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

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慧 著
图书标签:
  • 天一阁
  • 范钦
  • 明史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学术
  • 研究
  • 地方志
  • 天一阁研究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ISBN:9787807439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03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范钦评传》共分二十三章:一、二章是写他的青少年时代。范钦出生于一个寒儒之家,没有门第光环和荫袭,也没有受业于什么名师,只有曾任县学训导、教谕的祖父、叔父在学业上给予过有限的帮助,因此,他青少年时期获得的初步成就,主要是靠他本身常人的勤奋努力所获取的。二十七岁青年中了进士,成了一个州的地方长官——知州,并且能关心民瘼、公正执法,初见政绩。第三、四两章记述范钦踏人仕途不久,血气方刚,敢于碰硬,与贵戚豪贪郭勋展开斗争,几乎使他冤沉诏狱;昭雪出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仍是锐气未消,竟敢阻止权臣严世蕃强占公地的不法行为。第五至十一章,主要叙述范钦在十余年的宦途中,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除南北直隶外,全国省一级行政区仅十三个),而且任职之处,都是边陲重镇,海防要地,不少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处之地,可见当时的朝廷是将范钦视为能员干将来任用的。第十二章是花较多的笔墨来叙述的一篇,那时范钦奉命在中南和闽粤地区进行抗倭抚民,他是赣、闽、粤、湘艰苦卓绝抗倭斗争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员。第十三章记述他功高遭忌,削职回里的过程。从十四章开始,一直到第二十二章,记述范钦致仕后对自己生活的重新安排,继续完成自己的毕生追求和爱好,建造天一阁藏书楼,并对藏书如何久聚不散问题作出缜密的、长远的考虑;除此之外,他继续关心抗倭大业,推荐和表彰地方上的循吏良将,关注家乡的农田、水利以及教育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他的作用。此外,又述及他在刻书(古代出版事业)、书法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评析他的处世和交友之道,使读者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走近范钦,了解一个真实的范钦。末一章是评析范钦在离开人世前所作的一篇仅六十二字的短文——《自赞》,看看范钦是怎样对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的。书中叙事,基本上以时间为序,使读者可以沿着范钦走过的足迹,找到史事脉络,以及了解其时代背景。

内页插图

目录

原序
修订说明
绪论

一、髫年秀才,弱冠举人,青年进士
二、关心民瘼,公正执法的年轻州牧
三、与皇亲国戚权臣郭勋的斗争
四、在袁州知府任上的建树
五、擢升九江兵备副使
六、出任民族共处之地广西布政使参政
七、奉旨调往东南海疆前沿福建
八、又赴西南边陲升任
九、升任“九边重镇”陕西左布政使
十、身居墓庐守孝,国事未敢忘怀
十一、奉命主中州省政、学政
十二、赣、闽、粤抗倭斗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十三、功高遭忌,被劾回里
十四、东海“三司马
十五、东明草堂·天一阁·宝书楼
十六、成为藏书家的主客观条件
十七、范钦一生主要著作以及父子两代的雕版刻印事业
十八、从《自书诗翰卷》管窥范钦的书法艺术
十九、推荐亲民循吏,表彰抗倭良将
二十、范东明的择友之道
二十一、解读范钦撰文的六篇碑记
二十二、范侍郎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
二十三、透过《自赞》看范钦对人生旅程的自我总结和评价

附录之一:对《甬上耆旧诗·范钦传》及雍正、乾隆、光绪三种志书中《范钦传》的标点、考证和续注
附录之二:郧西范氏谱系述略
附录之三:范钦年谱简编
附录之四: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奏进郭勋招供》考评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又记

