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壁画珍品:懿德太子墓壁画 [MURAL PAINTINGS IN THE MAUSOLEUM OF PRINCE YIDE]

唐墓壁画珍品:懿德太子墓壁画 [MURAL PAINTINGS IN THE MAUSOLEUM OF PRINCE YID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天游 编
图书标签:
  • 唐墓壁画
  • 懿德太子墓
  • 壁画艺术
  • 考古发现
  • 历史文化
  • 唐代艺术
  • 墓葬艺术
  • 珍品
  • 绘画艺术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3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23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URAL PAINTINGS IN THE MAUSOLEUM OF PRINCE YID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懿德太子李重润,原名李重照,是唐中宗长子,也是中宗李显与韦皇后所生的儿子.大足元年(701)九月壬申日,邵王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李仙惠、主媚魏王武延基一同被武则天处死,死因是他们三人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之宫中?”死时,李重润年仅19岁。
     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西北约三公里的乾陵东南隅从墓葬的形制、规模、随葬的玉哀册、贴金甲马骑俑,壁画中的列戟、三出阙来看,都是目前唐代墓葬等级高者。
     懿德太子墓壁画的绘制者文献中未有记载。方丹和吴同皆认为此人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之杨跫,是一位擅长画山水,取法“李将军”的画家。巫鸿则认为李思训直接参与和影响了懿德太子墓的设计建造和装饰。
     墓地表有双层覆斗形封土,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墓道两壁以楼阙城墙为背景绘太子出行仪仗,过洞绘驯豹、架鹰、宫女、内侍等。一、二天井绘列戟,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绘持物宫女、伎乐等宫廷生活画面。墓顶绘天象。
     此墓壁画用色大胆多变,注重物象的主体感与明暗变化,既有浓彩重墨的绚丽,又有焦墨薄彩的轻淡。线条运用亦很讲究,通过笔法的各种变化,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塑造出一个个精美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初唐画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流派在墓葬壁画中留下的杰作,在唐代绘画真品不多见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源远流长。且不说远古时代先民的岩画,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即是春秋战国时期宫室、邸宅內壁画已较为常见的证明。秦汉时期,皇室宮殿内绘制壁画则更为普遍,如我馆存有秦代咸阳宮一号遗址出土的绘有壁画的墙体残块,其中绘有云龙纹、车马、宫阙等;而达官贵族墓葬中也常以壁画作为装饰,如西安交大汉墓出土的壁画二十八宿星象图,洛阳汉代卜千秋墓的壁画等,艺术水平已十分高超。.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承传之后,这一传统更得到了强化和发扬,特别是在唐代,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先进,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而深入,壁画内容及题材更为广阔,在继承和吸收前代及外域艺术表现技法的基础上,使唐代的壁画艺术盛极一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

