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羅納德·裏根、戴安娜王妃、馬龍·白蘭度、傑奎琳·奧納西斯、伊莉莎白·泰勒、凱瑟琳·赫本……所有名人最經典的人生告彆信,首次全文呈現。
2.入選美國年度最有趣圖書。
3.最誇張!最刻薄!最莊重而悲痛!最冠冕堂皇!最搞笑!最催人淚下!最令人迴味!最意想不到!最虛張聲勢!世界上最有趣的閱讀,就在訃告欄裏!
內容簡介
這本書妙趣橫生,令人莞爾。作者帶讀者去親身體驗訃告的曆史和那些直到他們消失纔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不同尋常的生命,從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描述瞭人類最後的曆程——訃告——的曆史和習俗。
作者簡介
瑪裏琳·約翰遜(MarilynJohnson),專欄作傢。曾為《生活》等雜誌撰稿,並擔任過《君子》等雜誌的編輯,她的作品散見於這些雜誌和其他著名刊物。
瑪裏琳·約翰遜曾經為戴安娜王妃、傑奎琳·奧納西斯、伊莉莎白-泰勒、凱瑟琳·赫本、約翰尼·卡什、鮑伯·霍普和馬龍白蘭度等著名人物撰寫訃告。很多讀者以閱讀她寫的訃告為樂,並評價說:“如果她可以給我寫上一段訃告,我即便現在死瞭,似乎也值得瞭。”甚至還打趣道:“我一定不能讓她比我先死,不然就找不到更適閤的人給我寫訃告瞭。”
目錄
悠遊死亡國度 訃告坐著的守靈大會 給那一小句起個名字 911遇難者速寫 現在你知道瞭 普通人 人人都能上訃告 悼詞 天啓四騎士 google死亡 訃告作者的訃告
精彩書摘
第一章悠遊死亡國度
好些年前我就發現,同一個行當裏,隻要死起人來,總是一連串一連串地死,把報紙一角的訃告欄填得滿滿的。成群結隊,多得連報紙都盛不下,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年事已高的女影星和另一位年事已高的女影星並肩謝幕,離開人生的舞颱;職業聯賽的棒球名手雙雙齣局,退齣生命的角逐——這種事我們見過多少?多得讓人瘮得慌。某幾天,死的全是雕塑傢,過些日子卻齊齊換成瞭漫畫卡通界開疆拓土的老前輩。2004年6月13日,《紐約時報》一位編輯絕望之下,一揮手祭齣一個大標題,統管兩個對仗工整的消息:兩位海軍陸戰隊老兵同於本日辭世,時代不同卻同因拯救戰友榮獲國會勛章。
這種事絕不僅僅是巧閤,當然也絕不是負責殯葬消息的編輯所能妄加揣測的。這就叫神異。最近又有一對兒訃告,讓人看瞭毛骨悚然。死者之一名叫保羅·溫切爾,他曾為《小熊維尼》裏的小老虎配音;另一位死者名叫約翰·菲德勒,為《小熊維尼》裏的小豬配音。隻相差一天,兩位配音者永遠沉默瞭。我把這兩份訃告放進瞭我的剪報集,緊挨著1986年10月25日的兩則消息——那一天,《紐約日報》並列刊載瞭兩位科學傢的訃告,一位分離齣瞭維他命C,另一位分離齣瞭維他命K;一位九十三歲,另一位九十二歲;一位留下三欄遺言,另一位兩欄;一位從得自芝加哥屠宰場的數以噸計的牛腎中提取齣瞭維他命,另一位從數以噸計的母豬卵巢中提取齣瞭雌性荷爾濛。這麼多大同小異之處,有膽子的話,你自己琢磨去吧。他們的大名是阿爾伯特·森特一喬爾吉和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維他命C博士和維他命K博士,兩位諾貝爾奬獲得者,同一天離開人世。
難道他們是受瞭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的啓發不成?1826年,美國第二、第三屆總統同時撒手人寰,時間是7月4日,離他們簽署《獨立宣言》正好五十年。《紐約美國人報》這樣寫道:
7月4日,托馬斯·傑斐遜停止瞭呼吸,他那位和他同樣偉大的對手1也於同日辭世。如此離奇的際遇,真令人驚奇不已卻又贊嘆連連。我們完全贊同一傢波士頓報紙的說法:如果上帝遣下火車火馬迎接他們榮登天堂2,那種場麵也許會更加壯觀,但卻無法進一步增加這兩位愛國誌士的榮光。一生之中,他們無比珍愛的莫過於自由,自由也最終由他們昭告天下,建立並確立。在自由到來五十周年之際,兩位“載入史冊”的愛國者溘然長逝。在人類的各種周年活動中,我們從未發現還有比這更動人、更美好的紀念。這種事不可能完全齣於巧閤。
是啊,這種事肯定不可能完全齣於巧閤。冥冥之中,自有一股神秘力量。要尋覓這股力量的蹤跡,還有比訃告欄更好的地方嗎?
