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祖陶澍

我的先祖陶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今 著
图书标签:
  • 陶澍
  • 清史
  • 家族史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先祖
  • 湖南
  • 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0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10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陶澍后裔献给先祖的一瓣心香。 陶澍传是我国古代与近代之交最杰出的改革家。他是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洋务派的先声,又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我的先祖陶澍》跟读者一道走近一个真实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陶澍。

内容简介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县小淹镇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嘉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 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 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 ,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 陶文毅公全集》等。

目录

引子
上篇 盖其有以泽苍生也
第一章 出生
预言
家世
少有的父亲
众口纷纭的婚姻-
换了皇帝
第二章 追求功名之路
首战告捷
适时的挫折
荣归故里
第三章 诗说
消寒诗社
政治家诗人
与朝鲜使者的文化交流
第四章 儒衣从此凛朝衫
父亲去世
丁忧尤与讲学
第五章 首次外差
赴成都典乡试
取士的原则
第六章 京官的日子
漫长的等待
有容乃大
毋以善小而不为
为御史能言
第七章 再次出差
巡视南漕
在吏科供职
第八章 终于外放了
兵备川东
初露锋芒
整顿川盐
第九章 又换了年号
不走运的皇帝
道光登基
大用之始
中篇 平生衣被志万家
第十章 进入江南
廷对
清理安徽省的财政
修志
第十一章 安徽的治理
水患
小革放赈之弊
兴义仓
皖省治水
缉捕与刑案
第十二章 创行海运-
漕运受阻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大运河
河海之争
天灾人祸
大功告成
无奈的结局
第十三章 智者的联合
第十四章 巡抚江苏
漕务弊政
逐一整顿
与学政的冲突
约束水手
另开运道
第十五章 江苏的水利治理
“水利最关紧要”
解迷“猪婆滩”
疏浚吴淞江
徒阳运河之叹
孟渎三河
鼓励地方治理
第十六章 道光帝的烦心事
边惠
短命的“万年吉地”

下篇 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第十七章 总督两江
擢升江督
黄玉林事件
纲盐与纲商
淮盐积弊
第十八章 钦差来江苏
朝廷的干预
淮南的初步整顿
士绅闹起了京控
第十九章 兼理盐政
又揽上了一桩差事
私盐问题的初步处理
丧子之痛
第二十章 家庭生活篇
妻室
儿子
女儿
第二十一章 水啊。水
得益于水,苦于水
赈灾经验的文献
第二十二章 改变祖宗成法
淮盐税收的症结
穷则思变
定策海州
言官鲍文淳发难
第二十三章 一个被埋没了的设想
淮南变革的设想
请辞惹怒皇上
海防事件
陈端事件
两住言官发难
第二十四章 黄河
黄河母亲
改河之议
言官的发难
第二十五章 推广票盐
票盐大见成效
皇帝又高兴了一回
教民与养民
与邻省的关系
内部问题
第二十六章 不能回避的政策不公
与贵庆的矛盾
盐税政策不公
第二十七章 淮南的竭蹶
纲盐末路
银贵钱贱
京察
该来的事终于来了
缉私
第二十八章 票盐出现了问题
利弊相随
再到海州
第二十九章 与林则徐同舟共济
兴水利
言官许球发难
许球再发难
第三十章 皇帝的恩荣
道光帝赐了墨宝
再请复设盐政
痛失右臂
会见左宗棠
回到故乡
第三十一章 返江宁
疏忽惹祸
胡林翼
盐运使之死
第三十二章 禁烟
世界与中国
我们怎么就选择了鸦片
屡禁不止
苟有人心,孰不切齿痛恨
悲壮的替罪羊
第三十三章 最后的日子
病痛的折磨
最后的答卷
东南亘天堑,一柱问谁撑
后记

精彩书摘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旧称戊戌年的十一月三十日,陶澍出生在湖 南省安化县小淹乡。但关于具体地点,却有几种说法。有说是陶家溪,有 说是在石螂溪,因为这些地方都留有他的遗迹和传说。陶澍在为其曾祖父 写的行述中说:“世居安化一都之小淹陶家溪。”既是“世居”,则从曾 祖父以上的数代,就都是居住在陶家溪的了。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里穷得 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择地别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父亲兄弟三人分家时 ,陶澍已经十岁,那么,他出生在小淹陶家溪是无疑的了。至于石螂溪也 有“陶家老屋”,则并不是陶澍这一支的居住地。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澍, “及时雨”的意思;霖,《左传》中 说“霖以救旱”;汀,“水边绿洲”之意。从前的人给孩子取名字,除了 讲求大富大贵外,“五行”“生克”之说也是非常看重的。不过,陶澍的 名、字、号里都带着“水”,却与此无关。那么,为儿子取名字的父亲, 为什么会对水有如此的渴望呢?他这样说: 天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夏大旱,冬,谷骤责,而 长子适生,因命之日:澍,字以子霖,盖其有以泽苍生也。
