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法(限量精装版)

书法有法(限量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晓云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技法
  • 书法理论
  • 字体
  • 字形
  • 临摹
  • 传统文化
  • 艺术
  • 鉴赏
  • 书法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72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723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畅销十五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十五年来畅销不衰,近20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书法有法》(平装、精装)两个版本。平装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入门阅读,精装版适合收藏、馈赠书友相用。
  本书散文笔调叙述引人、装帧设计精致可读、作者作品人书俱佳,全书开篇即抛出作者早年习书的困惑:临《书谱》不像、读历代书论不搭……随后抽丝剥茧,从历史的物质环境和人体的生理机能出发,从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探究书写方式;从笔的构造和纸的历史进行分析,从家具的发展及历代坐姿的演变进行说明;进而大胆提出古人“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即古人是转着毛笔写字的。
  本书在书法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上有其独到的创新意义,叙事悬念的设置也非常适合非专业人士了解我国灿烂的书法文化。

内容简介

  孙晓云以笔法为轴心,以自己的学书经历和独特的叙述手法释解了书法史的演变,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审美取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她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所要彰显的,是中国古代人文和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

作者简介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当代杰出女书法家。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和三次省部级劳模,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组部人才局“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江苏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书法作品曾8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孙晓云书画艺术展”、“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并有荣宝斋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2002年自序
1.“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
2.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3.“请循其本”
4.“便捷”是指什么
5.盲人摸象
6.怀疑“永字八法”
7.先说执笔
8.“五指”还是“五字”
9.“拨镫”极其形象
10用“笔法”书写的字才叫“书法”
11.“人是万物的尺度”
12.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一:裹锋与连续书写
……

前言/序言

  忍不住感叹,时间过得好快。从2001年华艺出版社首次出版《书法有法》以来,快13年了。记得当时我在广州,室外热,屋里空调冷,借了一件西装外套,又瘦又短,就这么将就披着,在电脑前连续坐了近10天。当时刚有“苹果”电脑,头回做这事,书中那些插图和版面,就是我一页一页盯着在“苹果”机上完成的。晚上睡觉闭了眼睛还在排版,亮亮的荧光屏上下滚动,我整夜整夜失眠。
  出版方当时问我,有多少中国书协会员,我答“大约10000人”,于是第一版就印了10000册。隔了几个月,我出差在几个机场的售书处都看到有《书法有法》在卖。
  2002年,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找到我,要出繁体版。同时,中国大百科全书、知识出版社也找到我,于是在2003年,先后由这两家出版社出了《书法有法》的繁体字版和简化字版。知识出版社的美术设计家人生重病,我只有再亲自盯着排版。好在我已熟悉排版程序,速度快了许多。
  那是在北京军博旁边一条小巷子里的一家小誊印社,我每天早出晚归,连着整整一星期,和河北农村来的一瘦小伙儿坐在一长条凳上排版。那年正遇2002年北京的大雪,窗户被风吹得“哐哐”响,我冷得瑟瑟抖,中午和晚上,一步一滑去路边小饭店吃饭。小伙儿说常为省钱舍不得吃荤,我每天都点好多大荤看着他吃,几天后他竟然吞吞吐吐地对我说:“阿姨,今天能不点荤的吗?”
  2003年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朱建毅,建议我在南京新华书店做一个《书法有法》首发式和签名售书,我决定用毛笔签,并写上读者的名字,既能体现作者的身份,又是对读者的尊重。想不到第一次签名售书就排起了长龙,预备的800多本书全部售空,新华书店说“从来没有过的”。下午去先锋书店签售,又将进的书全部销空。
  从那以后的10年中,我先后在南京、北京、香港、巴黎、意大利等地,一律用毛笔签售、签赠《书法有法》,一共近20场,每次都签到全部售空。由于连续重复相同动作千次以上,右臂肩肘肌腱损伤,针灸、推拿、拔火罐、理疗、打消炎针,什么招都用上了,至今尚未痊愈。但是我真高兴,就像我自己烧了一大桌菜,大家都抢着吃得精光,我再累也是开心的。
  2001年后,不断地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写信、打电话、发信息、托人向我买书、索书。我才知道,无论是台湾的繁体版还是华艺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的简体版,都已全部销空。于是,在2006年,知识出版社决定再加印一版,以满足读者需求。
  2009年下半年,时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的顾华明,特地到我工作室,谈要在江苏出江苏作者的书,在江苏美术出《书法有法》,相谈甚欢。他一根接一根抽烟,抽到我10平米的办公室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2010年春,中宣部首次为书法家出资,为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有法”个人书法展览,同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个人作品集。9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了第一版,当时,华明调到江苏教育出版社任社长,周海歌社长接手。迄今三年零三个月,《书法有法》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就出了9版,加上前面的4版,就是13版,签名售书近20次,小型展示加讲座10多场,还入围了“农家书屋工程”书目,意味着每一个农民在村图书室就可以看到我的《书法有法》。算起来发行近100000册了。
  今年年初,又要出总第14版,江苏第10版。我本来说好每出一版就写一个后记,现在9个后记赘在后面,是过于拖沓了。社里建议出一本精装版,作为三年多的总结。把后记删掉,总的写个精装版前言,归纳一下。
  我又要请老朋友卢浩设计了。他的认真是出了名的。他说9次再版,他每次都会进行微调,我说“谁看得出来呀”,他说“我自己看得出来”,我说“微调了多少啊”,他说“大约2毫米吧”。所以他的设计老会得奖,得大奖。
  马年初度,明年我就60岁了。我回眸半个多世纪学书和《书法有法》写作出版17年的过程,有许多艰辛、许多欣喜,许多坎坷,又有许多收获。我很幸运,父母、老舅都健在,分别是94岁、85岁、90岁。我从小就是好孩子,因为我努力做的一切都想让他们高兴,为他们争气。
  二十多年前,当我为一些琐事去找我一尊重的长者诉苦时,他竟轻描淡写地说:“傻丫头,你有重要的事要做,这都是小事。”
  他的话像擦着了一根火柴,瞬间点亮了我。
  如今,傻丫头已成花甲老妪,岁月已经使我明白了许多。我是一个不会休息的人,从小就喜欢不间断、不停手地埋头做各种事,外婆过去总说我“丢下锄头就是耙”。近60年的劳碌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神圣的象征。
  有两个字始终镌刻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坚持。
  孙晓云
  2014年2月5日夜


