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

插花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莎仁图雅,陈翼翔 编
图书标签:
  • 插花
  • 花艺
  • 艺术
  • 设计
  • 园艺
  • 家居
  • 生活
  • 手工
  • 美学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904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65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插花艺术》全面系统地介绍插花艺术的基本知识及插花创造的基本原理,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训练,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10章,主要包括绪论、插花艺术发展简史、插花基本知识、插花造型基本理论、东方式插花艺术、西方式插花艺术、现代自由式插花艺术、艺术插花、礼仪插花、插花作品鉴赏与品评比。每章章末配有复习思考题,在书末附有实训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插花艺术》可作为高等院校农学、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插花艺术有关理论与技能的教材使用,也可供各级插花员、花艺师等插花行业相关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第二节 插花艺术的类型
第三节 插花艺术的作用
第四节 学习插花的方法

第二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东方式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二节 西方式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三节 我国插花艺术发展状况

第三章 插花基本知识
第一节 插花必备容器和用具
第二节 花材相关知识
第三节 插花基本技能
第四节 花材养护与保鲜

第四章 插花造型基本理论
第一节 造型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插花造型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插花创作的基本步骤
第四节 插花艺术的意境创作

第五章 东方式插花艺术
第一节 东方式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
第二节 东方式插花艺术造型设计的要求
第三节 东方式插花基本花型及插制技法
第四节 中国古典插花的花型及意念
第五节 日本传统插花的花型及意念

第六章 西方式插花艺术
第一节 西方式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
第二节 西方式插花艺术造型设计的要求
第三节 西方式插花基本花型
第四节 西方式插花基本花型的插制技法

第七章 现代自由式插花艺术
第一节 现代自由式插花艺术风格特点
第二节 现代自由式插花艺术表现技巧
第三节 干花、人造花插花艺术

第八章 艺术插花
第一节 艺术插花的特点
第二节 艺术插花的创作步骤
第三节 艺术插花的环境布置

第九章 礼仪插花
第一节 礼仪插花概述
第二节 礼仪插花制作
第三节 婚礼场景插花装饰品制作

第十章 插花艺术作品鉴赏与品评
第一节 插花艺术作品鉴赏
第二节 插花艺术作品品评

实训指导
实训一 插花风格欣赏
实训二 插花基本技能
实训三 东方式插花基本花型制作
实训四 西方式插花基本花型制作
实训五 花篮制作
实训六 花束制作
实训七 现代自由式插花花型制作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节 东方式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早在西汉时,已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盆中的简单的插花形式。到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出现了花文化,插花艺术日趋成熟,并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人日本。日本花道在中国的影响下得以发展,于500年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和花道精神,其流派颇多,如以草月流派、小原流派、古流派等,对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一)发展阶段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5 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中国插花按广义概念(包括容器和非容器插制)计算,有3 000余年历史。按狭义概念(仅指容器中插制)计算,也有近2 000年历史。中国插花在漫长岁月中,历经坎坷,几度兴衰,但是最终仍伴随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延绵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萌芽阶段(先秦时期)——佩花或秉花
  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就有了文字记载。在民间也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一直到此时期折枝花应用广泛,每逢节庆、踏青、访友及祭祀时,先民们折取野花插在头上来装点鬓发,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插了梅花便过年”,便是这一情景的写照;人们将花或佩戴胸前、系于腰间,或成束摆放于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或用来装扮、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这是插花艺术的雏形。后来才渐渐发展到以鲜花和果品供神。虽然这些表现形式无艺术造型,无章法和技巧,但极具实用性和浪漫情趣,以花传情,借花抒怀,将自然美与人文之美(品德、思想)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且也充满了浪漫神奇的文化内涵,为以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的《楚辞》中有插花艺术的描述,如《诗经.溱洧》中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繭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写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以表达相互爱慕思念之情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还有《诗经.东门之粉》中的“视尔如莜,贻我握椒”,莜即锦葵花,椒即一种香草,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楚辞。九歌.礼魂》中的“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
  ……

