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1

品中国文人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川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人
  • 历史
  • 传统
  • 文学
  • 艺术
  • 人物
  • 国学
  • 古典
  • 风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33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07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选择了从战国时代以来2300年当中历朝历代的十八位大文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功绩,再现他们当年生存的真实和局限,评点他们的文化创造带给中华民族的贡献和缺失。作家选择的十八位大文人是,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从这些大文人的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意。作者试图在梳理这些文人生命的历程中帮助读者看清楚,中国作为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大国,其历史、文明是怎样积淀起来的,成为民族情感、性情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内容简介

  《品中国文人1》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1》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著名评论家 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 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宛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 张炜

目录

屈原(战国 约前340-278)
司马迁(西汉 约前145或135-?)
司马相如(西汉 约前179-前118)
嵇康(魏晋223或224-263)
陶渊明(东晋365-427)
李白(盛唐701-762)
杜甫(盛唐712-770)
白居易(中唐772-846)
李煜(南唐937-978)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屈原(战国 约前340-278)
1
《楚辞》是《诗经》后三百多年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是其中的主要诗人。宋人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在今天是家喻户晓的、却也是谜一般的人物。在靠近这个谜团之前,我们先来看他的只能是粗线条的生平事迹。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
屈原所处的年代,秦国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强到横扫六合的地步。楚国和齐国、秦国实力相当。其他几个诸侯国,燕、赵、魏、韩,由于接连吃败仗,割地求和,只能采取巴结强国的战略。事实上,战国七雄,这时候只剩下三雄,秦、齐、楚,类似后来的三国鼎立。三雄拼上了,拼实力也拼谋略。
楚国地处长江中下游,版图涉及今之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一度还向西南扩张,其富庶和辽阔一望而知。自西周立国以来,近千年的经营,人口众多,大小城郭无数,生活习俗迥异中原。首都叫郢都,繁华冠绝当时。
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
屈原是洞察危机的先知。
楚国先后出现了两个先知式的大臣,一个是楚悼王时代的吴起,这个人既是军事家,又是改革家,他先于秦国的商鞅发起变法,其策略和改革方向跟商鞅一样,也是抑制贵族,广纳人才,鼓励士卒沙场建功业,以强兵的方式强国,收效很大。他的个人命运也和商鞅相同,被贵族杀掉了,死得很惨,乱箭穿身。令他在九泉之下不得安生的,是他的变革事业被楚国强大的贵族领主的势力全盘否定。这一点商鞅比他强:商鞅生前制定的变革路线,在秦惠王的时代得以延续。
屈原是吴起的后继者。
屈原出身王室贵族,祖上曾有莫大的荣光。《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朕是“我”的意思,到秦始皇,朕才为皇帝所专用。高阳是古帝王颛顼的别号,也是楚国远祖,颛顼的后人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
屈原生于秭归(今湖北秭归县),距郢都(今湖北荆州附近)有一段距离。家道中落,于是读书蓄志。也许父亲伯庸常常指着郢都方向教导他,鼓励他,甚至刺激他。他二十岁过后就离开秭归赴京城,重返祖宗居住过的繁华都城。