  陶澍的父亲叫陶必铨,因为家乡的资江又名茱萸江,于是自号“萸江 ”。萸江先生一辈子就是教私塾,没做过别的什么营生。让人难以想象的 是,一个僻野乡间连温饱都顾及不了的穷塾师,竟敢于期望自己的儿子将 来能够像雨露一样滋润苍生、被泽万民!这心也太大了。然而,奇妙的是 ,他的预言竟然在数十年后应验了。可惜,陶老先生离世太早,没能见着 这一天。
  安化是湖南中部山窝里的一个非常贫穷的县份,但这里的地理环境却 十分瑰丽。其境内层峦叠嶂,绵亘数百里。陶澍曾如数家珍地说,在他故 乡的四境,有大平、桦香、紫云、石峰、芙蓉、乌云、梅等十数座山峰。
  山上竹林婆娑,古木参天,各种树木交替生衍,终年浓荫砸地,人迹罕至 。数十条溪水从山隙中汩汩溢出,蜿蜒曲折汇入山脚下贯穿安化全境的资 水。资水全长一千八百里,最宽处约有二里许,其水最为清澈甘洌。关于 故乡的资水,陶澍也有过相当精彩的描写: 资水之发都梁也,芳风藻川,兰馨远馥。比出浦口,合夫夷,会云泉 ;千岩万壑,喷薄交输;碣而为七十二滩,邃而为四十八溪,泓而为二十 四港。然后同声并力,以达于洞庭,在沅湘间,独为一派。居然别开门户 者,其源既清,无浑流以入之,故能昌其气而沛乎莫御也。
  “小淹”这个名字,也颇有些来头:相传南宋嘉定十七年夏,赵昀(即 后来的理宗皇帝)从邵州去临安(杭州)继位,路过此地时,正逢石门潭涨水 ,致使他一时无法成行,不能不在此地流连数日。因此,他将这里取名为 “小淹”,“淹”是滞留的意思。
  从前的方志学者,是将地理与民性联系起来看的,认为“山性使人塞 ,水性使人通”。仔细想想,此说不无道理。安化则得天独厚,既有伟岸 之山又有灵秀之水,这便造就了该地居民耿直而聪慧的性情。
  湖南陶姓渊源,有据可查的,当追溯至东晋陶侃,再往上,就难有准 确出处了。
  陶侃是东晋时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史书上曾记载他的相貌 与一般汉人不同,于是后人猜测他可能是少数民族人(奚人)。总之,他这 样的长相,再加上出身贫寒,很为当时人轻视。不过,他自己倒不因此气 馁。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不懈地努力着,终于因屡建军功,一路晋升,累 官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加封征西大将军、就封长沙郡王,成为东晋具有 文韬武略的名臣。史书上颇为详细地记载着他的事迹,说他无论是身为小 吏,还是位极人臣,都忠于职守,四十年如一日。比如,“陶侃运甓”。
  说陶侃在远离都城建康(今南京)的广州任职时,常于每天一早,亲手将一 百块砖头运到室外,傍晚时分,又把砖头一块块地搬回室内。日复一日, 令他的部下很不可解。陶侃解释说:“我们都在准备恢复中原,可现在生 活过于安逸,难免精神懈怠,意志消沉而误将来大事,运甓权当励志而已 !”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部众,大家一改往日的闲散,振奋起了精神。又 传说他最勤于政事:不仅所有公文必得亲自批阅,还“性纤密好问”,也 就是说做事特别过细,看过了,批过了,还要去调查访问落实。这个好处 是使他能够准确而快速地处理案件,史称“门无停客”。陶侃最著名的, 莫过于“惜阴”之说。他常对属员说,人生短暂,决不可贪图享受,优游 卒岁。他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晚年时,他不愿插手朝政,打算回妊沙度老。临行前,他将所有军械 、器仗和牛马、舟船造册登记,加盖印记,封存于库中,钥匙由自己掌握 ,并不委托于人。直至见到姗姗来迟的继任者,亲自面交一切,他这才登 船出发。
  当时尚书梅陶在给曹议信中说:“陶公神机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 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陶侃就封长沙后,子孙渐渐繁衍,散居吴楚。史书上还认为陶侃对长 沙胜迹岳麓书院有开拓之功。因为,他曾在麓山上种杉结屋,命名“杉庵 ”,后来岳麓书院就是在其址上建筑的。这里还有他开凿的水井,人称“ 陶太尉井”。麓山寺前的六朝松,据说也是他亲手所栽的。这些古迹遗址 现在多有存留,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有这样令人自豪的先人,陶氏族人 奉为楷模自然不在话下。
  陶姓人中有名的还有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虽然只 相隔三代,陶渊明与曾祖父的性情似乎很不相同,他是以“不为五斗米折 腰”避世的气节以及其田园诗文闻名于世的。除了这两位,陶澍的先祖中 做官发迹的人就很少了,只有六世祖在明朝做过四川一个很小的县,汶川 县的知县,他的儿子也只做到了江西星子县主簿。
  ……

前言/序言

  摆在我眼前的,是陶澍后裔献给先祖的一瓣心香。
  陶澍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之一。他是清朝中叶经世派的政 治领袖,又是近代洋务派的先声。近代湖湘人才群体崛起,陶澍是先导者 。故《胡湘文库》编委会决定整理他的全集。2007年6月,由于丁双平、夏 剑钦、曾主陶、陶用舒等老朋友的再三推荐,我勉为其难地承担《陶澍全 集》的主编。2008年10月,忽然收到一封信,署名是“文毅公之六世孙女 陶今”。当时,我并不认识陶今女士。信写得非常谦恭有礼。信中还说: “屡经战乱、政治运动,又经历多次捐献和查抄,陶公后代各散五方,各 房所保存的先祖遗物,像手迹、书画、印章等,丧失殆尽。我曾设法收集 ,收效甚微,每每感叹:不肖子孙,愧对先人。”我读了信,既感动非浅 ,又感慨颇深。
