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漢武帝的三張麵孔》三麵帝王劉徹--華夏民族命運十字路口的總設計師!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他是中華民族帝國事業的奠基者?還是兩韆年皇權專製的始作俑者?聖王還是暴君?百傢講壇史上年輕的演講者,復旦大學薑鵬為大傢講說:中國曆史上一次大國的崛起漢武帝的三張麵孔。
內容簡介
《漢武帝的三張麵孔》一代雄主漢武大帝,內強皇權,外服四夷,造就瞭中國曆史上一次大國崛起,奠定中華2000年帝製格局。然而,他又迷信方術、窮兵黷武,幾乎將漢王朝推到崩潰的邊緣。強盛的大國和天下蒼生的幸福,哪方麵更急迫、更重要?雄猜的英雄對榮耀的追求是否更能得到同情、得到理解?所有的爭論直至今天依然在我們的時代久久迴蕩!一個漢武帝、三位史傢、三種時代眼光、三張不同的麵孔--司馬遷在《史記》裏:你這個暴君!班固在《漢書》裏:哦!聖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民生幸福有木有!他們眼中的漢武帝,他們眼中的大國崛起究竟會是怎樣的形象?《漢武帝的三張麵孔》為您揭開謎底。
作者簡介
薑鵬,1978年生,漢族,浙江寜海人。曆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曆史係講師。從事中國古代學術史、思想文化史研究。
目錄
第一講:帝王臉譜
第二講:整飭諸侯
第三講:淮南冤案
第四講:大俠之死
第五講:獨尊儒術
第六講:真假儒學
第七講:丞相命運
第八講:張湯沉浮
第九講:酷吏當道
第十講:四麵齣擊
第十一講:馬邑失謀
第十二講:衛霍功業
第十三講:甥舅異趣
第十四講:李廣難封
第十五講:通使西域
第十六講:汗血寶馬
第十七講:財政告急
第十八講:蔔式作“托”
第十九講:史公受刑
第二十講:聚人用人
第二十一講:嚮道求仙
第二十二講:封禪前奏
第二十三講:封禪大典
第二十四講:禍起巫蠱
第二十五講:父子之間
第二十六講:兵戎相見
第二十七講:史公絕筆
第二十八講:罪己詔書
第二十九講:臨終托孤
第三十講:是非功過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講帝王臉譜關於漢武帝的不同評價漢武帝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也是非常典型的帝王,我們總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瞭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沒有比他在位時間更長的瞭。這五十四年,漢武帝乾過很多事情,他這一輩子的功業和事跡,我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
這十六個字可以涵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信仰以及自我批判等各大方麵。正因為他做過這麼多轟轟烈烈的大事,應該如何評價他,意見就大不相同。所以,漢武帝也成為我們曆史上非常有爭議的人物。
可能很多觀眾都看過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看完這部電視劇後,大傢對漢武帝有什麼看法?我曾經問過不下十個人,結果我得到不下十個答案。
每個人的講法都不一樣。有人說,漢武帝聰明、浪漫,有人說,這個人心計太重瞭,手腕太狠瞭。雖然我們可以分齣,有些是肯定漢武帝的,有些是否定他的。
至於為什麼要肯定他,肯定到哪一步,為什麼要否定他,否定到哪一步,那是五花八門,言人人殊。
同樣一部電視劇,同樣一個故事,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國古代的史籍浩如煙海,不同的曆史學傢對漢武帝時期的曆史講法各有不同。把這些不同的曆史紀錄放在一起,簡直令人頭昏目眩,無所適從。
比如東漢史學傢班固,他在《漢書》裏麵描繪的漢武帝形象,和宋代史學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描繪的漢武帝形象,就大不相同。最後,這兩位史學傢對漢武帝的評價,則截然相反。班固說:如武帝之雄纔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捲六)班固說,漢武帝唯一的缺點,就是還不夠謙恭節儉,如果這方麵能嚮他的祖父(漢文帝)、父親(漢景帝)學習一下,再配上他的雄纔大略,那簡直太完美瞭,和《詩經》、《尚書》這樣的經典裏麵稱頌的古代聖王相比,就會亳不遜色。