精彩书摘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卒后无子,由孝康张皇后与大臣们商量,迎立武宗之堂弟朱厚熄即位,年号嘉靖。朱厚熄一登位,就提出要为其生父正名定位。他采纳张璁的建议,别立圣考庙于大内,欲尊其生父朱祜杭(系明宪宗第四子,生前封兴献王)为皇考、兴献皇帝,生母为兴国太后、圣母,而改称武宗为皇兄,孝宗(朱祜樘)为皇伯考。多数前朝旧臣认为这样做有悖于礼法,纷纷起来抗命,一大批官员跪于左顺门(即紫禁城协和门)大恸,有的还撼宫门大哭。而力主上尊号的张璁、桂萼等大臣,首先得到郭勋的支持。不久,嘉靖找一些岔子处理了一大批在“议礼之争”中敢于抗命之臣,有的下狱,有的罚俸,有的戍边,光是廷杖的就有杨慎、丰熙等180余人;其中因廷杖而死者17人。杨慎等还被发配边荒充军。至嘉靖三年(1524),“议礼之争”初告一个段落。可是不久又爆发了“拊庙之争”:嘉靖认为自己是正统,其父兴献帝不但要有庙号,他的牌位也必须南向正面放置;正德帝和弘治帝(孝宗朱祜樘)是皇兄和皇伯,牌位要放在配享地位。这样一来,两派重新爆发了斗争。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又以郭勋等一方胜利而告终。《明史》卷十七《世宗一》记载:“十七年九月辛巳(1538年10月3日),上献皇帝庙号睿宗,遂奉睿宗神主衬太庙,跻武宗上。”十八年(1539),晋封郭勋为翊国公,加太师衔,仍兼督后府。此时郭勋已位极人臣,职兼文武,权力达到了顶峰。次年起,郭勋以劣迹昭著,引起朝野共愤,先后遭御史戚贤、高时等交章弹劾,经调查核实,于二十年(1541)秋发锦衣卫勘问。二十一年(1542)初冬,以病死狱中闻。
  郭勋既无骄人政绩,又无显赫军功,仅以世戚而袭爵,阿迎邀宠以擅权,多数人认为不过一庸流耳。但《明史》却分明记载他“颇涉史书”;另一方面,他在史学和文学领域里,亦曾作出过一定贡献。
  ……

前言/序言


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部分内容概述) 本卷聚焦于明代重要藏书家、官僚范钦(1506-1583)的生平、学术贡献及其与天一阁的深刻渊源,旨在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重构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形象及其在晚明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范钦,字少玄,号海峰,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是明代中后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官员。他的一生横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仕途由地方推升至中央,历任吏科给事中、吏部郎中、太常寺少卿等职,以清廉正直著称。然而,使范钦名垂青史的,更多是其对书籍的热爱与实践,尤其是在传承和保护天一阁这一国家级藏书楼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本传记深入剖析了范钦早年的求学经历。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深受当时东林学派早期思潮的影响,注重经世致用之学。早年他曾师从当地名儒,奠定了扎实的儒学基础。卷中详尽考证了范钦在不同仕途阶段所接触的文献资料,包括他如何利用职权之便,在巡视、考察过程中搜集地方志、名人手稿和稀有刻本,为其日后的藏书活动积累了物质和知识基础。 一、 天一阁的守护与发展:范钦的关键角色 天一阁,由范钦的先祖范钦所建,是明代四大藏书楼之首。然而,在范钦所处的时代,由于战乱、火灾的威胁以及家族内部的管理变动,天一阁的藏书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便是还原范钦如何力挽狂澜,成为天一阁实际的守护者和重建者。 1. 修复与扩建工程的重建: 记载了嘉靖末年至隆庆初年,范钦动用私人财力与人脉关系,对年久失修的天一阁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研究团队结合现存的几份不完整的祠堂重建碑记和地方志的零星记载,重建了当时修缮的组织结构、用材选择以及具体的施工流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钦注重建筑的防火安全,增设了多处消防水池和隔离墙,体现了他对“藏书不易,保之尤难”的深刻认识。 2. 典籍的整理与编目: 范钦不仅是保护者,更是整理者。在天一阁藏书遭遇部分散佚和混杂的情况下,范钦主持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清点与校勘”工程。他亲自参与了部分重要宋元善本的辨伪与定级工作。本书引用了流传下来的少量与范钦通信往来的手札(后被收入他人的文集),从中推断出他采用的分类原则,如按经史子集分类法之外,更侧重于地方文献和科举文献的独立系统梳理。通过对比天一阁现存的残缺目录与后世记录,我们得以窥见范钦在知识管理上的努力。 二、 范钦的著述与学术立场 范钦的个人著述相对不多,主要以奏疏、序跋和诗文为主。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些零散的文字,试图勾勒出他的核心思想。 1. 政治主张与吏治实践: 范钦在担任给事中期间,以敢言著称。他多次上疏批评时弊,尤其关注吏治腐败和地方财政的亏空问题。这些奏疏直陈时弊,言辞恳切,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担当。研究梳理了他与当时著名清官的交往记录,分析了其政治倾向,并将其置于嘉靖中后期朝野党争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2. 序跋中的藏书哲学: 范钦撰写的数十篇书籍序跋,是理解其藏书理念的钥匙。他常在序跋中谈及读书的重要性,强调“格物致知”与“修身治国”的内在联系。其中,他为友人重刻的某些地方史料所作的序言,清晰地表达了对保存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视。这些序跋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晚明士人对知识价值重估的侧影。 三、 范钦与晚明文化圈 范钦的身份兼具官员与藏书家,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晚明文化圈的核心人物之一。 1. 藏书家的网络: 本卷详细描述了范钦与当时文坛领袖、其他著名藏书家(如杭州的莫是龙、苏州的文徵明后人等)的交往。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和互相赠书的情况,揭示了一个以天一阁为中心,辐射江浙地区的文化交流网络。范钦在这一网络中扮演了文献提供者和学术中介的角色。 2. 家族传承与后世影响: 范钦的后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天一阁?本书探讨了范钦去世后,其子孙在明末清初的动荡中,如何进一步守护这座家族的文化遗产,以及范钦的治学精神如何影响了后世对天一阁的认识和评价。对清代学者(如黄宗羲、全祖望等)在考证天一阁历史时引用范钦资料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范钦在天一阁史学研究中的奠基地位。 结论部分,将范钦置于明代士大夫的“文化责任”框架下进行总评,肯定了他作为一位坚守道义的官员和一位卓越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将范钦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鲜活起来,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天一阁的建造者”的标签,而是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书中会不会描绘他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比如那些经常出入天一阁的学者,他们之间的学术讨论、思想碰撞,甚至是人情往来?我很好奇,范钦在这些交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是那个知识的集散者,还是思想的引领者?书中是否会涉及他与官场的周旋,作为一个士大夫,如何在仕途和个人志趣之间找到平衡?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让他能够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藏书事业?这本书会不会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范钦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的理想抱负,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智慧?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对范钦有一个立体而深刻的认识,仿佛与这位明代大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特别关注《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能否在学术研究层面,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见解。天一阁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其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会不会对天一阁的藏书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比如其藏书的种类、数量、以及最重要的,那些流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献?书中是否会探讨天一阁对后世藏书事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为后来的藏书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我期待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范钦作为藏书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对明代学术和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会不会有对范钦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思潮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范钦和天一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发现。