翰墨丹青:传统书画的境界与传承 引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技法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我们不聚焦于单一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力求勾勒出中国“笔墨”这一核心载体在不同媒介上所展现出的广阔天地,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艺术认知框架。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领略从魏晋风骨到明清变法的艺术演进,探究从笔法结构到意境营造的创作奥秘。 --- 第一编:笔墨之源——中国书画的哲学基石 第一章 气韵生动:艺术的生命力与审美理想 中国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这并非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所有艺术门类,尤其是书画创作中的核心标准。本章将首先解析“气”与“韵”的内涵。气,指内在的精神力量、生命律动和结构张力;韵,则体现为风格的成熟度、格调的高雅性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深度。 我们将探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艺术家如何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与感悟,将其“移入”笔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重点分析中国传统美学中对“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处理手法,这些看似简单的技巧,实则是对宇宙观的视觉表达。 第二章 墨分五色:光影与层次的视觉构建 与西方绘画强调色彩对比不同,中国书画主要依赖墨色的变化来营造空间、表达情感和刻画质感。本章将详尽阐述“墨分五色”的实践与理论。从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探讨如何通过水与墨的比例调和,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我们将深入剖析古代画家对“墨分五色”的精妙运用,例如如何用淡墨勾勒远山,用浓墨点染近树,以及如何在同一笔触中实现墨色的自然过渡。同时,也会对比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墨法的偏好,例如北方画派的浑厚雄强与南方画派的清润秀雅之间的区别,从而揭示墨法如何服务于地域文化特性的表达。 第三章 诗书画印:综合艺术的交融之道 中国书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的综合性。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使得一幅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文学、书法、造型艺术与篆刻艺术的四重对话。本章将系统梳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分析题跋(诗文)的设置如何提升画面的意境,如何通过书法(行、草、隶、篆)的体势来烘托画面的情绪。例如,一篇遒劲有力的行书题跋,如何能瞬间激活一幅略显沉寂的山水画。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印章(落款印、闲章)作为点睛之笔,如何平衡画面结构,并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仪式感。 --- 第二编:技法探源——线条与造型的内功修炼 第四章 用笔如金:线条的骨法与精神 线条,是书画创作的“骨骼”。本章将聚焦于“用笔”这一核心技能,探讨如何通过对毛笔的掌控,使线条具有生命力。我们将回顾“十八描”等传统用笔技法,分析它们在表现不同材质(如岩石、水流、丝绸、竹枝)时的独特效果。 详细剖析“中锋”与“侧锋”的运用区别,以及藏锋、露锋、顿挫、提按等细节处理。通过大量古代名家范例的解析,展示线条的力度、速度和节奏如何直接反映书画家的心性修养与功力深浅。 第五章 皴法百变:山石树木的形态塑造 “皴法”是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和质感的关键技术。本章将系统介绍中国山水画中流传下来的主要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牛毛皴等。每一种皴法都对应着对特定自然形态的提炼和理解。 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不同皴法背后的“笔墨语言”。例如,如何使用斧劈皴来表现北方山脉的坚硬与雄伟,又如何以披麻皴来描绘江南丘陵的温润与层次。这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对自然形态进行艺术化概括过程的揭示。 第六章 设色之道:淡雅与典雅的色彩哲学 中国画的设色讲求“随类赋彩”与“随情赋彩”的统一。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画的传统设色体系,包括青绿山水、浅绛山水以及水墨山水中的“赭石”与“花青”的运用。 重点解析“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的历史沿革及其带来的厚重感,以及“汁绿”、“藤黄”等植物颜料的渗化效果。我们将强调中国画设色的克制之美,即如何在有限的色彩中,通过对比和衬托,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感和典雅的格调,避免过度装饰。 --- 第三编:意境营造——山水花鸟的人文情怀 第七章 咫尺千里:山水画中的空间处理 山水画的核心魅力在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营造。本章将解析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处理方式,如“高远”、“深远”、“平远”三种透视法,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家园。 我们将分析构图学中的“留白”艺术,探讨空白如何被视为有意味的空间,而非单纯的“无物之境”。通过对经典山水作品(如范宽、董源、巨然等)的局部剖析,演示画家如何在有限的画幅内,实现气势的磅礴与景深的无限延伸。 第八章 传神写照:花鸟画中的生机与象征 花鸟画是中国艺术中极具生命力的一个分支。本章将侧重于“写意”精神在花鸟画中的体现。这里的“写意”即是捕捉对象的精神气质,而非仅仅是形体的逼真再现。 我们将分类探讨花鸟画的题材:梅兰竹菊的“四君子”所代表的隐逸精神;牡丹、荷花的富贵吉祥寓意;以及禽鸟的动态捕捉。重点解析“点厾法”、“双勾填彩”、“没骨法”等不同技法如何服务于“传神”这一最高目标,使静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九章 人物之态:描摹生活与寄托情思 人物画是书画艺术中对人物精神气质捕捉最直接的体现。本章将回顾从顾恺之、展子虔到唐代吴道子、宋代李公麟等历代人物画大家的风格演变。 重点探讨“十八描”在表现不同人物衣纹和体态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的身份、学识与心境。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即如何通过外在的描绘,达到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揭示。 --- 结语:传承与创新——当代笔墨的生命力 本书的最后,将展望传统书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发展。我们探讨,在现代审美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既能坚守笔墨的“法度”,又能勇于在题材、材料和观念上进行“创新”,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旨在为所有热爱并致力于学习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同道者,提供一份扎实而富有启发性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那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淋漓,难以用言语形容。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新颖和独特,完全跳脱了以往阅读同类书籍时,那种墨守成规的窠臼。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事实或技巧,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根基和文化土壤,让那些看似冰冷的技法瞬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溯源”式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深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偏见和局限。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挑战既有认知,并提供了一条通往更高阶思维的阶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惊叹。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更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沉浸式的“心流”体验。很多专业书籍读起来是“任务”或“学习”,但这本书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探险。它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置,比如在关键点留下的开放性问题,或者对历史典故的精彩旁白,不断地牵动着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很难中途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我经常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就读完了好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将人牢牢锁定的叙事魔力,是很多书籍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特质,它让学习不再是苦差事,而变成了一种享受和探索未知的狂喜。

