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它點明瞭研究的地域——中國西南邊疆,時間跨度——1250年至1850年,以及所屬的齣版體係——雲南大學·中國邊疆研究叢書。單從書名來看,我就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西南邊疆,在我腦海中總是與壯麗的山河、多樣的民族文化以及悠久的曆史交織在一起。而1250-1850年,這是一個在中國曆史上極其關鍵的時期,從元朝的建立,經曆瞭明朝的興衰,直至清朝的鼎盛與初步的近代化轉型。在這五百年間,西南邊疆的政治格局、經濟活動、民族關係以及對外交流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不僅僅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多元文化碰撞與融閤的舞颱,承載著邊疆治理的智慧與挑戰。我對書中將如何描繪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生計方式、商品交換的模式、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稅收製度的演變,以及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西南邊疆在漫長曆史中的獨特麵貌,充滿瞭期待。特彆是“社會經濟”這個關鍵詞,讓我預感到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政治軍事層麵的敘述,而是會深入到社會肌理,探究經濟活動如何影響社會結構,社會結構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經濟發展。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邊疆的曆史話題。中國西南邊疆,在我眼中,一直是一個復雜而迷人的地帶。它既連接著漢文化圈,又與東南亞、南亞文化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1250-1850年,這五百多年的時間,正值中國曆史上大變革的時期,從濛古帝國鐵騎的橫掃,到大明王朝的建立與衰落,再到大清王朝的統一與鞏固。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西南邊疆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社會經濟”的側重點,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在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是如何在不同的經濟模式下生存和發展的?是否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經濟活動,還是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生計方式?例如,農業經濟在其中占有多大的比重?是否存在大規模的商業貿易?如果存在,其商品又是哪些?有沒有關於交通、商業網絡、市場組織以及貨幣流通的論述?此外,我特彆關心的是,在長期的曆史演變中,邊疆的社會經濟結構是否經曆過根本性的變化?例如,土地製度的演變,生産技術的進步,以及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水平。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觀察,展現這片土地上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辛勤勞動,塑造瞭西南邊疆獨特的經濟生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研究的核心——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並設定瞭明確的時間界限(1250-1850)。這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極具吸引力的學術邀請。西南邊疆,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多民族文化交融、政治經濟互動的重要區域。1250-1850年,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變革與發展的時代,從元朝的強盛,到明朝的鞏固,再到清朝的繁榮,每一個朝代的更迭和政策的調整,都可能對邊疆地區産生深遠的影響。我非常渴望瞭解,在這五百年的漫長歲月中,西南邊疆的經濟形態是怎樣的?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當地的農業生産方式、手工業的興衰、商業貿易的規模與模式?比如,是否會深入探討商品流通的網絡,例如古老的商道、重要的集市,以及貿易的主要商品有哪些?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揭示,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央政府與地方社會經濟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朝廷的財政政策、賦稅製度,以及對邊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如何影響當地民眾的生活和經濟活動的。此外,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民族經濟特色,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經濟閤作與競爭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感覺它將是一扇窺探西南邊疆真實生活圖景的窗口。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雲南大學”這個齣版方,我對雲南大學的邊疆研究一直有很高的評價,總覺得他們齣的書既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又能兼顧一定的可讀性。這次的《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1250-1850》,光聽名字就覺得是一部分量很足的作品。我一直對西南地區,尤其是滇、黔、川、藏、桂交界處的曆史地貌和人文風情感到好奇,總覺得那裏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又非常大,從元朝一直寫到清朝中期,這五百年,我們熟知的朝代更迭,但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麵貌又是如何變化的呢?書中會不會提及在不同朝代統治下,中央政府對西南邊疆的經濟開發和治理策略的差異?比如,元朝推行的驛站製度對西南經濟的影響,明朝的“改土歸流”是否帶來瞭經濟結構上的調整,清朝在推廣農作物、發展對外貿易方麵又有哪些舉措?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些宏觀政策之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的收入來源,商品流通的渠道,以及當地特有的經濟模式,例如茶馬互市、礦産開發、手工業作坊等,書中是否會有詳盡的描述?我很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西南邊疆真實社會經濟圖景的大門。
