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唐王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天地。新历史作家冬雪心境耗时六年,终于完成了七卷本《唐朝那些事儿》系列。本书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生写起,至唐哀帝李柷被毒杀为止,讲述了大唐王朝二十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历史。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去细细品味那盛世的荣光,倾听那华丽的乐章,也看一看唐朝三百年间的文明与野蛮、权力与战争、阴谋与爱情、浪漫与残酷。
作者简介
冬雪心境,天津市作协会员,本名李珩,天津人,音乐专业出身,热爱历史,尤其是唐朝历史,经过长期的准备,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来书写大唐的历史。
精彩书评
★简洁生动的文字,神采飞扬的叙事笔法,以及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再现了大唐帝国传奇而恢弘的大历史。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新历史作品。语言幽默,却毫不做作;场面宏大,而细节明晰。 ——新历史作家 江湖闲乐生 ★历史本身就像一篇交响乐曲,冬雪的音乐天分是让人称道的,同样,他讲的历史也很好听。 ——新浪中国悦读版主 大胡子二零 ★大唐王朝不但有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还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瑰丽与华贵,而冬雪的铿锵笔法,恰与大唐气质暗合。 ——新历史作家 黄如一 ★娓娓道来的叙述,慢慢地浸进历史,这份细腻带给了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唐朝,值得玩味。 ——新历史作家 高天流云 ★一曲霓裳羽衣,唱尽了大唐的华丽与高贵,千载之下,犹有遗响。冬雪写得很大气,有英气,有侠气,也有温柔气,人性和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 ——新历史作家 姜狼豺尽 ★冬雪讲的历史不枯燥、不晦涩,而是一段段动人的传奇故事。 ——新历史作家 云海孤月 ★作者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跳动的音符,演绎着那精彩的盛唐故事,调侃中透射出智慧。 ——新历史作家 胡狼拜月 ★如果历史课本写成这样,我也不至于当年一上历史课就头疼了。 ——天涯网友 小小眉朵儿 ★感谢楼主能用这种笔法讲述唐朝的历史,大家都能看懂。我非常喜欢你的这种表述风格。 ——天涯网友 GL5566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腐败君臣
第二章 战乱迭起
第三章 两淮起义
第四章 靡费佞佛
第五章 黄巢起义
第六章 帝国肢解
第七章 重振唐威
第八章 晋汴角逐
第九章 流亡岁月
第十章身 陷囹圄
第十一章 遇害身亡
第十二章 走向灭亡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唐朝那些事儿7 大结局》:
前边我们分析了造成两淮起义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前因后果。而造成两淮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则是戍卒哗变引发的桂林兵变事件,在弄清这起事件来龙去脉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关于这起事件的历史渊源。
礼部侍郎刘允章在《直谏书》中除了指出民有八苦之外,还惊呼国有九破: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贿赂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其中刘允章所说的“大将不朝”,指的其实是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拥兵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加重。而藩镇之所以敢于蔑视朝廷中央政权的威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控制着一支以骄兵悍卒为核心的地方军队。所以如何处理这些骄兵悍卒,经常成为朝廷与藩镇斗争的焦点之一。
李漼即位后,对飞扬跋扈的藩镇加以姑息,唯一看起来似乎是镇压成功的例子,是咸通三年(862年)任用王式为武宁节度使,平定徐州的骄兵叛乱。
武宁节度使管辖徐、泗、濠、宿四州,地处河南,是中原地区的一个重镇,中晚唐以来一直是悍将骄兵兴风作浪、动乱不已之地。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则是王智兴在德、宪、穆三朝镇守徐州二十多年,成立了一支完全为自己所有的军事力量。到了李漼在位的咸通初年,节度使田牟多方讨好这伙骄兵,竟然和他们面对面地饮酒,而且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或者为这些人唱歌表演,犒劳他们的费用日以万计,可谓是极尽委曲求全之事。但这些骄兵依旧不时闹事,搞得田牟经常不得安宁。
咸通三年(862年)六月,田牟去世,皇帝李漼以温璋接替田牟担任武宁节度使。骄兵们听说温璋治军严厉,全都心怀疑惧。温璋到任后也想采取怀柔政策,但骄兵们对温璋总是心怀猜忌,全都不吃他赏赐的食物,不出一个月,温璋就被这些骄兵们赶出了徐州。
温璋回到京城后,向皇帝李灌痛陈徐州骄兵的所作所为,结果李漼任用刚刚成功镇压裘甫起义的王式微武宁节度使,想借他的威风弹压徐州骄兵,并让他带着跟随他成功镇压裘甫起义的忠武、义成两镇之军前往徐州。
八月,王式领兵抵达徐州,三天后他以犒劳忠武、义成二军为名,让他们全副武装起来,趁徐州军那些骄兵不备而加以包围。当日尽诛徐州军骄兵三千人,只有极少数人逃往山中避难,这样一来徐州的骄兵势力基本被铲除。
皇帝李灌得到消息后,诏令撤除徐州的节度使建制,改为本州团练使,所辖兵力除当地州县军队之外,只保留三千人,同时泗、濠、宿三州划分到周边节度使管辖。
本来这件事情可以到此为止,但皇帝李灌对徐州军始终心怀疑忌,于是在咸通五年(864年)五月的时候,他利用南诏大军攻陷安南并不断侵扰桂林地区的机会,下令征调一批徐州军队进驻桂林防戍。
在向朝臣阐述自己的想法以及调防的具体做法上,李灌认为徐州军能征善战,但近些年有些骄傲自大,以致不断发生骚乱。最近取消了徐州的节度使建制,又有不少军士出逃,虽然朝廷下令既往不咎,但恐怕这些人也会心怀疑惧不肯回来。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怕他们啸聚山林,再生祸乱,现在边境急需人才,所以诏令徐、泗团练使招募勇士三千人赴桂林地区防戍,等到边境安定了让其他军队替换而归。
从李灌的想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讳言此举是一箭双雕,当然,徐州军能征善战,是朝廷借重的军事力量所在,也的确是事实。早在咸通三年(862年)二月,朝廷大征诸道兵马援救安南时,就已经从许州征调了两千人,其中七百人驻守桂林,不过此次李灌强征徐州军三千人远戍桂林,却包含着分散徐州原有兵力,防范他们再在徐州闹事的目的。
即使李漼有分散徐州兵力的意图,但其做法并不为过。可是李漼在征调诏令的最后加上了这样一句话:“令召满五百人,即差军将押送赴役。”事实上,尽管自藩镇们拥兵自重以来,手下很多都是骄兵悍卒,但这些士兵从本质上都是安分守己的破产农民。他们之所以被迫投军,往往是因为不堪苛重的赋役以及地方豪强的压迫,在当地无法生存所致。可是皇帝李漼不分青红皂白,先是将徐州士兵一概视为闹事者,而且“差军押送赴役”,明显带有惩罚戍边的味道,这就为后来桂林发生兵变埋下了导火索。
而且李灌承诺边境安定后,让其他军队替换他们归还的承诺也没有做到,使得桂林戍卒哗变要求返回徐州,进而得到当地许多士兵支持,与朝廷对徐州士兵处理的扩大化有着直接关系。
咸通五年(864年)七月,徐州军在许多军士的监视下,急匆匆地前往桂林防戍。在启程的那一刻,很多人幻想着自己还会回来,但他们一定想不到,此次前往桂林,他们居然在那里足足待了六年时间。
……
前言/序言
唐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