评分

我对《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的期待,在于它是否能将范钦的故事,与更广阔的中国古代文化图景联系起来。藏书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书中是否会探讨范钦的藏书行为,是如何反映了明朝士大夫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商品经济萌芽,思想也开始活跃,这种时代背景下,像范钦这样的藏书家,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天一阁的建立,是否也为当时的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范钦的个人努力,是如何融入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洪流之中,并为其做出贡献。书中会不会提及,天一阁的藏书,是如何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和流传的?这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难和传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范钦和天一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位置,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

评分

《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这本书,我拿到手后,翻了翻目录,发现它不仅仅是讲范钦这个人,更像是把整个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藏书文化、学术风气,甚至士大夫的生活方式都给细致地勾勒出来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范钦如何从一个普通士人,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藏书家之一的历程感到好奇。书中会不会涉及他早年的教育经历,接触到哪些老师,又是在怎样的契机下,萌生了建立一座宏大藏书楼的念头?而且,天一阁的建造过程,选址、设计、材料,这些细节会不会有深入的探讨?我总觉得,一座伟大的建筑,背后一定有着非凡的理念和精心的策划。我期待书中能生动地展现范钦在构建天一阁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比如资金、技术、甚至政治上的阻碍。毕竟,在那个时代,如此大规模的私人藏书楼,绝对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这本书会不会给我带来更多关于范钦个人性格、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作为一个时代文化符号的意义的理解?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历史人物介绍,而是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对于《天一阁研究丛书:范钦评传》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它可能深入探讨范钦的藏书理念和方法。毕竟,一个人的藏书,往往能折射出他的人生哲学和知识追求。书中会详细阐述范钦是如何选择书籍的吗?他有没有特别偏爱的领域,比如史学、文学、还是哲学?他对书籍的价值是如何判断的?是看其内容,还是看其版本?我很好奇,在那个印刷技术尚不发达,书籍传播远不如今天的时代,范钦是如何获取到如此数量庞大且珍贵的藏书的。书中是否会描绘他奔走各地,求购善本,甚至与当时的学者、官员进行书物交换的场景?我甚至猜想,会不会有关于他如何整理、编目、以及保护这些书籍的详细记录。一个好的藏书家,不仅要藏,更要善藏。天一阁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其背后,必然有着范钦在藏书管理上的独到之处。这本书会不会为我们揭示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们领略到古代文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图书鉴赏和收藏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