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本医书集成(套装共4册)

珍本医书集成(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裘庆远 著
图书标签:
  • 医书
  • 古籍
  • 珍本
  • 医学史
  • 中医药
  • 养生
  • 历史
  • 文化
  • 藏书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7195
版次:2
商品编码:1093835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字数:6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珍本医书集成(套装共4册)》为著名中医药专家裘吉生先生所辑,流传至今,仍被视为一部中医药经典之作该书共收录中医典籍九十种,分为医经、本草、脉学、伤寒、通洽、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方书、医案杂著十类,囊括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从本草到方药的各方面内容,系统地反映了中医学的学术特点。该书所收的医籍,一起唐宋下至民国,其中颇多稿本、孤本、抄本、秘本为世人所少见,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作为中医爱好者收藏之精品。

目录

第一册
一、医经类 凡五种
内经紊问校义 一卷 增刘师培书后一篇。《三三医书》本重订。
内经博议 四卷 钞本。
难经古义 二卷 日本精钞本。原书已佚。
难经正义 六卷 未刊稿。
古本难经阐注 二卷 精刊本。内容与通行本不同。
二、本草类 凡五种
神农本草经赞 三卷 附《月令七十二候赞》卷。
本草择要纲目 二卷 稀有本。
本草撮要 十卷 资生堂原版。
本草思辨录 四卷 家刻初成,由裘氏借印百部,余无传者。
食鉴本草 一卷 精钞本。内容与通行本不同。
三、脉学类 凡三种
订正太素脉秘诀 二卷 卷首增有董志仁《太素脉考》一篇。孤本。
脉诀乳海 六卷 稿本
诊脉三十二辨 一卷 《三三医书》本重订。
四、伤寒类 凡四种。
伤寒括要 二卷 精抄本。
伤寒寻源 三卷 孤本。
伤寒捷诀 一卷 精钞本。甚切实用。
伤寒法祖 二卷 任氏为绍兴任讽波之祖,伤寒专家也。此为其原稿。

第二册
五、通治类 凡八种
松崖医径 二卷 天启初印本。世少流传。
古今医彻 四卷 稀有本。多发明处。
医略十三篇 十三卷 附《人迎辨》《关格考》。蒋氏为王九峰之高足弟子有潘世恩、阮元序。精刻本。
医经小学 六卷 刘氏更有《玉机微义》,与此并为难得之书。慈溪耕余楼珍藏本。
通俗内科学 一卷 甚切实用。
杂症会心录 二卷 精钞本。
鸡鸣录 一卷 王氏遗稿,未收入他集中。
医学传灯 二卷 程云来评钞本。
六、内科类 凡十二种
增订伤暑全书 二卷 三三医社国医百家重订本。
辨疫琐言 一卷 附《李翁医记》二卷。稀有本。
六气感证要义 一卷 周氏为《本草思辨录》之著者。
鼠疫约编 一卷 家刻本。多有发明。
湿温时疫治疗法 一卷 极精湛。无传本。
重订温热经解 一卷 稀有本。
温热论笺正 一卷 印送一次后,无传本。
医寄伏阴论 二卷 精钞本。独具见解。
霍乱燃犀说 二卷 钞本。多切合实用。
六因条辨 三卷 孤本。
瘴疟指南 二卷 附近贤宋爱人君《黑热病诊治指南》一篇。稀有本。
……
第三册
第四册

