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羲之生於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卒於晉哀帝興寜三年(365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後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曾曆任秘書郎、臨川太守、江州刺史、寜遠將軍、會稽內史、右軍將軍,所以後世又稱其為“王右軍”。
少年時的王羲之訥於言而敏於行,非常聰慧,長大以後卻能言善辯,對書畫悟性甚高,且性格耿直,不流塵俗。
王羲之齣身於名門望族,書畫世傢。其父親與伯父均為當時赫赫有名的書法傢。王羲之從小就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衛夫人。衛夫人名鑠,字茂漪,為西晉書法傢衛桓的侄女,汝陽太守李矩的妻子。衛氏四世善書,傢學淵源,尤善鍾繇的隸書。王羲之跟她學習,自然受她的熏陶,一遵鍾法,姿媚習尚,自然難免。後來,王羲之齣遊名山大川,見到瞭李斯、曹喜、張芝、梁鵠、鍾繇、蔡邕的書跡,一改本師,剖析張芝的草書,增損鍾繇的隸書,並把平生博覽所得的秦磚漢瓦中各種不同的筆法,悉數融入到行草中去,推陳齣新,熔古鑄今,遂創造齣他那個時代的最佳書體,亦即王體行書,當時就受到人們的推崇。後來他被人們尊稱為“書聖”。王體書道逸勁健,韆變萬化,尤其晚年行書爐火純青,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境界。梁武帝稱其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王羲之一生創作瞭數以萬計的書法作品。據《二王書錄》記載: “二王書大凡一萬五韆紙。”但自恒玄失敗,蕭梁亡國,王羲之行書或失於戰亂,或毀於水火,到瞭唐朝已所剩無幾。後來,由於朝代更迭,滄桑巨變,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至現在早已灰飛煙滅,隻能從摹本、法帖及碑刻中尋求消息瞭。由於篇幅所限,本書選錄其《馮承素摹蘭亭集序》《虞世南臨蘭亭集序》《褚遂良臨蘭亭集序》《趙孟頻臨蘭亭集序》《喪亂帖》《遠宦帖》《初月帖》 《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二謝帖》《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寒切帖》《遊目帖》《上虞帖》及《雨後帖》。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王羲之生於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卒於晉哀帝興寜三年(365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後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曾曆任秘書郎、臨川太守、江州刺史、寜遠將軍、會稽內史、右軍將軍,所以後世又稱其為“王右軍”。
少年時的王羲之訥於言而敏於行,非常聰慧,長大以後卻能言善辯,對書畫悟性甚高,且性格耿直,不流塵俗。
《馮承素摹蘭亭集序》,唐摹本,縱24.5厘米,橫69.9厘米,28行,計324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蘭亭集序》是主羲之於晉永和九年(353年)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與友人聚會時所寫的文稿。唐太宗韆方百計得到瞭它,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臨摹以賜群臣,真跡則帶進昭陵成陪葬品。《馮承素摹蘭亭集序》即馮承素的摹本,因鈐有“神龍”鑒藏印,故又稱《蘭亭集序神龍本》,最接近真跡。尤其是帖中20個“之”字彆具恣態,無一雷同,其章法筆意顧盼,朝嚮偃仰,氣韻生動,風神瀟灑,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書籍的詳細簡介,與您提到的《中國曆代法書粹編:王羲之行書捲》無關。 --- 《宋代繪畫中的審美變遷與文人趣味研究》 導言 宋代,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繪畫藝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峰,不僅在技法上精益求精,更在精神內涵上實現瞭深刻的轉變。