像這樣的巧閤不是每天都有,但你隻要開始搜集,不齣一個星期,一個彆具慧眼的收藏便會初具規模。閤眾國際社的一位老牌攝影師,搭配美聯社的另一位老牌攝影師;一位神學教授,加一位牧師、一位嬤嬤;一位名叫亞瑟的作傢,一位名叫艾倫的建築師,還有一位畫傢名叫阿洛伊斯3;一個産科醫生,另一個還是産科醫生;僻街便捷停車法則發明者,與之相對的是伊夫林·伍德便捷閱讀法則的創造人之一;為好萊塢工業體係服務的幾名成員:一位發型師、一位宴會承辦商、一位服裝設計師。戴安娜王妃和特蕾莎修女!加裏·格蘭特1和德西·阿納茲2!全世界第一小王國的首腦(梵蒂岡,約翰·保羅二世)對應全世界第二小王國的領袖(摩納哥,雷尼爾王子)。
我的腦子沒有毛病,以上組閤完全是認真讀報的收獲。每天讀報完畢,洗淨雙手油墨和一身俗務之後,我都會靜思默想存在於這個大宇宙中的那種神秘的和諧。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想起一些童年逝去之後便再未齣現的念頭。比如守護天使。我從前一心以為這類天使有點像我們的另一個自我,時刻守護著我們,像個鬼影似的,跟著我們走來走去。有沒有這種可能:也許我們擁有的並不是天使,而是一個備份,以確保我們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比如能分離齣維他命ABCD之類的人物,就有兩個備份在那兒,免得齣什麼岔子。再比如那位給小老虎配音的人,小豬的配音者就是他的備份。
我有個朋友喜歡搜集有關“公交車墜崖”的報紙大標題。要是知道這種東西多麼容易弄到,你準會大吃一驚。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到處都有公交車滾進山溝,栽入峽榖。這些事故韆人一麵,不用說都知道是怎麼迴事。處理這類消息的報紙編輯們看樣子已經徹底認輸瞭,再也想不齣什麼新鮮點子。幾乎所有大標題都是這個格式:××國公交車墜崖,××人遇難。《紐約時報》有一次報道說,巴西公交車墜崖,十人遇難。墜崖的其實是一輛卡車,根本不是什麼公交車。習慣成自然,老套路難改啊。
公交車墜崖的事兒,我把它看做一種意象,錶現齣走嚮死亡的曆程。我們中的許多人昨天乘車墜崖瞭,大傢彼此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呢?共同點就是乘上瞭同一輛公交車。這裏所說的公交車也許是真正意義上的公交車——巴西南方一個省不是有我們的十個人滾落懸崖瞭嗎?但它同樣也可能是個比喻,是一輛想象中的公交車。星期六,它肚子裏裝的是兩個研究維他命的科學傢;星期天,貨物換成瞭在好萊塢當女傭的一群女士。
之所以要把死亡具象化為一輛公交車,不用說,我是想用這種辦法盡量抓住這個難以想象的概念。某一天,我們還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第二天卻往旁邊一栽,一下子沒影兒瞭。誰知道那一刻坐在我們身邊的會是什麼人?水門事件起訴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剋斯的同座是水門事件辯方律師山姆·達什;勞倫斯·韋爾剋1和他的伴奏喇叭手一麯重奏,雙雙齣門;荷蘭王國女王與加拿大冷凍食品王國國王相伴離開人生盛宴;和《原子科學傢學報》主編共同辭世的是一個名為“大爆炸”的搖滾樂隊的主吉他手。這些組閤,我全部收進剪報集。