精彩书摘

四十八难日:人有三虚一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日虚实也。
虚者,空虚,正气不足也。实者,强实,邪气有余也。以脉言之,濡者软细,故为虚也。紧牢者,紧弦劲牢沉劲,故为实也。然脉之虚实,不仅乎此,举此可类推也。以病言之,出者为虚,是五藏自病,由内而之外,所谓内伤是也。入者为实,是五邪所中,由外而之内,所谓外感是也。然出者间亦有实,入者间亦有虚,此言其大概耳。言者为虚,以病气内乏,神气自清,故惺惺而不妨于言也。不言者为实,以邪气外攻,入郁于内,故神志昏乱而不言也。缓者为虚,以缓病来迟,正气夺而邪气微,则病渐深也。急者为实,以急病来骤,正气漓而邪气盛,则病疾速也。诊者,按也,候也。按其外而知之,非诊脉之诊也。以诊候言之,痒者为虚,血气少而肌肉不充则痒。痛者为实,邪气聚而营卫不和则痛。又凡虚者喜按,实者拒按,故按之而痛者为实,按之而快者为虚也。濡者为虚,牢者为实,《脲经》引用此条,无此二句,或因上文而重出也。杨氏谓按之皮肉柔濡者为虚,牢强者为实,似亦可解,姑存备参。
四十九难日: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正经,本经也。五邪,五藏之邪也。心主思虑,若忧劳过用,则伤其心。肺主皮毛,形寒者,皮毛外受风寒也。饮冷者,内饮冷水也。其藏本寒,过则伤肺也。肝主怒恚,怒则木气郁而伤肝也。脾主四肢,劳倦太过,则伤脾。脾运五谷,饮食不洁,则亦伤也。肾主骨,用力作强,坐湿入水,则伤肾。盖肾属水,同气相感也。然忧思恚怒,饮食动作,人之不能无者。惟不可太过,过则伤人必矣。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肝为风木,故风先入肝。心为君火,暑火之邪,故心受之。饮食劳倦,一味太过,则脾伤至病矣。寒侵皮毛则伤肺。雨雾蒸湿之气则伤肾。此五者,邪由外至,所谓外伤者也。‘按:《素问》本病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与此大同小异。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乃内伤七情,本藏自病之证乜。宣明五气论曰: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六淫之邪,外感之证也。皆似同而异。或谓越人既言本经自病,是从内而生,如形寒饮冷则伤肺,形寒是寒感于皮毛,此从外来也。饮冷是冷入胸腹,亦从外来也。饮食等亦然。况五邪亦有饮食劳倦,岂非自相矛盾乎。然其意谓正经虚,则不任寒冷之侵伐,侵伐则每易致病。正经虚,又伤于饮食者,为内伤。若伤饮食而致病者,则外感也。《素问》言肾恶燥者,言其水藏而恶燥气之耗竭也。此云水湿伤肾者,湿伤于下,故湿先归肾。肾属水藏,同气相求也。是古圣先贤之义,虽有异同,而辨内伤外感之理则一。读书贵乎融贯,不可执泥。先儒所谓以意逆志,是谓得之。信夫。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假令心病者,举心藏为例也。此言心病,肝邪入而得中风之病,盖风气通于肝也。肝开窍于目,故主色。风邪自入肝经,则色青,肝在色为苍也。入心则色赤,心在色为赤也。入脾则色黄,脾在色为黄也。入肺则色白,肺在色为白也。入肾则色黑,肾在色为黑也。故肝之风邪入心,其色当赤也。其病身热者,外感之邪,先伤营卫,故身热。而又心属火,热为火邪之象也。胁下满痛者,胁下,肝之位也。其脉浮大而弦者,浮大心脉本象,肝邪犯之,故现弦脉也。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

