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书法,如何欣赏?
你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吗?
为什么书法不能只强调视觉效果?
如何看懂书法中的意境与心情?
为什么文学会是书法核心的美学元素?
历史上动人的书法作品,如何在风格上与内容完美结合?
很多人想学书法,但始终踏不出第一步,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开始,
学习书法不能只学写字技术,还要学习如何使书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有序介绍书法欣赏的三个层次,梳理书法功用和美感的联系,
详解“三大行书”,指导临摹历代名作,深度阅读书法作品,
且看书法名师为您打开欣赏书法的一扇窗。
《如何看懂书法》是一本书法欣赏的入门读物。作者从书法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联系入手,经由书法史的角度回顾了书法字体的功用和美感之间的联系,并重点讲解了书法史上著名的“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亲手书写对理解书法的作用,教导读者如何通过临摹来深度阅读书法作品,告诉读者历史上感动人的书法作品,实现风格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书中有配有百余幅历代书法碑帖的精美插图,有助于初学者建立对书法的感性认识。
侯吉谅,台湾嘉义人;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毕业,师承江兆申先生,曾获“时报文学奖”等多项奖项。兼擅现代文学、书画篆刻创作,并长期致力笔墨、纸张的材料研究,以及书法教学。已在中国台湾、日本、美国举行多次个展,出版诗集《交响诗》等七本,散文集《神来之笔》等十六本,画册《画品与纸品》等七本。
他为推广书法教育不遗余力,首创以几何学、力学解析书法观念及技巧,公开多年书写秘技,期许让更多喜爱书法的人少走冤枉路。
自序?书法的文学与美学
卷首语
第一章?进入了解书法的第一步
第二章?书法字体的功能与美感
第三章?书法必懂的“三大行书”
第四章?临摹是一种深度的阅读
第五章?生命的线条
出版后记
第一章?进入了解书法的第一步
不懂书法的三个原因
一般人不懂书法的原因是:其一,书法的确不容易懂;其二,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的慧根;其三,很多人不懂装懂。
古人谈书法,多用许多相似的形容词,所以很难确实了解书法之美,加上教育的偏差,把美育课当作术科来教,让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没有艺术的慧根,也从此不再接触书法;而也有一些人不懂装懂,未能虚心向学,以致失去了真正了解书法的机会。
三个渐进的欣赏层次
一般来说,欣赏书法,大概有三个层次。
第一,粗略的视觉印象。就是一眼望去的直觉观感,大部分人停留在这个层次。
第二,一字一字地辨认书写内容以及书写的技巧。通常这要碰到你觉得不错的作品才会这样做,如果一件作品写得不好,一眼望去就不会喜欢。坏苹果咬一口就好,不必整个吃下去,等到拉肚子才发现这个苹果是坏掉的。这是一般人的观念,但是书法通常不是这么回事,书法有很多东西就是你得先啃下去,然后等到二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喔!原来是这个样子。
第三,就是整体观看。整体观看并不是大略观看,而是要看很多细节,除了字体、风格,还有行距、字距、天地左右、横直等等格式,以及文字和书法的搭配等等。
现代人对待书法最大的问题,是把书法当作一种视觉艺术。视觉的美感只是书法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视觉的美感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书法不只是视觉艺术
我的学生梁佳文有天给了我一本书《兰亭论坛》,兰亭论坛是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班导师邱振中主持的,基本上是由目前国内最活跃、水平也比较高的一群书法家组成,在邱振中的主持下,开展览、办讲座,宣传他们对书法的看法。
他们的年纪约在三十几到四十几岁,学历大概都在硕士研究生以上,而且都是书法专业。然而他们之中还是有人主张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所以有人说他在写字的时候,是没有内容概念的,这点让我有点惊讶!不,是非常非常惊讶!写书法而没有内容概念,这等于是把书法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
并不是用毛笔写字就叫书法
太过重视结构,书法就难免更偏向视觉效果。可是,并不是用毛笔写字就叫书法,书法除了视觉,还有更重要的文字的、文学的或文化的传承,无论如何解释、演绎,纯粹视觉式的追求和表现,必然漏失书法最重要的内涵──书写的内容,以及内容与书法之间的有机结合。
书法的功能从记事到抒情
写字的原始功能是记录,而后慢慢变成抒情。
单纯记录之外的书写,必然表达了内心的想法与感受,于是写字就会有抒情的功能。因此,书法与文学互相辉映,就会产生书法艺术的完美形式与内容,这个形式与内容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我认为才是书法最重要的内涵。
比起一般以书写技术为目标的“作品”,书信多了与朋友之间的互动,透露了许多真实生活的面貌,因而有探索不尽的内涵。
也不过就是二十多年前,人们还在用书信谈恋爱,所以可以在数十年后,重新回忆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与情感。现在的人呢?习惯了电话、手机短信、MSN、脸书、电子邮件等即时互动的方式,所有的感情互动都是实时的,实时发生也实时消失,什么都没留下来,以后他们要用什么来回忆呢?
