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考》笺注

《奇经八脉考》笺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朝宗,孙震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奇经八脉
  • 经络学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古籍
  • 注释
  • 养生
  • 武术
  • 经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25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07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
字数:1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奇经八脉考》一书概述了八脉的循行、八脉的功能以及八脉的治疗,形成了以奇经八脉为辨证论治的雏形。但《<奇经八脉考>笺注》涉及《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脉经》等内容,所描述的奇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又极为复杂,给辨证论治造成极大难度,令人有望文生叹之感。《<奇经八脉考>笺注》即在《奇经八脉考》原文之下,一一作了笺注,初衷是想为研习《奇经八脉考》者提供捷径,对读者有所裨益。又必须说明的是,书中李时珍的注解不亚于历代先贤,所以本书又将李时珍的注说用黑体字表示,并加以笺注。

作者简介

  孙朝宗,主任医师,山东著名老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37年8月出至于山东省德州市已相传4代的孙氏中医世家。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先后在德州联合医院、德州地区干部疗养院、德州地区肿瘤医院、德州市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其间,并代理德州卫校中医班、山东中医药大学德州中医大专班的教学工作,教学相长,学验俱丰,对奇经八脉理论的临床应用尤有深究。著有《孙鲁川医案》、《经方方法论》、《经方临证录》、《医林典故》、《孙朝宗临证试效方》、《奇经八脉证治发挥》、《古今奇经验案选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说篇
奇经八脉总说
十二(四)经脉与十五络脉穴图
八脉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交会总图

维脉篇
阴维脉
阴维脉交会穴图
阳维脉
阳维脉交会穴图
二维为病
阴维脉穴图
阳维脉穴图

跷脉篇
阴跷脉
阴跷脉交会穴图
阳跷脉
阳跷脉交会穴图
二跷为病
阴跷脉穴图
阳跷脉穴图

冲脉篇
冲脉
冲脉交会穴图
冲脉为病
冲脉穴图

任脉篇
任脉
任脉交会穴图
任脉为病
任脉穴图

督脉篇
督脉
督脉交会穴图
督脉为病
督脉穴图

带脉篇
带脉
带脉交会穴图
带脉为病
带脉穴图

气口九道脉篇
附录一 《奇经八脉考》引用经穴笺注
附录二 奇经八脉用药简述
附录三 《奇经八脉考》引用方剂汇释
附录四 历代医家常用方选
附录五 灵龟八法的临床应用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笺注】张洁古即张元素,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吕广:“阳维主卫,阴维主荣。”又滑寿注说:“阳维于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于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故苦心痛。”全面表现了二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张洁古等人,又就《伤寒论》的六经主方、主药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维脉的方药有桂枝汤、麻黄汤等,阴维脉的方药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故后来《得配本草》一书,又将桂枝列作阳维之药,当归、白芍列作阴维之药。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后来的医家中也经常见到,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及《王孟英医案》中均有体现。阴维与阳维二脉蓄积盈满着气血,维持着阴阳能够“自相维”,如果一旦发生异常,阴阳不能自相维,则表现为“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表证与里证。三阳俱属于表,与阳维的交会主要在头,故其见症以寒热与头痛为主,细而分之为太阳、阳明、少阳的不同证型。三阴又俱属里,与阴维的交会主要在腹部,故其见症以心腹痛为主,细而分之,为太阴心腹痛、少阴心腹痛、厥阴心腹痛等。洁古重复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
  李濒湖日: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证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夫营卫煤卑,而病寒热者,黄芪建中及八物汤之类主之。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至于阴维为病主心痛,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
  ……

