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作者简介
林达,一对旅美夫妇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这对夫妇用历史的厚重感,以一个经历过“文革”洗礼的普通中国人的视角、勤奋、用功,收集和研究了大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民主发展过程中的事例,用生动的语言、可信的细节、严谨的治学和研究态度,为我们另外一些普通中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民主发展历史的窗口。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等。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目录
1.去西班牙
黑色龙卷风袭击我们居住的小镇,我们起程去西班牙旅行
2.塞哥维亚的罗马输水道
巴塞罗那的老城和罗马城墙 塞哥维亚的罗马输水道 罗马人威特鲁维的《建筑十书》论建筑
3.古老的科尔多瓦
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出生地 基督教和异教 罗马人和哥特人
4.小城托雷多的故事
小城托雷多的城门 西哥特人王国的首都 王子雷卡雷多流放 到安达卢西亚
5.阿拉伯人来了
华盛顿·欧文在安达卢西亚旅行 天主教在西哥特王朝 阿拉伯人来了
6.阿尔扎哈拉的废墟
我们到了科尔多瓦 拉赫曼一世打下了科尔多瓦 拉赫曼三世自称哈里发 鲜花之城的诞生和毁灭
7.历经沧桑的科尔多瓦主教堂
罗马人的神庙早已消失 废墟上建起了清真寺 清真寺变成了主教堂 科尔多瓦全盛时期的宗教共存和冲突
8.塞维利亚的故事
我们到了塞维利亚 华盛顿·欧文在塞维利亚的居所 三个费尔南多 摩尔王阿尔哈玛的故事 没有征服者
9.阿尔汉布拉宫的故事
我们到了格拉那达 格拉那达的水令人印象深刻 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联姻 华盛顿·欧文在阿尔汉布拉宫 出走之门和摩尔人最后的叹惜
10.带着诅咒的黄金时代
塞维利亚的哥伦布墓 带着诅咒的黄金 被驱逐的犹太人 宗教裁判的火刑架 艾斯科里亚宫的王家墓地
11.马约尔广场随想
马德里的马约尔广场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桑丘 西班牙盛极转衰
12.戈雅画笔下的战争
一十九世纪初拿破仑入侵西班牙 戈雅画笔下的法西战争 雨果将军和他的儿子维克多·雨果君 主立宪 十九世纪末美西战争
13.世纪之交的高迪和“九八”一代
高迪的建筑 马德里的寄宿学院 吉奈尔、加尼韦特和科斯塔 “九八”一代朝两个方向寻找强国之路
……
精彩书摘
不知怎么,“西班牙”三个字,从小的感觉,就说不清、道不明。在塞万提斯的笔下,西班牙犹如透着阳光的土制酒,谜一般醉人的混合物,在恍惚中令人心驰目眩。可是长大以后,这种感觉,被一些硬邦邦的词击中。那是海明威的书《告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也是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后面是“西班牙内战”、“国际纵队”。可是,这两种印象怎么也调和不到一起,也难以相互替代。西班牙就这样模模糊糊地在心里收藏,留在一个角落里,变成了一个隐隐的谜。
其实,我们去过巴塞罗那。
那是在冬天,在造访法国的时候,从巴黎直下南方,又从法国南方的蒙布利耶上了火车。大部分的路程在法国境内。然后进入西班牙,在地中海的蔚蓝海水和比利牛斯山的洁净雪顶之间,火车从悬崖山道九弯十八绕,绕了进去。没有料到的是最后一程,这跨国火车,竟然一头扎入地下,变成了地铁。一阵黑糊糊的疾驶之后,停下来,就说是到了。
下来,是普通的地铁站。没有海关,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待我们上到地铁站的小小出口,赫然发现,这已经是巴塞罗那的繁华街头。接着,是几天紧凑的“高迪建筑”之旅,高迪是西班牙近代的一个著名建筑师。几天后,揣着一大包胶卷,我们又从同一个口子进去,匆匆地原路退回,回到法国。活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入敌后的侦察任务。
此后,别人问起有没有去过西班牙,张口就会回答“没有”。然后心中一愣,才想起巴塞罗那。
虽然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大城市,几乎总是游客到西班牙的首选。可是,我们却本能地觉得,我们只是到了巴塞罗那,我们还没有到过西班牙。我们没有看到堂·吉诃德的拉曼却荒原,也没有听到西班牙内战枪炮留在山谷里的回声。从此,留下一个梦,哪一天我们还要回去,走进西班牙。
后来,有一阵,我们像工蚁一样,一石一木、一锤一钉地,为自己盖一栋房子。此间,心里只有一栋乡间小屋,环绕绿树花草。每日埋头劳作,梦暂时后退,忘记远行。直到搬进完工了的房子,才从工蚁变回自己,直起腰来,站在窗前,望着远远的地平线,白色的云朵在缓缓地飘。
云朵在飘呢,我说,我们也应该从蚁穴里爬出来,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看看了。
这时,一个朋友突然对我们发出邀请:我们明年一起去西班牙?那个梦,突然就走得很近,变得清晰可见:明年,我们去西班牙。
九月下旬,当是夏末初秋时分。是暑气渐消,天高地阔的季节。临出门那天,天气却骤然变得古怪。
不是热,也不是冷;不是晴,也不算雨。从来没有过的奇异感觉。空气似乎在快速流动,又滞留在原地。
