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擺在我們眼前的,是陶澍後裔獻給先祖的一瓣心香。 陶澍傳是我國古代與近代之交最傑齣的改革傢。他是當時經世派的領袖、洋務派的先聲,又是湖南近代人纔群體崛起的先導。《我的先祖陶澍》跟讀者一道走近一個真實而富有傳奇色彩的陶澍。
內容簡介
陶澍,字雲汀,湖南安化縣小淹鎮人,清代經世派主要代錶人物。嘉慶七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禦史,曾先後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 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後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任內督辦海運,剔除 鹽政積弊,興修水利,設義倉以救荒年,病逝於兩江督署,贈太子太保銜 ,謚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詩抄》、《蜀輶日記》、《靖節先生集》、《 陶文毅公全集》等。
目錄
引子
上篇 蓋其有以澤蒼生也
第一章 齣生
預言
傢世
少有的父親
眾口紛紜的婚姻-
換瞭皇帝
第二章 追求功名之路
首戰告捷
適時的挫摺
榮歸故裏
第三章 詩說
消寒詩社
政治傢詩人
與朝鮮使者的文化交流
第四章 儒衣從此凜朝衫
父親去世
丁憂尤與講學
第五章 首次外差
赴成都典鄉試
取士的原則
第六章 京官的日子
漫長的等待
有容乃大
毋以善小而不為
為禦史能言
第七章 再次齣差
巡視南漕
在吏科供職
第八章 終於外放瞭
兵備川東
初露鋒芒
整頓川鹽
第九章 又換瞭年號
不走運的皇帝
道光登基
大用之始
中篇 平生衣被誌萬傢
第十章 進入江南
廷對
清理安徽省的財政
修誌
第十一章 安徽的治理
水患
小革放賑之弊
興義倉
皖省治水
緝捕與刑案
第十二章 創行海運-
漕運受阻
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大運河
河海之爭
天災人禍
大功告成
無奈的結局
第十三章 智者的聯閤
第十四章 巡撫江蘇
漕務弊政
逐一整頓
與學政的衝突
約束水手
另開運道
第十五章 江蘇的水利治理
“水利最關緊要”
解迷“豬婆灘”
疏浚吳淞江
徒陽運河之嘆
孟瀆三河
鼓勵地方治理
第十六章 道光帝的煩心事
邊惠
短命的“萬年吉地”
下篇 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第十七章 總督兩江
擢升江督
黃玉林事件
綱鹽與綱商
淮鹽積弊
第十八章 欽差來江蘇
朝廷的乾預
淮南的初步整頓
士紳鬧起瞭京控
第十九章 兼理鹽政
又攬上瞭一樁差事
私鹽問題的初步處理
喪子之痛
第二十章 傢庭生活篇
妻室
兒子
女兒
第二十一章 水啊。水
得益於水,苦於水
賑災經驗的文獻
第二十二章 改變祖宗成法
淮鹽稅收的癥結
窮則思變
定策海州
言官鮑文淳發難
第二十三章 一個被埋沒瞭的設想
淮南變革的設想
請辭惹怒皇上
海防事件
陳端事件
兩住言官發難
第二十四章 黃河
黃河母親
改河之議
言官的發難
第二十五章 推廣票鹽
票鹽大見成效
皇帝又高興瞭一迴
教民與養民
與鄰省的關係
內部問題
第二十六章 不能迴避的政策不公
與貴慶的矛盾
鹽稅政策不公
第二十七章 淮南的竭蹶
綱鹽末路
銀貴錢賤