可見班固對漢武帝的纔華、政績是深信不疑的,給齣的評價相當正麵。
司馬光呢?司馬光對漢武帝也有個整體評價,他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資治通鑒》捲二十二)在司馬光看來,漢武帝這五十四年的皇帝做得非常荒唐,作為一個皇帝,欲求強烈,用刑慘酷,大興土木,到處打仗,還要迷信鬼神,搞得民不聊生,逼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都造反瞭,跟秦始皇簡直沒什麼差彆。從這段文字來看,司馬光對漢武帝統治時期的這段曆史是悲觀懷疑的,給漢武帝的評價也相當負麵。
班固和司馬光都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望的曆史學傢,《漢書》和《資治通鑒》同樣都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分量的史學著作。但是他們對於漢武帝的評價,竟然處在兩個極端上,一個說他好得不得瞭,一個說他壞得不能再壞。搞得我們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所從。
那除瞭這兩位,還有沒有大腕級的曆史學傢記載過漢武帝呢?有,司馬遷。
司馬遷的《史記》花瞭很多篇幅來記載漢武帝這個時代。而且司馬遷看漢武帝,有其他曆史學傢不具備的特殊優勢。什麼優勢?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這個時代,甚至可以說,就生活在漢武帝身邊。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光看文字的話,會發現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是晦澀不明的。很多話不能直接說,直接說有壓力。但透過字裏行間,仔細分析,就會察覺到司馬遷對漢武帝很有看法。
中國古代的史書,流傳到今天的少說也有幾韆種,但按重要性排齣前三名,那一定是這三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恰好,這三部書都花重墨記載瞭漢武帝的曆史。我們可以拿來做個比較,看看他們描繪齣的漢武帝形象,有哪些不同,為什麼會不同,而不是偏聽一個人。
一個故事,三種講法我們先來看個例子。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遲暮之年的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之間,上演瞭一場父子人倫慘劇。我們前麵提到的十六字綱領,有一條“晚年改轍”,漢武帝晚年沉痛地反思瞭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就跟這次事件有關。怎麼迴事呢?有個叫江充的人,很得漢武帝的信任,他齣於某種原因和目的,栽贓太子和太子的生母衛皇後,說他們用巫術詛咒漢武帝。這個罪名極重。漢武帝下令調查。江充果然從太子和皇後的寢宮裏搜齣很多用於巫術詛咒的道具。太子為自保,被迫起兵發難,最終兵敗自盡,衛皇後也自殺瞭。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
如果我們比較《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就會發現,同樣是“巫蠱之禍”,這三部書的敘述方法不同,展現齣來的漢武帝形象也不同。
首先來看《漢書》。在《漢書》裏,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看上去非常清楚。有一次,太子的傢人觸犯法令,正好撞在江充手上,被江充給治瞭。太子去求情,說這個事就不要讓他父親知道瞭,不希望這點小事給他添堵。結果江充沒給麵子,如實上報。漢武帝對此大加贊賞,認為這是奉公守法的錶現,江充因此威震京師。
後來隨著皇帝日漸衰老,江充忽然想到,要是漢武帝百年之後太子登基,因為當年這件事情搞打擊報復,自己豈不是性命堪憂?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企圖阻止太子繼位,就想齣瞭利用巫蠱來栽贓陷害這麼一招。
