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力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常识
  • 历史文化
  • 传统文化
  • 古代文明
  • 国学
  • 中华文化
  • 历史知识
  • 文化普及
  • 古代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52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73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力别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
字数: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者、学生、作家、大众人群

  经典必读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半个世纪以来经过数次重要修订,呈现给读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至今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集体创作本书稿编写修订的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经历过1959年、1980年、2004年等数次重要编写修订,倾注了几代编写者的心血,历经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

  这十四个主题,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错落有致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篇章,完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为直接阅读古书扫清了障碍。广泛征引典籍,文献基础扎实,虽名“常识”,却不乏文史深度。此外,语言晓白流畅,趣味隽永。半个世纪以来,数次改谬补漏,愈加完善。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先生主持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通论性经典专著。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十四个主题论述,半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重要编写修订,至今仍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广西博白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教授。

  王力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精深,并兼擅诗文、翻译。著有《中国现代汉语》、《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龙虫并雕斋琐语》等学术著作。

精彩书评


目录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第九章 宗法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精彩书摘

  宋代龙图、天章诸阁各置学士、直学士和待制,其职掌是备皇帝顾问、参与论议或校订图书。后来这类阁学士成了朝臣外补(外调)时的“加恩兼职”,并不担任上述职务。宋代又有殿学士,这是授予旧相、辅臣的“职名”,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这类殿学士和阁学士都是表示优宠的虚衔。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文帝时,《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立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博士祭酒③。魏晋以后历代所设的太常博士只是礼官的性质,和作为教官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职掌不同。晋代以博士为国子学和太学的教官④,并设助教作为博士的副职,后代沿置,.直到明清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还有博士和助教。北魏以后地方教官一度也称为博士、助教。附带说一说教授。宋代府州开始设教授,负责教诲所属生员。明清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以训导作为副职。至于地方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宋代各路一度设过提举学事司,这是清代各省提督学政的前身。

  最后谈谈武官。

  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都很高。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将军,例如对匈奴作战则置祁连将军,对大宛作战则置贰师将军等。汉代略次于将军的是校尉,各依职掌命名。例如掌骑士的称为屯骑校尉,掌西域屯兵的称为戊己校尉等。魏晋以后,将军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虚衔,如云麾将军、振威校尉等,这里不细说。

  地方官制

  春秋时的地方行政单位有邑县。邑县的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战国时有郡有县。郡的长官为守,掌军事为主;县的长官为令,掌民政为主。后来以郡领县,形成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隋唐县的长官统称令。宋代派中央官员出掌县政则称为“知某某县事”,简称知县。明清沿用知县之称,元代则称为县尹。历代县有诸曹掾史,各有不同职掌。