前言/序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是大自然的精华,人类的文明史有多长,人类爱花、赏花的历史就有多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为发掘和弘扬中国插花艺术,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奇葩重放光芒,我们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插花的基本知识和技艺。
  插花艺术属造型艺术范畴,是一门涉及园艺、雕塑、美术、摄影、音乐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具有无限的魅力,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插花艺术既有很强的艺术性,又有广泛的实用性,全面了解和掌握插花艺术的历史、分类、制作、布置、护理和鉴赏等综合知识,对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美化生活及工作环境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学习插花,可以随时随地用其点缀自己的居住环境,给家庭生活增添一份美感和温馨,而且也是探亲访友、迎送宾客时的高雅、珍贵礼晶;学习插花,可以时常与花做伴,以花为友,不仅给人们带来大自然的美感,同时也可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增进友情和传递信息的作用。由此可见,学好插花,需要像画家、表演艺术家一样,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去寻求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使插花作品传情、动情,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精神美,渲染烘托气氛,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其他艺术相比,插花艺术创作由于使用的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植物材料,更使插花艺术作品富有艺术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改革开发30多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花卉生产的进步,插花这门艺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此情形下,相关高校纷纷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并越来越重视插花艺术课程能力的开发。因此,关于插花艺术的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从插花基本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有一个全面的阐述,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尺度上较好掌握了深度和广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本书由莎仁图雅、陈翼翔担任主编,斯钦毕力格、张鸿翎、申琳、孙君梅担任副主编。其中,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由莎仁图雅和陈翼翔编写;第四章由斯钦毕力格编写;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张鸿翎和申琳编写;第九章、第十章及实训指导由孙君梅、刘冬梅、米志英编写,阿拉腾巴根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其他编审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同时参考了有关图书、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致以诚挚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及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花语缤纷: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织》 这是一本关于植物、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索之旅。它并非直接教授插花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那些隐藏在花叶草木中的生命故事,以及它们如何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本书以一种诗意而富有哲思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生命的律动,以及这些律动如何与人类的情感、文化、历史产生深刻的共鸣。 第一章:万物有灵——植物的内在生命与感知 这一章将深入探讨植物的世界,与其说它们是静止的装饰,不如说它们拥有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内在生命。我们会追溯植物的进化历程,从最原始的生命形态,到如今百花争艳、绿意盎然的繁荣景象。我们将尝试理解植物的“感知”能力,它们如何接收阳光、雨露,如何感知土壤的养分,甚至如何与周围的生物进行微妙的互动。书中会引用古老传说和现代科学的研究,展现植物并非“无情之物”,而是承载着生命能量和神秘信息的存在。 例如,我们会探讨植物的“语言”,它们如何通过气味、颜色、形状来吸引传粉者,又如何通过释放化学信号来警告其他植物潜在的危险。我们会观察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与凋零,理解生命周期中的必然性与循环。这并非是枯燥的科学论述,而是充满文学色彩的描绘,如同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生命画卷。作者将引导读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勃勃生机与宇宙的智慧。 第二章:花的低语——植物象征意义的演变与文化解读 每一朵花,每一株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植物象征意义的演变历程,以及它们如何在人类的文化、宗教、艺术和民间传说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古埃及用莲花象征重生与太阳,到古希腊将玫瑰视为爱与美的化身;从中国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所代表的品德,到西方文化中不同颜色的花所传递的特定情感——本書將細緻地梳理這些象征符号的源流與發展。我們將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中與植物相關的習俗、儀式和節慶,了解植物如何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扮演著神聖、祈福、寄托情感的角色。 例如,书中会专门章节探讨“花语”这一古老而迷人的概念。但它不是简单的词汇表,而是追溯特定花卉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我们可能会读到关于郁金香在荷兰的经济奇迹与社会影响,关于薰衣草的宁静力量如何在普罗旺斯编织成悠闲的生活方式,或者关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刻成为政治或社会象征的植物。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植物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和情感的载体。 第三章:情感的触角——植物与人类心灵的连接 植物以其独特的美丽和生命力,常常能够触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一章将聚焦于植物与人类心灵的互动,探讨它们如何成为情感的寄托、慰藉和灵感的源泉。 我们会分析为什么在悲伤的时刻,人们会选择去花园散步;为什么在庆祝的时刻,我们会用鲜花来装点生活;为什么某些特定的植物能够唤起我们久远的记忆,或者带来莫名的宁静。本书将探讨植物的色彩、香气、形态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如何缓解压力,如何激发创造力。 例如,我们会讲述艺术家、作家、音乐家是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植物的意象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探讨园林艺术的哲学内涵,那些精心设计的自然景观如何引导观者的心境,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对话空间。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感人的故事,讲述人们如何通过照料植物来走出困境,或者如何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在某种特定的花卉之上。这部分内容旨在唤醒读者内心的敏感,去重新发现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价值。 第四章:自然的启示——生命智慧与人文反思 植物的生长、繁衍、衰亡,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自身的生存之道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章将从植物的生命规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引导读者进行人文层面的思考。 我们会观察植物如何在逆境中求生,例如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我们会思考植物的“奉献”精神,它们为世界提供氧气、食物、庇护,却不求回报。我们会从植物的“互助”关系中学习,例如共生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 本書將邀請讀者思考,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我們能否從植物身上學到謙遜、堅韌、耐心和順應自然的態度。我們可能會探討“慢生活”的理念,如何借鑒植物的生长节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步调。我們也會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如何從過去的掠奪式開發走向一種更加尊重、和諧的共存模式。 例如,书中可能会引用一些关于植物适应性的科学案例,并将其引申为人类在面对变化时应有的心态。我们可能会讨论“放下”的重要性,如同秋天的落叶,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本书将以一种温暖而深刻的方式,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发现生命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与智慧,并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第五章:尘封的记忆与未来的低语——植物的叙事与人文的传承 植物不仅是自然的使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故事的讲述者。本章将聚焦于那些承载着特定记忆、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植物,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我们会探访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经历了王朝的更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们身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也低语着古老的故事。我们会了解那些因历史事件而闻名的植物,比如那些被种植在历史遗迹旁的纪念性植物,或者那些在某个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植物。 书中可能会讲述关于古老庭院中的植物,它们如何承载着家族的兴衰和几代人的情感。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或被遗忘的植物,思考它们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意义,并呼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例如,本书可能会描绘一棵千年古树的生命历程,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它所经历的风雨,它所见证的沧桑。我们可能会阅读到关于某个地方特有的植物,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紧密相连,成为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本书也会展望植物在未来人类生活中的可能角色,例如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情感慰藉方面的潜力。 结语:自然的脉搏,心灵的回响 《花语缤纷: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织》旨在通过对植物世界的深度探索,唤醒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感知,深化对生命智慧的理解,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那份源远流长的连接。它是一场关于生命、情感、文化与哲学的漫游,邀请您一同沉浸在植物的芬芳与低语之中,感受那份来自大地的静谧力量,以及它们在人类心灵深处激荡出的绵长回响。本书所呈现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温柔注视,是对人文精神的深情回溯,以及对和谐共生未来的美好期许。它将成为您理解世界、关照内心的一本独特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传统和古典美的书籍,但阅读后发现,它对现代和前卫艺术的关注度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书中有一整章专门探讨了如何将极简主义、解构主义等现代设计理念融入花卉作品中。作者大胆尝试使用非传统材料,比如金属网、透明树脂甚至工业废弃物来作为花材的辅助或载体,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装置艺术。这种对边界的不断试探和创新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身作品的再创作欲望。特别是对于色彩理论的应用,它不仅停留在基础的冷暖对比,还引入了心理学层面的色彩暗示,教导读者如何通过颜色的微小变化来引导观者的情绪波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适合那些已经掌握基础技巧、渴望突破瓶颈的进阶学习者,它像一位富有远见的导师,鼓励你打破既有框架,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解构你所熟悉的自然元素,带来一种酣畅淋漓的艺术解放感。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前三章的内容细细品读完毕,作者对于“意境”的捕捉和阐述,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没有流于表面的技法讲解,而是深入挖掘了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渗透到花卉造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的。比如,在谈及如何选取主枝时,作者引用了古代山水画中的“留白”概念,强调了空间本身就是构成作品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填充物的背景。文字的叙述风格,时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婉转,细致描摹出花瓣上露珠的晶莹剔透;时而又如山间清风般洒脱豪迈,一语中的地指出造型中的败笔所在。特别是其中对于“气韵生动”的解读,不再是空洞的形容词堆砌,而是通过对不同花材生命力的对比,辅以诗词典故的引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在静物中流动的力量。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远超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一本实用类书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和感知自然之美”的哲学散文集,读来让人心神俱静,思考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触感温润,中央的烫金字体“花间物语”显得古朴而典雅,仿佛能透过封面嗅到一丝淡淡的花香。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高克重的哑光铜版纸,保证了色彩的饱和度和细节的清晰度,特别是那些关于花材搭配和造型构图的彩色图版,层次感极强,光影的处理也非常到位,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阅读体验上,排版布局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空间感处理得非常成熟,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沉浸其中,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订方面,采用了精装加锁线胶装的方式,翻阅起来平整且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书脊开裂。书脊上的烫银书名在书架上也很醒目,整体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载体的尊重。这本书的实体质感,真的会让每一个爱书之人爱不释手,光是放在书桌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学氛围,这无疑为阅读内容增添了极佳的预热效果。