據《漢書》記載,這件事的罪魁禍首很明顯是江充,漢武帝是被濛蔽的。而且在太子死瞭以後,皇帝追悔不已,又是造思子宮,又是造歸來望思颱,一個痛失愛子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但我們再看《資治通鑒》,對這件事的理解就不一樣。《資治通鑒》在講江充和太子的矛盾之前,先鋪墊瞭一段小插麯。“巫蠱之禍”前三年,漢武帝的寵妃趙婕妤懷胎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兒子。這個事情不正常,俗話說“十月懷胎”,她卻懷瞭十四個月。漢武帝卻說,上古的聖王堯,也是在娘胎裏待瞭十四個月纔肯降生,這個孩子跟堯有得一比,於是就把趙婕妤生産的這個地方命名為“堯母門”,把趙婕妤比作堯的母親。
漢武帝是什麼意思?當時衛皇後和太子劉據都好好的,漢武帝卻把剛齣生的小兒子比成堯帝,而把趙婕妤比作堯母。堯是上古的聖王,我們常說“堯舜禹湯”,要是堯帝再世,誰還有資格與他競爭皇位?皇後和太子聽到這個消息會有什麼想法?那些善於見風使舵的人發現漢武帝這個動嚮以後,又會乾些什麼?這個事情看上去和巫蠱之禍沒有直接關係,但司馬光卻非常尖銳地指齣,這正是巫蠱案的禍根所在。“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愛少子,欲以為嗣,遂有危皇後、太子之心,卒成巫蠱之禍。”(《資治通鑒》捲二十二)那些想做政治投機的人,揣摩著漢武帝可能更喜歡小兒子,但又不能輕易廢長立少,所以主動充當打手,為漢武帝策立少子掃清障礙。司馬光認為這纔是巫蠱之禍的真相。如果漢武帝真有此意,那是荒謬。如果漢武帝並無此意,命名“堯母門”隻是隨意之舉,那是不謹慎。總之,這樁人倫悲劇的首要責任人,不是彆人,正是漢武帝。
……
前言/序言
為什麼是“三張麵孔”漢武帝的故事,曾經以不同的形式,被重復講述過無數次,史傳、小說、戲劇,乃至電影電視。若僅僅是把的一生重新捋一遍,意義似乎不大。所以本書的宗旨,並不是簡單地為漢武帝作傳。
如本書標題所示,我們要講述的,是漢武帝三張不同的麵孔。什麼叫“三張麵孔”?一個人如何有“三張麵孔”?我們這部書的講法,不是從某個單一角度來看漢武帝和他的時代,而是始終把《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中的相關記載進行比較。經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對於發生在漢武帝時代的很多重大事件,三部史書的敘述並不相同,對各類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定性都很不一樣。最關鍵的是,這三部史書對漢武帝形象的描繪、把握,大異其趣。每部史書描繪的漢武帝,形象都很鮮明,但相互之間卻各不相同。所謂的“三張麵孔”,就是指在《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鑒》這三部史學名著中,漢武帝有著不同的形象,這三部書中各有一張漢武帝的麵孔。本書嘗試著解讀各部史書中漢武帝的形象,比較這三種形象有什麼不同,分析他們為什麼不同。
《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曆史典籍,它們的作者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也都是最頂尖的史學傢。為什麼他們講述同一個漢武帝,卻會如此不同呢?難道正如流俗所說,“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我們這部書,正是要告訴大傢,所謂“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一個非常淺薄的觀點,根本沒有深入到曆史寫作的具體環境當中。正如我們看一樣東西,站在不同的位置、角度,你能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而無論你站在那個角度看,所看到都是真實的。三位曆史學傢對於同一個描述對象,為什麼會描繪齣三張不同的麵孔?關鍵正在於他們觀察漢武帝的位置、角度,大不相同。通過對三位作者寫作語境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這種不同纔是閤理的,如果他們描繪齣來的漢武帝形象完全一緻,那纔是咄咄怪事。既然如此,我們在把握漢武帝形象的時候,又何所適從呢?哪位史學傢筆下的漢武帝更接近真實?或者,我們是否有可能超越他們,得到一個更為真實的漢武帝?各位讀者如果有耐心把這部書讀完,自然會有答案。
本書的結構安排關於漢武帝的一生,我想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麵:“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這十六個字,簡括瞭漢武帝在內政、外交、信仰、晚年反省等各方麵的主要特徵。這本書在講述方式上,和其它同類作品也略有不同。我們並不簡單地以時間為順序,勾勒漢武帝的一生。而是以這十六個字為綫索,把漢武帝一生最重要的事跡分成四大闆塊,分彆評述。
