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民族风):弦织七彩(附CD光盘3张)

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民族风):弦织七彩(附CD光盘3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斌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音乐
  • 中国风
  • 古典音乐
  • 器乐
  • 弦乐
  • CD
  • 音乐欣赏
  • 艺术
  • 文化
  • 国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74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5658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精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页数:59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CD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应该是一个相对宽泛、包容的大概念,少数民族音乐是其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专家考证,早在夏、商、周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家就已进入中厚献演于宫廷。周朝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春秋、两汉,“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公元一世纪的匈奴人西迁,使中国音乐史乃至人类文明史发生了巨大变革。许多少数民族音乐都是歌、舞、乐一二位一体,自成一统,很难梅其剥离分割开来,如苗族、水族、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三弦舞等,这些形式自然离不开乐器伴奏。有些民族的歌、舞、乐相对平衡发展,有的民族纯器乐的音乐比较发达。

内页插图

目录

乐颂国风
飞花点翠
舞影氍毹
苗岭的早晨(口笛)
北京火车进侗乡(芦笙)
接亲路上(合奏)
侗乡之夜(巴乌)
初升的太阳(马头琴)
列哨(葫芦丝与巴乌)
鄂伦春篝火(月琴)
欢乐的草原(四胡)
壮乡春早(马骨胡)
帕米尔的春天(笛子与手鼓)
我的热瓦甫(热瓦甫)
黄骡马(马头琴)
纺织谣(伽椰琴)
雨林情趣(葫芦丝)
赛马(芦笙)
春到科尔沁(四胡)
绿洲(都它尔)
森吉德玛(马头琴)
撮泥鳅(哈尼族俄比)
渔歌(巴乌)
天山即景(合奏)
追鱼(葫芦丝)
四季(马头琴)
塔吉克的节日(合奏)
山歌好比清江水(合奏)
雪域圣歌(合奏)

精彩书摘

  木叶,顺手摘一片树叶就可吹奏。它应该属于“八音”的哪一音?四类的哪一类?实际上,木叶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对吹叶有生动的描述:“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可见吹叶作为演奏技艺在唐代已列入宫廷乐队。在成都西郊,前蜀时期的王建陵墓中有一组引入注目、神态逼真的石刻伎乐浮雕群像,其中一女乐伎右手食指和中指按树叶于唇间正在吹奏,左手还握着几张备用的木叶,足见木叶历史源远流长。⑩吹木叶,原也是苗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吹叶藤”。苗乡四处生长着一种小叶藤,其叶片发音清亮悦耳,人们常用它来吹奏苗歌和山歌,这种山歌一般带有“咿”、“噢”等引子,尾声还有衬词,风格独特。“吹叶藤”在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与爱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男女青年通过吹叶藤表达感情、寻伴交友。幸福家庭、恩爱夫妻,大多都是“吹”成的终身伴侣。还有人说,苗族的吹叶,再现了唐风余韵。木叶无需加工,它是一件天然乐器。少数民族的乐器大多是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随手拈来,体现了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