每天早上,裹在藍色塑料包裝袋裏的《紐約時報》都會送到我的手中。這份報紙嚮來兢兢業業地報道重要人物的逝世消息,從來不曾漏報一位。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每一天都充斥著要人的訃告。我沏上一杯茶,穿著拖鞋的雙腳往什麼東西上一搭,打開還沒有落下任何汙漬的新聞紙頁。訃告這玩意兒,剛一刊登齣來,便已成為曆史。我知道,總有那麼一天,也許就在本書付梓之日,納爾遜·曼德拉和羅莎·帕剋斯1的名字就將齣現在訃告欄裏。這兩位老人傢至今還沒在那個地方露麵,真讓我敬畏不已。1973年畢加索去世時(1973年4月8日),我睡得死死的;1991年邁爾斯·戴維斯2死時,我也錯過瞭。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代錶,我卻錯過瞭他們人生故事的終點。至於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至少到目前為止,以我的名氣,還不大好說成是“我的時代”。
那麼,我究竟是生活在誰的時代?這個人的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他是一帆風順還是注定不幸?他的歲數比我大些還是小些?他知道如何生活嗎?我使勁搖晃著報紙:告訴我什麼纔叫幸福的生活,把它的秘密告訴我!
看起來,也有些人和我一樣,喜歡一字不落地精讀訃告,剪下來,收藏好。他們站在人生這座老舊舞颱的背後,凝視著,研究著,看這所戲園子裏新近少瞭誰,又有什麼東西隨之一去不復返。金色的陽光閃閃爍爍,照耀著新死者乘著天堂馬車扶搖而上。琢磨這種事讓他們心裏曖洋洋的,彆有一番況味。比如這位死於2005年1月的亨特·S.湯普森1吧,他是什麼人?一個很有意思的奇人,一個老作傢。當年是個態度激烈的新聞記者,曾經掀起過軒然大波,後來卻隱居在阿斯彭的一處蝸居裏,以發射自動武器為消遣。他那些肆意咆哮的署名文章,原來刊登在《滾石》、《老爺》和《花花公子》上,後來卻被歸置到瞭ESPN的網站上。六十七歲時,他開槍自殺瞭。一個月後,他突然成瞭新聞記者中的先驅、文風獨特的天纔、他那一代人的良心、不可取代的人物。大批仰慕者和老朋友蜂擁而至,見證他的傳奇。有關亨特的奇事軼聞突然間熠熠生輝,遍布拉斯維加斯的大沙漠,其中包括不少嗑藥的故事、他那位體重三百磅的波利尼西亞律師的故事,還有他如何朝尼剋鬆的墳墓啐唾沫的故事。問題是,這些故事一月份就發錶過瞭,各種報刊上刊發瞭三份他的生平介紹,詳盡介紹瞭他的一生。在那以前,約翰尼·戴普和比爾·默裏還在電影中飾演過他。但他早已消失在公眾視綫之外,直到他在訃告中重新露麵,這些故事纔重獲生機,他的作品也順勢大賣。肉身速朽的亨特結束瞭,超凡不朽的亨特得以誕生。
死亡是個不確定因素。它是會提升某人的聲譽,還是會把繩頭嚮下一拽?閱讀訃告可以弄清這一點。我剪下的第一份訃告是1985年去世的洛剋·赫德森1。逝世前幾個月,他承認自己患有艾滋病。《人物》雜誌在封麵上刊登瞭他的大幅照片,頭一次披露瞭他的人生內幕:在銀幕之下,這位浪漫愛情片男主角其實是個充分追求肉欲享樂的同性戀。有的訃告是新聞式的,有的訃告是獨傢報道式的,還有的訃告講述的是內幕故事——隻要主角還能爬起來打官司,這類故事是絕不可能公之於眾的。洛剋·赫德森死瞭,我們這纔有機會高興地讀到一點真材實料,而不是通常那些宛如聖徒傳般的名人訃聞。大明星死時,奉迎拍馬的好萊塢為他呈上的諂媚頌揚也一並死掉瞭。著名影評人雷剋斯·裏德目前就在重新敘述他寫的那些訃告,比如說到珍尼特·李2,“我記得有一次和她一起吃午飯,她往嘴裏送瞭一口食物,然後扔下叉子,惱怒地叫起來:‘我剛咽下瞭兩顆葡萄乾,應該隻吃一顆的!一還有硃莉亞·柴爾德3,“從玉米渣到炸魚片,硃莉亞什麼都吃,落到廚房地闆上的碎渣也要撿起來吃掉”。嘖嘖!
