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十年来在孤独中探索的只是人民的情意与情操。”吴冠中先生如是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为弘扬先生“人民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并让其艺术为更广大的读者提供美的培育和滋养,《吴冠中艺术日历》以日历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天选取一幅吴冠中先生的优秀画作,辅之以每天的日历信息,构成一本精美的新年日历,使读者一册在手,一年都与艺术同行,与美同行。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本日历还精选了先生的12篇谈自己画作的短文,可谓图文相得。
吴冠中(1919~2010),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委、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
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7年~1950年,公费留学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卓有成就,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第一段: 初见《吴冠中艺术日历》,便被其装帧的雅致所吸引。米白色的封面,触感温润,淡淡的留白处,点缀着几抹淡墨,仿佛勾勒出吴冠中先生画作中标志性的“点、线、面”的韵律,又似山水画中朦胧的山峦,欲语还休。翻开内页,纸张的选择考究,散发着淡淡的书香,配合着每一页精心挑选的吴冠中先生的画作,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阅读氛围。日历的设计,更是巧妙地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每一天的日期旁,都配以一幅画作,有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如《双重生活》、《长江万里图》,有的是我未曾见过的构图精巧、色彩别致的作品。画作的旁边,通常还会附上一段简短的文字,可能是在描绘画作的创作背景,抑或是对画作意境的解读,又或者是吴冠中先生自己的一些艺术感悟。这些文字并非冗长的大篇幅论述,而是点到即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我特别喜欢那种,在匆忙的一天中,偶然瞥见画作,然后陷入沉思的时刻。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与吴冠中先生的灵魂对话,感受他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这种形式,比单纯的画册更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它不仅仅是一个日历,更像是一位温和的老师,日复一日,用无声的语言,教我如何去发现美,如何去理解美,如何去感受美。那些画作中的色彩,无论是浓烈如泼墨,还是淡雅似水彩,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瞬间抚平内心的浮躁,带来一份久违的平静。
评分第二段: 《吴冠中艺术日历》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吴冠中先生艺术生涯的细致梳理和呈现。我一直对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情有独钟,但之前更多的是零散地接触,对他的艺术发展脉络,对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演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本日历,则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他的艺术历程呈现在我面前。我惊喜地发现,日历中的每一天,都不仅仅是一幅独立的画作,而是他创作生涯中某个重要节点的象征。比如,有几天的画作,明显带着早期留学欧洲的痕迹,色彩的运用和构图,都透露着西方古典绘画的影响。而另一些日子,则能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将中国传统的笔墨意趣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东方主义”风格。这种循序渐进的展示方式,让我仿佛在跟着吴冠中先生一起,经历他的艺术探索之路。每一幅画作,都是他思想的结晶,情感的释放,生活经历的缩影。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天的画作,去回忆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去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风貌。日历中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常常是一语中的,点醒了我对画作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当看到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时,文字或许会提到吴冠中先生对童年故乡的深情回忆,这让我对画中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条小巷,都多了一份温情。这种将艺术作品与作者的生命历程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吴冠中艺术日历》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传记。
评分第三段: 不得不说,《吴冠中艺术日历》在形式创新上做得相当出色。市面上有很多介绍艺术家的书籍,但大多是以画册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学术研究的论文集形式呈现。而这本日历,则开辟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去专门阅读一本书。但是,这本日历,每天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欣赏一幅画作,阅读一段文字,就能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艺术滋养。而且,日历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尺寸适中,可以放在书桌上,或者床头柜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翻阅。每一天的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小小的惊喜,不知道今天会有怎样的色彩和线条展现在我眼前。有时候,我会被画作中的色彩所震撼,那些浓墨重彩,仿佛要溢出纸面;有时候,我又会被画作中的留白所吸引,那份虚实相生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日历的背面,通常还会有一段简短的介绍,可能是画作的创作年代,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轶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信息,却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画作的内涵。我特别喜欢那种,在寒冷的冬日,翻开画作,看到上面描绘的春意盎然的景象,瞬间就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这种通过视觉和文字的双重刺激,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吴冠中艺术日历》成功之处。
评分第四段: 《吴冠中艺术日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启蒙。我并非艺术专业出身,也谈不上对艺术有多么深厚的理解。但正是这样一本轻松易读的日历,让我逐渐爱上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我只是被画作中鲜活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所吸引,觉得它们很美。但随着每天的阅读,我开始慢慢体会到画作背后的情感和故事。比如,看到一幅描绘古老村落的画作,文字可能提到了吴冠中先生对乡愁的感怀,我就会联想到自己离开家乡多年,那种思念故土的情感。又比如,看到一幅抽象的山水画,我不再仅仅觉得它是一堆线条和色块的堆砌,而是开始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诗意。日历中的文字,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艺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读画作。这让我觉得,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触手可及的,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我曾经觉得,艺术欣赏是一种需要专业知识的门槛,但《吴冠中艺术日历》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它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养。