前言/序言


《奇经八脉考》笺注 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阐释中国古代医学瑰宝——奇经八脉理论的学术著作。本书以详实的考据、严谨的分析,以及独到的见解,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奇经八脉图景,揭示其在人体生理、病理以及临床治疗中的深远意义。 全书主体内容围绕“奇经八脉”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作者在继承历代医家丰富遗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奇经八脉的起源、循行、功能、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一、 溯源与辨析:奇经八脉的起源与演变 本书首先追溯了奇经八脉理论的起源。从《黄帝内经》中初步萌芽的“十二经脉之外,别有奇经八脉”的论述开始,到《难经》对其功能的系统阐释,再到历代医家如张景岳、李时珍等的补充和发展,本书梳理了奇经八脉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者深入辨析了历代医家在奇经八脉数量、名称、循行路线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力求厘清史实,为理解奇经八脉的本质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不同古籍原文的引述和解读,本书展现了学术争鸣的动态过程,以及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生命力。 二、 循行与联络:奇经八脉的立体网络 奇经八脉之所以“奇”,在于其不似十二正经那样直接与脏腑相连,而是起着联系、统属、调节、贮藏等作用。本书详细阐述了每一条奇经的循行路径,不仅描述了其与十二经脉的交会之处,更着重揭示了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复杂网络。 督脉: 作为“阳脉之海”,其循行起于小腹,上至脑,下脊柱,支配一身之阳。本书细致分析了督脉循行中的重要穴位及其功能,以及其在协调全身阳气、维持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任脉: 作为“阴脉之海”,其循行起于胞中,上行于胸中,支配一身之阴。本书深入剖析了任脉循行与生殖、泌尿、消化等系统的密切关系,以及其在调节女性生理、滋养津液方面的独特作用。 冲脉: 被誉为“十二经脉之海”,其与十二正经均有联系,作用广泛。本书详述了冲脉起于胞宫,循行腹腔,上行胸中,散布于全身的路径,并着重阐释了其在气血运行、月经生成、胎孕的形成与安胎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带脉: 环绕腰腹,如同一条腰带。本书阐释了带脉“约束纵行之经”的独特功能,以及其在维系腹部脏器、防止下垂、调理脾胃功能中的重要性。 阴维脉: 脉气汇于阴,是阴脉之会。本书分析了阴维脉循行于下肢内侧,上行至咽喉,其在维护全身阴液、濡养肌表、调节咽喉功能方面的作用。 阳维脉: 脉气维于阳,是阳脉之会。本书描绘了阳维脉循行于下肢外侧,上行至头部的路径,并着重揭示了其在维系阳气、调节身体的疏泄、防止阳气外散方面的功能。 阴跷脉: 司掌阴阳之开合,主司睡眠。本书阐述了阴跷脉循行于下肢内侧,上行至眼眶,其在濡养眼睛、主导寤寐之间的转换。 阳跷脉: 司掌阴阳之开合,主司运动。本书描绘了阳跷脉循行于下肢外侧,上行至头部,其在主司运动、调节步履、维系肢体活动方面的作用。 本书通过对各条奇经循行路线的细致解读,结合图谱和文字描述,力求呈现奇经八脉构建的立体、动态的能量运行网络。 三、 功能与调控:奇经八脉的生理意义 奇经八脉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理平衡。本书深入探讨了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贮藏与调节气血: 奇经八脉在十二正经气血充盈时起到贮藏作用,在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时起到补充作用,起到了“行非常之候,主非常之事”的作用。 联络与统属: 奇经八脉通过与十二正经的交会,实现了全身气血的纵横联络,使身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支配与统辖: 督脉、任脉、冲脉等分别被誉为“阳脉之海”、“阴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可见其在统辖和支配相应经脉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濡养与固摄: 阴跷脉、阳跷脉等与眼睛、肢体的活动密切相关,阴维脉、阳维脉则分别在维护阴阳的平衡与疏泄方面发挥作用。带脉则起到约束和固摄作用。 本书通过对这些功能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奇经八脉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抵御外邪、协调脏腑功能等方面的独特贡献。 四、 病理与辨证:奇经八脉的病候特征 当奇经八脉的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相应的病变。本书详细阐述了奇经八脉的病理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奇经八脉的病候进行辨证: 督脉病候: 多见于脊强反折、身体拘挛、头痛、项强、脑部疾患等。 任脉病候: 多见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疝气、小便失禁等。 冲脉病候: 常与任脉并见,多见于经期紊乱、经血过多或过少、妊娠呕吐、胎动不安、潮热盗汗等。 带脉病候: 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症状,如腹胀、腹痛、腰部沉重、月经紊乱、带下等。 阴维脉病候: 多表现为胸中憋闷、疼痛、咽喉不利、心悸等。 阳维脉病候: 常出现身热、寒热往来、肢体拘急、头痛、角弓反张等。 阴跷脉病候: 主要影响眼睛和睡眠,如眼睑下垂、不能闭合、多寐或失眠等。 阳跷脉病候: 影响肢体活动,如步履不稳、下肢痿软、肌抽搐等。 本书强调了奇经八脉病候的复杂性,以及在辨证过程中需要结合十二正经的病候进行综合分析。 五、 临床与应用:奇经八脉的治疗价值 理解奇经八脉的理论,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系统梳理了奇经八脉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针灸、方药等治疗手段: 针灸治疗: 重点介绍各条奇经上的重要穴位,以及根据不同病候所选用的配穴方案。例如,督脉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脊柱疾病;任脉穴位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冲脉穴位在调经、安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方药治疗: 结合经典的方剂,分析其针对奇经八脉病候的治疗原理。例如,一些补肾、益气、活血的方剂,在调理冲任、督任方面有显著疗效。 导引、推拿等其他疗法: 探讨其他传统疗法在调理奇经八脉功能方面的应用。 本书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临床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六、 传承与创新:现代视角下的奇经八脉研究 在梳理和阐释传统理论的同时,本书也关注现代医学研究对奇经八脉的探索。虽然奇经八脉的神秘性使其难以完全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但本书也尝试结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现代医学的概念,来理解和阐释奇经八脉的功能。 本书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在传承古老智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奇经八脉理论的现代发展贡献力量。 《奇经八脉考》笺注,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史料考证、清晰的逻辑阐述,以及深入的理论分析,为中医爱好者、从业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奇经八脉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医学智慧殿堂的钥匙,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博大精深、充满魅力的中医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奇经八脉考》笺注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极其到位。不仅仅是文字的解释,就连书中对古籍版本、引用出处的标注,都力求精准。作为一名对学术严谨性比较看重的读者,这一点尤为可贵。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某些注释所吸引,它们会深入探讨某个术语的演变,或者某个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这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奇经八脉的知识,更是在了解中医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纵深感”是很多浅显读物所无法提供的。它让我明白,中医的智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代医家不断探索、总结、传承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像是一位严谨的向导,带领我细致地丈量了奇经八脉这片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土地。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其对临床应用的启发性。虽然它以“考”和“笺注”为主,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临床指导意义。笺注者在解释理论时,往往会旁征博引,将某些理论与具体的病症、治疗手法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某个奇经的特性时,可能会提及它在治疗特定疾病时的独特优势,或是与其他经脉相互配合的临床表现。我曾尝试将书中提到的某些思路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即使是作为一名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让我对一些常见病症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它让我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高不可攀,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可以为实际的探索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创新的方向。

