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國學問題五百》以經、史、子、集為綱分為四編,每編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其中,各編之後又分彆附有《小學問答》、《創作傢(發明傢)問答》、《小說傢問答》及《婦女作傢問答》、《圖書總說》五種附編。以一問一答的形式,組成瞭五百問。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君淵源傢學,緻力甚專,比歲往來平津,任教各院校,耳目所及,聽夕無間,用宏取精,乃有此作。觀所撰是書,采問答法,易記憶也;分為四部,便翻檢也;增列附體,期詳盡也。得此一書,不但知國學分類之矩矱,且可明曆代文學之演變,故是書齣而問世,甫及一載,竟銷售達數韆冊之多,足證其為研究國學之利器矣。
——馮梅先
李時先生本書,完全以原典為依據,所設問題雖然淺顯,但俱有所本,其中對於古人及古典作品,均持有明顯的尊重態度。因此,本書對於初入國學之門的人,應該是有所幫助的。
——崔曙鳳
目錄
再版序
原序
甲編 經部
一、何謂“四部”,其名始於何時
二、“四庫”之名何時成立
三、經史子集之略說
四、何謂經書
五、何謂“六藝”
六、試言六藝之功用
七、何謂“六經”、“五經”
八、何謂“七經”、“九經”
九、何謂“十經”、“十二經”
一○、何謂“十三經”、“十四經”
一一、試舉“二十一經”之說
一二、緯書産生於何時
一三、何謂“三易”
一四、問《易》之意義
一五、《易》為四聖所作、
孔子贊“《易》有十翼”之說
一六、“四聖作《易》”試指明其部分
一七、試言《易》之內容
一八、說《易》傢之派彆
一九、以道教解《易》
二○、以釋教解《易》
二一、以新說解《易》
二二、何謂《尚書》
二三、《尚書》有今古文之彆
又有僞《孔傳》之說
二四、《今文尚書》略說
二五、《古文尚書》略說
二六、誰傳《洪範》,何謂《洪範·九疇》
二七、問現今流行本《尚書》何如
二八、問《詩》之興起
二九、《詩經》共有幾傢
三○、何謂“四始”、“六”
……
乙編 史部
丙編 子部
丁編 集部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六九、問“三禮”、“三傳”注傢之事跡
“三禮”皆漢鄭玄注。玄字康成,後漢高密人。少為鄉嗇夫,意不樂棄去,往事扶風馬融,三年辭歸。融喟然日: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既歸,客耕東萊,門徒韆數百人。建寜初,杜門修業。孔融為北海相,深敬之。所著凡百餘萬言,今存者有《毛詩箋》、《周禮、儀禮、禮記注》。經學傢稱鄭眾為“先鄭”,玄為“後鄭”。
“三傳”:《春鞦左傳》為晉杜預集解。預字元凱,晉杜陵人。博學多聞,泰始中為河南尹,拜度支尚書,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號日“杜武庫”。當在襄陽時,修召信臣遺跡,用滍淯諸水浸原田萬餘頃,眾庶賴之,號日“杜父”。功成之後,耽思經籍,為《春鞦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眾傢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鞦長曆》,備成一傢之學。
《春鞦公羊傳》為漢何休解詁。休字邵公,後漢樊人。精研六藝,善曆算,尤好《公羊春鞦》,為太傅陳蕃所闢。蕃敗,坐廢錮,乃作《春鞦公羊解詁》,覃思不窺門者十七年,世傳為何氏學。又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等書。
《春鞦榖梁傳》為晉範寜集解。寜字武子,晉南陽順陽人。少篤學,多所通覽。初為餘杭令,興學校,養生徒,風化大行,遷臨淮太守,封陽遂侯。徵拜中書侍郎,補豫章太守,後以王凝言免官。以《春鞦榖梁》未有善釋,沉思積年,為之集解,其義精審,為世所重。
……
前言/序言
中華典籍,浩如煙海,雖有生知之資,纍世不能盡其業;況平凡之人士乎?況百科雜陳之今日乎?從事國學者,侈然前陳,不知扼要之法;則如遊騎於廣漠之野,將無歸宿之所;又若泛舟於海洋之上,終乏登岸之時。所謂“歧路之中,又有歧焉”,頭童齒豁,學無要領,豈非天下之苦事哉?
餘昔肄業中大,酷好國學。但由博返約,未得其方;披沙撿金,苦無良策。及見李君,撰《國學問題》,於其去取從捨之間,始覺恍然。君淵源傢學,緻力甚專,比歲往來平津,任教各院校,耳目所及,聽夕無間,用宏取精,乃有此作。觀所撰是書,采問答法,易記憶也;分為四部,便翻檢也;增列附題.期詳盡也。得此一書,不但知國學分類之矩矱,且可明曆代文學之演變,故是書齣而問世,甫及一載,竟銷售達數韆冊之多,足證其為研究國學之利器矣。
此次再版,加其篇幅,增其內容,特附婦女作傢,原書為問題四百,今則廣之為五百;昔疏而今密,彼缺而此全,治學之法,日異而月新,後齣者占優勝也。是為序。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國學問題五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
評分
☆☆☆☆☆
可見,章太炎認為“國學”是一國固有之學,並把“國學”之興亡與國傢的興亡聯係在一起瞭。既然“國學”是“一國固有之學”,而中國是個有諸多個民族所組成的大傢庭,那麼,把“一國固有之學”理解為“中華民族固有之學”,似更妥帖。
評分
☆☆☆☆☆
最好有點文學底子再看,否則會覺得不知講什麼
評分
☆☆☆☆☆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傢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齣:“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傢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評分
☆☆☆☆☆
麵對如此光輝燦爛的藝術瑰寶,不免令人稍感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六十餘年來,真正有影響的唐詩通代選本卻隻有兩三種。與近三十餘年來唐詩的整理、考訂、研究成果相比,唐詩的普及工作除瞭《唐詩鑒賞辭典》曾産生過廣泛影響外,無疑是滯後瞭。以緻時至今日,各地齣版社還在不斷翻印孫洙的《唐詩三百首》這部從選目上看顯然未能充分反映唐詩藝術成就的兩個半世紀前的選本。
評分
☆☆☆☆☆
不錯的書,我很喜歡。
評分
☆☆☆☆☆
19世紀末,麵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齣瞭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瞭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鞦,流亡海外的梁啓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但黃主張先作“國學史”,使梁放棄瞭創辦《國學報》的設想。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錶《國學保存論》,論述瞭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瞭“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1]
評分
☆☆☆☆☆
(3)“國學”即“國故”
評分
☆☆☆☆☆
最好有點文學底子再看,否則會覺得不知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