前言/序言


《中华古籍医典精粹:珍本医书集成》(套装共4册) 一、 编纂缘起与价值 《珍本医书集成》的编纂,是医学史界与古籍整理界共同努力的结晶,旨在系统性地汇集、整理、校勘、出版一批在中华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弥足珍贵的古本医籍。这些医籍,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流传稀少,或因版本差异,一直以来或隐于深闺,或散落民间,其原貌与精髓鲜为人知。本书集的问世,不仅是向中华民族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致敬,更是为当代中医研究者、临床医师、医史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系统、权威、易于查阅的珍贵资料库。 本书集之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保存与传承: 许多珍贵医籍原件已濒临损毁,或仅存于零星善本。通过系统性的整理和出版,我们得以将其精髓得以保存,并面向更广泛的读者传播,为后人研究与发展中医奠定坚实基础。 学术研究的基石: 本集成收录的医籍,涵盖了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方药配伍、养生保健、方剂学、针灸学、本草学等诸多领域,为研究中医思想演变、理论发展、临床实践提供了第一手珍贵史料。学者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原始文本的深入研读,发掘其深层学术内涵,校勘不同版本,纠正学术讹误,推进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临床实践的借鉴: 古代名医的经验与智慧,往往蕴藏在这些古本医籍之中。集成中的大量经典方剂、诊疗方法,至今仍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些古法的学习和实践,当代医者可以开阔思路,丰富诊疗手段,提高疗效。 中华文化瑰宝: 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集成不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命健康智慧的文化瑰宝,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版本学的价值: 对于许多古籍而言,不同的版本往往体现了不同的传抄、校勘、增删情况,是研究该书流传演变、作者生平、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珍本医书集成》在整理过程中,注重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和校勘,力求呈现最接近原貌的文本,这对版本学研究者而言,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 整体构成与内容概览(以套装共4册为框架推测) 《珍本医书集成》(套装共4册)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更为科学、系统地呈现中华医学的丰富内涵。虽然未具体列出每册的书名,但我们可以根据中医经典的分类方法以及医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其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和详尽描述。通常,大型医学丛书会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编排: 第一册:理论与基础 重点收录: 这一册很可能侧重于中医最核心的理论体系,包括《黄帝内经》的各种重要版本、脉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诊法(望、闻、问、切)等基础理论专著。 可能包含的著作类型: 《黄帝内经》及其注疏: 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不同版本的整理与校勘至关重要。可能收录《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并辅以历代重要医家的注疏,以展现其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脉学专著: 如《脉经》、《脉诀》等,深入阐述脉象的诊断方法和理论。 病因病机学说: 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的著作。 诊法专著: 详细介绍望、闻、问、切四诊技能的书籍。 价值体现: 这一册是理解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钥匙。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入门的必读;对于资深研究者,是溯源求本的重要依据。 第二册:辨证论治与方剂学 重点收录: 这一册将聚焦于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核心内容,包括各类疾病的辨证纲领、治则治法,以及系统论述方剂配伍原则、药物性味、功效、归经的书籍。 可能包含的著作类型: 伤寒学、温病学经典: 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各种重要版本,以及历代温病学派的代表作,如《温病条辨》、《温热论》等。 杂病辨治专著: 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经验总结。 方剂学经典: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杂病论》(方剂部分)、《景岳全书》(方剂部分)等,以及一些专门论述方剂理论和临证应用的著作。 药物学基础: 虽然本册侧重方剂,但也会包含一些对药物性味、功能、主治进行系统阐述的本草类著作,以支撑方剂的理解。 价值体现: 这一册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操作手册”。通过学习,医者可以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理解方剂的组方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化裁方药,提升临床疗效。 第三册:本草与药物应用 重点收录: 这一册将深入探讨中药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历代本草学经典、药物的性味、功效、炮制、应用、毒性以及临证用药的经验总结。 可能包含的著作类型: 重要本草学著作: 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的珍贵版本,以及一些地方性本草、药物图谱等。 药物学专著: 详细阐述单味药物的药性、炮制方法、临床应用、配伍禁忌的著作。 药物炮制学: 探讨药物炮制技术及其对药物疗效影响的著作。 用药经验集: 汇集名老中医或历代医家在用药方面的独到见解和经验。 价值体现: 药是中医治疗的根本。本册为理解和掌握中药的性质、功效、炮制及应用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知识。