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關於唯識學的論著,它展現瞭印順法師在麵對復雜的心理學和認識論議題時,那種庖丁解牛般的解析能力。不同於一些將唯識描述為過度繁瑣的“八識”“三境”“萬法唯識”堆砌的文本,這位作者(指印順法師)的筆觸總是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的“轉依”過程,即心識如何從凡夫的執著狀態,通過修行最終轉嚮佛的清淨智慧。書中對“阿賴耶識”的闡述尤其精彩,它不是一個僵硬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流變的、承載著習氣和潛能的“藏識”。我記得書中有一章詳細辨析瞭唯識學與小乘“有”的觀點,那種細緻入微的對比,揭示瞭佛法在不同階段對“存在”的理解差異,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心識活動”復雜性的認知。讀這類書,需要沉下心來,因為其中包含瞭對人類心智運作的深刻洞察,絕非泛泛而談的宗教雞湯可以比擬。這種對教理的深耕細作,相信也是其所有著作,包括討論“教製”的那些書中所必備的學術底色。
評分我個人對佛教史和部派曆史也抱有濃厚興趣,因此閱讀瞭該係列中關於早期部派分化及論義爭端的作品。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曆史事件與教義演變緊密地結閤起來。它沒有將部派間的爭論僅僅視為古代僧侶的權力鬥爭或語義糾纏,而是深刻揭示瞭每一次分歧背後,都是對佛陀本意在不同麵嚮的側重或誤解。比如,關於“法”的體性、關於“涅槃”的實在性,這些看似微小的爭論,實則關乎修行道路的根本方嚮。作者在描述這些紛爭時,展現瞭一種罕見的中正與超然,他既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觀地陳述瞭各傢的立論基礎和邏輯推導。讀起來,仿佛置身於那古老的論辯場中,親身感受著思想碰撞的火花。這種對曆史脈絡的清晰梳理,使我認識到,今日佛法的多樣性並非偶然,而是曆史積纍和論辯篩選的結果,這對於理解任何一部佛學著作的時代背景都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印順法師佛學著作係列:教製教典與教學》,我作為一個讀者,對它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盡管我閱讀的是這個係列中的其他作品,但印順法師的治學嚴謹和思想深度在那一脈相承的著作中都有所體現。比如,我最近讀完的《中觀今論》,這本書以一種極其清晰和係統的方式梳理瞭中觀學派的發展脈絡和核心思想。它並非那種晦澀難懂的哲學思辨,而是將龍樹菩薩的般若思想,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展現在讀者麵前。作者在處理“空性”這個極易産生誤解的概念時,錶現齣瞭驚人的耐心和精準性,他不斷地強調,空並非“虛無”,而是對一切言詮和執著的超越。特彆是書中對早期印度佛教各派觀點與中觀思想的比較分析,讓人對佛教思想史有瞭更宏觀的認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緣起性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化的口號層麵,而是能更深入地體會到其辯證的智慧和對實相的指涉。這種學術上的嚴謹和對佛法精髓的把握,無疑是印順法師思想體係中一貫的基調,即使是在探討不同主題時,這種對教義的徹底性探究精神也是共通的。
評分再來說說對“菩薩行”和“大乘精神”的探討,這部分內容總能激發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在某些闡述大乘精神的著作中,作者成功地將“利他”的宏大情懷與精微的“空性”智慧熔鑄一爐,使得慈悲不再是盲目的情感,而是建立在對實相瞭知基礎上的必然顯現。他強調,真正的菩薩行絕非隻停留在口頭上或錶麵的慈善行為,而是必須以深徹的般若智慧為導引,否則很容易淪為有漏的世間善行,甚至産生“我相”上的布施。這種對“智慧與慈悲平衡”的強調,非常契閤當代社會對“學問”與“德行”統一的追求。每次讀到這部分,我都會被那種既入世又齣世的廣闊境界所震撼。它教導我們,解脫不僅是個人的事,更是對整個眾生界的責任,而這份責任的基礎,是對一切現象本質的瞭悟,這無疑是該係列中探討佛教終極關懷的精髓所在。
評分最後,談談閱讀這類專業佛學著作帶給讀者的思維訓練。印順法師的作品,無論主題是宏觀的教派史,還是微觀的法數辨析,都要求讀者必須激活一種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它不是那種可以囫圇吞棗的書籍,而是像在攀登一座結構精密的學術階梯。作者在構建論證時,往往步步為營,前一章的結論成為後一章論述的前提。這種結構化的寫作方式,迫使讀者必須時刻保持注意力,梳理概念之間的關聯性。對於希望建立係統佛學知識框架的人來說,這種訓練是無價的。它教會你如何界定術語,如何識彆邏輯謬誤,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教義體係中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這種對思維能力的錘煉,遠遠超越瞭書本本身的內容,它成為瞭一種看待世界、分析問題的思維工具,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所有優秀佛學著作的共同價值所在。
大智,文殊菩薩;
評分現代心理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靈性傳統之中,理想的心理學研究應該關注所有這些東西:身體、心智和靈魂;潛意識、自我意識和超意識;睡眠、半睡半醒和完全清醒。
評分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閤稱為“華嚴三聖”。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捲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 lun、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迴嚮。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評分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的輕鬆遐想,提不起興緻。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緣故吧平心而論,文章裏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隻是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於我,就像那火紅的木棉,那金色圓潤的木瓜,希望得到彆人的肯定,卻在彆人的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否定。不用說話,隻要發光就好,有沒有人知道都沒關係,會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麼,即使有人在,聽不懂自己的話,那還是一樣的寂寞啊,安安靜靜的,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這樣,多好啊。 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當然,在微博上到達這點,又 遲瞭一些,直到2012年纔意識到。 越來越無所謂,難道就是自由主義者? 我對外部確實是無所謂瞭,在我心中,有個美好世界的模樣,我也會在文章裏說,可是現實如何演變,甚至不變好,我並不在乎,毫無原來的憤怒和焦慮;我對自己及自己所愛的人很所謂,能不能讓自己和她開心,變成最重要的事。 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在《城市畫報》的專欄,也是論述性的文字,由於媒體的屬性,它不像時政類評論那麼“強硬”,柔軟一些,時間跨度也長,半個月一篇的文章,寫每一篇,你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把兩百多篇快進看完,演化就齣來瞭,挑文章,最早幾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刪除那些攻擊性強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斷、太強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軟,近一兩年的,則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長年專欄的好處是,你發現原來幻想改變外部環境,到後來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你寫的東西,都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逐漸放棄一些負擔,讓自己輕靈一點,不再背著彆人跳舞。 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但很多問題還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評分依《虛空藏菩薩神咒經》所載,世尊對虛空藏菩薩極為贊嘆,世尊雲:“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恒沙,諸菩薩中如大勝幢,嚮般涅盤之大導師,其身即是諸佛法器,…… 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三世諸佛第一輔臣,能護法城,已具莊嚴十八不共諸佛密藏,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餘無勝者。”
評分大定,不動尊菩薩;
評分大行,普賢菩薩;
評分地藏菩薩曾發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雖沒有成佛,卻已達到瞭佛的境界。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裏,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
評分內容簡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