战国盛行雄辩术,口才非常重要,一般读书人,光有“肚才”不够,还得善于表达。策士通常是辩士。辩才无碍通仕途,庶人也能成为大贵族的门下士。秭归是座小城,但不算闭塞,青年才俊不少,常常聚在一块儿讨论、辩论。
屈原口才好,《史记》有记载。从他的诗句看,他长得高大俊美,佩长剑,戴高冠,身挂鲜花香草。
当时楚威王还在位,太子熊槐,即是几年后的楚怀王,这两位至高无上者充满了诗人的想象空间,伏下日后强烈的离愁别绪。
屈原二十岁赴郢都后,写下名篇《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诗人与楚国血肉相连。诗句却轻快。年轻的屈原格外阳光。
屈原为什么能从小城秭归迁入郢都,原因不详。
屈原来到了郢都,没过多久,就做了王太子熊槐的侍读。
屈原善学多才,外表出众,国王和太子都对他印象不错。古人注重相貌,除了悦目之外,还认为相貌的背后潜伏着命运。
屈原在一个叫兰台的地方侍读,长达五年,他和后来执政长达三十年的楚怀王朝夕相处。
侍读不单是陪读,也含有帝王师的意思,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佳位置之一。未来的君王必须读很多书,以应对天下大事。按宫廷的规矩,侍读通常有若干人,轮流陪太子读书,可是有些人几天就走掉了。兰台这地方竞争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互相拆台。一群侍读中唯有屈原,把太子熊槐送上了国王的宝座。
熊槐的年龄和屈原相近。庄子后来描绘他:“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
未来的国王脾气也大,不知赶走了多少侍读,单留屈原侍读到底。两个年轻人互相吸引,君臣、师生、朋友,关系是多方面的,一起读书也结伴游玩。想想那位熊槐,大约也是目光炯炯的有志青年。不过,他作为雄视天下的楚威王的儿子,压力又特别大。楚国持续的富庶与军事扩张,已经引来秦国的虎视眈眈。谁都想一统天下。战国七雄,尤其是秦、齐、楚三雄,谁也不服输,打一阵又好一阵,一面是刀光剑影,一面是耍不完的外交手段。和平共处并不是大势所趋,恰好相反,弱肉强食才是逼到眼前的现实。如果熊槐沉溺于声色犬马,屈原这样的人,能长期呆在他身边么?
不过,庄子对楚怀王的评价,“其于罪也,无赦如虎”,会令人联想到屈原未来的命运……
屈原初人朝廷,可谓一帆风顺。学识好,口才好,仪表堂堂,即将登上王位的熊槐视他如手足。
楚怀王五年(公元前328年),二十九岁的屈原当上左徒,相当于副宰相。《史记·屈平贾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意思是:楚怀王很重用屈原。
令尹为相,左徒为谏官,根据也在司马迁。当时的令尹,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强于后世的宰相。左徒仅设一人。楚怀王继位五年,年轻的屈原得此显赫之职。
屈原年纪轻轻得高位,也有人不高兴,对他侧目而视。应该说,这些人都不简单,有朝廷重臣如靳尚、上官大夫、令尹子椒,有怀王宠妃郑袖,后来加上她的宝贝儿子子兰。
郑袖、子兰能量大,各有好戏上演。子兰平生做的一件大事,是怂恿他父亲楚怀王到秦国去送死。而郑袖作为宠妃,美貌出众。南国美女多的是。郭沫若先生写话剧《屈原》,安排她勾引屈原,强行跟屈原亲嘴。
屈原“与王图议国事”。政治家的大事,不外乎对内和对外,屈原于二者,都有明确的主张。他是联齐抗秦派,敌友分明,目光长远,而且始终如一。在当时的楚国,这些品格远不止是道德意义上的,它关乎国家存亡。目光长远的人,才能够始终如一。而鼠目寸光之辈,注定要朝三暮四,即使他不是小人,是庸人,他也一定会瞻前顾后东张西望的。 秦国的崛起,和商鞅变法的彻底性有直接关系。屈原要在楚国加以仿效,修法度,抑“心治”,削减贵族的既得利益;“举贤而授能”,不拘一格用人才,以强化王室集权。国家处于战争状态,王室不集权,仗也没法打。楚威王时代,楚国军队打到西南、打到中原饮马黄河,不过,老子强悍不可一世,儿子却可能是个软蛋。
楚怀王继位不久,和秦国打了一仗,打输了,失掉大片国土,国内很恐慌。军队打不赢是有原因的,贵族不肯削减特权,国家的财力无法集中。军费不足,平时养兵难,战时又不能鼓舞士气。庶民出身的战士,即使他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也不能晋升为将军。庶族与贵族之间隔着一条鸿沟。楚威王后期,这些毛病都已经暴露出来了。这是危险的信号。
可惜,能嗅出危险的人,总是太少。
楚国打仗打输了,也是一件好事:变法的声音大起来了。
屈原变法度,“造为宪令”,并不是孤立的,将军们支持他,比如楚军名将庄乔、昭睢。变法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是全方位的,一旦推行,就不是和风细雨。
朝野上下,拭目以待。
上官大夫是个老资格的贵族大臣,自视甚高,脾气火暴。司马迁讲他和屈原争宠,“心害其能”,很不喜欢屈原有才华,有“官运”,何况还是个破落贵族!贵族通常是看不起破落贵族的。上官之所以能被载入史册,只因他和屈原斗,既是贵族的一员,又是他们的代表人物。楚国的贵族势力盘根错节,上层人物的腐朽由来已久。这个有过辉煌历史的老牌的南方大国,到战国后期,贵族领主的骄奢淫逸是常态,故步自封成宿命。锐意革新的人,必成众矢之的:当初弄死了一个吴起,现在又来了一个屈原。
宪令的具体内容,司马迁没有讲。
上官大夫很有几分勇气,别人做缩头乌龟,他敢冒风险挺身而出,斗一斗怀王身边的大红人。屈原殚精竭虑完成了宪令草稿,准备呈送给楚怀王。上官大夫索要不成动手抢。