京察
該來的事終於來瞭
緝私
第二十八章 票鹽齣現瞭問題
利弊相隨
再到海州
第二十九章 與林則徐同舟共濟
興水利
言官許球發難
許球再發難
第三十章 皇帝的恩榮
道光帝賜瞭墨寶
再請復設鹽政
痛失右臂
會見左宗棠
迴到故鄉
第三十一章 返江寜
疏忽惹禍
鬍林翼
鹽運使之死
第三十二章 禁煙
世界與中國
我們怎麼就選擇瞭鴉片
屢禁不止
苟有人心,孰不切齒痛恨
悲壯的替罪羊
第三十三章 最後的日子
病痛的摺磨
最後的答捲
東南亙天塹,一柱問誰撐
後記
精彩書摘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舊稱戊戌年的十一月三十日,陶澍齣生在湖 南省安化縣小淹鄉。但關於具體地點,卻有幾種說法。有說是陶傢溪,有 說是在石螂溪,因為這些地方都留有他的遺跡和傳說。陶澍在為其曾祖父 寫的行述中說:“世居安化一都之小淹陶傢溪。”既是“世居”,則從曾 祖父以上的數代,就都是居住在陶傢溪的瞭。到瞭祖父這一輩,傢裏窮得 連吃飯都成瞭問題,擇地彆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父親兄弟三人分傢時 ,陶澍已經十歲,那麼,他齣生在小淹陶傢溪是無疑的瞭。至於石螂溪也 有“陶傢老屋”,則並不是陶澍這一支的居住地。
陶澍,字子霖,號雲汀。澍, “及時雨”的意思;霖,《左傳》中 說“霖以救旱”;汀,“水邊綠洲”之意。從前的人給孩子取名字,除瞭 講求大富大貴外,“五行”“生剋”之說也是非常看重的。不過,陶澍的 名、字、號裏都帶著“水”,卻與此無關。那麼,為兒子取名字的父親, 為什麼會對水有如此的渴望呢?他這樣說: 天下能蘇萬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夏大旱,鼕,榖驟責,而 長子適生,因命之日:澍,字以子霖,蓋其有以澤蒼生也。
陶澍的父親叫陶必銓,因為傢鄉的資江又名茱萸江,於是自號“萸江 ”。萸江先生一輩子就是教私塾,沒做過彆的什麼營生。讓人難以想象的 是,一個僻野鄉間連溫飽都顧及不瞭的窮塾師,竟敢於期望自己的兒子將 來能夠像雨露一樣滋潤蒼生、被澤萬民!這心也太大瞭。然而,奇妙的是 ,他的預言竟然在數十年後應驗瞭。可惜,陶老先生離世太早,沒能見著 這一天。
安化是湖南中部山窩裏的一個非常貧窮的縣份,但這裏的地理環境卻 十分瑰麗。其境內層巒疊嶂,綿亙數百裏。陶澍曾如數傢珍地說,在他故 鄉的四境,有大平、樺香、紫雲、石峰、芙蓉、烏雲、梅等十數座山峰。
山上竹林婆娑,古木參天,各種樹木交替生衍,終年濃蔭砸地,人跡罕至 。數十條溪水從山隙中汩汩溢齣,蜿蜒麯摺匯入山腳下貫穿安化全境的資 水。資水全長一韆八百裏,最寬處約有二裏許,其水最為清澈甘洌。關於 故鄉的資水,陶澍也有過相當精彩的描寫: 資水之發都梁也,芳風藻川,蘭馨遠馥。比齣浦口,閤夫夷,會雲泉 ;韆岩萬壑,噴薄交輸;碣而為七十二灘,邃而為四十八溪,泓而為二十 四港。然後同聲並力,以達於洞庭,在沅湘間,獨為一派。居然彆開門戶 者,其源既清,無渾流以入之,故能昌其氣而沛乎莫禦也。
“小淹”這個名字,也頗有些來頭:相傳南宋嘉定十七年夏,趙昀(即 後來的理宗皇帝)從邵州去臨安(杭州)繼位,路過此地時,正逢石門潭漲水 ,緻使他一時無法成行,不能不在此地流連數日。因此,他將這裏取名為 “小淹”,“淹”是滯留的意思。
從前的方誌學者,是將地理與民性聯係起來看的,認為“山性使人塞 ,水性使人通”。仔細想想,此說不無道理。安化則得天獨厚,既有偉岸 之山又有靈秀之水,這便造就瞭該地居民耿直而聰慧的性情。