天色似灰似黄,半开半合,定有什么暗示,我们却无力解开。这种不安一直带上飞机,飞机驶近跑道,却面对乱云飞渡,整整等了一个半小时不能起飞。
终于一声呼啸,钻出云层,飞上几乎是静止的空间。在这里,风云变幻和疑惑困顿永远是留给下面的那个世界的。我们把一切抛在九霄云下。
直到一个月后,我们才知道,就在这云层下面,就在我们飞往西班牙的那一刻,一场黑色龙卷风突袭了我们居住的乡间。长长的龙尾,就在我家门前的路上扫荡。巨树古木拔地而起,屋瓦墙砖漫天飞舞。那是这片宁静田野百年不遇的惊心动魄。
而我们,完全不知不觉。我们只是在追逐阳光,向西班牙飞去。
这就是我们西班牙之旅的开端。
好在,回到家,邻里们无人受伤,我们的房子,也还在那里。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林达作品系列”中其他作品的详细图书简介,确保不包含《西班牙旅行笔记》的内容,力求内容丰富、叙事自然。 --- 林达作品系列: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步与历史回响 林达,这位以其独特的“思想的漫游”著称的作家,其作品群像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历史图景。他的文字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形式,而是将深厚的历史学养、敏锐的社会观察与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反思融为一体。林达的魅力在于他能将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如同电影镜头般拉近,置于当代读者的眼前,引发关于自由、权利、法治与人性尊严的持续叩问。 本系列聚焦于林达对历史深层结构、文化冲突与制度变迁的探索,着重展现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洞察力。 一、《历史的回响:从近代欧洲到现代中国的制度变迁 本卷精选了林达对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政治哲学演变轨迹的梳理,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历史参照系来审视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关键节点。 第一部分:法治与精神的边界——英美经验的剖析 林达以其标志性的“故事叙事法”,深入解读了英国光荣革命与美国宪政建立过程中的核心理念。他并未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权利”与“权力”的微妙平衡是如何通过艰难的制度设计被确立下来的。 例如,在论述英国《大宪章》的演进时,林达细致地描绘了贵族与王权之间的角力,指出限制王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一次次对个人财产和人身自由的保障诉求之上。他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保障个体尊严的制度底线? 这种对底线的执着探寻,贯穿了他对美国建国文献的解读。他剖析了《联邦党人文集》中关于分权制衡的精妙设计,强调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即“权力需要被制约,因为人不是天使”。 读者将跟随林达的笔触,穿梭于17、18世纪的伦敦与费城,体会那些奠定现代文明基石的法理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政治博弈中生根发芽的。这部分是对“规则与自由”关系的深刻体悟。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阵痛——俄国与东欧的对照 与西欧的渐进式发展不同,林达对俄国和东欧地区的现代化历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对激进变革可能带来的巨大代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通过对俄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考察,分析了在追求“绝对平等”的理想驱动下,社会结构和个人自由是如何被无情牺牲的。 他特别关注了“理想的纯粹性”如何异化为现实中的专制。林达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以及普通民众在宏大叙事下所承受的命运起伏。这部分是对“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所发出的沉痛警示。 第三部分:中国语境下的制度反思 在考察了外部世界的经验后,林达将目光转向了更具现实关怀的中国。他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参照系引入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现象的分析之中。他探讨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张力,以及在近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正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在于“本土化”的制度思考。