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西滢(1896-1970),名源,字通伯,笔名西滢。10余岁赴英求学,历时10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武汉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他与威尔斯、萧伯纳、哈代、罗素、拉斯基友谊深厚,与胡适、徐志摩、赵元任、王世杰、顾毓琇、周鲠生、罗家伦、皮宗石、杨端六、李四光、叶圣陶、朱东润、钱穆、董浩云等亲如兄弟,他的学生叶君健、吴鲁芹、许君远、何联奎、杨静远等皆为大家。
他与王世杰、周鲠生等发起创办《现代评论》,以《西滢闲话》独步文坛,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闲话时代”。她宽容忍让,既有中国古代士人的风骨,又有欧洲绅士的风度。1970年3月29日,病逝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报》称赞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具有传统中国学人的品质。钱穆以“每于和平见耿介,特从笃厚发光辉”,厘定其人其文。梁实秋说:“陈西滢先生的文字晶莹剔透,清可鉴底,而笔下如行云流水,有意态从容的趣味。”
作者简介
张彦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者、淮河文化研究者。长期从事徐志摩、赵清阁、老舍、凌叔华、凤子、陈西滢研究,文章散见于《文汇报》、《河南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文化报》、《博览群书》、《新文学史料》、《名人传记》等报刊。主编、合著《中学生新想象作文》、《小学生新想象作文》、《文苑采珠》、《淮河风情》、《淮河之子:孙叔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无锡入学
2.上海求学
3.吴稚晖提携
4.英伦求学
5.挚友徐志摩
6.漫游欧洲
7.蔡元培赏识
8.北大任教
9.初露锋芒
10.关于《忠友》的翻译和批评
11.陈西滢的翻译观
12.陈西滢的新剧观
13.陈西滢与爱美剧
14.陈西滢的翻译
15.相识凌叔华
16.《现代评论》创刊
17.《闲话》栏目
18.女师学潮
19.与鲁迅交锋
20.陈西滢与“五卅”运动
21.再次交锋
22,徐志摩助阵
23.与周作人论辩
24.结束闲话之争
25.“我还不能‘带住”’
26.腹背受敌
27.陈西滢的哀念
28.谈婚论嫁
29.“三一八”惨案
30.《恕陈源》
31.胡适解围
32.婚礼和蜜月
33.婚后一年
34.《少年哥德之创造》
35.赴日之前
36.旅居日本
37.《西滢闲话》——宗旨和思想基础
38.《西滢闲话》——背景与内容(1)
39.《西滢闲话》——背景与内容(2)
40.武汉大学之约
41.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
42.《文哲季刊》
43.纪念徐志摩
44.《现代文艺》
45.朱利安·贝尔
精彩书摘
在讲到戏剧的功用时,他用了较大的篇幅进行阐述。他指出:“戏剧的根本作用是使人愉快的。莎士比亚的大悲剧引动了三百年来几千万人的眼泪,然而研究这千万人的心理,他们的动机并不是求痛苦。他们去看莎士比亚悲剧的动机,与他们去看莫里哀(Moliere)趣剧的动机,一样是求愉快,他们所得的结果亦一样是愉快。易卜生的问题剧和王尔德的俏皮剧亦一样可以是给看者充分的快乐。当然爱莫里哀趣剧的不一定爱莎士比亚的悲剧,爱王尔德俏皮剧的,不一定爱易卜生的问题剧。反过来,爱莎士比亚悲剧的亦不一定爱莫里哀的趣剧,爱易卜生问题剧的亦不一定爱王尔德的趣剧。各人有各人的嗜好。何必一定要人人从我的嗜好呢?”陈西滢认为:“戏剧虽然可以表现世间种种深奥的问题,他们的目的还是在愉快。”“传布些主义”、“提出几个问题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一个大艺术家方才能够融化这主义,这问题,成为一个给人愉快的美术结晶品”。
在该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陈西滢十分诙谐地针对“游历的学时髦”“听讲的学时髦”,以“去过”“听过”炫耀的普遍现象,提出希望提倡新剧的人,应当引导“观众的兴趣”,而不应在那里“大肆的谩骂”,谩骂的结果只能“造成看新剧的学时髦”。
在陈西滢文章之后,是徐志摩写的《我们看戏看的是什么》一文,从徐志摩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陈西滢文章是徐志摩拿到《晨报副刊》发表,他自己又写了《我们看戏看的是什么》附于其后,进一步阐述、延伸陈西滢的观点。徐志摩说:“易卜生那戏不朽的价值,不在他的道德观念,不在他解放不解放,人格不人格;《娜拉》之所以不朽是在他的艺术、主义等,只是一种风尚,一种时髦,发生容易,消灭也容易,只有艺术家在作品里实现的心灵才是不可或不容易磨灭的,犹之我们真纯的审美的情绪也是生命里最不容易磨灭的经验。”他进一步强调:“戏的最先最后的条件是戏,一种特殊的艺式,不是东牛西马不相干的东西;我们批评戏最先最后的标准也只是当作戏,不是当作什么宣传主义的机关。”在文中,徐志摩还论及戏剧艺术审美的问题,他说:“有艺术感觉性的人看了高等的艺术,就能在他自己的想像中实现造艺者的境界。
……
闲话大师陈西滢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