  ……

前言/序言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纲》 导言:流动的叙事,凝固的瞬间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技术与美学交织的奇迹,是捕捉时代精神与人类情感的万花筒。它不仅是娱乐的媒介,更是记录历史、探索哲学、构建梦想的强大工具。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世界电影自诞生之初至当代的演变轨迹,深入剖析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电影如何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决定性的技术飞跃、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及那些富有远见卓识的电影大师们如何以光影为笔,描绘出人类文明的复杂肖像。 第一部分:黎明与探索——默片时代的辉煌(1895-1927) 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技术与魔力的结合。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首次商业放映,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早期的电影艺术充满了对运动本身的迷恋,短小的纪录片段和简单的场景再现,构成了最早的“电影奇观”。 光影的魔术师:乔治·梅里爱的出现,将电影从单纯的记录提升到了想象力的王国。《月球旅行记》(1902)展示了早期的特效技术,为后世的奇幻电影奠定了基础。 随着叙事复杂性的增加,电影语言开始形成。美国的埃德温·S·鲍特斯(Edwin S. Porter)的《火车大劫案》(1903)开始运用剪辑技巧,奠定了蒙太奇的雏形。 真正的电影语法在D.W.格里菲斯手中得以确立。尽管《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因其敏感的历史立场而备受争议,但其对景别、平行剪辑和史诗般叙事的运用,无疑是电影技术成熟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欧洲的先锋运动正在酝酿。德国表现主义以其扭曲的布景、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对潜意识的探索,催生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和弗里茨·朗的《都市》(1927),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黑色电影。苏联的爱森斯坦则通过“吸引子的蒙太奇”理论,将剪辑提升至辩证哲学的高度,试图在银幕上重构历史和意识形态。 默片时代是纯粹视觉的盛宴,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查理·卓别林的小人物“流浪汉”形象,以其幽默与悲悯并存的特质,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 第二部分:声音的革命与黄金时代的定型(1927-1940年代) 1927年《爵士乐之歌》的问世,宣告了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声音的引入是颠覆性的,它解决了许多叙事上的障碍,但也一度扼杀了早期电影的纯粹视觉表达。许多默片明星因此陨落,而新的表演风格开始诞生。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其工业体系和类型片的标准:歌舞片(Busby Berkeley的华丽布景)、西部片、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初步形成,以及惊悚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早期在英国的成熟。 在欧洲,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以其宿命感和忧郁的美学风格著称,代表人物如让·雷诺阿(Jean Renoir),他的作品《人为财死》(1937)展现了对社会阶层的细腻观察。 二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电影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同时也成为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在战火中,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并未停歇。 第三部分:战后思潮与新浪潮的涌动(1940年代末-1960年代) 二战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剧变,这直接催生了对传统电影叙事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是里程碑式的。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和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摒弃了棚拍,转战实景,使用非职业演员,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战后意大利人民的困境与尊严,其人文关怀影响了全球的独立电影制作人。 紧接着,法国的新浪潮(Nouvelle Vague)在50年代末爆发。以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雅克·德米等为代表的年轻导演,他们是狂热的影评人,提倡“作者论”(Auteur Theory),主张导演即是电影的灵魂。他们打破经典叙事规则,运用跳切、手持摄影、即兴对白,表达对现代生活的疏离感和对传统道德的质疑。《四百击》(1959)、《筋疲力尽》(1960)标志着电影表达语汇的彻底革新。 同一时期,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地区也涌现出强大的艺术力量。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以其对信仰、死亡和人际关系的哲学式拷问,创作了《第七封印》(1957)等充满内省力量的杰作。 在日本,黑泽明以其宏大的场面调度和对武士精神的现代解读,如《七武士》(1954),成功地将东方美学推向了世界舞台。 第四部分:大众文化的崛起与全球化的碰撞(1970年代至今) 1970年代,好莱坞在经历了一段低迷后,被一群受过新浪潮熏陶的年轻导演重新激活,他们被称为“电影小子”(Movie Brats),包括斯皮尔伯格、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和乔治·卢卡斯。他们成功地将欧洲的艺术手法融入到商业大片制作中,诞生了《教父》、《星球大战》等系列,确立了好莱坞“大片”(Blockbuster)模式。 这一时期,电影的社会批判性并未消失,而是以更加隐晦或极端的方式呈现。如科波拉对美国梦的反思,以及以斯坦利·库布里克为代表的,对科技异化和人类理性的深度探索。 世界电影的多极化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愈发明显。 德国的“新德国电影”继续在探索民族创伤和个人身份。 拉美电影开始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殖民历史和政治动荡。 香港电影的武侠片和警匪片以其独特的动作设计和城市美学,风靡全球。 伊朗电影,特别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作品,以其极简的叙事和对儿童视角下人性的纯净捕捉,成为当代艺术电影的典范。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方式。特效的普及模糊了界限,流媒体的兴起挑战了传统院线模式。然而,优秀的故事和独特的视角依然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永恒标准。从独立制作人对个人经验的细微捕捉,到跨国合拍的大制作,世界电影正在朝着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不断验证着电影作为人类共同语言的强大生命力。 结语: 电影史是一部关于观看、被观看以及如何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状态的历史。它是一面永不褪色的镜子,映照着人类的恐惧、希望和无尽的创造力。通过对这些光影流转的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这门艺术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就扑面而来。