其研究成果,对于规范中药使用、开发新药、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册:针灸、养生与医事 重点收录: 这一册的范围可能更为广泛,除了重要的针灸学经典,还可能包含养生保健、医事制度、以及一些有特殊历史价值或地域特色的医学文献。 可能包含的著作类型: 针灸学经典: 如《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神灸经》等,系统介绍经络、腧穴、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的著作。 养生保健著作: 如《养生论》、《摄生论》等,阐述导引、吐纳、食疗、情志调养等养生方法。 医事制度与史料: 可能包含一些与古代医学管理、医事组织、科举制度相关的文献,或者一些医学史研究的珍贵史料。 地域性或特殊领域医学文献: 例如,一些地方性医学汇编、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或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医学流派的代表作。 价值体现: 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其经典著作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发扬光大这一国粹。养生保健内容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具有指导意义。而医事史料,则为我们还原古代医学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脉络提供了窗口。 三、 整理与校勘的严谨性 《珍本医书集成》之所以称为“珍本”,不仅在于其收录内容的珍贵,更在于其整理与校勘工作的严谨性。每一部医籍的整理,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版本选择: 优先选择年代久远、传承清晰、字句准确的善本、抄本、刻本作为底本,并辅以其他重要版本进行校勘,力求还原原貌。 校勘精细: 对底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勘,搜集、比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对于存疑之处,通过考证文献、结合医理进行判断,并以注文的形式进行说明。 注释与解读: 对古籍中难以理解的术语、概念、方药进行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考证附录: 尽可能地对作者生平、作品成书年代、学术流派、版本流传等进行考证,并附以研究性的附录,提升丛书的学术价值。 现代排版与审校: 采用现代印刷技术,确保版面清晰、易读;经过多轮审校,杜绝错别字和技术性错误。 四、 目标读者与应用场景 《珍本医书集成》的目标读者广泛,覆盖了医学领域内的多个群体: 中医专业学生: 是学习中医理论、方剂、本草、针灸等课程的必备参考书,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师(包括西医师): 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学习古法、开阔思路的重要资源。 中医学研究人员: 是进行中医史、中医理论、方药研究、版本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库。 医史学者: 是研究中国医学史、文化史、社会史的珍贵文献。 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是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读物。 养生保健爱好者: 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人科学养生、预防疾病的智慧。 五、 结语 《珍本医书集成》(套装共4册)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华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与弘扬。它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医学宝库的门户,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通过深入研读本书集,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汲取古人的经验智慧,为当代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这是一套值得所有关心中国传统医学的人士珍藏和研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中医专业学习的学生,最近正在为毕业论文寻找一些可靠的参考文献。偶然间得知了这套《中国历代名医方论汇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拿到手后,我被它的内容所震撼。这套书汇集了各个朝代不同名医的经典著作,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各个科室,而且每一个医案都附有详细的方剂和论述。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宝库!我从中找到了许多关于某个特定病症在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眼中的看法和治疗思路,这对于我理解医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许多困扰我的临床问题,在这套书中找到了解答的线索。我计划将这套书作为我论文的主要参考资料,相信它能极大地提升我论文的深度和学术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养生保健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些真正权威、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这套《养生方略精选》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饮食起居,到四季养生,再到情志调养,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非仅仅提供一些笼统的养生建议,而是详细解释了各种养生方法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例如,关于不同季节如何调整饮食,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并且结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得头头是道。我还尝试了一些书中提到的简单药膳方,效果确实不错,身体感觉比以前更加轻松。这套书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关爱自己的身体。