也许事件发生在朝堂外的阶梯上,两个男人言语冲突,发生肢体冲撞。劝架的王公贵族涌上来,暗助上官大夫。宪令草稿被抢走。草稿的内容迅速公之于众,引起贵族的普遍愤怒。
司马迁写《史记》惯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冷静而简洁的叙述中。这个历史细节对屈原、对楚国将产生重大影响。司马迁寥寥数语,揭示了屈原与贵族旧势力的尖锐对立。
形势对主张变法抗秦的大臣不利了。而上官说屈原居功自傲:“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屈原招架艰难。他屡屡向怀王作解释,怀王听得不耐烦,后来索性不见。“王怒而疏屈平。”
追捧过屈原的大臣们开始躲开他。
而将军们为左徒屈原讲情,又种下日后的祸根。
雄心勃勃的屈原变得忧心忡忡了。他喝酒,据说酒量不大,他经常喝闷酒。
这个戏剧性的事件闹了一年多,结果是屈原遭贬,降为三闾大夫,掌管宗社之事。楚国宗社远在汉水之北的夷陵(今湖北宜城一带),屈原到那儿喝西北风去了。
酝酿多年的变法图强,终成泡影。
楚国宗室三大姓:屈,景,昭。屈原除了掌宗社祭祀,还负责教育这些分散在各处的贵族子弟,奔波劳累不说,还被嘲笑,被捉弄。屈原不是要抑制贵族吗?这些个纨绔子弟先来整治他。
屈原受点闲气不要紧,他牵肠挂肚的,是郢都,是怀王,是楚国富饶的五千里江山。
这一年,屈原三十八岁,当左徒近十年,呆在楚怀王身边,十八年。眼看大功告成,却被小人轰出了郢都的权力中心。他的忧愤之广,牢骚之甚,有如连日大暴雨,倾入长达三百七十多句的《离骚》。楚怀王读没读过这首诗,不得而知。当时还不兴文字狱,不然的话,屈原发那么多的牢骚,言辞那么尖刻,恐怕早就砍脑袋了。
屈原可能在夷陵呆了数年。《离骚》作于此时,据司马迁的说法:“屈平见疏乃作《离骚》。”游国恩先生则认为是屈子晚年的作品。当代名家张炜的《楚辞笔记》认同前者:诗中反复隐喻的君王是楚怀王,而不是后来的楚顷襄王。
司马迁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疾王听之不聪”,疾是痛心疾首。王听不聪,是说楚王听言,不能辨是非。
不过,臣僚无数的君王,能轻而易举地辨明是非么?
诗人屈原徘徊于大江之北,仰天叹息,暴雨般的句子挥向郢都。他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谙权谋术。他不退缩,不迂回,不妥协,所以他是屈原。他把政治的理想方向,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和字:“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正直而有原则,有丰富而高尚的品德,有不同凡响的才能。
名字对人有暗示和指引,古今皆然。
楚怀王在位的前半期,借他父亲楚威王的余威,尚能对抗虎狼之秦。形势急转直下,是在后来的几年间。楚怀王兼听不明,类似三国时代的袁绍。内忧外患之际,若非大智大勇者,怎么能有英明决断?
怀王听谗言,认为是高见。谗言之所以能够流行,说明它有着广泛的基础。国家处于非常时期,各利益集团跳得很厉害。楚怀王听谁的?好像人人都有道理。抗秦有理,联秦也有理……细想这位楚怀王也是可怜。战国后期的楚国更需要铁腕人物,他恰好不是。
楚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形势再度紧张,秦国对楚国抛去的媚眼不予理睬,反而搞边境摩擦,探虚实,为大举进攻楚国作准备。
怀王又怀念屈原了,急召屈原回郢都,让他出使齐国。
刘向《新序·节士》说:“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齐国的强大,源自春秋时代的名相管仲和军事家孙膑。它占据着华北大平原,富庶不在楚国之下。秦、齐、楚三国,秦是易守难攻,民风凶悍,斗志最强。它的地理位置也利于打仗,居高临下,如从汉水顺流而下,很快就可以打到郢都。相反,楚国攻秦国是不利的。楚国亲秦派势力大,除了贵族要自保,也有现实的考虑。联秦派有市场。不少人抱着侥幸心理,看不透秦国的野心。秦国攻伐赵、魏等小国,楚国还有人拍手称快,认为秦军帮了楚军的忙。
秦国之外的六国,曾经有过联盟,楚国还是盟主。六国联军也曾攻秦,却因各打各的小算盘,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被秦军击败。
现在,楚国的战略是:不管那几个小国了,直接与齐国联合,两股力量是加法,六股力量,却可能是减法。而齐楚两国拧成了一股绳,其余诸侯国,自然会靠过来。即使不加盟,也会保持中立。
在今天看,所谓联齐抗秦,确实具有远见。
作为联齐派的中坚人物,屈原此番东山再起,车驾向东千里,又是春风扑面踌躇满志了。
屈原在齐国和齐宣王谈得很融洽。他思路清晰,言辞铿锵,而且他的举止多么有风度啊,齐宣王被他给迷住了,叹齐国之大,未必有这样的人才。两国订交,联手对付秦国。
屈原在齐国受到的礼遇几乎和君主一般,驷马高车,锦衣玉食。他登泰山临渤海,拜谒礼教之乡,伟岸的身影豪放而又潇洒。
楚怀王十六年(前311年),楚军为收复商于之地(今陕西商县至凋南内乡一带),主动出击,先后将秦军围困于今河南郑州、山西曲沃。齐宣王说话算数,派精锐之师袭击,秦军大败。商于之地眼看要收复,楚国将大面积恢复楚惠王时代的版图。怀王乐得手舞足蹈,逢人就说:“三闾大夫真是了不起啊,胜过大将军……”
秦楚争雄,楚国因处江汉下游,地势不利,总是处于被动。大军远征不易,既然打起来了,就应该打到底,打掉秦军主力。
屈原和齐宣王,已经喝起了庆功酒。