评分

这本《奇经八脉考》笺注,拿到手时就觉得它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古朴的学究气。我一直对中医经络理论,尤其是奇经八脉这个比较特殊的体系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的相关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浅显,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从书的装帧上看,就透着一股认真劲儿,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也十分清晰,阅读体验上就已经赢了一大半。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原文的考据和释义部分,那些古老的文字,经过笺注者的细心梳理,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先贤的论述。我个人在研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瓶颈,而笺注部分恰好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读,补充了我知识上的盲区,让我对奇经八脉的运行规律和临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理论的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一步步探索中医的奥秘。

评分

读完《奇经八脉考》笺注,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考证功夫。笺注者在处理原文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原文背后所蕴含的医学思想、历史背景,甚至与其他古籍的参照对比。这一点在对某个穴位或某条经脉的阐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讲解某条经脉的循行时,笺注者会详细列举不同医家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辨析,指出其异同之处,以及可能的历史演变。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它避免了流于表面,让我能窥见中医理论体系的脉络与发展,也让我认识到,中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本书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有批判地继承,有创新地发展。

评分

《奇经八脉考》笺注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求道”。它带我走入了一个更加精深的中医世界。笺注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古籍的醇厚,又不失现代解读的流畅,使得阅读过程不会因为晦涩的古文而产生畏难情绪。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一些注释,它们像是点石成金的妙笔,将原本模糊的 개념 瞬间变得清晰明了。在某些关键的医学概念面前,笺注者总能给出多层次的解释,从字面意义到引申意义,再到其在不同医学流派中的理解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奇经八脉的理解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激发了我对中医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休息时看看学习学习。

评分

书很小,方便携带,就是需要常看常背

评分

印刷尚可,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好书。

评分

高清晰度的经典著作

评分

一直向往,还行吧,活动的时候抢购的,京东的活动非常给力。支持中

评分

这书买来参考的,还行

评分

没看

评分

书很小,方便携带,就是需要常看常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