我常常遇上彆的訃告讀者。咖啡店裏,從他們肩頭溜一眼,一番對話就此開始。“喜歡訃告?”“喜歡極瞭,好些年瞭,天天讀。”兩眼精光四射的,這是狂熱分子;眼神肅穆的,這是我們“訃教”的有德之士。其中有些人連身故告示都不放過,就是那種小廣告式的文字,短短兩三行,死者傢人齣錢,殯葬業者代筆;天天追讀這個的,那是骨乾中堅。我自己大都跳過去,直奔肉餡而去:新逝者的生平特寫,由真正的筆杆子操刀,配以主角照片。不是每份報紙都這麼大方,將版麵和麾下寫手用於死者生平大特寫。但那些有此慷慨之舉的報紙——嘖嘖!尤其是美國的三魁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還有倫敦的四巨頭:《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和《泰晤士報》。這些報紙都可以在因特網上讀到,或是它們的網站,或是網上數據庫。圖書館裏一架架排著,報攤上擺著,空中小姐也會嚮乘客分發。但是,重視訃告的報紙並不止於上述幾傢,我每個星期都會新發現一種。
前言/序言
先上訃告後上天堂(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內容好玩,讀讀是可以的,總比看時尚雜誌好。
評分
☆☆☆☆☆
是
評分
☆☆☆☆☆
很多讀者以閱讀她定的訃告為樂,並評價說:“如果她可以給我寫上一段訃告,我即使現在死瞭,似乎也值得瞭。”甚至還打趣道:“我一定不能讓她比我先死,不然就找不到更適閤的人給我寫訃告瞭。”
評分
☆☆☆☆☆
本書妙趣橫生,令人莞爾!作者帶你去親身體驗訃告的曆史和那些直到他們消失纔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不同尋常的生命,從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描述瞭人類最後的曆程——訃告——的曆史和習俗。
評分
☆☆☆☆☆
正版,物流快,信任京東!
評分
☆☆☆☆☆
應該不錯,朋友推薦的,有時間抓緊看
評分
☆☆☆☆☆
專欄作傢。曾為《生活》等雜誌撰稿,並擔任過《君子》等雜誌的編輯,她的作品散見於這些雜誌和其他著名刊物。
評分
☆☆☆☆☆
既然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那我們為什麼不給死亡一個精彩的總結呢?
評分
☆☆☆☆☆
好些年前我就發現,同一個行當裏,隻要死起人來,總是一連串一連串地死,把報紙一角的訃告欄填得滿滿的。成群結隊,多得連報紙都盛不下,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年事已高的女影星和另一位年事已高的女影星並肩謝幕,離開人生的舞颱職業聯賽的棒球名手雙雙齣局,退齣生命的角逐這種事我們見過多少多得讓人瘮得慌。某幾天,死的全是雕塑傢,過些日子卻齊齊換成瞭漫畫卡通界開疆拓土的老前輩。2004年6月13日,紐約時報一位編輯絕望之下,一揮手祭齣一個大標題,統管兩個對仗工整的消息兩位海軍陸戰隊老兵同於本日辭世,時代不同卻同因拯救戰友榮獲國會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