湖南陶姓淵源,有據可查的,當追溯至東晉陶侃,再往上,就難有準 確齣處瞭。
陶侃是東晉時廬江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人。史書上曾記載他的相貌 與一般漢人不同,於是後人猜測他可能是少數民族人(奚人)。總之,他這 樣的長相,再加上齣身貧寒,很為當時人輕視。不過,他自己倒不因此氣 餒。在母親的教導下,他不懈地努力著,終於因屢建軍功,一路晉升,纍 官太尉、都督八州軍事、加封徵西大將軍、就封長沙郡王,成為東晉具有 文韜武略的名臣。史書上頗為詳細地記載著他的事跡,說他無論是身為小 吏,還是位極人臣,都忠於職守,四十年如一日。比如,“陶侃運甓”。
說陶侃在遠離都城建康(今南京)的廣州任職時,常於每天一早,親手將一 百塊磚頭運到室外,傍晚時分,又把磚頭一塊塊地搬迴室內。日復一日, 令他的部下很不可解。陶侃解釋說:“我們都在準備恢復中原,可現在生 活過於安逸,難免精神懈怠,意誌消沉而誤將來大事,運甓權當勵誌而已 !”這件事深深地打動瞭部眾,大傢一改往日的閑散,振奮起瞭精神。又 傳說他最勤於政事:不僅所有公文必得親自批閱,還“性縴密好問”,也 就是說做事特彆過細,看過瞭,批過瞭,還要去調查訪問落實。這個好處 是使他能夠準確而快速地處理案件,史稱“門無停客”。陶侃最著名的, 莫過於“惜陰”之說。他常對屬員說,人生短暫,決不可貪圖享受,優遊 卒歲。他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 ?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晚年時,他不願插手朝政,打算迴妊沙度老。臨行前,他將所有軍械 、器仗和牛馬、舟船造冊登記,加蓋印記,封存於庫中,鑰匙由自己掌握 ,並不委托於人。直至見到姍姍來遲的繼任者,親自麵交一切,他這纔登 船齣發。
當時尚書梅陶在給曹議信中說:“陶公神機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 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 陶侃就封長沙後,子孫漸漸繁衍,散居吳楚。史書上還認為陶侃對長 沙勝跡嶽麓書院有開拓之功。因為,他曾在麓山上種杉結屋,命名“杉庵 ”,後來嶽麓書院就是在其址上建築的。這裏還有他開鑿的水井,人稱“ 陶太尉井”。麓山寺前的六朝鬆,據說也是他親手所栽的。這些古跡遺址 現在多有存留,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有這樣令人自豪的先人,陶氏族人 奉為楷模自然不在話下。
陶姓人中有名的還有東晉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雖然隻 相隔三代,陶淵明與曾祖父的性情似乎很不相同,他是以“不為五鬥米摺 腰”避世的氣節以及其田園詩文聞名於世的。除瞭這兩位,陶澍的先祖中 做官發跡的人就很少瞭,隻有六世祖在明朝做過四川一個很小的縣,汶川 縣的知縣,他的兒子也隻做到瞭江西星子縣主簿。
……
前言/序言
擺在我眼前的,是陶澍後裔獻給先祖的一瓣心香。
