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菌种目录大全

中国农业菌种目录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菌种
  • 食用菌
  • 菌类
  • 农业技术
  • 生物技术
  • 菌种资源
  • 中国农业
  • 农业科研
  • 真菌
  • 目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4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013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菌种目录大全》收录的农业微生物菌株,根据资源筛选评价,对一些菌株的应用功能特性进行了描述,以利于使用者检索使用。全书收录农业微生物资源502属1786种11320株,分为7个部分进行编录,主要内容包括:古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目录

一、古菌(Archaea)
二、细菌(Bacteria)
三、放线菌(Actinomycets)
四、酵母菌(Yeasts)
五、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
六、大型真菌(Mushroom)
七、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附录Ⅰ:培养基(Media)
附录Ⅱ:菌种拉丁学名索引
附录Ⅲ:菌株编号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农业菌种资源宝典》 一、 序言 菌类,作为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多样的生态功能,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或是分解者,循环物质,净化环境;或是共生者,维系植物健康,促进生态平衡;更有甚者,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也是现代医药、工业发酵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令人惊叹的菌类资源宝库。从广袤的森林到肥沃的农田,从高耸的山脉到湿润的河谷,各类真菌生机勃勃,默默地为我们的大地母亲贡献着力量。 本书《中国农业菌种资源宝典》,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呈现我国农业领域所涉及的各类重要菌种资源。我们深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本土资源的深入了解与科学利用。菌类在农业生产中,其作用绝非仅限于食用菌的栽培,它们在土壤改良、作物保护、生物防治、肥料生产等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然而,长久以来,这些宝贵的农业菌种资源分散在各地的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和民间实践中,缺乏一个系统、权威的汇集,导致信息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其潜力的充分发挥。 本书的编纂,正是为了弥合这一信息鸿沟,为广大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农产品生产者以及对农业菌种资源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易于查阅的参考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农业领域主要菌种的系统介绍,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本土菌种资源的关注与研究,推动我国农业菌种资源的普查、鉴定、开发与应用,最终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本书核心内容概览 《中国农业菌种资源宝典》将围绕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的各类菌种展开论述。本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全面的菌种知识体系。 1. 食用菌资源:餐桌上的绿色奇迹 食用菌,作为人类最直接、最广泛接触的菌类,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本书的重点篇章之一。我们将深入介绍: 栽培种类: 重点阐述目前我国广泛栽培的各类食用菌,包括但不限于: 子囊菌纲: 如香菇(Lentinula 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等。我们将详细介绍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优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要点(如基质配方、菌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与加工)、病虫害防治以及市场前景。 担子菌纲: 如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鸡腿菇(Agrocybe aegerita)、灵芝(Ganoderma lucidum)等。我们将同样深入分析其栽培技术和应用价值。 野生食用菌: 介绍中国境内分布的、具有食用价值的野生菌类,重点关注其分类、鉴别要点(防止误食有毒菌类)、主要产区、采集时机以及传统的食用方法。同时,也探讨其作为未来开发潜力的菌种资源。 药用价值的食用菌: 重点突出那些兼具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的菌类,如灵芝、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等,介绍其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以及现代科学对其活性成分和保健功能的探索。 菌种选育与遗传改良: 探讨当前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介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菌株选育方法,以及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诱变育种)对食用菌进行改良的前景。 2. 农用真菌资源:农业生产的隐形助手 除了直接食用的菌类,大量的真菌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扮演着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系统介绍这些“农用真菌”。 生物防治真菌: 杀虫真菌: 重点介绍如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等,它们能够寄生于各类农业害虫,是重要的生物杀虫剂资源。我们将阐述其作用机理、分离鉴定、培养基质、制剂开发、施用方法以及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的应用。 杀菌真菌: 介绍能够抑制或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真菌,如某些拮抗性酵母(Antagonistic yeasts)、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等。我们将分析其拮抗作用机制、分离培养、生物农药开发以及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中的作用。 抗生素产生真菌: 介绍能够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真菌,以及这些物质在农业生产中(如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潜力。 促生真菌与固氮菌: 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详细介绍AM真菌与绝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极大地提高植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能力,增强植物抗逆性(抗旱、抗病)。我们将阐述AM真菌的种类、侵染方式、分离培养、接种剂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其在生态农业、土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内生真菌:介绍存在于植物组织内部的真菌,它们可以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促进植物生长,甚至产生有益的化学物质。 解磷菌、解钾菌等:介绍能够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钾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方面的潜力。 生物肥料与土壤改良真菌: 有机废弃物降解菌:介绍能够高效降解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真菌,它们是发展生物肥料、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 腐殖质形成菌:介绍能够促进土壤有机质形成和转化的真菌,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菌根真菌的复合应用:探讨将多种有益菌(如AM真菌、固氮菌、解磷菌等)复配,形成多功能生物肥料,以期达到更好的农业增产效果。 3. 工业发酵用菌种资源:赋能现代工业 菌类在工业发酵领域同样贡献卓著,成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细胞工厂”。 酶制剂生产菌种: 介绍能够大量生产各种工业用酶的真菌,如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等,以及它们在食品加工、纺织、造纸、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有机酸生产菌种: 重点介绍如曲霉菌(Aspergillus spp.)等,能够发酵生产柠檬酸、葡萄糖酸、富马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在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抗生素生产菌种: 介绍能够产生各类抗生素的真菌,如青霉素(Penicillium spp.)、头孢菌素(Cephalosporium spp.)等,这些是现代医药领域最重要的支柱。 生物农药与生物燃料菌种: 介绍用于生产生物农药(如Bt农药中的菌种成分)、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的关键菌种。 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 介绍在酱油、醋、豆豉、酒类等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各类真菌,如酱油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并探讨其在改良风味、提高营养价值方面的作用。 4. 菌种的鉴定、保藏与开发利用 本书还将涵盖菌种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 菌种鉴定技术: 介绍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如DNA测序、ITS区域扩增等),确保菌种的准确分类。 菌种保藏技术: 阐述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如斜面保藏、甘油管保藏、冻干保藏、超低温保藏等,以确保菌种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可持续利用。 菌种资源库建设: 介绍我国重要的菌种保藏中心和菌种资源库的现状,强调建立健全国家级和区域级菌种资源库的重要性。 菌种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基因挖掘、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对现有菌种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培育新的功能菌株,拓展其应用领域。 法规与政策: 简要介绍与菌种资源管理、生物安全、知识产权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为菌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三、 目标读者与本书价值 《中国农业菌种资源宝典》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 农业科研人员: 为其提供详实的菌种基础信息、研究方向和潜在的合作机会。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帮助其了解和掌握各类农业菌种的应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菌种。 农产品生产者(种植户、养殖户): 提供选用优质菌种、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专业知识。 生物技术公司与工业界人士: 为其提供潜在的菌种资源开发和商业化应用线索。 高等院校师生: 作为菌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 对菌类资源感兴趣的公众: 增进对我国丰富菌类资源的认识,了解其在农业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价值在于: 系统性: 对我国农业领域菌种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权威性: 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纂,内容严谨,信息可靠。 实用性: 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应用案例。 前瞻性: 关注菌种资源的未来开发与利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性参考。 四、 结语 菌类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农业菌种资源宝典》的出版,是我们献给中国农业的一份厚礼,也是我们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美好期许。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激发更多创新灵感,催生更多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贡献磅礴力量。让我们共同珍视和开发这片蕴藏着无限生机的菌类宝藏,为构建美丽中国、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种“大全”类的工具书是抱有一点怀疑态度的,总觉得目录性质的书籍难免流于表面,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生物农药应用菌株的部分,这正是我目前研究的热点——如何筛选出高效、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菌剂。我发现目录中对每一种菌株的功能性描述非常到位,比如对拮抗特定病原菌的效力等级、对作物本身的安全性评估等,都有明确的标注。这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名录”的范畴,更像是一个经过初步筛选和功能验证的“优选库”。这对于我们转化研究成果到田间试验环节至关重要。在过去,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复核或重新验证菌株的生物学活性,但有了这本书提供的基础数据背书,我们可以更侧重于应用层面的优化,大大缩短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是这些菌种的“简历”和“能力认证”,这种前瞻性的设计,体现了编纂者对农业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所在的单位地处偏远地区,与国内顶尖研究机构的交流机会相对较少,过去我们获取高质量、可信赖的菌种资源,很多时候依赖于人情和偶然的合作。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公平、透明的资源共享平台。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以为已经失传或只存在于特定实验室的珍稀菌种,都被详细记录在了册。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对国家微生物“家底”的一次全面清点和保护。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对我国农业菌种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具象的认识。它像一个巨大的“资源清单”,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宝藏”。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菌种保藏机构的明确标注,为后续的实际获取和交流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这对于基层研究单位而言,是解决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个大难题。