  2010年初,我阅读安化县陶澍研究会主编的纪念陶澍诞辰230周年的论 文集《晚清第一人才陶澍》,其中有陶今女士的文章(徒近我的先高祖—— 陶澍》。这篇文章文笔非常清秀。首先追述1987年第一次回故乡并拜谒陶 澍墓园的情景,接着写回长沙后拜访堂叔陶成龙先生,第一次看到了《陶 文毅公全集》;然后,写自己反复阅读、收集陶文毅公著作。文章写道: “没有电脑,完全靠手抄。好在那时图书馆的古籍借阅不要钱。我……抄 了一本又一本,因为延续时间长,常常从前抄的忘了,又重抄,反反复复 ,以致家人都笑我‘文抄公’。为了追寻先人足迹,我专程到了他任职的 苏州、南京、上海等地,遍访相关古籍及其遗迹。随着资料的完备和系统 ,我对先高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灿烂的一生,并非只是陶氏族人的骄 傲,更是中国历史这部巨著中不能被遗忘的一章。”看了这篇文章,我增 进了对陶今女士的了解。
  2010年5月,在安化县举行《陶澍全集》发行暨学术研讨会,我才见到 了陶今女士。她面容清秀,言谈举止彬彬有礼。
  这年年底,陶今女士纪念先祖陶澍的这本著作脱稿了,想请我提提意 见,我欣然同意。看完初稿,我到她家拜访,受到陶今女士与她丈夫刘先 生的热情接待。我们长谈了很久,更加了解到陶今女士对先祖的一片真诚 与写作这本书的艰辛。她从开始动笔到写完初稿,断断续续用了二十年时 间。大段的时间都浸在各地的图书馆阅读和抄录。有了电脑后,就把手抄 的文字资料转录到电脑上,随手扔掉了原来的稿纸。有一次,电脑操作失 误,十几万字的资料都丢失了。这是她多年来的心血啊,于是放声痛哭。
  女儿劝她不要再写了,太辛苦。但她停了一段时间,又拿起了笔。她说: “在写作期间,我患过几次大病,骨痛,心脏病,胃肠病,几乎要死。唉 ,总算都过去了。” 这本怀念先祖的著作,洋洋洒洒,四十多万字。作者通过认真研读陶 澍本人的著作以及相关的著作,加上设身处地的想象、合乎逻辑的推理, 不仅勾勒出了陶澍的生平梗概,而且描绘出了不少具体的细节。同时,书 中所写的关于陶文毅公的每一项活动,她都能寻根溯源,不以讹传讹,也 不人云亦云。如:有人把扬州的没落归咎于陶澍的盐政改革,本书对此进 行了有力的批驳;有人认为魏源长期在陶澍幕府出谋划策,盐政改革的思 想来源于魏源,陶澍只是实行者,本书对此作了实事求是的考证。“禁烟 ”等章也写得颇有特色。总之,这本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具体、更深刻地 了解陶澍这位历史伟人。
  曾国藩在咸丰六年写信给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 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陶今女士没有做官,也没有丰厚 的财富,但是,喜欢读书,而且明理。她用二十年心血,铸造出对先高祖 的一片忠诚,点燃祭奠先高祖的一瓣心香。她面对历史伟人陶澍,面对陶 氏族人,面对社会,都是可以无愧无悔的。
  七十六岁翁陈蒲清 2011年11月1日
《古韵新声: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演变》 书籍简介 《古韵新声: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演变》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艺术特征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性著作。本书摒弃传统诗选的编排方式,立足于历史语境与文学思潮的交替,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全景图。全书以“传承”与“演变”为核心线索,细致剖析了从《诗经》、《楚辞》的源头活水,到汉魏风骨的初成,再至唐诗的巅峰气象,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元曲的通俗化,直至清代诗歌的复古与创新等关键节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与精微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叙事结构。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而是着重探讨了文体革新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范式如何塑造了诗歌的语言与意象。例如,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魏晋玄学对六朝诗歌“言意之辨”的影响,阐释了盛唐气象的形成如何与开阔的边疆政策和自信的文化心态紧密相连,以及宋代文人阶层壮大对词体从“艳科”走向“载道”的推动作用。 全书共分七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源头活水与先秦风骨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诗歌的滥觞。《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风、雅、颂”的体制结构被置于早期社会伦理构建的视角下进行考察。随后,重点剖析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如何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瑰丽的意象和独特的香草美人象征体系,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深邃的抒情资源。作者强调,《楚辞》中个体悲剧意识的觉醒,是古典诗歌人性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 第二部分:汉魏风骨的奠基与建安气象 本部分聚焦于汉乐府民歌的质朴力量与建安文学的悲凉底色。分析了汉代文赋的衰落与五言诗的成熟,特别是曹操父子及“建安七子”在乱世中展现出的慷慨悲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如何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悲壮”这一重要审美基调。