评分

这本作品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打造的,逻辑线索清晰得令人惊叹。它没有那种堆砌辞藻的浮夸感,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冷静的、手术刀般的精确性,把复杂的理论拆解开来,层层递进。我过去在研习相关领域时,总感觉有些地方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不真切,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就像是把那层毛玻璃彻底擦干净了,每一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都变得透明而直观。作者在章节过渡和段落划分上,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能让人轻松地跟随其思维的脉络前进,即便是面对那些初看起来颇为晦涩的知识点,也能保持专注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这种对信息架构的精妙把控,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限量精装版的名头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哑的光泽和细腻的触感,每次翻动都能带来一种仪式感。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颇具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让人在还没翻开内页之前,就已经被这种宁静致远的气氛所吸引。特别是当灯光打在封面上时,那些微妙的纹理变化,简直就像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特意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把玩的艺术收藏品。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书籍美感的同好来说,光是这份精心的制作,就值回票价了。每一次捧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盛宴,让人由衷地赞叹出版方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慈祥而又坚定的目光,娓娓道来。它的文字里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鼓励。即便是处理一些看似严肃或枯燥的内容时,作者也能巧妙地融入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旁白或恰如其分的比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亲切感和温度。我尤其欣赏其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它们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实践中的种种困境与突破,让人觉得作者就在身边,随时可以交流请教。这种温暖而有力量的文字,使得原本可能略显高冷的专业主题,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

评分

不足之处: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内容大概浏览一下,留待细读,就不作评价,一分钱一分货嘛?

评分

很不错的书,喜欢!“傻丫头,你有重要的事要做,这都是小事。”不仅仅是书法,大?

评分

还不错啊,四舅妈看了也说好棒棒!

评分

买家印象文化艺术中国书法专业

评分

一直很喜欢书法,希望它让我能更进一步的了解书法!

评分

好书,孙晓云从自己学书过程中的疑问说起,探索古人的笔法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内容大概浏览一下,留待细读,就不作评价,一分钱一分货嘛?

评分

商品不错,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