林达强调,任何制度的有效性,最终都要落脚于能否切实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能否建立起一个基于“契约精神”而非“人治色彩”的社会运行模式。 --- 二、《走向现代的代价: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冲突》 本卷侧重于对文化思想史的考察,特别是当传统价值体系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社会内部发生的剧烈震荡与个体层面的精神重塑。 第一部分:启蒙的火焰与思想的碰撞 林达将读者带回18世纪的欧洲沙龙,去感受启蒙思想家们对理性、科学和人权的激情辩论。他着重描述了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如何在巴黎的咖啡馆中发酵,最终成为颠覆旧秩序的强大力量。 然而,林达的叙述并非一味赞美启蒙的“光明”。他同样探讨了启蒙思想的内在矛盾,例如理性至上可能导致的对非理性、情感和传统的轻蔑。他通过讲述相关历史人物的命运,展示了“思想的解放”往往伴随着“文化的阵痛”。当旧的信仰体系崩塌后,新的精神支柱如何在混乱中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 第二部分:宗教与世俗的张力——历史叙事的权力 本卷的另一重要线索是对“叙事权”的探讨。林达敏锐地指出,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新定义,往往是社会权力更迭的关键一步。他分析了在政权更替、宗教改革或文化复兴的浪潮中,谁有权书写历史,谁的声音最终被保留或被抹去。 他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官方宣传口径的演变进行细致比对,揭示了意识形态建构的精妙与残酷。这部分内容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常识”,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选择与过滤? 第三部分:现代商业文明的内在逻辑 林达对现代商业社会的精神内核抱有极大的兴趣。他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变化,更是一种文化和伦理的重塑。他解析了韦伯笔下那种“职业精神”如何从宗教伦理中剥离,成为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内生动力。 他关注的不是财富的积累本身,而是支撑这种积累的“契约精神、信用体系和对规则的敬畏”。他通过对早期美国工商业家的肖像描绘,勾勒出了一种既充满开拓精神又受制于严格商业伦理的新型人格。 --- 三、《人间观察:制度之外的风景线》 本卷更侧重于对日常生活细节、社会风俗变迁的捕捉,以及在制度框架之外,人性的微妙流动。 一、制度的“幽灵”: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权力 林达在此不再专注于宏大的制度设计,而是关注制度如何渗入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中,塑造出不同的生活质感。他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对“私人空间”的界定,以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是如何被划定、被侵犯或被坚守的。 通过对城市规划、公共设施、乃至社交礼仪变迁的描绘,林达展现了制度的温度或冰冷。例如,他对早期城市卫生体系的建立过程的叙述,实际上是在探讨“公共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凌驾于个体的不便之上。 二、从“英雄崇拜”到“公民意识” 本卷也深入探讨了社会心态的演变。林达分析了从传统社会中对“超凡个体”的依赖与崇拜,如何逐渐过渡到现代社会对“制度可靠性”的信任。他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其稳定主要依赖于看不见的规则,而非看得见的英雄。 他借用历史案例,审视了对“伟人”的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建构和使用的,以及这种崇拜心理对公民独立思考能力的潜在抑制作用。 三、旅行的意义:在异乡重识故土 在本系列中,林达也穿插了对其他地域的文化考察,但这些考察的核心目的始终是“反观自身”。他通过描述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见闻与思考,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参照系,帮助读者以一种更抽离、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与社会习惯。这些“他乡故事”,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乡的未来”。 总而言之,“林达作品系列”构建了一个由历史、制度、思想和生活交织而成的知识迷宫。它邀请读者放弃廉价的结论,投入到对复杂人性和制度构建的持续探索之中,在历史的回声里,探寻通往现代文明的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