评分

作为一名尝试了多年手工和园艺的爱好者,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这本书的实用性令人惊叹,它真正做到了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把这个放进去,那个拿出来”,而是详尽地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例如,在处理不同季节花材的保水性问题上,它提供了一整套基于植物生理学的应对方案,包括不同湿度下剪口处理的微小差异,甚至连使用不同材质的花器对吸水速度的影响都有数据支撑。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动态平衡”的章节,作者用一系列渐进式的练习,指导读者如何从静止的插置练习过渡到模拟自然生长状态的动态构图,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挫败感。即便是那些看似复杂的日式造型,通过作者拆解后的步骤,也变得清晰明了,配图清晰地标注了关键的支撑点和角度参考线,让人信心倍增,迫不及待地想拿起剪刀和花器去实践一番。

评分

这本书的涉猎范围广得超乎我的想象,远超我预期的单一门派介绍。它仿佛是一本浓缩了世界花卉艺术史的百科全书,但叙述方式又绝不枯燥。它从最早的宗教仪式中的花卉运用谈起,细致对比了唐宋时期花道的含蓄内敛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花艺的华丽奔放。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厚此薄彼,而是用一种非常包容和开放的视角,去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共同追求与差异化的表达。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比分析中国传统“文人花”与日本“池坊流”在精神内核上的异同,这种跨文化的深度对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读完这些历史和流派的介绍,你会发现,手中拿起的一枝花、一片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它不再仅仅是装饰品,而是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媒介,这种知识的丰富性,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