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培云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交流
  • 碰撞
  • 传记
  • 游记
  • 个人经历
  • 海外生活
  • 中西文化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0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99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也是打开未来的中国之书
  从北海道到冲绳,一次漫长的思想游历
  思考中国与日本的现实问题,回望东方与西方的世纪纠葛
  如果我们能读懂每个人秘藏的历史,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发现他的哀伤与痛苦,所有的仇视也就放下了。——亨利˙朗费罗

内容简介

  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本中国之书。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倘若良药未成反自制苦果,将是一味毒药。
  我之所以仍然热衷于寻访一些我所喜爱的历史人物,固然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与思想上的共鸣,此外还有对历史木已成舟的某种伤怀。我相信这种伤怀不仅是基于古老的悲剧意识,更是我对所有尼布尔意义上的光明之子的深切回望。我想从黑暗年代里寻回一点光亮,希望那些曾经照亮过去的人也将照亮未来。
  大自然馈赠人类太多的恩情。它给了人类免费的死亡,人类却没有耐心等待这份施舍,所以不仅发明了断头台并给刽子手发工资,还制造战争把无数血肉之躯送上战场。然而,我还是要感谢大自然有关生与死的无私的施舍,它教会我们要节制贪欲。因为有了这份免费的死亡,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积极行善,至于除恶的事情交给大自然就好了。
  好的观念将人带上康庄大道,坏的观念让人万劫不复。当一个国家被一种坏的观念所笼罩,这个国家也就开始了它的灭顶之灾。日本当年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明治维新”滑向“一亿总玉碎”之疯狂的。在这里,“意义猛于虎”。许多人受意义的激情驱使,最终又被意义吞没。
  人类尚未形成。虽然我们名义上同属人类这一物种,并置身于所谓的人类文明之中,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误解与被误解,施虐与受虐,征服与臣服,同胞与异类,只要“我者-他者”这个模式一直存在,人类就永远有两个世界的挫折。

作者简介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001 自序:人类尚未形成
上卷
027 加拿大华裔青年的忧虑
030 邂逅石桥湛山
032 抗日剧里的灰太狼
034 与铁牛坐禅
037 幅馆卓哉的眼泪
042 山梨一日
050 落地而死的麦子
057 从涩谷谈话到日比谷抗议
066 “同学,请把你的骨头带走”
069 宗教与迷失
075 国会故事
089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一)
097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二)
107 现在思考这个国家
112 “笔部队”与书籍广告
121 清朝的维稳外交——池袋夜谈
124 中国崩溃论与大正民主运动
133 武田泰淳的悲伤——学术会议纪要(一)
137 分人主义——学术会议纪要(二)
140 “在东京合作盖房吧”
148 世态炎凉——新宿自焚案报道观察
154 “Show my power”
158 请穿过布满地雷的森林——东大授课纪要
165 天皇责任与社会抵抗
174 中国会崩溃吗?
181 西山事件
187 从义战到欲战
191 小日本主义
197 媒体将日本拖入了战争——寻访石桥湛山
209 日本的三条道路——中江兆民的预言
213 国家的品格
217 八木谷的故事——秋叶原叙往(一)
225 磨刀霍霍的媒介素养
230 关东大屠杀
235 西山太吉的微笑
240 靖国神社的真正问题
246 大家在东京
250 身边的“右翼”
253 失意的记者
259 一去不回的逃兵
264 从横滨到久里滨
278 生死风土
285 “100%的日本立场”——与“右翼”交谈(一)
291 “中国一无是处”——与“右翼”交谈(二)
296 抗议声浪中的岩波书店
301 告别军国主义的几个条件
307 女儿想家了
308 言不由衷的右翼——与“右翼”交谈(三)
313 从涩谷到明治
317 两个“一郎”的一天
324 论语与算盘——从涩泽荣一到石桥湛山
328 写序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330 拓殖与报国
336 朗费罗的慈悲
338 风雨中抱紧自由
339 “需要光明才是真正的不幸”
342 错过胡适,错过石桥湛山
351 断臂上的花朵
352 西风吹开东土(一)
363 “踏破支那四百州”——乃木希典的春秋
366 星座与国民性
376 小中华与日本边境论
378 意义的激情
381 村八分与和解疲劳
386 东京自由女神
390 假如日本征服中国——中野夜谈
393 靖国问题——感恩还是谢罪?
399 为众人成功,为自己成仁——箱根归来
403 幸治的故事
411 困在两个祖国之间——与右翼交谈(四)
417 女儿的迷惑——竞选广告上的通缉犯
420 想起了小鹿纯子
422 沉重的幽默
423 名张的天空
427 日本刀
429 奈良屋檐下
430 京都创业课
433 社会是魔鬼——加藤嘉一来访(一)
437 仁川印象
道路与命运——卷中插画
下卷
441 归国数日
442 丑陋的日本人
444 回归人的历史与同情
445 新宿自焚案后续
447 德鲁克式的旁观者
448 鸦片与战争
450 日本与本日
451 西风吹开东土(二)
457 寂静的沉睡
458 礼失求诸野
459 在横滨想起了傅雷
465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一)
470 可实现的乌托邦——秋叶原叙往(二)
475 中国的进步
479 高中生来信
480 皮条客的春天
488 日本的幽暗与中国的“超稳定结构”
491 地震亲历记
497 晤小仓和夫
500 NHK的烦恼
504 复活
505 感谢抗日剧
506 中间地带
511 风雨夜归人
515 历史的后怕——读石原莞尔
521 悲歌与风骨
523 从朱舜水到宋教仁
528 茨城半日与因果谜团
534 北海道的秋天(一)
536 北海道的秋天(二)
543 北海道的秋天(三)
546 在火车中向后奔跑
548 在外务省聊石桥湛山
551 凹凸结构——最后一场讲座
555 “战争来的时候第一个跑”
559 明石真人的悔悟
561 休息日
562 河上民雄的心事——秋叶原叙往(三)
567 黑暗森林——琉球纪事(一)
572 一加一等于零——琉球纪事(二)
577 人生何处不青山——琉球纪事(三)
584 赤子孤独了
586 再见幅馆卓哉
591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二)
597 一亿总忏悔
600 “三国治”——加藤嘉一来访(二)
604 东方的土地
606 后记:如何弹奏一架钢琴