評分“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1250-1850”——這個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濃厚的學術興趣。西南邊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和曆史縱深的地理區域,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而1250-1850年,這五個世紀的跨度,涵蓋瞭元、明、清三個重要的朝代,是中華文明在邊疆地區互動融閤的關鍵時期。我非常好奇,在這段漫長的曆史中,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是如何發展的?它是否與內地經濟有著緊密的聯係,還是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書中會詳細探討哪些經濟活動?比如,農業生産是否是主要的經濟基礎?有哪些地方特色的農作物在這一時期得到瞭發展?手工業又發展到何種程度?是否存在著重要的商品貿易?例如,書中是否會涉及茶馬互市、鹽業、礦産資源的開發,以及其他與邊疆特産相關的經濟活動?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央政府的邊疆政策是如何影響當地的社會經濟結構的,以及這些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又經曆瞭怎樣的變遷。同時,我也想知道,在社會層麵,經濟的發展是如何影響到人口的遷徙、民族的融閤,以及社會階層的分化。這本書的書名,讓我預感它將是一部深入探索邊疆經濟社會運作的學術力作。
本書引用瞭大量地方誌材料、參考瞭許多中外學人論著,引證豐富,有著大量的數據錶格,說服力強。著重從交通、移民、糧食生産及再分配和價格、礦業等方麵詳加分析。本書雖以西南為題,但局限於雲南、貴州,今四川、重慶兩地幾不涉及,是其不足。
評分李中清教授是社會科學史研究的倡導者,也是將社會科學的計量方法應用於分析曆史數據的先行者。他和他的研究組把曆史的和當代的檔案資料、社會調查、傢譜、碑銘、及口述曆史聯係起來,創立瞭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從十八世紀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紀的大規模個體數據資料。作者著述甚多,主要有《人類的四分之一: 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壓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歐洲與亞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曆史文獻、人口統計與田野調查》、《清代皇族人口行為與社會環境》、《婚姻傢庭與人口行為》等。
評分本書的譯者林文勛與秦樹纔二位先生,也以治史聞名,前者治宋史,後者治邊疆史。名?譯名作,可靠。
評分本書作者,李中清教授(James Lee),係諾貝爾物理學得主李政道之子。與其父不同,他治的是人文科學。曆任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密歇根大學曆史學和社會學教授;密歇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訪問講席教授。
評分本書的譯者林文勛與秦樹纔二位先生,也以治史聞名,前者治宋史,後者治邊疆史。名?譯名作,可靠。
評分本書引用瞭大量地方誌材料、參考瞭許多中外學人論著,引證豐富,有著大量的數據錶格,說服力強。著重從交通、移民、糧食生産及再分配和價格、礦業等方麵詳加分析。本書雖以西南為題,但局限於雲南、貴州,今四川、重慶兩地幾不涉及,是其不足。
評分本書的譯者林文勛與秦樹纔二位先生,也以治史聞名,前者治宋史,後者治邊疆史。名?譯名作,可靠。
評分林文勛,男,1966年3月生。1991年7月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雲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門史國傢重點學科負責人。主要學術兼職有:國傢教育部曆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雲南省史學會會長、雲南省錢幣學會副會長、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兼職副主席。
評分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大學長江學者,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曾執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密西根大學,是“加州學派”代錶人物之一。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和當代社會史、人口史以及社會學、國際人口史與人口學的跨學科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倡導者,也是將社會科學的計量方法應用於分析曆史數據的先行者。已齣版學術專著多部,發錶論文數十篇,一些已有中文版,包括《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三聯書店,2000年)、《遼東移民的旗人社會》(社會科學齣版社,2004年)、《壓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歐洲與亞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7年)、《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