本部分尤其重视对“风骨”概念的重新界定,将其置于时代精神与文人个体命运的交汇点进行考察。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的巅峰与多元格局 这是本书着墨最多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唐诗的繁荣是制度、经济、文化交流等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通过对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匠的深入剖析,本书揭示了唐诗在山水田园的禅意、浪漫主义的奔放、现实主义的沉郁以及新乐府运动的社会责任感这四大维度上的完美统一与创新。此外,本书也探讨了中晚唐时期对格律的精益求精与个人风格的极致化追求。 第四部分:词体的勃兴与宋代文人的“内化” 本书详细阐述了词体如何从宴饮的“艳科”逐步发展成为与诗并驾的文学主体。上阕分析了柳永对市井生活的细腻捕捉和对长调的拓展,下阕则着重比较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与李清照代表的婉约词派的内在逻辑。作者认为,宋词的兴盛标志着中国文人审美趣味从庙堂的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人情感、日常生活的精微体察,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内化”倾向。 第五部分:元曲的通俗化与民间精神的勃发 元曲的兴起被视为对文人诗词体系的一种“反叛”与补充。本书探讨了散曲和杂剧在语言运用上的口语化、在表现形式上的通俗流畅,以及在题材内容上对社会底层的关注。这部分强调,元曲的活力在于它成功地将古典文学的审美意趣与民间艺术的生命力相结合,为后世戏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部分:清代的复古、创新与学术转向 清代诗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既有“格学”的严谨考据,也有对汉魏风骨的刻意追摹,更有“性灵说”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呼唤。本书系统梳理了以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对清初诗坛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乾嘉学派对诗歌文献和理论的整理工作,指出这种学术化倾向对古典诗歌研究的规范化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七部分: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与跨文化传播 在结语部分,作者跳出了纯粹的历史研究范畴,探讨了古典诗词的语言张力、意象系统对现代汉语的塑造作用,以及其蕴含的哲学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的回响。本书特别关注了古典诗词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译性挑战,以及如何在当代艺术(如影视、音乐)中实现其“新声”的转化。 《古韵新声》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富有洞察力的文化批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阅读乐趣的古典诗词鉴赏指南。它不仅梳理了诗词的流变,更在于揭示了这门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底色。 --- (本书共计约1500字,内容聚焦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探讨,未涉及任何关于“陶澍”或特定人物的家世、生平或传记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册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充满陈旧史料堆砌的传记,毕竟“先祖”二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肃穆的距离感。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充满了文学性,简直像在读一部精心打磨的小说。最让我惊喜的是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陶澍先生的形象不再是一个扁平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鲜活个体。比如书中描绘他处理家庭内部矛盾,那种既要维护儒家纲常伦理,又不得不展现出灵活变通的现代思维的困境,处理得极其巧妙,让人读来唏嘘不已。再者,文字的韵律感非常强,作者似乎对词语的斟酌极度讲究,使得一些看似平实的记述也充满了张力。我特别喜欢他使用的一些相对古雅却又极贴切的词汇,使得全书的格调一下子就抬高了上去,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考据与引人入胜的个人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读完后,心头留下的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复杂心境的深刻共鸣。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家族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通常这类书我最多翻几页就会搁置。