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求古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求古编》辑录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1960至1980年间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研究论文。全书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古代民族的融合到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从两周的农业技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从传统史学精神的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先后执教于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倬云先生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不仅以深厚的学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更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著有《历史学研究》《传统与更新》《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万古江河》《历史分光镜》《历史大脉络》《许倬云自选集》《许倬云问学记》《许倬云谈话录》《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以及“许倬云看历史”系列等作品。
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变”有关,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甚至崩解坍塌。
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许倬云
求古篇是多年前收集专业研究论文的文集,其中讨论的问题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转变有关。每一篇都遵守专业行规,只论列史料与史实,不作理论的阐述。为此,在集合成帙时,又加上一篇代序,陈述网络系统的结构,目的在于向读者陈述我处理历史问题的视角。这次求古篇在大陆重印,以就教于中国本土的学术界。于原文并无增删改动,以保持当时作品的原貌,不愿文饰,以掩饰少作之浅陋。但是,仍想在原来的代序之处,再加一些于网络系统的申论,以阐明自己应用系统理念的若干观点。
人类群体组织,不论是在哪一层次,小而社团,大而文化系统,都有盛衰,未见稳定不变的群体,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涵盖了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无数的离合悲欢。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不少前辈曾提出不同的解释,以说明人类历史如此多变。我们若从系统结构的内在性质观之,或也可以作为解释历史变化的一个角度。
人类群体,不论是简单,抑是复杂,无不以许多“个人”为群体的基本单位。这些独立的单位,又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受制于自然生命的规则,无所逃于生老病死,必须经历幼年、青年、壮盛、衰老、死亡的过程。一个群体组织包含了许多各别的单元,而每一个单元又天天在生命的过程上,天天有变化。如果群体的全部单元,都步调一致,同时启动又同时经历生命的变化,则这一群体的存在,将不过是一个单元的生命,变化也就简单了!
可是,人类群体是由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秉赋的个人合成,个别生命的繁殖滋生及他们的生老病死,步调参差,不能整齐。于是,单以年龄级别,即是有世代的层层落差,并由此形成世代之间,延续与创新之间,难予避免的紧张。举例言之,每一个个人,亦即群体的基本单元,在其生命变化的过程中,大致体能都由幼而壮,再由强而衰,同时其累积的经验及知识,则又不断续长增高,由此形成智能的成长曲线。体能与智能的增长与衰弱,两条曲线并不同步进行,有人体弱早于脑衰,有人反之,脑衰早于体弱。每一个人类群体无不掌握一些资源,而资源运用,大致都在群体体能智能最为壮盛的一代手中。单由上述体能智能趋壮与趋衰,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变化曲线,则掌握与运用资源的权力分配,即因此而时时刻刻有所变化。同一世代内,已有如此变化,两个相接的世代之间,更因能力的变化,而有年轻一代上升曲线与老年一代下降曲线之间出现的剪刀差,形成世代交替的紧张。
人类群体的个别单元,年寿有寿有夭,体能与智能也有强弱、智愚、贤不肖……种种差异,不能齐一。于是世代的转移,不可能阶级分明,而因此有新陈代谢的渐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权力”的持有者,会习惯性的继续持有其权力,而且伴随权力而来的资源,更使掌握权力的个人,甚至其世代,尽力牢牢握权,非万不得已,不愿释手。于是权力欲望,又加强了前节所说的权力转移的紧张。
凡此都可借数学的函数关系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群体组织内在的紧张。任何组织中个别单元的变化,在体能、智能及权力欲(亦即支配资源的机会)三个向度,都有其时时发生的向量变化。这些向度变化,亦即许多单元所代表的变数。无数单元的变数,聚合为群体变化的函数。这许多内在的变数,已是错综复杂,不易计量,若再加群体外在环境(例如生活资源所寄的自然生态),及人类增殖而产生的人口压力……又都构成外在的变数项,形成更为复杂的条件,迫使人类大大小小的群体组织,一有功能性的调适,必然引发内在变数项之间的已存在的函数关系。
人类的变数项,在一个函数系列内,为了趋向稳定不断地调适,调适是为了趋于衡态(equilibrium),但在种种变数的互动中,衡态常是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函数的趋衡,实际上是不能停息的调适,亦即不能停息的失衡。失衡遂是另一方式的衡态,趋衡遂是永远变动衡态。
一个微型的群体组织,例如社团、公司,能够经得起动衡造成的紧张,大致不能超过两三个世代;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或一种形态的社会,因其掌握的资源丰原,可能持续数百年,还是会面对累积的紧张,而难免崩解。一个文明系统,则因其维系群体的能量来自文明系统发展的理念与价值观念,而这些人类的智能,是常有修改的可能,比物质性资源与制度性资源有较多的弹性,是以文明系统的延续可以千百年之久,还能有自我调适与更新的能力。
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大致都是该一层次的复杂系统,其呈现的结构,只是稳定状态当有的情形。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甚至崩解塌陷。单以周代封建为例,宗法与王权合而为一,维持了王室与诸侯的尊卑,诸侯国内周人、商人与本地土著间的紧张关系,又形成一定的趋衡性动态稳定。但是上述诸种函数中的变数,不断在变动,终于将周人封建网络冲垮,遂渐转变为列国体制。又以两汉政权的权力基础,先是皇室与功臣集团共天下,逐渐转变为以儒生-文官集团代替了功臣集团,又以察举制建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人才与意见的流通周转机制。这一颇能随时间调节的机制,还是在内部变数的演变,遂逐渐变化,由两汉内外均衡转变为东汉的地方离心、中央失控。
凡此诸例,均反映趋衡性动态稳定状态,终于难免失衡。中国古代名家方生方死之论,易经革卦之革与不革,易与不易,或者都可为动态稳定终于难以永久稳定。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越能贯彻,则越可躲过强求“清一色”的弊病,也越能避免最后的失衡,以致走向衰败崩坏。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很不错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变”有关,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甚至崩解坍塌。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评分历史文集,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的书耶,终于趁着有货的时候买了,很划算的
评分《国史论衡》的编撰,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尽可能个别提出分析讨论,例如对于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治道得失的讨论与影响的分析等,务使读者一览尽得。但我国数千年历史岂能每事细论?故仅择其较重要者而论析之。然则何者为重要?何者为次要?除较明确的史事之外,邝士元先生对史事之轻重去取,自成体系,重新组织,编成一通史体裁,名为《国史论衡》。
评分在台大上到二年级,我在全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傅先生又把我找过去,跟我说:“你好好读历史系,将来你到史语所来帮我。”
评分很赞,不错,好好看看,收藏了
评分好书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啊
评分果得失影响,懵然不论。虽则在流行的通史或断代史中,不少有“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可是说到重要处,往往“点到即止”,或于无关史事发生者,则长篇大论。且学术一如科学,时代愈后,则愈见创新与精密,目前要编撰一本合乎理想的通史,除了着重论史与分析之外,更要注意近儒学术研究的成果,个人以为“成一家之言”式的通史,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对于近儒的创见绝不能掠美。职此之故,《国史论衡》撰写的主要资料,乃以近儒的研究心得为主,并参酌个人浅见,融会贯通。
求古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