书法本来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工具,毛笔字不只是写书、写诗、写文章用的,也是写信、写笔记,甚至是记账、涂鸦用的。以前的人看到喜欢的诗词,兴趣一来随手抄写,既能消遣或寄兴,还因此有了文学上的滋润、文化上的传承、心灵上的寄托。
第三章?书法必懂的“三大行书”
所谓“三大行书”,是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
之所以称其为“三大行书”,是因为这三件作品是书法史上公认写得最好的三件行书作品。
在仔细赏析“三大行书”之前,必须要特别先提出来的重点是,这三件作品都是草稿,都不是现代书法家特别写来展示的那种“正式的作品”。
书写者的本性流露
正因“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随着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到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
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有艺术,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的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可言。
写字当下所表现的是个人本性
因此,我常常强调书法要先回归到“写字”这个基本态度,不要一写字就想要写作品。书法家如果没有时常写字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想法,写字的心思转折怎么可能进入笔画之中?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不是什么重要的书法鉴赏理论,也没有高谈书法艺术的境界是如何玄妙深奥,却明白指出了写字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的,还是个人的本性。
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什么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义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
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治、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大都依附在政治与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
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六百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形式和内容,因为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小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一个风流潇洒的文化现象。
……
这本书的实用性,并不体现在它是否手把手教你握笔运腕——它没有!恰恰相反,它拒绝了那种流水线式的入门教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评价”和“如何欣赏”的层面。作为一名长期困惑于“我看到的是一堆黑道道”的爱好者,这本书简直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它系统地梳理了从篆书到楷书,再到行草的演变脉络,但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将每个书体的风格特点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结合。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唐代楷书会趋于法度森严,而宋代的文人书法则会追求意趣和个性的解放。更绝的是,书后附带的“术语速查表”非常精炼,把“金石气”、“二王一欧”、“妍美”、“拙朴”这些行话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方便我随时翻阅,进行自我检验和巩固。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远比直接告诉你“这个字应该这样写”要高明得多。
评分这本《如何看懂书法》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历史感的氛围中。我尤其欣赏封面那幅留白恰到好处的碑帖拓片,虽然只是一个局部,但已经能感受到笔墨间那种穿透时空的力量。拿在手上,重量适中,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轻飘感。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是顶级的,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飞白和枯笔,都能清晰可见,墨色的浓淡变化层次分明,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因为很多时候,看懂书法的第一步,就是能否“看清”笔触的细节。书中的导读部分并没有急于讲解技法,而是先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历代书家的生平背景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这种宏观的铺陈方式,让我这个门外汉在进入具体分析之前,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不至于感到突兀和迷茫。可以说,仅仅是作为一本艺术鉴赏的载体,它就已经超越了很多同类书籍的水平。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布局和章节过渡,体现出了一种成熟的学术品味和高度的读者关怀。它不是那种把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的工具书,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着你一步步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不同书体时,对“地域性”和“师承关系”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了书法流派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这对于想深入研究某个阶段风格特点的人来说,提供了极佳的坐标系。此外,书中对大量经典作品的引用,都附带了清晰的出处和版本说明,这使得评价的严谨性大大提高,让人读起来觉得非常可靠,没有那种“野史”的浮躁感。看完这本书,我虽然还不能提笔就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但至少,当我再次面对一块碑刻或一幅尺牍时,我不再是迷茫的看客,而是能够辨识出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个人气质和技术成就,这种“看懂”的能力,无疑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对那些魏晋风骨的追溯之中,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气韵”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读。通常我们在谈论书法时,总会听到“气韵生动”这样的词汇,但大多时候,这更像是一种玄之又玄的口号,让人抓不住重点。然而,这本书里通过大量对比图例和线条走向的箭头标注,详细拆解了王羲之和颜真卿在处理同一类偏旁部首时,内在逻辑和情感流动的差异。比如,它会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去描述一个长横是如何从起笔的“藏锋”到行笔的“中锋行笔”再到收笔的“回锋蓄势”,并配以放大镜级别的细节图来佐证。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结构,让原本高不可攀的书法审美标准变得可触摸、可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结构”的章节,作者似乎在试图告诉我,每一个字的重心、疏密、欹侧,都不是随意的涂抹,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建筑美学,读完后,再去看那些拓片,感觉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一双能看穿结构底层逻辑的眼睛。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渐进式的“顿悟感”,尤其是在处理“意境”的解析时。作者对于那些狂放不羁的草书作品的描述,简直如同散文诗一般优美。例如,在解析张旭的狂草时,文字没有陷入对笔画速度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书家在创作时的心境波动,是如何通过墨色的晕染和线条的粗细变化,将内心的激荡情绪投射到纸面上的。这让我意识到,书法不只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物理显现。我甚至开始尝试,在阅读到某一特定段落时,闭上眼睛,去想象作者所描述的那种“疾风骤雨”或“涓涓细流”的感觉,这比单纯地对着字帖模仿要来得更有代入感和启发性。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冰冷的传统技艺,打造成了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哲学表达。
评分京东买书很实惠,物流也很快,书内容不错
评分给孩子买的,让她多增加一点书法艺术修养。
评分有点深,看不太懂,书是好书
评分京东购物就是方便安心。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选了这本,多了解一些总没坏处。
评分宝贝收到,好好学习一下。京东就是快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写字,不一定不懂书法;会写字,也不一定懂书法。除了一眼即知的美,许多书法的美要学习才能欣赏。
评分特别不错的,到货很快,有需要还会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