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复京剧文存

刘曾复京剧文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曾复 著,娄悦 编
图书标签:
  • 京剧
  • 戏曲
  • 刘曾复
  • 清代戏曲
  • 文存
  • 戏文
  • 剧本
  • 传统戏曲
  • 戏曲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4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95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刘曾复先生在生理学界和京剧界都是人物。他兼顾科学研究与艺术爱好。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一生爱戏,历京剧盛时,博闻强记。他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京剧,大大提升了京剧研究的水平。
  《刘曾复京剧文存》谈名伶、谈轶事、谈唱片、谈剧本、谈把子,篇幅不长,随心所欲,文字简洁,但信息量很大;也讲热闹,但背后都是门道,是真实、准确的史料。
  附录对刘曾复的访谈尤其不能不看。且看刘先生的开篇:“别记录,您就编写,您编写啊,可以给我遮点丑。回头有不对的地方骂您,不骂我。”(时年89岁)那一代知识分子悠游其间的人生,那种散淡从容,深邃和丰富,令人向往。

作者简介

  刘曾复(1914-2012),北京人。京剧名宿。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刘曾复自幼酷嗜京剧,1938年师事王荣山,并向王凤卿、贯大元等请益,会戏颇多,文武皆能。他见多识广、潜心钻研,对于杨小楼、王凤卿、余叔岩、言菊朋、贯大元、孟小冬、杨宝森等的艺术均有较深研究,发表不少独到见解。他同时是研究京剧脸谱的行家里手,曾向钱金福、钱宝森、侯喜瑞、王福山等请益。他绘制的脸谱数百幅,分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天津戏剧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汉堡人类文化博物馆等处收藏。

目录

菊苑谈往
如是我闻——王凤卿、王荣山表演艺术札记
值得纪念的三位先生
余叔岩成名之路
谈李适可
谈张伯驹
谈孟小冬
据我们所知孟小冬女士师从余叔岩先生学习事
少年君秋初露锋芒
毓质天生之人自古不多见 芳姿展秀梅艺至今仍留香
我为亚萍高兴
艺术漫谈
京剧老生把子见闻录
《八大锤》与“朝天蹬三起三落”
《上天台》演法
老生的念白
刘曾复修润剧本四篇
《洪羊洞》说戏誊稿
刘鸿声唱片三种
余叔岩唱片三种
王凤卿唱片三种
何桂山、金秀山、刘永春、裘桂仙《御果园》唱片
金秀山、裘桂仙《黑风帕》唱片
金秀山唱片三种
京剧花脸唱片四种
闻见杂说
刘曾复谈话、书信内容摘录(李舒)
一次关于“学苑梨园共标名”的谈话
京剧书文指伪录
生角扮小花脸
什么是“好角儿”
钱宝森“打炮”
漫谈“关公戏”
说点不一样的话
“杜诗韩笔”忆当年
谈京剧旦角
附录
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访谈

