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
《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福祸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
——柏杨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其对老百姓之大用却少有人解说,《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从一介布衣之视角,将《通鉴》中那些精彩的人与事,一一说与你听,对照当世见闻,在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中,似看-场大戏,如逆旅千年。
内容简介
中国人之所以钟情历史,是因为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借鉴往事以知照当下,方能做到出言适要、行事得宜。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目的也是如此,欲使读者在历史的兴亡与荣辱中,”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资治通鉴》纪兴乱、论成败、志卓行、述得失,评注者甚众,各家皆能体贴出不同道理。《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从平民百姓的视角,读史论世,品评人物,自成风格。作者解说古人谋国谋身之道,非纠缠于一般为人津津乐道的权谋、诈术,而是特别强调儒家的“大德敦化”、文治教化在历史中的作用,于闲情雅趣中透视历史的性格。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
《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福祸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
——柏杨
目录
第一章 百年皆客
1.韩非的“叛逆”
2.韩信的市井之志
3.李广难封
4.刘邦与刘秀
5.文翁开蜀
6.老实人卓茂
7.王莽的因果
8.逸民(一)
9.逸民(二)
10.张俭及其他
11.说曹操
12.刘备托孤
13.累死诸葛亮
14.意气相期
15.王溶楼船
16.小生何晏
17.张宾张子房
18.青衣行酒
19.谢安的闲暇
20.王猛身后
21.文帝腹心殷景仁
22.梁帝讲经同泰寺
23.刘义康在安成读书
24.刘裕放弃中原
25.杨广的教训
26.柳宗元的政治冒险
27.三垂冈
28.文胆
第二章 治乱因缘
1.政治广告
2.始皇刻石
3.嬖幸近臣
4.秦亡论
5.托孤事大
6.君臣之间
7.汉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8.此地旧长安
9.论养士
10.骑兵兵种
11.京都与王化
12.东汉风俗
13.成事的气量
14.守望麦田
15.盗亦有道
16.选人的分寸
17.奉天子以令不臣
18.坐谈客
19.所谓南北
20.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21.避祸
22.干宝论西晋之亡
23.绅士政治(一)
24.绅士政治(二)
25.英雄泪
26.要塞鬼兵
27.咳唾为恩
28.寒人掌权
29.大臣之体
30.谏的分寸
31.赌徒种种
32.是非如麻
33.文可安邦
34.云梦之竹
35.谏臣的担当
36.一君之身
37.不战而屈人之兵
38.儿子得道
39.毛泽东的手笔
第三章 文成经纬
1.关于“挟书律”
2.学者之担当
3.立言之体
4.官员的读书
5.卜筮之道
6.来点精致
7.鱼片汤
8.读史的态度
9.另解陶渊明
10.开馆授徒
11.鸠摩罗什法师
12.魏晋小战国
13.北魏重儒
14.书生之见
15.清雅之士
16.魏收撰“秽史”
17.当年讲坛
18.文人病
19.以指指月
20.沈约撰《宋书》
21.寻找雅乐
22.王通讲学河汾之间
23.书房里的机关
24.文士与儒士
25.旧唐密码诗
26.经尘一骑
27.史上第一家书院
28.国人对知识的尊重
29.朋友讲习
30.私塾教育
第四章 渔樵评弹
1.不君不臣
2.富贵之志
3.陈婴母与王陵母
4.“刑不上大夫”论
5.关于无为
6.所谓陶染
7.婚姻自由
8.东汉的反季节蔬菜
9.我的自留地
10.看菜吃饭
11.限年取士论
12.文明岂可恃乎
13.小人不可得罪
14.天造草创
15.发现母亲
16.谁动了我的凤凰池
17.此山此水
18.黄金与土同价
19.如此执法
20.言与行
21.幸福指数
22.关于精英教育
23.人乡问俗
24.妇德
25.文辞欺人
26.寥落古戏台
27.东风西风
精彩书摘
毛润之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填得一手好词,枪杆子也玩得滴溜转,从游击战争到三大战役,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如眉山苏东坡的小札,高妙而挥洒自如,一点不比羽扇纶巾的英雄逊色。毛润之先生一生依然小学老师的样子,喜读书,尤精通《通鉴》。吾于是书中探得些其军事思想艺术继承之旧痕。
吕蒙人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无故骚扰百家人家,更不能随便拿人财物。吕蒙有个老乡,擅自拿走百姓一个斗笠来盖官铠(战衣)。本来老乡拿斗笠也不是为自己,但吕蒙还是不顾情面,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
李渊初起兵,西河郡不听号命,李渊派建成、世民带兵征讨。当时军士多是新兵,建成、世民与他们同甘苦,也能体谅他们。部队行经农庄,近道有苹果树,建成、世民约束部队“非卖不食”。偶尔发现军士有偷摘水果吃的,则照价赔偿主人,也不追究是谁干的,军士及民感悦。
吕蒙与李建成、李世民,既懂得统兵之道,又懂得做群众工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然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李建成只是在玄武门之争的时候失败。
前言/序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此联出自明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我很是喜欢。熙宁元年(1068),《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司马光请辞“翰林学士”一职,对宋神宗说:“臣讲读经史,粗有所采,而应对宾客,实非所长。”不佞不敢与温公比,但“讲读经史”的性情却是相近。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世称涑水先生。公元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县,其父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便以“光”命名。公元1086年,司马光病卒,年六十八,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故后人又称司马温公。司马光一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目为“旧党”、“保守党”,此又另当别论。
司马光编撰《通鉴》是花了大心血的,前后总共花去19年时间,这还不包括他写《通志》的时间。治平三年,司马光向宋英宗进呈《通志》八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鉴》周纪5卷、秦纪3卷。司马光编撰《通志》的缘起,是鉴于前代史籍太多,一般士子读来已是不易,更何况政务缠身的皇帝,于是立志要编一部简明扼要的通史,叙历代王朝兴衰,让本朝皇帝有所借鉴。
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