(1)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關於“內強皇權”和“迷信神仙”記得念中小學的時候,考中國古代史,若碰到“項羽為什麼會失敗”之類的題目,那就一定要在答案裏寫上“項羽開瞭曆史的倒車”這句話,否則要被扣分。項羽是怎麼開曆史倒車的呢?很多老師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廢除分封,實行郡縣製,是符閤曆史發展規律的。項羽推翻秦朝之後,又重新恢復分封製,就是在開曆史倒車,所以必定失敗。
項羽真的開瞭曆史倒車嗎?那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依然繼續分封,又怎麼說呢?曆史從來都不是這麼簡單地直綫進退。若曆史的發展軌跡,真能按“規律”來推算,那麼曆史也就沒有意義。
社會和人一樣,麵對一種新的環境,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它、消化它。秦始皇在世的時候,雖然確立瞭郡縣製,但在秦始皇去世以後,這項製度麵臨著巨大的挑戰。秦末爆發的大混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是分封製和郡縣製的一次較量。反秦的導火綫雖然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農民起義軍點燃,最終也是由齣身並不高貴的劉邦重新完成瞭統一中國的任務。但仔細分析一下滅秦過程中,各支隊伍的性質,就會發現滅秦的真正主導力量,其實是關東六國貴族的遺留勢力。比如楚懷王熊心,齊王儋,趙王歇,魏王咎,韓王信等,這些人有些是自立,有些是被彆人擁立,但有一個共同特徵,都是秦統一前六國的殘餘勢力。項羽身為楚將,在滅秦的過程中,之所以能成為各路力量的領袖,也正是因為在秦統一六國前,楚國一直充當著關東六國聯閤抗秦的盟主。
所以,秦末這場戰爭,一方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戰國七雄爭霸的延續。但它又不是七雄爭霸的簡單重復。正是郡縣製的推行,賦予瞭這次戰爭一個新的意義,那就是分封製和郡縣製,這新舊兩種製度,進行瞭一場角力。在郡縣製管理模式下,失去土地和人民的六國舊貴族,不甘心於失敗,打起瞭反秦的旗號,試圖迴到統一前的分封時代。鬥爭的結果,秦朝滅亡瞭,郡縣製也暫時遭遇瞭重大挫摺。而對於參與反秦戰爭的各國貴族來說,重新迴歸分封,正是當初“革命”的既定目標。這並不是由項羽個人喜好決定的。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仍然無法改變分封的既定事實,還是要通過分封異姓諸侯王來鞏固“統一戰綫”。這證明,在當時已有的統治手段和物質條件下,並不能在短期內在廣袤的疆土上確立郡縣製的有效統治,尤其是就偏遠地區而言。分封是不得不采取的妥協方法。郡縣製和分封製這對矛盾,要到漢武帝上颱以後,實施瞭一係列“內強皇權”的政策之後,纔得以逐步解決。
本書第二講至第九講,分彆講述瞭漢武帝在打擊諸侯勢力、消滅體製外社會力量、削弱相權、打擊貴族豢養門客之風,乃至統一思想等各方麵的作為。為瞭達到這些目的,漢武帝任用、培養瞭一批酷吏。這些現象都成為那個時代的烙印,和漢武帝這個人緊緊捆綁在一起。如何看待、評價這些現象,可另行討論,但不得不承認,在削弱分封製、鞏固皇權方麵,漢武帝的確是秦始皇的遺誌繼承者。
我們也看到,漢武帝重復著很多秦始皇曾經做過的事情。巡行、求仙、封禪等等。本書第二十講至第二十三講,以介紹漢武帝求仙、封禪活動為中心,揭示瞭漢武帝的信仰世界。在描述漢武帝“迷信神仙”的係列活動時,司馬遷的《封禪書》,因其細膩、生動,深受後人贊賞。但漢武帝為什麼會把秦始皇犯過的“錯誤”重新再犯一遍呢?光看司馬遷諷刺性的描寫,我們不一定能得到確切的答案。班固在《漢書》中解釋說,漢武帝的這一係列行動,是希望加強和上天溝通,以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我們不能把班固的觀點簡單地定義為片麵維護漢武帝的說辭。漢武帝的這些行為與秦始皇如此類同,並不是由於他們習性相近,而是應該理解為,這是他們為維護初步建成的大一統帝國,在思想意識方麵所作的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這一百年左右時間,是一個曆史單元。在這個單元中,中央皇權逐步加強,郡縣製逐步取代瞭分封製。新製度的確立,和舊製度退齣曆史舞颱,必然經曆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並不贊成進步史觀,不認為郡縣製取代分封製就是曆史的進步。隻是想指齣曆史演變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單用一句“開曆史倒車”來否定項羽這樣的人物,失之武斷。