评分

这本《中国农业菌种目录大全》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是一份及时雨。我主要负责的是玉米病害的防治研究,对于那些在土壤中潜伏的致病菌株的分类和保存一直非常头疼。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它详尽的分类体系所震撼。不同于以往一些零散的菌种记录,这本书几乎是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态度,将国内主要的农业有益菌、有害菌,甚至是一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微生物资源都纳入其中。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罗列了菌株的学名、来源地,还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培养基要求、生长特性等关键信息。我记得有一次,为了鉴定一个新发现的真菌,我花了数周时间在各种数据库和老旧文献中查找相似菌株的特征描述,效率低下且时常陷入僵局。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工具书在手,整个流程无疑会简化大半。它提供的标准化信息,极大地降低了菌种鉴别和交流的门槛,对于加速国内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能够整合如此海量的、跨地域的、且时效性要求极高的专业数据,实属不易。它不仅仅是一本目录,更像是一座活的微生物资源地图。

评分

作为一名对微生物遗传稳定性特别关注的研究者,我非常看重目录中关于菌株“谱系信息”的完整性。在农业应用中,菌株的遗传漂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用多年的菌剂,其活性往往不如最初分离时。这本书在某些关键菌种的条目下,附带了其分离时的原始环境描述,甚至包括了早期的分子标记信息(如果有的话)。虽然它不涉及深奥的基因测序数据,但这种对来源背景的细致勾勒,对于研究人员评估一个菌株的“稳定性潜力”非常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菌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当下的功能,更在于其历史和来源的代表性。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目录本身,它正在成为我们评估我国农业微生物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基准线。我强烈建议所有从事农业微生物学、作物病理学以及生物肥料开发的同仁,将其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要知道,这种汇集了数以万计专业术语和复杂分类的代码的书籍,一旦排版混乱,阅读体验就会直线下降。但《中国农业菌种目录大全》的排版清晰、逻辑严密,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我习惯于通过“功能”来查找菌种,比如寻找“固氮菌”或“解磷菌”,书中的多维度索引让我能够迅速定位到相关的条目,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拉丁学名进行检索。尤其在查阅那些历史悠久、名称几经更迭的菌株时,书中提供的同义词对照表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地方性地方品种抗逆性的课题,需要追溯其伴生微生物的历史记录,很多记录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命名体系下。这本书巧妙地将老旧名称与现代分类系统对接起来,使得历史文献的梳理工作变得空前顺畅。它真正做到了“承上启下”,既尊重历史的积累,又与国际前沿标准接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