陶澍是我國古代最傑齣的經濟改革傢之一。他是清朝中葉經世派的政 治領袖,又是近代洋務派的先聲。近代湖湘人纔群體崛起,陶澍是先導者 。故《鬍湘文庫》編委會決定整理他的全集。2007年6月,由於丁雙平、夏 劍欽、曾主陶、陶用舒等老朋友的再三推薦,我勉為其難地承擔《陶澍全 集》的主編。2008年10月,忽然收到一封信,署名是“文毅公之六世孫女 陶今”。當時,我並不認識陶今女士。信寫得非常謙恭有禮。信中還說: “屢經戰亂、政治運動,又經曆多次捐獻和查抄,陶公後代各散五方,各 房所保存的先祖遺物,像手跡、書畫、印章等,喪失殆盡。我曾設法收集 ,收效甚微,每每感嘆:不肖子孫,愧對先人。”我讀瞭信,既感動非淺 ,又感慨頗深。
2010年初,我閱讀安化縣陶澍研究會主編的紀念陶澍誕辰230周年的論 文集《晚清第一人纔陶澍》,其中有陶今女士的文章(徒近我的先高祖—— 陶澍》。這篇文章文筆非常清秀。首先追述1987年第一次迴故鄉並拜謁陶 澍墓園的情景,接著寫迴長沙後拜訪堂叔陶成龍先生,第一次看到瞭《陶 文毅公全集》;然後,寫自己反復閱讀、收集陶文毅公著作。文章寫道: “沒有電腦,完全靠手抄。好在那時圖書館的古籍藉閱不要錢。我……抄 瞭一本又一本,因為延續時間長,常常從前抄的忘瞭,又重抄,反反復復 ,以緻傢人都笑我‘文抄公’。為瞭追尋先人足跡,我專程到瞭他任職的 蘇州、南京、上海等地,遍訪相關古籍及其遺跡。隨著資料的完備和係統 ,我對先高祖有瞭進一步的認識:他燦爛的一生,並非隻是陶氏族人的驕 傲,更是中國曆史這部巨著中不能被遺忘的一章。”看瞭這篇文章,我增 進瞭對陶今女士的瞭解。
2010年5月,在安化縣舉行《陶澍全集》發行暨學術研討會,我纔見到 瞭陶今女士。她麵容清秀,言談舉止彬彬有禮。
這年年底,陶今女士紀念先祖陶澍的這本著作脫稿瞭,想請我提提意 見,我欣然同意。看完初稿,我到她傢拜訪,受到陶今女士與她丈夫劉先 生的熱情接待。我們長談瞭很久,更加瞭解到陶今女士對先祖的一片真誠 與寫作這本書的艱辛。她從開始動筆到寫完初稿,斷斷續續用瞭二十年時 間。大段的時間都浸在各地的圖書館閱讀和抄錄。有瞭電腦後,就把手抄 的文字資料轉錄到電腦上,隨手扔掉瞭原來的稿紙。有一次,電腦操作失 誤,十幾萬字的資料都丟失瞭。這是她多年來的心血啊,於是放聲痛哭。
女兒勸她不要再寫瞭,太辛苦。但她停瞭一段時間,又拿起瞭筆。她說: “在寫作期間,我患過幾次大病,骨痛,心髒病,胃腸病,幾乎要死。唉 ,總算都過去瞭。” 這本懷念先祖的著作,洋洋灑灑,四十多萬字。作者通過認真研讀陶 澍本人的著作以及相關的著作,加上設身處地的想象、閤乎邏輯的推理, 不僅勾勒齣瞭陶澍的生平梗概,而且描繪齣瞭不少具體的細節。同時,書 中所寫的關於陶文毅公的每一項活動,她都能尋根溯源,不以訛傳訛,也 不人雲亦雲。如:有人把揚州的沒落歸咎於陶澍的鹽政改革,本書對此進 行瞭有力的批駁;有人認為魏源長期在陶澍幕府齣謀劃策,鹽政改革的思 想來源於魏源,陶澍隻是實行者,本書對此作瞭實事求是的考證。“禁煙 ”等章也寫得頗有特色。總之,這本著作可以幫助讀者更具體、更深刻地 瞭解陶澍這位曆史偉人。
曾國藩在鹹豐六年寫信給兒子曾紀鴻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 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陶今女士沒有做官,也沒有豐厚 的財富,但是,喜歡讀書,而且明理。她用二十年心血,鑄造齣對先高祖 的一片忠誠,點燃祭奠先高祖的一瓣心香。她麵對曆史偉人陶澍,麵對陶 氏族人,麵對社會,都是可以無愧無悔的。
七十六歲翁陳蒲清 2011年11月1日
我的先祖陶澍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