精彩书摘

  当年的青年老生对谭鑫培都是非常崇拜的,王荣山是如此,余叔岩是如此,其他人是如此,王凤卿也不例外。谭对青年演员都是十分爱护的。王瑶卿、杨小楼、程继先、梅兰芳等人都受过谭的提携。谭晚年有人问谭:“老生后继,雄长谁属?”谭回答说:“恐怕要算‘凤二’了。”谭在对王凤卿的器重,毫无派别的隔阂,更不是停止在口头上,而是见诸行动的。例如谭主动和王凤卿交换《战长沙》和《斩华雄》戏本子;主动让王凤卿演《战长沙》关羽,自扮黄忠,这都是对后进的大力奖掖。王对谭和他对汪一样,也是五体投地的。人们都学谭,王更是当仁不让。当时大家总希望能多听谭的戏,特别是谭不露演的“冷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机会,千方百计地设法请谭演唱。例如当年大伙在同仁堂乐家清唱,最后请谭“消遣”一段,谭说:“你们都给我刨啦,我没的唱啦。”大伙说:“您有的是,随便来一段,我们就准没听过。”谭说:“那么我来段什么呢?我来段《宫门带》罢。”当时由梅雨田操琴,唱了《宫门带》李渊“劝皇儿”那段〔二黄三眼〕和〔原板〕。当时大家使着劲地记,这两段唱就成为后来余叔岩和言菊朋的《宫门带》的根据。谭当时在文明园戏院演唱,谭小培在前边唱。一天,谭因有堂会需要早去,不能在后边唱,于是与谭小培交换,谭在前边替谭小培唱《摘缨会》,谭小培在后边唱《黄金台》。那时由于谭在后边唱,听谭的都来得晚。这次到场之后听说谭已唱过,而且唱的是《摘缨会》,大家都没听过,全都十分懊悔,深以为憾。后来谭小培录过《摘缨会》〔西皮三眼〕的唱片。余叔岩总不忘这件事,一次在“义务戏”中与杨小楼和梅兰芳特别合演了此戏。余对此戏的唱念做打都认真加以琢磨,并把〔西皮三眼〕的部分录成唱片。从此《摘缨会》一戏从开场戏成为大轴戏,成为老生当时的时髦戏。这些事与谭的那次演出不无关系。余叔岩学谭不惜余力,他总想听谭的“王九龄派”《上天台》,但是谭从来不唱。在一次堂会中,余鼓动别人烦谭唱《上天台》,谭演了一次,余于是学会了“谭派”的《上天台》唱法,从此大家都学“谭派”《上天台》,此戏流传下来。王凤卿与大家心情一样,非常想学谭的《雄州关》,也是在一次堂会戏中,王鼓动别人烦谭唱《雄州关》。与王楞仙合演,王凤卿于是学会了此戏,后来在梅剧团经常与程继先合演。总之,谭的戏,特别是比较冷的,当时都成为后学刻意搜求的珍秘,以能所为荣。王不仅学谭的《雄州关》,还有许多其他的戏也是学谭,例如王公开声称他的《打渔杀家》是“谭派”。有的戏,王虽然没在台上演过,他也是学谭,而且还很有研究,例如《盗宗卷》、《打侄上坟》等。他说《打侄上坟》陈伯愚把陈大官招过来之后,是双袖搭在陈大官肩膀上,陈大官随着跪下,没有抓陈大官领子的动作,也没有把陈大官扔一个抢背的身段。打陈大官是往右上方出板子。在上头用板子头画一个圈,下来板子头打地,紧跟着一撤。陈大官倒卧后是右手挽左袖托左腕,用左手摸。叫陈植?陈大官的三?都是双投袖,第一次右转身,第二次左转身,第三次脸朝里。王凤卿说他当时由于演出的需要,只唱“汪派”戏不够用,不会的戏只好学别人,例如《打渔杀家》就完全是“谭派”。实际上王之学谭绝非从狭隘实用出发,他与许多人一样,是出于爱好谭的艺术,从中吸取营养,不是盲目崇拜、迷信。
  ……