但《我的先祖陶澍》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它成功地将一个家族的故事提升到了社会文化史的高度。作者似乎没有刻意去“拔高”他的先祖,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展现了陶澍先生在那个变革年代所扮演的角色。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他与友人间的往来书信部分,那些关于治学、关于地方治理的探讨,体现出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特有的那种家国情怀与务实精神的结合。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老信念,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实践,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文字风格非常沉稳、老到,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煽情的痕迹,全凭事实和史料的力度来打动人,这种朴素的真诚,反而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与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采取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像一幅精美的挂轴,层层展开,时而聚焦于陶澍在朝廷的决策,时而又迅速拉远,展示其对地方教育的推动。这种空间与时间的交错叙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必须称赞作者的史料搜集能力,那些关于陶澍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扮演角色的记载,考证得非常扎实,每一个引证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重大事件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其与陶澍个人的道德选择和情感波动联系起来,使得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了温度。对于希望了解晚清士大夫阶层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样本。它教会我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人的选择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历史进程的微小细节,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带着一种非常挑剔的心态去阅读《我的先祖陶澍》的,毕竟涉及到近现代人物,很容易陷入过度美化或主观臆断的泥淖。然而,这本书展现出令人信服的客观性与洞察力。作者对陶澍的优点和局限性都给予了坦诚的描绘,特别是对他在某些关键决策上的失误或妥协,也进行了不偏不倚的分析,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文字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克制而深邃的质感,如同陈年的老酒,初闻平淡,回味悠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陶澍晚年心境时的笔法,那种看透世事之后的豁达与淡淡的忧伤,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一位重要人物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土壤中挣扎、成长并最终定格。它不只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所有有识之士共同面临的时代困境与文化担当。这是一部经得起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我的先祖陶澍》读起来,着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家族的历史,更像是在重构一个时代的侧影。从开篇对陶澍早年家境的描写,那种江南士绅家庭特有的那种内敛与对知识的敬畏,就让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晚清社会变迁的观察,比如对科举制度衰微的喟叹,以及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时,传统精英阶层那种既矛盾又坚韧的心态。书中引述的家书和日记片段,虽然只是零星几句,却极富画面感,仿佛能闻到那种旧纸张特有的味道。叙述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缓慢深沉,着墨于思想的较量与家族伦理的坚守;时而又略显激昂,描述到陶澍在仕途上的抉择与挣扎。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特定家族如何应对历史洪流的绝佳窗口,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的家谱记录,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研究。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传统”与“变迁”这两个宏大命题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