(2)“大國崛起”的雙刃劍:關於“外服四夷”和“晚年改轍”漢武帝對匈奴的重拳齣擊,終於讓長期受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壓製的漢人,長舒瞭一口氣,而且此後的很長時期內,漢人掌握著漢匈關係的戰略優勢。不僅如此,漢武帝嚮周邊開發,在這個過程中既鞏固瞭郡縣製,也拓張瞭秦始皇留下的中國版圖。
《資治通鑒》曾三次總結過中國曆史版圖,第一次是秦始皇時代,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彆為總結漢、唐強盛期的版圖。經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曆史版圖取得突破性進展,正是在漢武帝時期。經由漢武帝時代的努力,曆史版圖遠遠超越瞭秦始皇時代。而盛唐版圖雖然有所變化,但基本上繼承瞭漢武帝時代的底圖。從這個意義上講,說漢武帝時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國崛起”,也未嘗不可。
但我們也要看到,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老百姓付齣的代價是沉重的。漢武帝為保持對匈戰爭的優勢,派遣李廣利率領大軍,橫渡流沙,韆裏齣擊,到大宛國搶奪汗血寶馬。《史記》在描寫太初元年(BC.104)那一次漢軍遠徵大宛時,有一句題外話:“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看似和這次戰爭無關的十個字,卻是麯盡當時生民哀苦的極佳側描。而長期以來的漢匈關係史,以及班固的視角,又告訴我們,當時的邊境和對外關係問題,也是不得不處理的棘手事務。這裏,我們看到的是兼顧彼此的兩難。很多時候,國計和民生之間,總是充滿著張力。做到彼此兼顧,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書第十講至第十九講,主要就是講述漢武帝“外服四夷”的相關內容。
一個國傢的對外政策,總是和它的內部政治環境緊密相連,往還互動。長期的對外徵伐,不僅消耗瞭大量財富,也使得走上生活絕境的老百姓,成為社會動蕩因素。在如何協調安內與拓外這對關係時,漢武帝和他的太子劉據之間,長期又有不同看法。父子間的隔閡被其他政治勢力利用,與太子爭奪戰交織在一起,最終釀成巨大的政治變故,即漢武帝晚年著名的“巫蠱之禍”。
“巫蠱巨變”中,太子劉據先是在長安起兵,後又兵敗齣逃,最終被迫自盡。這一係列變故都大大齣乎漢武帝的預料。晚年的漢武帝痛定思痛,正視尖銳的國內社會矛盾,認為太子生前主張的安內路綫,有很大的閤理性。於是不僅為屈死的太子恢復名譽,還頒布瞭著名的“輪颱罪己詔”,痛悔以往,改革國策。在司馬光看來,正是漢武帝的晚年的這次反省與改革,使得漢朝避免瞭重蹈亡秦的覆轍,而能繼續它的統治。
由於身處時局之中,對於“巫蠱案”,親眼目睹瞭這場巨變的司馬遷,始終欲言又止,在《史記》中錶達得相當隱晦。在“巫蠱案”發生後不久,司馬遷也終止瞭《史記》的寫作,所以我們在《史記》中找不到漢武帝晚年改革的內容。這或許由於司馬遷對當時政治環境的失望,或許由於司馬遷本人生命的終結,使他無法看到漢武帝晚年的改轍。無論齣於哪種情況,這都體現瞭司馬遷敘述漢武帝時代的局限性。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齣,我們將《漢書》和《資治通鑒》與《史記》進行比較對讀的必要性。
唯有如此,我們纔能更全麵地把握那個時代。本書第二十四講至二十九講,即為對漢武帝“晚年改轍”部分的探討。
以上算是對本書主要內容的簡括。如何把握漢武帝的時代,如何評價漢武帝這個人,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們通過比較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三位史傢不同的描述視角,解剖他們各自的時代語境,來揭示漢武帝的形象在不同的時代,為什麼總是在變化。希望這樣的分析方法,能幫助讀者“曆史地”看待曆史問題。文中不當之處,敬請批評!
漢武帝的三張麵孔(附光盤)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