前言/序言


梨园流韵:近代京剧艺术发展史纲 本书旨在梳理和探讨清末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京剧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历程。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剧目汇编,也不是某位艺术家的传记,而是一部聚焦于京剧本体艺术形态、理论建构以及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深度研究。 第一部分:旧派的黄昏与新声的酝酿(1900-1920年代) 本部分将详述京剧在“四大名旦”尚未登上历史舞台前,以“老生正宗”和“武生精湛”为核心的旧派艺术的最后辉煌及其内在的僵化倾向。 一、谭、杨遗风的继承与局限: 重点分析以谭鑫培晚期艺术为代表的老生流派,其在声腔处理上对“韵味”的极致追求,以及在身段表演上对“规矩”的固守。这种艺术范式在审美趣味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体现出其在表现力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塑造青年和浪漫色彩角色的难度。我们将审视当时戏班内部的师徒传承模式,解析这种封闭性在艺术创新上面临的阻力。 二、科班教育的转型困境: 清末民初,科班制度开始受到西式教育思潮的冲击。本书将考察当时培养京剧人才的两种主要模式——旧式科班与新型学社——在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艺术目标上的差异。探讨新式学社如何试图引入“科学”的训练方法,却常常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之间产生断裂。 三、文人批评的介入与早期理论的萌芽: 随着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文人开始以现代文艺批评的视角介入对京剧的观察与评论。本书将搜集并分析早期关于“腔调改革”、“文武场改革”的论辩,这些论辩虽然零散,却是后来京剧理论体系构建的最初基石。重点讨论如“不以音色取胜,而以唱法取胜”等早期改革主张的内涵。 第二部分:舞台革命与流派的定型(1920年代中后期至1930年代) 这是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黄金时期”,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为艺术家的个人探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一、四大名旦的横空出世与旦角艺术的颠覆: 本书将用大量篇幅来剖析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艺术家如何突破传统对旦角的审美定式,建立起各自独立且影响深远的艺术体系。 1. 梅派的集大成与“雅化”方向: 分析梅兰芳如何吸收昆曲、徽班的养分,通过对水袖、扇子、指法的精细化设计,将旦角表演推向一种高度程式化、意境化的“典雅”美学,并论述其国际传播的影响。 2. 程派的“悲剧”气质与声腔的实验: 重点研究程砚秋独特的“哑韵”和“咽音”处理,探讨他如何通过音色的克制与情绪的内敛,成功塑造了传统戏中被忽视的底层女性形象,拓展了京剧的表现深度。 3. 尚派的“刚健”与“洒脱”: 探讨尚小云如何在中性审美中融入武旦的技法,强调其表演中的力度与开阔感,以对抗当时对旦角“柔弱化”的倾向。 4. 荀派的“市井”与“灵动”: 分析荀慧生如何从民间花鼓戏中汲取营养,以其独特的“巧劲”和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为青衣行当注入了活力与“烟火气”。 二、武派与老生的持续精进: 在旦角光芒四射的同时,男性角色的艺术也未停滞。本书将关注杨小楼在武生领域的革新,尤其是在“武戏文唱”的探索。同时,马连良等对老生“韵、白、做”三方面平衡的追求,如何使老生行当避免了在旦角革命中的式微。 三、文武场与伴奏的现代化尝试: 三十年代,以徐兰元、王少舫等人为代表的音乐家开始对京剧伴奏提出系统性的改革要求。本书将考察对二胡、京胡等主奏乐器的技术改造(如增加指位、改变演奏习惯),以及对打击乐的精简与重组,旨在探究这些变化如何服务于舞台上日益复杂的唱念做打需求。 第三部分: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时代的夹缝(1930年代中后期至解放初期) 在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京剧艺术的理论化和制度化建设成为抵抗艺术生命力衰减的重要手段。 一、舞台美学的规范化与“程式论”的初步形成: 一批有思想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开始尝试总结京剧的表演规律,试图将经验性的“绝活”转化为可供传授的“程式”。本书将分析早期关于“亮相”、“走圆场”等基本功的规范性论述,探讨这种规范化在保持艺术统一性的同时,对个体创造力的潜在抑制作用。 二、剧目改编与“新编历史剧”的探索: 抗战爆发后,京剧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艺术家们一方面致力于挖掘和保护传统剧目,另一方面也尝试通过改编历史故事来表达民族气节。本部分将选取几个关键的新编剧目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上如何试图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接轨,以及在“传统戏”与“新戏”的界限模糊中,所产生的艺术张力。 三、剧团体制的变迁与艺术家的生存状态: 从早期的“棚户”式班社,到后来的“名家搭班”,再到战乱时期形成的自主管理模式,本书将描绘不同历史阶段下,京剧艺人如何维系其职业生命。特别关注解放初期,剧团开始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前后,艺术家们在身份认同和艺术自由上面临的观念转变。 总结与展望: 全书最终将落脚于一个核心问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剧烈社会变革中,京剧艺术如何在坚守其核心“虚拟性”和“写意性”美学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和舞台表现力的拓展?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细致的艺术分析,展现京剧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自我革新的内在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书面化的,大量使用了一种精准但略显生硬的学术术语,这无疑保证了其内容的准确性,但也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流畅度。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我原以为《文存》会是作者思想的自然流淌,或许带有一丝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气息。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经过多人审阅、层层把关的规范性文件。它详细描述了京剧艺术的规范和高度,但却很少流露出刘曾复先生本人在艺术探索过程中的挣扎与喜悦。整本书读完,我能清晰地勾勒出他艺术思想的轮廓,明白他站在京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对于他个人的性格侧面,他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互动,乃至他对艺术的“爱”与“痴”,这些构成一个伟大艺术家灵魂深处的东西,却依然隐藏在严谨的文字背后,难以触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古典韵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上很有分量。不过,内容上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部资料汇编,而非一本有明确叙事线索的作品。我本以为“文存”会收录一些刘曾复先生的亲笔信件、日记片段,或是他对于某次重要演出的幕后思考,能从中窥见他作为艺术家的真实心境和生活侧影。但实际看到的,更多是针对不同剧目、不同行当的舞台处理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这种编排方式虽然系统,却也显得有些刻板。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寻找那些能点亮人物形象的“火花”,比如他对某一特定身段的反复打磨,或者他对某个行腔变化的独到见解的生动描述。然而,这些期待中的个人色彩和情感流露,在文本中被大量的描述性语言所稀释。它更像是一本教材的补充读物,旨在规范和界定一种艺术标准,而不是展现一位大师跌宕起伏的艺术生涯和个人魅力。它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对渴望“人情味”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略显枯燥。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就注意到了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京剧流派影响的论述,这部分写得是相当的扎实和全面。它详尽地剖析了清末民初京剧艺术格局的变迁,以及刘曾复先生是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吸纳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从文献引用和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其学术严谨度足以令人称赞。但是,我的阅读焦点更多是放在“京剧”这个艺术本体上,我更希望读到的是关于“表演”本身的东西。比如,书中提到了某次著名的演出,但对当时观众的反应、剧场的气氛,以及刘先生在现场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变,几乎没有着墨。它更像是一份经过高度提炼和抽象化的理论总结,缺了那一层烟火气。就好像你在研究一部伟大电影的剧本结构,却完全没有看到导演的运镜和演员的即兴发挥。这使得整本书虽然逻辑清晰,但阅读过程中缺乏那种“戏剧性”的张力,让人很难沉浸其中,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更倾向于专题式的深入挖掘,而非时间线索的线性推进。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论文,针对某个特定的艺术命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比如,关于“念白”的节奏处理,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其韵律学基础,以及与其他声腔配合的张力关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探究,确实体现了作者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然而,作为一个对京剧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好者,我总觉得少了些许温情。我更希望读到的是,这些理论是如何在舞台实践中被创造和验证的。有没有记录下刘先生某次排练时,因为一个眼神的不到位而反复修改的情景?有没有他对于某句台词“千人演千面”的独特体会?这些“活的”东西,是支撑京剧艺术生命力的关键。这本书读下来,我得到了很多“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答案,但对于“怎么样”——那种充满生命力的、在舞台上瞬间爆发的艺术呈现——却描摹得相对模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建造剧院”的蓝图,而不是在剧院里观看一场精彩演出的感受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刘曾复京剧文存》光是听着就觉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沉淀。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它,希望能一窥这位京剧名家的艺术世界。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详尽的学术研究报告,而不是我期待中的那种充满表演细节和舞台轶事的“文存”。它似乎更侧重于对京剧理论、流派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特定剧目结构、唱腔设计的严谨分析。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大量的篇幅被用来探讨声腔的演变、表演程式的规范,甚至还有对早期戏班管理模式的考据。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京剧理论研讨会,而不是在享受一场艺术的盛宴。书中的许多术语和引用的典故,对于非专业出身的戏迷来说,门槛显得略高。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刘曾复先生在舞台上如何运用他的表演技巧、如何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鲜活描述,那些能让人身临其境的片段,但这些似乎被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所取代了。这本书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文献支撑,但对于渴望感受艺术生命力的普通读者,它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解读。