前言/序言


《破碎的黎明》 作者:[此处可自行填入作者名,例如:艾莉丝·马洛伊] 内容简介: 《破碎的黎明》是一部深刻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叶,一个虚构的中欧小国内战与社会剧变的史诗性小说。故事以主人公伊利亚·维克多,一位才华横溢却怀揣着理想主义的年轻建筑师的视角展开。伊利亚生长在一个相对平静的港口城市,这座城市承载着古老的欧洲传统与新兴的工业文明的交汇点。他梦想着用现代主义的线条和结构,为他的国家构建一个更光明、更有效率的未来。 然而,当国家政治风向急转直下,被一股极端民族主义浪潮席卷时,伊利亚的理想主义遭受了第一次残酷的冲击。小说细腻地描绘了社会如何从微妙的猜疑和政治宣传,一步步滑向公开的冲突与流血。 第一部分:理想的基石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伊利亚在首都美术学院的求学时光。他与导师——一位坚守古典主义美学的著名建筑大师——之间的学术争论,构成了早期思想冲突的缩影。伊利亚试图将苏联的构成主义和包豪斯的实用性融入本土的文化语境中,而他的导师则坚持认为,真正的“民族精神”需要植根于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关于形式与功能的辩论,实则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隐喻。 伊利亚的初恋,索菲亚,是一位研究民间文学的女学生。她的温柔与对土地深沉的热爱,是伊利亚内心世界中对“纯粹”的渴望的寄托。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夏夜里关于乌托邦的畅谈,为后来的悲剧奠定了诗意的背景。 随着国家议会选举舞弊事件的爆发,政治的阴影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小说通过伊利亚的视角,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裂:一部分人选择沉默与顺从,认为保持“专业性”是唯一的出路;另一部分人,包括伊利亚的密友,激进的诗人马库斯,则选择了公开的抵抗。马库斯那充满力量却略显鲁莽的政治诗歌,迅速成为地下反抗运动的口号。 第二部分:裂痕的扩大 内战爆发得突然而又毫无预兆。首都一夜之间沦为战场,曾经宏伟的市政厅被炮火撕裂,这成为伊利亚内心世界崩塌的直接象征。他目睹了自己设计的“人民大会堂”草图,被当作废纸扔在燃烧的街角。 伊利亚和索菲亚决定离开首都,前往索菲亚的家乡——一个位于山区的偏远村落,那里相对尚未受到大规模战火的波及。这段逃亡的旅程充满了艰辛与人性考验。他们必须穿越被军队控制的检查站,躲避无休止的盘查。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腐败的军官、心怀鬼胎的投机者,以及那些在权力更迭中摇摆不定的普通民众。 在山区,伊利亚试图用他的建筑知识帮助村民重建一座被破坏的磨坊,以此来重新获得“创造”的意义。然而,战争的逻辑是摧毁而非建设。他的努力被指控为“为敌人服务”,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在极端意识形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村民们在恐惧中互相猜疑,昔日的社区凝聚力被恐惧彻底瓦解。 第三部分:流亡与重塑 随着战局的恶化,伊利亚和索菲亚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马库斯,他的朋友,最终被捕并被秘密处决。马库斯的死亡对伊利亚造成了深远的心理创伤,迫使他放弃了纯粹的逃避主义。 他们最终选择越境逃亡,目的地是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西方国家——“庇护之地”。跨越边境的经历是全书最紧张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身份和归属感的彻底剥离。他们抵达新的国度,却发现自己成为了“难民”,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明确未来的存在。 在新的城市,一切都陌生而疏离。伊利亚发现,他所珍视的建筑才能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他曾是国家未来的设计师,现在却只能在一家破旧的木材加工厂做着体力活,用他曾经用来描绘未来城市的双手,切割着粗糙的木料。索菲亚则沉浸在对故土和失落的记忆中,她的歌声失去了昔日的明快,变得低沉而充满哀伤。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伊利亚决定不再躲藏于过去的阴影中。他不再试图重建过去的宏伟蓝图,而是开始观察和记录这个新世界的“微小结构”——那些隐藏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人际联系,那些在日常琐事中展现出的坚韧。他开始为那些同样流离失所的移民设计简陋但功能齐全的临时住所,将他的建筑哲学转变为一种生存艺术。 尾声:未完成的结构 数年后,伊利亚与索菲亚在异国他乡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庭。他从未完全融入那个新的社会,但内心深处对“结构”的探求从未停止。他意识到,真正的家园不在于石头和水泥,而在于那些在破碎中依然选择彼此依靠的灵魂。 小说以伊利亚在一家废弃工厂的残骸中,用粉笔画下一组复杂却无用的几何图形作结。这些图形是他内心未完成的、关于理解和和解的图纸。他最终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构建一个完美的系统,而在于如何在混乱中,为自己和所爱之人,搭建一个暂时的、充满人性的避风港。《破碎的黎明》是对理想主义者在历史洪流中如何生存与定义的深刻反思。它探讨了记忆、失落,以及在失去一切后,如何重新定义“根基”的永恒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情节铺陈开来,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精心打磨着每一个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初读之下,可能会觉得故事的推进有些缓慢,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放下浮躁的心态,沉浸在文字构建的氛围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却在不经意间揭示了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比如,某次茶馆里的对话,寥寥数语,却把当时社会阶层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让整个故事拥有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质感,仿佛时间在这里被拉长,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反复咀嚼和体会。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畅销书,更像是一件需要静心品味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老实说,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但也是其高光之处。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直白流畅,反而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疏离感,仿佛是从泛黄的旧信札中誊抄出来的文字。这种独特的语感,成功地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建立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使得读者可以更客观地审视故事中人物的挣扎与抉择,而不至于被过于强烈的情感代入而迷失了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自然景物时所展现的功力,那些关于风、关于光影的描写,不仅仅是背景的烘托,更像是角色情绪的某种隐喻。当然,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读者来说,理解这种略显晦涩的句式需要一些耐心,但这耐心最终会得到回报,因为你会被带入一个声音独特、气味浓郁的文学世界,那是时下许多作品所缺乏的厚重感。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的感受,那便是“错位”。故事中人物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似乎总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存在一种微妙的、持续的摩擦。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坐标系和外部世界的现实规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错位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角色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无效的、充满误解的,他们说着相似的词语,却仿佛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星球。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博弈——读者需要不断地去揣摩人物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去解读那些未说出口的言外之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外部冲突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内在认知失调的深刻探讨,它迫使我们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真正的“理解”究竟是多么稀缺而宝贵的资源。

