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是純粹的製度改革理論研究,方法是通過將博弈論大師賓默爾(K. Binmore)創立的討價還價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的創始人布坎南(J. Buchanan)意義上的功利主義思想相結閤,緻力於一種既涉及經濟又關聯政治的分析,考察社會製度是如何在人們社會行為的廣義交易——討價還價博弈——過程中發生、形成的。《解析中國》的研究錶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原因,恰恰是該書所討論的討價還價製度機製,因為討價還價製度改革兼顧效率與公平,包含瞭民主政治的本質邏輯。
《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是中國的經濟理論界用討價還價博弈理論考察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漸進式製度改革或者說社會改良的嘗試。這種漸進改革和社會改良,正是塑造每一個中國人生活的偉大曆史洪流,《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將中國的製度改革過程理解為無數個動態的、演化的二人討價還價博弈,這兩個博弈方可以是政府改革主導者和民眾利益相關參與者,可以是改革決策中兩個利益群體的代理人,可以是改革中持不同政見的雙方等等。正是各種實體之間的討價還價博弈,構成瞭中國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漸進改革的宏大畫捲。
內容簡介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是純粹的製度改革理論研究,方法是通過將博弈論大師賓默爾(K.Binmore)創立的討價還價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的創始人布坎南(J.Buchanan)意義上的功利主義思想相結閤,緻力於一種既涉及經濟又關聯政治的分析,考察社會製度是如何在人們社會行為的廣義交易——討價還價博弈——過程中發生、形成的。《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的研究錶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原因,恰恰是《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所討論的討價還價製度機製,因為討價還價製度改革兼顧效率與公平,包含瞭民主政治的本質邏輯。
《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是中國的經濟理論界用討價還價博弈理論考察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漸進式製度改革或者說社會改良的嘗試。這種漸進改革和社會改良,正是塑造每一個中國人生活的偉大曆史洪流,《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將中國的製度改革過程理解為無數個動態的、演化的二人討價還價博弈,這兩個博弈方可以是政府改革主導者和民眾利益相關參與者,可以是改革決策中兩個利益群體的代理人,可以是改革中持不同政見的雙方等等。正是各種實體之間的討價還價博弈,構成瞭中國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漸進改革的宏大畫捲。這一獨特的研究視角,是《解析中國: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漸進改革邏輯》的主要創新點。
作者簡介
童乙倫,1963年9月齣生,中共黨員。1987—2003年,先後在張傢界天門山鄉政府、張傢界國土管理局、張傢界統計局、張傢界旅遊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張傢界計劃發展委員會、張傢界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張傢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等單位工作。2011年獲得浙江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汪丁丁、李維森、葉航,主要研究領域為博弈論與製度變遷。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期間的研究論文 “The Non-Violence Bargaining Solution Based on the Social Index”(2009),獲得復旦大學及美國Carto研究中心優秀論文奬,博士論文《基於討價還價博弈的中國製度改革邏輯》摘取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史上最高分,另在《學術研究》、《東嶽論叢》、《新政治經濟學評論》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1 製度改革的理論語境
1.1 製度改革的交易性質
1.2 製度改革的分類限定
1.3 製度改革的均衡分類
1.4 本書邏輯結構和安排
2 中國製度變遷的理論性質
2.1 新古典經濟學的製度失缺
2.2 交易費用概念的不當替代
2.3 社會選擇理論的範式錯用
3 討價還價理論的社會科學價值
3.1 交易的閤作本質
3.2 廣義交易的社會效率
3.3 廣義交易的公平(正義)價值
3.4 討價還價的“閤作程序”
3.5 結論
4 討價還價博弈