评分

非常好的书籍 了解京剧的一扇窗

评分

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少,其言难得到,其体会也更难有。老戏,老艺术,多多琢磨,细细品味!

评分

打折买的,价格还算合适

评分

书很好,正版,资料性强,值得一读!

评分

进一步认识了刘曾复老的腹笥之阔;杨伯峻先生,大才。

评分

速度快,书非常不错,

评分

图书不错 物流也快 值得购买

评分

刘曾复大学毕业后,到协和医院实习时,常到冰窖厂王先生的寓所去,刘曾复也常唱上一、两段,王荣山见他唱的挺好,便主动提出为其说戏,当时刘24岁,王先生48岁恰是他的一倍。第一出戏教的是以念白为主的《双狮图》,教到王先生认为满意为止。第二出教的是唱工戏《四郎探母》。第三出教的是台步戏《卖马》,教完后让他回家去练。待再次来到王家时,王先生先让他走走看,因当着众多来客,心情有些紧张,没能走出来。待众人走后,王先生从拉"云手"起,又重新把台步细抠,经过认真的学练,终于掌握了要领。有了这念白、唱腔、台步三出戏的底子,再学其它戏,就能很快入门。王先生便陆续其传授了《桑园寄子》、《一捧雪》、《打棍出箱》、《南阳关》、《伐东吴》、《战太平》、《宁武关》、《太平桥》等戏。1942年王荣山先生病故,年仅53岁。 刘增复的第三位老师,便是"凤二爷"王凤卿。凤二爷先后向其说了《群英会》、《汾河湾》、《宝莲灯》、《阳平关》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铁路局的"扶轮雅集"票房的章小山,原欲烦刘曾复演《上天台》,后改为《除三害》,章小山乃王(瑶卿)派名票,有"假王瑶卿"之号,为大马神庙王宅之常客,凤二爷听说曾复要唱《除三害》,笑道:"这出戏他不会呀!"钱元通忙把此话传给刘曾复了,刘当即奔往王风卿府中,求王师传授。凤二爷笑说元通嘴真快,忙抓紧时间给刘说了这出《除三害》。但此戏凤二爷本人始终未曾贴演,却传给了刘曾复。后来又陆续为其说了《战长沙》、《盗宗卷》、《打侄上坟》、《八大锤》等戏。 刘曾复的把子功,得益于九阵风、钱宝森、王福山等人。他虽习老生,对脸谱艺术也颇有研究,曾向侯喜瑞、钱宝森等人请教,受益非浅。他与刘砚芳也极为要好,常向其请教有关杨(小楼)派表演及其它艺事,曾看过杨小楼60多出戏,余叔岩30多出戏,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虽非演员,但能戏很多,并颇有研究。

评分

感觉就是拼凑的,有些文章读起来还蛮有意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