從北宋的宏大敘事、理學影響下的客觀寫實,到南宋的內斂含蓄、偏嚮抒情寫意,宋代繪畫的演進清晰地映射齣社會思潮、政治變遷與文人階層的精神風貌。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宋代繪畫的審美取嚮、風格流變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人趣味的演變軌跡。 第一部分:北宋的“格物緻知”與全景式圖景 北宋(960年—1127年)是院體畫和文人畫初露鋒芒的關鍵時期。在哲學的推動下,“格物緻知”成為士大夫階層推崇的學風,這種理性精神深刻地影響瞭繪畫的創作態度。 1. 院體畫的鼎盛與科學性: 北宋初期的宮廷畫院,以追求極緻的寫實和對自然形態的精確把握為宗旨。李成、範寬、郭熙等大傢,在山水畫領域確立瞭新的標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以其雄偉壯麗的氣勢、嚴密的結構和對北方山體質感的精準刻畫,成為理性觀察自然的典範。郭熙的“論畫”更是將這種科學的觀察提升到瞭理論高度,提齣瞭“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標準,強調繪畫的全麵可感性。 2. 文人畫的興起與“以書入畫”的嘗試: 與院體的客觀寫實相對,蘇軾、米芾等文人開始強調“意在筆先”。他們認為繪畫的價值不在於形似,而在於錶達畫傢的學識與胸襟。蘇軾提齣“論畫以形似,見與鄙夫不殊;品之以神韻,高者可以通神明”,直接挑戰瞭傳統的“寫真”標準。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發展齣“米傢山水”,以墨色暈染,淡雅疏朗,標誌著文人畫在精神性錶達上取得瞭突破。 3. 動植物畫的寫實高峰: 在應用藝術領域,如花鳥畫和界畫,也展現齣高度的寫實能力。徽宗朝的畫院,集閤瞭大量技藝精湛的畫師。他們對物象的觀察細緻入微,無論是飛禽的羽毛紋理,還是草蟲的動態捕捉,都體現齣一種近乎博物學的嚴謹態度。徽宗本人對繪畫的推崇,使得院體藝術的集大成者們將對自然的尊重推嚮瞭極緻。 第二部分:靖康之變與審美精神的轉嚮 “靖康之變”是宋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北宋的覆滅,使統治階層南遷,這種國破傢亡的背景,深刻地改變瞭藝術傢的精神狀態和創作取嚮。 1. 院體畫的南遷與保守化: 南宋初期,宮廷畫院依然延續瞭北宋的嚴謹風格,但麵對北方山河失陷的現實,其創作空間受到壓縮。畫風趨於精緻化,題材也更加偏嚮於描繪江南的秀美風光,少瞭幾分北宋初期的磅礴大氣。 2. 院體山水嚮“意境”的迴歸: 以李唐、劉鬆年為代錶的“金陵四傢”開始在院體繪畫中融入更多個人情感和筆墨趣味。李唐的筆法剛勁有力,既保留瞭北方山水的雄強骨架,又開始注重綫條的力度和層次感。劉鬆年的畫風則愈發簡練,構圖趨於緊湊,為南宋院體“小景化”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南宋的“意象化”與文人趣味的深化 南宋中後期,院體畫的程式化傾嚮日益明顯,反而為文人畫的進一步解放提供瞭空間。這一時期的文人趣味,從北宋的“理趣”轉嚮瞭對個人情懷的抒發和對筆墨語言的純粹探索。 1. 馬遠與夏圭的“邊角式”構圖: 馬遠和夏圭(並稱“馬夏”)將南宋院體畫推嚮瞭極緻的意象化。他們大量使用“一角”、“半邊”的構圖方式,大麵積留白,營造齣空靈、深遠、帶有哲思意味的意境。這種構圖並非是技法的欠缺,而是對“虛實相生”、“計白當黑”美學的精妙運用,引導觀者將注意力集中於畫麵中僅有的幾筆,引發對無限空間的想象。 2. 院體文人化的趨勢: 在院體內,對筆墨趣味的追求越來越重要。畫作不再僅僅是“畫景”,而是“寫心”。繪畫成為士大夫錶達憂患意識、寄托理想的載體。 3. 理學影響下的禪宗趣味: 南宋時期,禪宗思想在士大夫階層中廣為流傳。這種思想強調直覺、頓悟和對世俗事物的超越感。在繪畫中體現為,畫麵往往簡潔、凝練,去除冗餘的細節,追求一種“不可言說”的禪意境界。這種趣味促使畫作更傾嚮於寫意,而非寫形。 總結:宋代繪畫的價值 本書通過對北宋的“格物寫實”到南宋的“寫意抒情”的梳理,揭示瞭宋代繪畫如何在一個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完成瞭從“技術模仿”到“精神錶達”的飛躍。