评分第五段: 《吴冠中艺术日历》不仅仅是一本“看”的书,更是一本“悟”的书。每一天,我都会花一些时间,静静地端详画作,思考文字。我发现,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他对生命、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理解。例如,当他描绘一棵老树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棵树的形态,更是树的年轮,是它经历风雨的坚韧,是它默默生长的力量。当他描绘一片星空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宇宙的浩瀚,更是他对人生渺小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敬畏。日历中的文字,虽然篇幅不长,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幅画,画面上只有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但文字却在讲述“少即是多”的艺术理念。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繁复”和“简单”的认知,开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追求简约而不简单。这种潜移默化的启迪,是我在其他任何读物中都很难获得的。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去追求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有意义的人生。这本日历,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他的艺术和思想,引导我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评分第六段: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冠中艺术日历》中对色彩的运用。吴冠中先生在色彩的运用上,总是能带给我惊喜。他笔下的色彩,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淡雅,又有油画的厚重。例如,在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中,他常常运用青蓝、黛绿等冷色调,营造出一种湿润、宁静的氛围。而在描绘一些壮丽的山河时,他又会大胆运用红、黄、紫等暖色调,展现出勃勃生机和雄浑气魄。日历中的每一幅画作,都充分展示了吴冠中先生对色彩的精准把握和创新运用。我特别喜欢他的一些作品,虽然画面上可能只是简单的几个色块,但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却能营造出非常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更重要的是,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美感,它们还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当他描绘一些历史遗迹时,他会运用一些带有岁月痕迹的色彩,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当他描绘一些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时,他会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吴冠中艺术日历》让我有机会每天接触到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画作,也让我对色彩的感知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和运用色彩,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第七段: 《吴冠中艺术日历》中对“线”的运用,也让我着迷。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常常以“线”作为骨架,构建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无论是流畅的曲线,还是刚毅的直线,都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他用“线”勾勒出山峦的起伏,用“线”描绘出房屋的轮廓,用“线”展现出人物的姿态。这些“线”,不仅仅是造型的工具,它们本身就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我特别喜欢他在描绘一些抽象山水画时,那种随性而又充满力量的线条。这些线条,仿佛在舞蹈,在吟唱,在诉说着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意境。日历中的画作,让我看到了“线”在不同创作阶段的演变。早期,他的线条可能更偏向于写实,而后期,他的线条则变得更加自由和抽象。这种对“线”的探索和创新,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通过欣赏这些画作,我也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和运用“线”的语言。比如,在写字的时候,我可能会更注重笔画的起承转合;在构图的时候,我可能会更有意识地去安排线条的走向。这种从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评分第八段: 《吴冠中艺术日历》为我打开了一个关于“空间”的全新视角。吴冠中先生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对空间的理解和表现,独树一帜。他常常打破传统的二维平面限制,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色彩运用,营造出富有深度的三维空间感。我常常惊叹于他在画面中,是如何将远近、虚实、明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呼吸感和生命力。比如,在描绘一些村落的画作中,他不会将所有房屋都挤在一起,而是通过留白和景深的处理,让整个画面显得空灵而又富有层次。在描绘一些山水画中,他更是将中国的写意精神发挥到极致,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千山万壑的壮丽景象,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日历中的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个关于空间的实验。我通过这些画作,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空间,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种对空间的敏感度,也让我开始在室内设计、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物品摆放上,有了新的想法。这本日历,让我不再仅仅把空间看作是物体存在的容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创造、被感受的艺术形式。
评分第九段: 《吴冠中艺术日历》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融合”的深刻体会。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他对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西方,也没有固守传统,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在日历中的画作中,我能看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能感受到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我能体会到水墨的韵味,也能看到油画的色彩。这种“新东方主义”,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创新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又敢于突破界限的勇气。这种融合,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应该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也要积极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这本日历,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东方与西方,让我看到了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
评分第十段: 《吴冠中艺术日历》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持续地滋养读者的心灵。与一本一次性读完的书不同,日历的设计,让艺术以一种缓慢而持续的方式,渗透到我的生活中。每天,我都会被一幅画,一段文字所触动。有时候,是画作中的色彩让我心情愉悦;有时候,是文字中的哲理让我陷入沉思;有时候,是画作中的意境让我心生向往。这种日复一日的艺术浸润,让我逐渐改变了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态度。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细节,更加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我不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的充实。这本日历,就像一位良师益友,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我进行着一场永不间断的对话。它让我看到,艺术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画,更是流淌在生命中的旋律,是照亮内心的光芒。即使一年之后,日历翻到了最后一页,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却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明白,艺术的力量,在于其持久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评分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20张)
评分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评分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评分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评分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评分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评分吴冠中作品图册(41张)
评分在国立杭州艺专的学习,透过一代宗师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学养,吴冠中一直着眼于老师们的人格教育。在杭州国立艺专,李超士、常书鸿、潘天寿、吴大羽这四位教授对吴冠中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评分大学时我们一边狂热世界杯看《哈利?波特》同居翘课,一边学邓论马哲毛概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