清朝统治下生存。我尤其关注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是否能够运用新的史料和研究视角,来解读陈之遴这一历史人物?他是如何从一个被视为“贰臣”的身份,逐渐被历史重新审视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他对当时文坛、学术的影响?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对陈之遴在文学创作、史学研究等方面贡献的论述,以及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简单陈述,而是一种深入的学术探讨,希望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历史解读。

评分

这本《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质感,让我还没阅读,就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敬畏感。陈之遴,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在明清易代之际,命运跌宕起伏的士人形象。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构和重塑这位历史人物的?他是否着重描绘了陈之遴在明朝灭亡后,面对新朝统治时的内心纠葛与政治抉择?他是否深入探讨了陈之遴被流放后的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经历对他思想和情感产生的深刻影响?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够通过对陈之遴的研究,折射出整个清初士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因为那个时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充满了挑战和考验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用严谨的学术笔触,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陈之遴,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洪流。这本书,有望成为我深入了解清初历史和士人命运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窗户。书名《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就让我产生了一种探究欲望,陈之遴这个名字,虽然不算是家喻户晓,但在明清史的研究者眼中,一定是一位绕不开的关键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他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一生。他是如何从明朝的权臣,一步步走向被清朝流放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和人生抉择?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呈现他作为“流人”的身份感到好奇。流放的生活,是否会让他对人生有新的感悟?他是否会与当地的民众产生交集,他的思想和行为又会受到哪些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用细致的笔触,勾勒出陈之遴在逆境中的坚韧与隐忍,或者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妥协。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将陈之遴的故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那就更加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的陈之遴,而不是仅仅一个符号化的历史人物。

评分

初读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史学研究的严谨氛围,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感到非常亲切。陈之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他在明末清初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经历了身份的剧变,从朝廷重臣到被流放的“流人”,这种转变本身就充满了值得探究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挖掘陈之遴的内心世界?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又是如何面对自身的处境,如何处理与新政权的关系,又如何维系自己的气节和尊严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他流放期间的生活,他是否有机会接触到当地的文化,又是否对当地的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这种对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细节描绘,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打动人。而且,我一直对清初士人的生存状态很感兴趣,他们如何在新的统治秩序下,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和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陈之遴,乃至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古朴而肃穆的感觉,墨色的字体搭配淡淡的宣纸纹理,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清初。拿到手里,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变迁,尤其是那些被卷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深感兴趣。陈之遴这个名字,在许多历史的缝隙里闪烁,他是明末的官员,也是清初的流人,他的身份转换,他的选择,他的挣扎,都充满了戏剧性。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史料,去爬梳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细节,去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陈之遴。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陈之遴作为“遗老”与“臣子”的双重身份?在那个新旧政权交替的敏感时期,他是如何周旋于朝堂之上,又如何在流放之地维系自己的尊严和气节的?这些都是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而且,我更想了解,除了宏大的历史背景,陈之遴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细节在这本书里会有怎样的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书写自己的命运?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让我坚信它能够满足我对历史人物深度挖掘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