前言/序言


尘封的旋律:古老手稿中的失落乐章 引言 本书并非关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民族音乐巨作,更不涉足于现代演绎中那些运用最新科技手段重塑的“国韵华章”。相反,我们聚焦于一片被时间遗忘的、深埋在故纸堆中的音乐宝藏——一份被命名为《尘封的旋律:古老手稿中的失落乐章》的乐谱集及其伴随的乐器考证记录。 这本书的核心,是首次公开整理和研究的,一批源自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由数位身份神秘的民间乐师和士大夫学者共同记录和保存的,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地域和家族内部流传,但从未被主流音乐史正式收录的曲目和记谱法。 第一部分:幽谷弦音的复现——“指法秘谱”的破译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致力于破译一份独特的记谱系统——“指法秘谱”。这套系统与传统的工尺谱或简谱截然不同,它以极其精妙的符号描绘了演奏者在丝竹乐器(尤其是七弦琴和中阮)上的手指触弦位置、力度变化乃至微小的揉弦技巧。 一章:七弦琴的“隐晦指引” 我们深入分析了其中关于七弦琴的二十四首曲目。这些曲目,如《月下独酌影》、《松风拂槛》,其情感表达的细腻程度令人震惊。不同于现代琴谱对节奏和音高的精确标注,秘谱的重点在于“气”的流动。书中详尽对比了这种指法与现代广为流传的琴谱在“绰注”、“上行”、“下行”等技法上的差异。例如,书中揭示了一种名为“沉鱼落雁指”的按弦法,要求演奏者在不完全按实琴弦的情况下,利用指腹的轻微震动产生一种“空气感”的音色,这在现存的任何琴谱中都未曾提及。通过与健在的极少数老一辈琴师的口述历史相结合,我们尝试还原了这种失传音色的可能面貌。 二章:中阮与筚篥的“合奏禁忌” 第二章关注的是一组罕见的丝竹合奏谱例。这里的合奏并非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北方或江南丝竹,而是一种更接近于祭祀或私家雅集所用的形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秘谱中对中阮和筚篥的配器提出了严格的“禁忌”。它规定了在特定乐段中,筚篥的声音绝不能超过中阮的泛音部分,以避免“惊扰仙客”。书中详细考证了这些禁忌背后的文化心理,并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声学分析工具,模拟出这种“刻意压抑”所产生的独特张力与和谐。 第二部分:器物流变考——被忽略的“半成品”乐器 本书的第二部分从乐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夭折”或“转型”的乐器原型。这些乐器并非完整的体系,而是介于成熟乐器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 三章:琵琶家族的“十二品之惑” 我们聚焦于一种在清代文献中零星记载的“十二品琵琶”。现代演奏的琵琶多为十三品或十六品,而十二品琵琶在指板结构和音域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通过对几件出土文物(其中两件藏于私人博物馆,首次获得研究许可)的结构测量和音高推算,重建了十二品琵琶的音律体系。我们发现,以这种乐器演奏的曲目,其和声色彩更为“内敛”,倾向于小调和大调之间的模糊地带,这直接影响了与之配套的曲谱的旋律走向。 四章:竹制扬琴与铁线筝的共存 书中对两种极其罕见的乐器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一种是早期尚未完全木质化,主体仍以竹材制作的扬琴雏形;另一种则是民间传说中使用的,以细铁丝作为琴弦的“铁线筝”。我们不仅描述了它们的制作工艺,更关键的是分析了它们与传统丝弦乐器的音色差异。竹制扬琴的衰减速度快,声音温暖而短促;铁线筝的音色尖锐、穿透力强,但泛音极少。这些物理特性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它们在当时音乐语境中的功能定位——竹制扬琴用于室内清谈,铁线筝则可能用于户外或特定戏曲伴奏。 第三部分:民间仪式与曲牌的“田野考古”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仪式背景,关注那些与特定节令、家族庆典、乃至地方神祇崇拜紧密相连的音乐片段。 五章:寿宴上的“九曲连环” 我们考证了一套仅在徽州地区某个望族内部流传的寿宴专用曲牌——《九曲连环》。这套曲牌由九个相互关联的小段组成,象征着九十岁大寿。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结构上的“自我重复与变奏”的极致运用。曲谱显示,每一个小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必须承接上一个段落的尾音,并以极小的音高偏移引入下一个段落。书中通过田野调查录音与古谱的对照,尝试还原了在那种特定氛围下,这种“连绵不绝”的音乐如何烘托气氛,而非仅仅是旋律的堆砌。 六章:祭祀音乐中的“虚位留白” 最后,我们探讨了数个民间祭祀仪式中使用的音乐片段。这些片段的特点是存在大量的“留白”——即乐谱上明确标示出演奏者必须停止演奏的时刻。这些空白并非是记谱的疏忽,而是刻意留给“神明回应”的空间。本书引用了人类学家对当地仪式的观察记录,结合音乐的结构分析,阐释了这种“寂静”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意义,它超越了单纯的休止符概念,成为一种主动的声音元素。 结语 《尘封的旋律》试图做的工作,并非是锦上添花地描摹已有的辉煌,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因历史变迁、材料损毁或知识传承断裂而几乎销声匿迹的音乐碎片。这些碎片,或许在技巧上不如我们今日所见那般圆融完美,但它们所蕴含的,是中国传统音乐在不同社会角落、面对不同精神需求时,所展现出的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本书的价值,在于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扇通往“未被记录的音乐世界”的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乐迷,我一直试图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而中国民族音乐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却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部分。《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民族风):弦织七彩》的出现,给我带来了一线曙光。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和附带的CD数量来看,就足以证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国韵华章”的内涵,它是否会涉及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还是更侧重于民间流传的民歌、戏曲?“民族风”的定义又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会区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并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弦织七彩”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各种民族乐器是如何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乐器独奏、合奏的精彩描述,以及它们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附带的三张CD,更是让我期待万分,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音符中感受那些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旋律,希望它们能带我领略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从而深化我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评分