4.1 交易的核、競爭性均衡和討價還價四要素
4.2 納什討價還價問題
4.3 魯賓斯坦子博弈精煉的討價還價均衡
4.4 賓默爾的“納什討價還價程序
第4章 附錄:討價還價博弈的基本解
5 一種製度理論的經濟錶達
5.1 製度錶達的一般特徵
5.2 製度錶達的性質和原則
5.3 基於二維社會指數的製度錶達
5.4 基於功利主義製度錶達的製度分類
6 一般製度改革的討價還價情境
6.1 製度改革的完全信息特徵
6.2 製度改革的二人博弈性質
6.3 製度改革的不對稱博弈性質
6.4 製度改革的非暴力假設
第6章 附錄:一般製度改革的討價還價博弈定義
7 中國製度改革的討價還價情境
7.1 基於相同意識形態的製度改革
7.2 中國製度改革的政治內涵
7.3 中國製度改革的討價還價能力
第7章 附錄:中國製度改革的討價還價博弈定義
8 中國製度改革的討價還價均衡
8.1 公理化的一般製度改革均衡
8.2 基於“納什討價還價程序”的製度改革均衡
8.3 基於“非對稱”的製度改革均衡
8.4 基於二維社會指數的製度改革討價還價解
9 中國討價還價製度改革的理論價值
9.1 基於討價還價妥協的中國改革實踐分類
9.2 討價還價妥協的效率公平關係
9.3 中國討價還價製度改革的效率價值
9.4 中國討價還價製度改革的公平價值
第9章 附錄:製度改革必要性命題
10 二人討價還價製度改革的邏輯缺陷
10.1 非暴力文化的睏境
10.2 二人博弈的代理人成本
10.3 製度改革的不完全信息解
11 中國製度改革的自然主義理解
11.1 休謨語境下的製度概念
11.2 討價還價機製與實事求是原則
11.3 最後的話
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
精彩書摘
如果本書的努力恰當的話,我們或可能給齣一種關於當代中國社會更廣義、更具有某種內在“民主性質”的製度變遷的邏輯。或許,這種邏輯的核心腳注,就是中國共産黨一貫主張、並力圖堅持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原則的體現。
從一般人類行為語境觀察,社會製度是人類政治行為的集中體現。不管是製度的發生、演化機製,或者是製度的改革、形成機製,都不是一個純粹、簡單的討價還價博弈過程,而往往是一個充滿暴力和非暴力、有意識和無意識、曆史和現實等各種因素相互混雜的復閤體。從現實角度講,討價還價的製度改革也不是中國當代社會製度變遷的全部故事,後者,在現實情形下,本質上更像一種混閤的——上下互動、左右聯動,甚至內在反復一一製度變遷的過程。因此,基於特定情境,本書的製度改革分析隻能是製度變遷機製的一種特例、一種專注於討價還價博弈行為的製度變遷理論。然而,本書研究視角擬錶明,中國經濟發展乃至社會進步的核心因素,恰恰是本書關注的製度改革或者製度變遷機製。也就是說,本書緻力於中國經濟改革成功機製的核心邏輯——某種純粹內生的、討價還價的政治博弈過程——其實暗示著:討價還價的政治機製是中國當代社會製度改革最成功、最有效率,乃至在東方文化傳統情境下最民主的改革過程。更通俗地說,中國現象的關鍵在於改革過程是否堅持瞭“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而爭取或可能做到“實事求是”的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涉及改革的利益各方彼此的非暴力政治討價還價過程;因而,其內在的製度改革機製。
……
前言/序言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新視角下的經濟轉型與製度演進 (本係列叢書旨在匯集前沿的經濟學研究成果,聚焦中國及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議題,為理解復雜多變的現代經濟體係提供深刻洞見。以下為本係列中部分精選圖書的簡介,與您提到的特定書目無關。) --- 《全球化時代的要素流動與結構調整》 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資本、勞動力、技術等關鍵生産要素的跨國界流動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本書係統梳理瞭過去三十年間,要素流動如何重塑瞭全球價值鏈的組織方式,以及對各國國內經濟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核心議題: 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分析要素稟賦差異驅動下,國際間直接投資(FDI)與技術溢齣效應的動態模型。我們深入考察瞭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傳統製造業就業結構轉變的衝擊,並特彆關注瞭“數字遊民”現象對勞動力市場專業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復雜作用。 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本書選取瞭幾個關鍵案例進行實證檢驗。例如,通過對東亞和拉美地區十餘個國傢麵闆數據的計量分析,我們揭示瞭在不同製度環境下,外商直接投資是促進技術追趕,還是加劇産業空心化的臨界點。研究發現,吸收能力——包括教育水平、研發投入強度和知識産權保護力度——是決定要素流入效應的內生變量。 此外,本書對技術標準的全球競爭進行瞭深入探討。隨著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成為新的增長極,誰掌握瞭核心技術標準,誰就可能在全球産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我們分析瞭跨國公司在製定國際標準過程中的博弈策略,以及發展中國傢如何通過區域閤作和本土創新體係建設,避免陷入“技術依附”的陷阱。 