前言/序言


《旧唐书》:大唐气象的恢弘史诗 作者: 佚名(唐初史官集体编撰) 出版社: 历代名家校注本 字数: 约 1500000 字(以通行本校注计算) 核心内容概述: 《旧唐书》,全称《唐书》,是唐代灭亡后,奉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命,由刘昫等人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细记载了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至唐哀帝李柷禅让,共历经九帝二十一帝的近三百年历史(公元 618 年至 907 年)。本书不仅是研究唐代历史最直接、最基础的史料,更是展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波澜壮阔画卷。 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体例与结构 《旧唐书》共一百五十卷,其结构严谨,沿袭了《史记》《汉书》的传统纪传体模式,分为本纪、志、表、列传五大部分: 一、本纪(二十卷): 本纪部分按时间顺序记载了唐朝十六位皇帝(从唐高祖到唐哀帝)的生平事迹、在位期间的重要政治决策、军事行动以及朝廷更迭的关键节点。例如,对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精炼描述,对武则天称帝前后政局的细致记录,以及对唐玄宗“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爆发的叙述,构成了唐朝政治史的主干。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皇权如何运作、继承、巩固与衰落的脉络。 二、志(五十卷): “志”是本书最具百科全书性质的部分,展现了唐代在制度建设、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成就与规范。这五十卷是研究唐代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珍贵宝库: 1. 天文、历法、五行志: 记录了唐代的观象制度、对儒家、道家、佛家宇宙观的官方接纳程度,以及官方推行的历法修正。 2. 地理志: 详述了唐代全国的道、州、县划分、山川河流、户口赋税的地域分布,是考证唐代疆域和区域经济的基础。 3. 礼志: 集中反映了唐朝官方对礼仪制度的规范,包括祭祀、朝会、婚丧嫁娶等,体现了儒家礼法在帝国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4. 职官志: 详细梳理了唐代自三省六部到地方机构的官僚体系的演变,对于理解科举制度的初创及发展极具价值。 5. 选举志: 记录了唐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尤其关注科举制度的起源、科目设置及其对士族门阀的影响。 6. 兵志: 阐述了唐初的府兵制、募兵制的演变,以及重要战役的部署,是研究唐代军事制度的基石。 7. 刑法志: 记录了《唐律疏议》定型前后的司法实践与法律条文的变化。 8. 食货志: 记载了唐代的土地制度、赋税(如租庸调制)、货币流通和漕运情况,是研究唐代经济史的“账簿”。 9. 井泉、河渠、土工志: 关注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 10. 杂志(上、下): 记录了大量的风俗习惯、宗教活动、异域往来以及社会奇闻异事,为后世提供了鲜活的社会切片。 三、表(十五卷): 表是高度浓缩的图表类史料,主要用以梳理复杂的宗室、后妃、功臣、重要官员的传承关系。特别是《唐诸子总表》《宰相表》,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关键人物的政治资本和家族背景,避免在浩瀚的人名中迷失方向。 四、列传(七十五卷): 列传部分是人物传记的集合,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1. 后妃传: 记录了从长孙皇后到末代皇后的政治影响力与个人命运。 2. 宗室世系传: 梳理了李唐皇族的庞大谱系。 3. 列传(文臣、武将): 包含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国元勋,也包括郭子仪、李光弼等中晚唐的柱石。传记侧重于他们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功业,语言精炼,人物形象鲜明。 4. 方伎、忠义、孝友、酷吏传: 这些传记提供了除主流政治史之外的补充视角,如《酷吏传》记录了武周时期部分执法严苛者的事迹;《忠义传》则彰显了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典范。 5. 外国传: 记载了唐朝与周边民族及海外国家的交往情况,如吐蕃、新罗、日本、波斯等,是研究唐代外交史和民族关系史的不可替代的史料。 史学价值与时代局限 《旧唐书》作为“二十四史”中较早的一部,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初史”的地位。许多事件,特别是唐朝中前期的事情,其原始资料往往直接来源于唐朝宫廷的档案记录,保存了大量未经后世重塑的“第一手”信息。它对于理解唐朝的开创精神、制度构建以及“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由于其编撰时间(唐亡后不久),它也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例如,在叙述唐朝灭亡或与五代政权相关的事件时,其立场难免受到后晋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部分内容需要结合《资治通鉴》或后来的《新唐书》进行交叉印证。 总而言之,《旧唐书》是一部内容扎实、体系完备的史学巨著,是通往辉煌大唐时代最为直接和可靠的门户。阅读它,如同亲历了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感受那个黄金时代的气息与最终的落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品中国文人1》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留白极多的水墨风格,仿佛让人一呼吸之间就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雅与疏狂。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摸上去微微带着粗粝的纹理,配合着清晰的宋体印刷,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廉价书籍的那种油腻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那些引用的古代诗词或是名家小品,都会用稍微不同的字体或加粗来凸显,阅读的节奏感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了。不像有些历史类书籍,排版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这本在视觉上就成功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书脊的装订也非常牢固,翻阅多次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坦白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体会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诚意,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快餐阅读的今天,实在难能可贵。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可以细品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翻阅一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雅致。