最近我偶然得知了《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民族风):弦织七彩》这套书和CD,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它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情有独钟。书名中的“国韵华章”和“民族风”就足够让我心生向往,仿佛能听到来自遥远年代的歌谣,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弦织七彩”这个词语更是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民族乐器交织在一起的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介绍哪些引人入胜的民族乐器,以及它们是如何奏响动人的旋律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情感内涵,让我这个对民族音乐了解不深的普通听众,也能从中获得启迪和享受。而那三张附带的CD,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们一定收录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能够在听觉上给我带来一场盛大的音乐享受,让我真正感受到“国韵”的魅力。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世界音乐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一直以来,我都相信音乐是连接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桥梁。《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民族风):弦织七彩》这本书,就像我旅途中发现的一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宝石,让我对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国韵华章”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艺术高度,让我能够想象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旋律和故事。我尤其对“民族风”这个标签下的音乐充满了期待,想知道它会如何呈现中国各地独特的音乐风情,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歌谣,还是西北草原的牧歌,亦或是江南水乡的评弹?“弦织七彩”更是巧妙地描绘了多种民族乐器交织在一起的和谐画面,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这些乐器的构造、演奏技巧,以及它们所能发出的丰富音色,从而帮助我们这些“门外汉”更好地欣赏它们的美妙。附赠的三张CD,无疑为这次音乐之旅增添了翅膀,让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沉浸在这片属于中国的音乐海洋中,感受那份独属于“国韵”的温暖与力量。

评分

这套《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民族风):弦织七彩》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我一直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但市面上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不多见。拿到这套书和CD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精美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仿佛已经预示了内部音乐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文字内容,虽然我还没能完全细读,但仅仅是目录和章节标题,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感。比如“弦织七彩”这个名字,就瞬间勾起了我对各种民族乐器交织出的斑斓音色的想象。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度剖析,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但同样璀璨的音乐瑰宝。从前我对很多民族乐器的了解仅停留在皮毛,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它们的世界,了解它们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情感和故事。当然,随附的三张CD更是重中之重。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音乐中感受“国韵华章”的魅力,让那些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旋律,在我的耳边缓缓流淌,唤醒心中沉睡的文化记忆。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华民族音乐宝库的大门,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尽情探索。

评分

这套《伟大的音乐·国韵华章(民族风):弦织七彩》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与“灵动”并存。我是一名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对于能够深度挖掘民族音乐精髓的作品,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和欣赏的平台。虽然我暂时还没能详细品读每一页的内容,但从其宏大的主题“国韵华章”和“民族风”可以看出,它着力于展现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民族音乐发展脉络,以及这些音乐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此外,书中提到的“弦织七彩”,我想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色彩,更是指代了不同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类民族乐器,比如古琴的苍劲、琵琶的婉转、二胡的悠扬,以及那些更为少见的乐器,并分析它们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附赠的三张CD,我相信是精挑细选的代表性作品,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读者在听觉上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