封面选用的深沉墨绿,边缘烫金的纹饰,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卷轴或精装古籍,极具收藏的价值。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细腻且韧性十足,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廉价的视觉疲劳感。装帧的工艺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线装处理,虽然是现代工艺,却模仿出了古籍的韵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捧着一部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文物,而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处理,字体的选择古朴大气,疏朗有致的版面设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密集的文字信息,也不会感到拥挤或压迫。这样的外在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知识世界充满了敬意与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和逻辑推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按时间顺序堆砌史实的做法,而是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知识网络。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进行横向的联结和纵向的深入挖掘。比如,在讨论某一特定礼仪制度时,他会立刻穿插引用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考古发现作为旁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本零散的知识点,通过作者巧妙的引导,瞬间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感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而资深爱好者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它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知识的“生长”,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深思熟虑后搭建的思维框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整个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了宏观而又微观的把握,这种结构设计上的匠心独运,绝对是这本书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达到了古今交融的完美平衡点,既保留了对传统文化概念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又避免了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古文腔”来阻碍现代读者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泉流石,流畅自然,尤其擅长用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去描摹那些已经消逝的场景和制度。读到关于古代服饰色彩的段落时,那些描述仿佛能让人亲眼看到深宫中丝绸的流光溢彩;而讲解到古代祭祀场景时,那种肃穆庄严的气氛,都能通过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这种“可感性”极强的文字表达,极大地降低了文化知识的接受门槛。它没有为了追求高深而故作姿态,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流于浅薄,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学者的风范,既有学理支撑的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让人读起来感到酣畅淋漓,毫无压力。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在处理争议性或模糊性问题时的态度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学术审慎精神。面对那些历来众说纷纭的历史细节或文化遗存,作者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非常坦诚地列举出不同的主流观点,并分析各自的证据链条和局限性。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教会了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历史。它不是灌输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参与到对知识的探讨和重建中去。例如,在解析某一时期主流思想的演变时,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学派的核心差异,并且清晰地标明了哪些结论是基于确凿的文物证据,哪些仍处于学界的推测阶段。这种“透明度”极高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的权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从未试图掩盖知识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它不是将古代文化束之高阁,当作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来供人膜拜,而是将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进行巧妙的连接。作者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古代的某种习俗、哲学理念或艺术形式,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乃至思维模式。比如,当我们谈论现代的某些建筑结构或节日风俗时,书中会立刻回溯到其在古代的源头和演变历程,这种“历史的回响”让人感到传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活在日常肌理之中的。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现代意义的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和启发性,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明白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从哪里来”这两个宏大命题,不再是枯燥的历史课本知识,而是与自我身份认同息息相关的鲜活内容。

评分

一如既往地好京东,以后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质量。

评分

一直在等王力的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可能是因为618活动力度比较大,所以这本书早早的就被卖完了,一直显示采购中等,这本书等了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关键是出版社值得信赖,通过这本书,可以学习很多文化知识,王力老师这样大家的书作都是值得一看的,尤其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我觉得可以准备一本!

评分

虽是凑单买的,但也是我一直在找的书,里面内容没细看,粗粗翻了翻,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趁活动叠加优惠券买的宝贝,包装物流都很不错,推荐购买王力先生的大作

评分

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一直支持京东

评分

物流超级快,质量不错,值得一买

评分

书不错,快递也不错啊。

评分

里面的特价书看着都像白送的,5折左右的书买回来只是版本旧了点,微尘落了些,稍稍擦拭就好,我买的书大多都在7成新以上。有套装的书搞特价,还包邮,价格都非常划算。

评分

618囤点货,物流也超级快,辛苦快递小哥爬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