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以笔法为轴心,以自己的学书经历和独特的叙述手法释解了书法史的演变,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审美取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她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所要彰显的,是中国古代人文和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
忍不住感叹,时间过得好快。从2001年华艺出版社首次出版《书法有法》以来,快13年了。记得当时我在广州,室外热,屋里空调冷,借了一件西装外套,又瘦又短,就这么将就披着,在电脑前连续坐了近10天。当时刚有“苹果”电脑,头回做这事,书中那些插图和版面,就是我一页一页盯着在“苹果”机上完成的。晚上睡觉闭了眼睛还在排版,亮亮的荧光屏上下滚动,我整夜整夜失眠。
出版方当时问我,有多少中国书协会员,我答“大约10000人”,于是第一版就印了10000册。隔了几个月,我出差在几个机场的售书处都看到有《书法有法》在卖。
2002年,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找到我,要出繁体版。同时,中国大百科全书、知识出版社也找到我,于是在2003年,先后由这两家出版社出了《书法有法》的繁体字版和简化字版。知识出版社的美术设计家人生重病,我只有再亲自盯着排版。好在我已熟悉排版程序,速度快了许多。
那是在北京军博旁边一条小巷子里的一家小誊印社,我每天早出晚归,连着整整一星期,和河北农村来的一瘦小伙儿坐在一长条凳上排版。那年正遇2002年北京的大雪,窗户被风吹得“哐哐”响,我冷得瑟瑟抖,中午和晚上,一步一滑去路边小饭店吃饭。小伙儿说常为省钱舍不得吃荤,我每天都点好多大荤看着他吃,几天后他竟然吞吞吐吐地对我说:“阿姨,今天能不点荤的吗?”
2003年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朱建毅,建议我在南京新华书店做一个《书法有法》首发式和签名售书,我决定用毛笔签,并写上读者的名字,既能体现作者的身份,又是对读者的尊重。想不到第一次签名售书就排起了长龙,预备的800多本书全部售空,新华书店说“从来没有过的”。下午去先锋书店签售,又将进的书全部销空。
从那以后的10年中,我先后在南京、北京、香港、巴黎、意大利等地,一律用毛笔签售、签赠《书法有法》,一共近20场,每次都签到全部售空。由于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千次以上,右臂肩肘肌腱损伤,针灸、推拿、拔火罐、理疗、打消炎针,什么招都用上了,至今尚未痊愈。但是我真高兴,就像我自己烧了一大桌菜,大家都抢着吃得精光,我再累也是开心的。
2001年后,不断地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写信、打电话、发信息、托人向我买书、索书。我才知道,无论是台湾的繁体版还是华艺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的简体版,都已全部销空。于是,在2006年,知识出版社决定再加印一版,以满足读者需求。
2009年下半年,时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的顾华明,特地到我工作室,谈要在江苏出江苏作者的书,在江苏美术出《书法有法》,相谈甚欢。他一根接一根抽烟,抽到我10平米的办公室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2010年春,中宣部首次为书法家出资,为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有法”个人书法展览,同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个人作品集。9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了第一版,当时,华明调到江苏教育出版社任社长,周海歌社长接手。迄今三年零三个月,《书法有法》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就出了9版,加上前面的4版,就是13版,签名售书近20次,小型展示加讲座10多场,还入围了“农家书屋工程”书目,意味着每一个农民在村图书室就可以看到我的《书法有法》。算起来发行近100000册了。
今年年初,又要出总第14版,江苏第10版。我本来说好每出一版就写一个后记,现在9个后记赘在后面,是过于拖沓了。社里建议出一本精装版,作为三年多的总结。把后记删掉,总的写个精装版前言,归纳一下。
我又要请老朋友卢浩设计了。他的认真是出了名的。他说9次再版,他每次都会进行微调,我说“谁看得出来呀”,他说“我自己看得出来”,我说“微调了多少啊”,他说“大约2毫米吧”。所以他的设计老会得奖,得大奖。
马年初度,明年我就60岁了。我回眸半个多世纪学书和《书法有法》写作出版17年的过程,有许多艰辛、许多欣喜,许多坎坷,又有许多收获。我很幸运,父母、老舅都健在,分别是94岁、85岁、90岁。我从小就是好孩子,因为我努力做的一切都想让他们高兴,为他们争气。
二十多年前,当我为一些琐事去找我一尊重的长者诉苦时,他竟轻描淡写地说:“傻丫头,你有重要的事要做,这都是小事。”
他的话像擦着了一根火柴,瞬间点亮了我。
如今,傻丫头已成花甲老妪,岁月已经使我明白了许多。我是一个不会休息的人,从小就喜欢不间断、不停手地埋头做各种事,外婆过去总说我“丢下锄头就是耙”。近60年的劳碌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神圣的象征。
有两个字始终镌刻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坚持。
孙晓云
2014年2月5日夜
读完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那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淋漓,难以用言语形容。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新颖和独特,完全跳脱了以往阅读同类书籍时,那种墨守成规的窠臼。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事实或技巧,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根基和文化土壤,让那些看似冰冷的技法瞬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溯源”式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深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偏见和局限。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挑战既有认知,并提供了一条通往更高阶思维的阶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惊叹。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更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沉浸式的“心流”体验。很多专业书籍读起来是“任务”或“学习”,但这本书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探险。它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置,比如在关键点留下的开放性问题,或者对历史典故的精彩旁白,不断地牵动着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很难中途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我经常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就读完了好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将人牢牢锁定的叙事魔力,是很多书籍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特质,它让学习不再是苦差事,而变成了一种享受和探索未知的狂喜。
评分这本作品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打造的,逻辑线索清晰得令人惊叹。它没有那种堆砌辞藻的浮夸感,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冷静的、手术刀般的精确性,把复杂的理论拆解开来,层层递进。我过去在研习相关领域时,总感觉有些地方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不真切,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就像是把那层毛玻璃彻底擦干净了,每一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都变得透明而直观。作者在章节过渡和段落划分上,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能让人轻松地跟随其思维的脉络前进,即便是面对那些初看起来颇为晦涩的知识点,也能保持专注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这种对信息架构的精妙把控,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限量精装版的名头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哑的光泽和细腻的触感,每次翻动都能带来一种仪式感。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颇具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让人在还没翻开内页之前,就已经被这种宁静致远的气氛所吸引。特别是当灯光打在封面上时,那些微妙的纹理变化,简直就像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特意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把玩的艺术收藏品。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书籍美感的同好来说,光是这份精心的制作,就值回票价了。每一次捧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盛宴,让人由衷地赞叹出版方的用心良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慈祥而又坚定的目光,娓娓道来。它的文字里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鼓励。即便是处理一些看似严肃或枯燥的内容时,作者也能巧妙地融入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旁白或恰如其分的比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亲切感和温度。我尤其欣赏其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它们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实践中的种种困境与突破,让人觉得作者就在身边,随时可以交流请教。这种温暖而有力量的文字,使得原本可能略显高冷的专业主题,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
评分不足之处:
评分书本质量不错,内容大概浏览一下,留待细读,就不作评价,一分钱一分货嘛?
评分很不错的书,喜欢!“傻丫头,你有重要的事要做,这都是小事。”不仅仅是书法,大?
评分还不错啊,四舅妈看了也说好棒棒!
评分买家印象文化艺术中国书法专业
评分一直很喜欢书法,希望它让我能更进一步的了解书法!
评分好书,孙晓云从自己学书过程中的疑问说起,探索古人的笔法
评分书本质量不错,内容大概浏览一下,留待细读,就不作评价,一分钱一分货嘛?
评分商品不错,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