  壁画作为古代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唐代的皇家宫室、豪门邮宅、佛寺道观等等建筑物的墙壁上,很普遍地绘有壁画作为装饰。据《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等书所载的206名唐代画家中,就有110人参加过壁画创作活动。被称为“画圣”的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一生中就创作了壁画300余堵之多。唐代壁画艺术的空前繁荣,是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分不开的,唐代长安名宮巨殿、富室豪宅鳞次栉比,这些建筑的粉墙均以壁画来作装饰;长安附近佛寺众多,寺院也以壁画来弘扬教义:同时,唐代厚葬之风盛行,豪门贵族死后亦要将生前所好及各种生活场景绘于墓室。这些都为壁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唐代统治集团把绘画视作“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对壁画的创作和绘制极为重视,并在政府中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壁画在两京及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特别是在长安,集中了一批当时最有名的绘画大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繁华富丽的宫廷,广泛的民族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都为画师们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素材。由于时代久远,天灾人祸,唐代绘于各类建筑上的壁画作品均已荡然无存,但保存于墓葬之中的唐墓壁画,却仍再现了唐代壁画艺术的发展盛况,反映出唐代壁画艺术的杰出成就。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唐代其他主题艺术或历史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其内容,同时避开《唐墓壁画珍品:懿德太子墓壁画》的主题。 --- 图书名称:《盛唐气象:洛阳城与丝绸之路的艺术交融》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盛唐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以洛阳为核心的文化景观及其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互动。不同于聚焦于单一墓葬的壁画研究,本书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宗教、商业活动对艺术创作的广泛影响,旨在重构一个流光溢彩、开放包容的大唐艺术图景。 第一部分:洛阳的城市脉络与空间叙事 本书首先将焦点置于唐代东都洛阳,这座被誉为“神都”的城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扮演了帝国中枢的角色。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帝王陵寝的封闭空间,而是解析洛阳城的规划理念、里坊制度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秩序。 1. 都城规划的哲学基础: 探讨隋唐洛阳城(尤其是万岁城与唐城)的布局如何体现儒家“择中而居”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我们将分析朱雀大街的宏伟轴线如何服务于权力展示,以及东西两市的设置如何反映商业活动的集中与规范。 2. 宗教建筑的视觉语汇: 洛阳城内遍布的寺院和宫观是当时艺术交流的熔炉。本书详细考察了白马寺、天堂等重要宗教建筑的结构与装饰风格。通过对比不同信仰体系(佛教、道教、祆教、景教)在建筑材料、雕塑母题以及壁画题材上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揭示了盛唐宗教宽容政策下艺术的多元面貌。 3. 世俗生活的艺术载体: 洛阳的宅邸、园林和公共场所同样是艺术的展示窗口。我们检视出土的陶俑、生活用具以及残存的建筑构件,分析世俗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艺术品味来标榜身份与修养。重点分析唐代仕女画、狩猎图等题材在这些场所中的应用,及其所反映的宫廷审美趣味向地方士族的扩散路径。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艺术回声 盛唐的繁荣离不开丝绸之路的畅通。本书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探讨了来自西域、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艺术元素如何渗透并改造了唐代的本土艺术风格。 1. 域外艺术的输入与转化: 重点分析了昭武九姓、粟特商人等群体带来的文化影响。通过研究唐三彩中表现的胡人形象、乐舞伎俑的造型,以及金属器皿上的萨珊波斯风格纹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化传播路径。我们区别对待“模仿”与“创新”,指出唐代艺术家如何将外来元素消化吸收,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胡风”艺术。 2. 佛教造像的地域风格: 洛阳作为佛教重镇,其造像艺术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绝佳样本。本书比较了早期石窟造像(如云冈、龙门)向盛唐风格转变的过程,重点考察了龙门奉先寺大佛及其周围造像的面相特征、衣纹处理。通过分析这些造像对犍陀罗、笈多艺术的继承与超越,展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在成熟期的自我完善。 3. 纺织品与设计母题的跨文化传播: 丝绸不仅是贸易品,更是艺术设计的载体。本书引入了对纺织品纹样(如联珠纹、宝相花、联珠对狮纹)的研究,这些图案通过丝绸传入,迅速被应用于金银器、陶瓷和建筑装饰之上,成为盛唐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技术革新与艺术媒介的扩展 本书还关注了盛唐时期艺术生产技术的进步,这些进步使得艺术的传播范围和复杂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陶瓷烧制与釉彩的突破: 详细分析了唐代陶瓷技术,特别是低温铅釉陶和高温白瓷的成熟。通过对出土器物的釉色、造型及其装饰母题的分析,探讨了洛阳及周边窑口(如黄堡镇)如何满足帝国对日常器皿和丧葬明器的巨大需求。这部分内容将着重展现陶瓷艺术如何从单一的实用功能转向兼具审美和象征意义的媒介。 2. 金银器铸造工艺的繁荣: 盛唐金银器的制作达到了中国古代工艺的顶峰之一。本书通过对出土金银盘、带饰等器物的断代与风格研究,阐明其与宫廷宴饮制度、礼仪活动的紧密关联,并深入分析了錾刻、冷锻、鎏金等技术在表现复杂场景和细密纹饰中的应用。 结论: 《盛唐气象》超越了对单一艺术门类的局限,将盛唐艺术置于一个动态的、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本书认为,洛阳作为帝国的心脏,成功地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洪流熔铸成一种自信、恢弘且充满活力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并非单一文化孤立发展的产物,而是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融与再创造的结晶。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立体的、多维度的盛唐艺术全景图,其深度和广度是对那个黄金时代全面而深入的致敬。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之大,内容之丰富,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压力”——当然是褒义的。我光是掂量了一下,就知道这绝不是一本能“速读”的作品,它需要时间,需要心境,更需要你沉浸其中去慢慢品味。从目录的结构来看,似乎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它似乎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唐代宫廷艺术的辉煌面貌。我尤其期待它在背景介绍部分能提供多少关于壁画背后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环境的解读,毕竟,壁画的生命力往往根植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土壤之中。光是看着这厚厚的一本,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我注意到书中似乎对某些关键性壁画场景做了多角度的局部放大处理,这在以往的出版物中并不常见。这种精细化的展示,对于观察古代画师的笔触、线条的提按顿挫以及颜料的堆叠层次,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我非常好奇,这些近距离的特写是否能揭示出更多关于唐代“勾填”技法或“晕染”技巧的奥秘。此外,书籍的开本似乎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足够展开,以便读者能够完全领略到壁画的宏大构图,而不会因为版面限制而产生压迫感。这本书的编印质量,无疑代表了当前国内文物出版的最高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和精良的印刷质量,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封面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内页所蕴含的厚重历史与艺术价值。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纸张的纹理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古代艺术的敬畏之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内容,但仅仅是翻阅那些高清的图版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讲究,图文的布局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体视觉效果非常舒适,这对于欣赏复杂的壁画艺术来说至关重要。从初步的印象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业界顶尖的。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我立刻被它那种既现代又古典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老套的、教科书式的论述结构,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的笔触,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唐代世界。我注意到书中对色彩的还原度处理得非常到位,那种唐代特有的浓郁与鲜活感,即使隔着纸张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高保真度的呈现,对于研究壁画的色彩学和绘画技法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而且,那些配图的注释似乎也相当详尽,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一核对,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已经让我对作者和编者的专业性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疑是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量身定做了一个精致的“展览空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稳与厚重,它传递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郑重态度。装帧风格上,它没有使用过多花哨的装饰元素,而是选择了那种经典、内敛的色调,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符合其主题的庄严性。我个人对这种低调的奢华感偏爱有加,因为它将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内容本身。那种纸张特有的、略带粗粝感的触感,反而更贴合古代绘画的质地。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编者在学术严谨性与艺术审美性之间所做的完美平衡。这本书似乎承诺的,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之旅,让人对即将开启的阅读充满敬畏和期待。

评分

因为喜欢,所以就买了,很美,但研究它却谈不上。

评分

唐墓壁画珍品:懿德太子墓壁画唐墓壁画珍品:懿德太子墓壁画

评分

唐代墓室壁画印刷清晰开本不大但是价格不贵

评分

书印刷质量很高,这些唐墓壁画也都是国宝级的,书后面也有介绍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学习!

评分

好书。价廉物美!

评分

一套三册,纸张好,可以收藏。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学习!

评分

纸质不错,配图丰富生动,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