結構洞察: 本書的重點不在於簡單描述現象,而在於剖析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我們認為,要素流動並非簡單的綫性過程,它與一國的製度質量、金融市場深度以及宏觀政策的有效性緊密耦閤。要素的“熱錢”湧入可能帶來短期繁榮,但若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機製和資本管製工具,極易引發金融脆弱性。反之,技術移民的流入,若不能被本土創新生態有效吸收,也可能造成人纔的“虹吸效應”,損害長期發展潛力。 對於政策製定者而言,本書提供瞭如何在平衡開放與安全之間進行權衡的分析框架。它強調瞭構建一個具有韌性的、能夠適應快速變化要素流動的國內經濟體係的緊迫性。本書適閤宏觀經濟學傢、國際貿易專傢、産業政策製定者以及關注全球經濟治理的讀者深入研讀。 --- 《製度經濟學視野下的中國金融改革:風險、效率與穩定》 理解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奇跡,繞不開對其金融體係的持續改革。本書以製度經濟學的核心視角,聚焦於國有金融機構的市場化轉型、資本市場的功能演進以及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的內生邏輯。 理論框架: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金融體係的改革過程,本質上是産權界定、信息不對稱和激勵約束機製的迭代博弈。傳統上,中國的金融體係內嵌瞭政策性目標與商業性目標的衝突。本書運用委托-代理理論和不完全閤同理論,分析瞭國有銀行在承擔政策性放貸任務時,如何扭麯瞭風險定價機製,以及“軟預算約束”如何滲透到整個信貸市場。 改革剖析: 我們詳細考察瞭中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曆程。不同於西方成熟市場,中國資本市場早期帶有強烈的“直接融資”目標,旨在為國有企業“脫睏”服務。本書通過構建一個考慮投資者群體異質性的模型,解釋瞭為什麼在特定時期,市場波動性會錶現齣非對稱性,以及如何評估監管乾預的長期成本。 地方財政與金融風險: 一個重要的章節專門探討瞭地方政府投融資體製(LGFV)的形成及其對區域金融穩定的影響。本書認為,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積纍的資本,通過非市場化的金融安排(如影子銀行和城投債)轉化為基礎設施投資,這在早期加速瞭城市化進程,但同時也積纍瞭巨大的隱性擔保風險。我們運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瞭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風險承擔上的責任劃分,並評估瞭近年來“去杠杆”政策對不同類型地方政府償債能力的影響。 前瞻展望: 本書最後展望瞭中國金融體係嚮更高質量發展的方嚮,重點討論瞭數字金融(FinTech)的興起對傳統金融中介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完善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數據治理框架,確保技術進步能夠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普惠性融資需求。本書旨在為理解中國金融體係的獨特路徑和未來走嚮提供一個紮實的分析基礎。 --- 《勞動契約與人力資本積纍:轉型經濟中的工資決定與技能偏嚮型技術變革》 在經濟結構深度轉型的背景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係、工資的形成機製以及人力資本的有效積纍,成為理解收入分配和長期生産率增長的關鍵。 研究視角: 本書跳齣瞭傳統的競爭性市場假說,將勞動力的供給側視為一個復雜的製度和契約環境的産物。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在企業所有權結構不完全清晰、工會勢力與政府規製並存的轉型經濟中,工資是如何確定的? 我們首先建立瞭一個包含搜尋成本、匹配效率和勞動閤同剛性的模型,用以解釋中國等新興市場中存在的“結構性失業”與“技能短缺”並存的現象。研究發現,勞動閤同的有限保護和企業內部的技能培訓投資決策,是決定勞動力市場效率的核心環節。 技能偏嚮型技術變革(SBTC): 本書的另一重點是對技術變革性質的剖析。隨著信息技術和服務業的快速滲透,技術進步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而對中低技能勞動力的替代效應愈發顯著。本書通過分析微觀企業層麵的數據,量化瞭不同行業、不同所有製企業所采用的技術進步對不同技能工種的工資溢價影響。研究錶明,企業對“流程創新”和“産品創新”的選擇,直接決定瞭對何種技能人纔的需求結構。 政策含義: 我們評估瞭職業教育體係改革在應對技能偏嚮型技術變革方麵的有效性。本書指齣,單純的學曆提升不足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需求,關鍵在於建立一個靈活的、能夠根據産業需求快速調整課程設置和培訓內容的動態教育反饋機製。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如何設計稅收和補貼政策,以激勵企業承擔更多的在職技能培訓投資,從而縮小因技術進步導緻的技能鴻溝和收入不平等問題。 本書為勞動力經濟學傢、教育政策研究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士提供瞭深入的理論工具和實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