评分

这套《中医古籍珍藏本》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沉浸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翻阅这样一套厚重的典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大致浏览完其中的一本。书中的文字古朴典雅,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药材的论述,那些详细的记载,从药材的性味归经,到炮制方法,再到具体的临床应用,都写得极为细致。我甚至根据书中的描述,对照着自己认识的一些草药,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病患的形象,以及医者如何凭借经验和理论,最终治愈疾病的过程。这种“言简意赅”的叙事方式,反而更显功力。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书,更是亲身经历了一段段古代的医疗实践,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套《中华医海瑰宝》的购买,纯粹是出于一种收藏的冲动。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采用了传统的线装方式,每一册都如同艺术品一般。翻开书页,浓郁的墨香扑鼻而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书斋之中。我并没有深入研究书中的医学内容,更多的是在欣赏它作为一部古籍所展现出的历史美感。那些古老的文字,遒劲的笔法,以及精美的插图,都让我赞叹不已。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和文化底蕴的瑰宝。我将把它放在书架上,作为一件珍贵的收藏品,时不时地翻阅一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评分

刚拿到这套《古籍医宗全书》的时候,真是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惊艳到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籍。这套书的纸张质感非常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印刷清晰,字迹隽秀,即使是古文,读起来也毫不费力。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一本,里面的插图更是栩栩如生,虽然是古画,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对于理解当时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非常有帮助。里面的论述严谨而不失生动,逻辑清晰,即便是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辨证论治的部分,作者旁征博引,将复杂的病症分析得条分缕析,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具参考价值的观点。这些古籍就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医者们的仁心仁术和高超医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先贤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0条

评分

4000多页的书,看完也不容易啊

评分

学习不错的,很有研究价值。内容十分丰富裘庆元,字吉生,以字行。浙江绍兴人,生于1873年,卒于1947年,享年75岁。 裘吉生是我国中医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早年因罹肺疾,遂矢志学习中医,一面潜心攻读歧黄坟典,一面精心研究各家学说。不多年,造诣日深,医名大振。其时正值西学东渐,废止中医怪论甚嚣尘上,中医事业面临危急存亡之秋,先生毅然以复兴中医为己任,在绍兴创建并主持医学联合会,积极投身中医救亡事业,并与浙江名医何廉臣、曹炳章等创办《绍兴医学月报》,编辑《国医百家丛书》,被世人誉为“浙江三杰”。此后,迁寓杭州,创办三三医社,发行《三三医报》,为振兴中医事业摇旗呐喊。先生有感于中医学术之荒疏,中医古籍之湮灭,遂呕心沥血,广收博采,常为搜求一书,费时累年,用金数百,从不吝惜,积四十余年,藏书三千余种,名其居为“读有用书楼”。为使这些古籍广为流传,先生于1924年出版刊行了《三三医书》三集,共九十九种医书,其中多为濒于亡佚的孤本善本。裘氏取《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著。以明、清两代较有影响、较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为主,并收入少数日人所撰的“汉方医学”著作。所辑诸书大多篇幅短小,切于实用。现存初刊本。嗣后,又从所藏的数千种医书中,精心遴选出数百种,于1936年与上海世界书局商订,出版《珍本医书集成》一、二、三集。当第一集问世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其二、三集虽书目已定,未及付刊而被迫中止,致使《珍本医书集成》仅有第一集流传于世,其二、三集无缘获睹,此实为中医界的一大损失。先生一生行医五十余载,活人无算,名震江浙,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医学家;其结社请愿,创刊办报,为中医救亡事业奔走呼号,堪称中医医事活动家;其广收佚书,精加校雌,整理出版中医古今医籍数百种,又实为中医文献学家。他为近代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珍本医书集成》是裘吉生先生晚年所辑的一部医学巨著,共收古今医书九十种,具有十 分重要的学术与文献价值。先生将九十种医籍分隶十二类,即医经、本草、脉学、伤寒、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方书、医案、杂著。这种分类既符合中医的学术特点,又便于后人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学习与掌握。在每一类书的书目选择上,先生不仅注重珍本、孤本、稿本等珍贵文献的保存,更加注重其学术特点与实用价值。如其在“医经类”中所收的五部医书,不仅是世人少见的孤本,更主要的是这些书反映了从不同角度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研究。

评分

松崖医径

评分

凡五种

评分

松崖医径

评分

4、此为横排简体字版,版式和中医药出版社的那套王国臣的总主编《名医全书大成》一样的。每页排2竖行。

评分

明医杂著

评分

医寄伏阴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