评分

从主题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广阔视野。它似乎不满足于描绘单一的个人悲剧,而是试图将个体的命运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和文化图景中进行审视。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对“传承”与“断裂”的忧思,探讨了当旧有的价值体系面临冲击时,个体如何努力地抓住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以维持自我认同。这种对宏大命题的探讨,并没有让叙事变得空洞或说教,反而因为紧密地依附于具体人物的琐碎生活,而显得无比真实和沉痛。它像是一部慢速播放的纪录片,用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一个时代的精神侧影,让你在掩卷之后,依然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历史的重量感和挥之不去的情绪余韵。

评分

这本书在情绪的掌控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的“反高潮”。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所有传统叙事中那些戏剧性的爆发点,转而将所有的张力都积蓄在人物平静的外表之下。情感的流动是内敛的、潜藏的,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直到故事的某个看似不经意的转折出现,所有的压抑才如地壳深处岩浆的涌动般,缓慢却无可阻挡地释放出来。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不是让你大哭一场,而是让你在长久的沉默之后,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和释然。它要求读者参与到情绪的构建中来,主动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最终获得的震撼,是那种经过自我消化和沉淀后产生的,更为持久和深刻的感动。

评分

还没看.别人给我推荐的一本书,应该还行吧

评分

每个月勋章日的活动,或者其他优惠力度大的活动,都会买上几本书,累积下来,还有好多都没拆开,实在是看不过来,但是又忍不住买,希望能把买来的书都读完吧。

评分

京东购物无忧。本书似乎没有自由在高处那么好看,可能是理论比较深吧,自己也原因吧。这么厚的书400多页,装帧有点简陋了。作为收藏就可惜了

评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就是味道有点大,看来便宜毕竟没有好货,好在内容没有问题。

评分

这本书是正版,速度快,孩子喜欢。

评分

丛书栏目富有特色,“美文领航”、“名篇速递”带来年度美文和名家风范之作,“满分优品”深入解读其醉人底蕴;“多维解读”、“快学快用”助力素材运用加速度;“精彩论证”、“论据解析”引领高中生议论新风潮,尽显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学子本色。

评分

1. 定位明确,与时俱进

评分

很好看,多读书总不是坏事,很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