评分

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并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侧面描写,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困境与生活情趣。比如,它对文人圈子里的“清谈”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那种将日常生活琐事提升到哲学高度的表达方式,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深思。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擅长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微表情和潜台词,使得那些已经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人物,仿佛又鲜活了起来,站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雅集”的描写,那种将饮酒、赋诗、赏景融为一体的社交方式,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也折射出他们对官场倾轧的疏离与不屑。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地记忆人名和事件,而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本人也参与到了那场风雅的聚会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和叙事手法的结合,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背后做了大量的文献考据,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绝非空穴来风。但奇怪的是,这些严谨的论证过程,却被包裹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优美文字中,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有一种享受。它成功地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也避开了通俗读物常见的浮于表面。对我这种既想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又追求阅读美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两全其美”。特别是当作者在探讨某个流派的形成时,会引入大量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某一派系对程朱理学的反思,或者对某个地方风俗的吸收,使得对人物的评价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具备了深厚的土壤。这种立体化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有了更全面、更具层次感的认识。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时我有些担心这类题材会过于沉闷,毕竟“文人”二字往往与清高、孤傲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然而,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些“圣人”的“烟火气”与“人性弱点”。作者笔下的文人,绝非神坛上的雕塑,他们会为生计发愁,会为情爱纠结,甚至也会陷入俗世的争名夺利。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清高与妥协之间艰难行走,如何用诗词歌赋来安放自己破碎的内心。比如,某位大家晚年生活窘迫,却依然拒绝向权贵低头,那份骨气固然令人敬佩,但背后的辛酸与挣扎同样令人动容。这种真实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普及,它成了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处境的镜子,让我们思考,在任何时代,如何保持自我与世界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主题的递进设计,显示出编者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人物,而是根据某种精神特质或艺术追求来进行群组划分,比如“山水寄情派”、“讽喻世事群像”等等。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清晰地把握不同文人群体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传承关系,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每完成一个主题群组的阅读,都会有一种清晰的脉络梳理感,仿佛走过了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文化园林。而且,作者在收尾时的总结性段落也写得极富启发性,常常能引人深思,甚至激发读者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这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本“如何做人”的非正式指南,它通过古人的经验教训,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精神的坐标。

评分

这个商品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还没开始看,希望可以给我一个惊喜………………

评分

gasEFaF

评分

质量很好,物流很快,十分满意。

评分

绝对好书,不容错过,浓缩精华!

评分

这个商品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的书,正版。

评分

gasEFaF

评分

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