宋代文人趣味的演變,最終為元代文人畫的全麵確立奠定瞭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研究宋畫,不僅是研究繪畫史,更是理解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麵對傢國命運時所構建的精神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 《唐代長安城規劃與城市管理製度研究》 第一章:引言:唐代長安的地位與研究價值 長安城,作為唐帝國的心髒,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是東亞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恢宏的規劃與高效的管理體係,為後世王朝提供瞭藍本。本研究將聚焦於唐長安城的空間結構布局、裏坊製度的運行機製及其在城市管理中的體現,旨在揭示這座偉大都城的製度性成就。 第二章:長安城的規劃理念與空間結構 唐長安城的規劃,是漢代以來都城建設經驗的集大成,體現瞭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和實用主義原則。 1. 模仿與超越: 長安城的設計直接繼承瞭《周禮·考工記》中“方九裏,南麵王門”的理想藍圖,但其規模遠超前代。它采取嚴格的棋盤式格局,體現瞭君權至上、秩序井然的儒傢政治理想。全城麵積超過84平方公裏,是名副其實的“萬國來朝”之都。 2. 核心區域的劃分: 城市被清晰地劃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三大區域,體現瞭等級森嚴的政治秩序。皇城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宮城(大內)則專為帝後起居使用,兩者通過硃雀大街相連,形成南北中軸綫上的權力核心。 3. 顯著的對稱性與中軸綫: 南北嚮的硃雀大街不僅是城市的脊梁,更是權力流動的通道。所有重要的宮殿、寺廟、衙署均沿此中軸綫對稱分布,這種對稱性強調瞭帝國的統一與穩定。 第三章:裏坊製度的實施與社會控製 唐代長安最獨特且影響深遠的管理模式是“坊市製度”,尤其體現在“裏坊”的組織上。 1. 裏坊的劃分與功能: 長安城被劃分齣108個裏坊(商業區域為“市”)。每個裏坊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功能齊全的社會單元。裏坊內有坊牆、坊門,設有坊正、坊副等基層管理人員,負責維護治安、徵收賦稅、管理戶籍。 2. 嚴格的宵禁與時間控製: 裏坊製度的核心在於對居民活動的嚴格限製。實行嚴格的宵禁製度,日齣而開坊門,日落而閉坊門。這不僅是治安的需要,更是對社會動員和異動進行有效管控的手段。這種對時間的精細化管理,在世界城市史上極為罕見。 3. 坊市分離的商業管理: 商業活動嚴格限製在“東市”(國際貿易中心)和“西市”(國內貿易中心)兩個區域內,並且隻有在規定的時間纔能交易。這種製度有效地隔離瞭居住區和商業區的噪音與混亂,保證瞭貴族階層居住區的寜靜與秩序。 第四章:水利、交通與城市給排水係統 維持一座超大型都城的正常運轉,離不開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 1. 引水工程的成就: 長安城依賴於多條人工和天然河道供水,如清明渠、永安渠等。這些渠道不僅提供瞭生活用水,也為城市景觀增添瞭靈動性。對水資源的科學利用,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 交通網絡的構建: 以硃雀大街為核心的放射狀道路係統,連接瞭各個裏坊和城門,確保瞭信息和物資的快速流通。城內的街道寬闊平直,便於車馬通行。 3. 城市排汙的挑戰與應對: 盡管唐代城市衛生意識尚有局限,但城市管理已開始注意排水問題。一些主要街道設有暗渠,用於疏導雨水和生活汙水,雖然無法徹底解決衛生問題,但已是當時最高的城市工程水平。 第五章:結論:長安模式的深遠影響 唐長安城不僅是物質上的奇跡,更是製度和管理藝術的典範。其棋盤式的規劃、嚴格的裏坊製度和集中的市製,形成瞭一套高效的社會控製體係。這種規劃思想被後來的日本平安京(京都)和朝鮮半島的都城所繼承,成為古代東亞城市規劃的範式,其價值值得深入探討。 --- 《中晚唐詩歌中的“俗”與“雅”的辯證關係》 緒論:審美標準的重構 中晚唐時期(約公元835年至唐末),社會動蕩,藩鎮割據,傳統的儒傢理想受到衝擊。在這一背景下,詩歌的審美取嚮也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一方麵,宮廷和主流文人圈仍堅守“雅”的典範,追求音律的精妙與意境的深遠;另一方麵,新興的審美趣味,尤其是對民間口語、市井生活的關注,使得“俗”的元素開始大規模地侵入詩歌領域,並與“雅”形成瞭復雜的張力與融閤。本書將探討這種“俗”與“雅”的辯證關係,如何重塑瞭中晚唐詩壇的藝術風貌。 第一部:晚唐“雅”的堅守與精緻化 晚唐詩人(以溫庭筠、韋莊等為代錶)在詩歌形式和意境的打磨上,達到瞭比盛唐更為精細的程度。 1. 詞的興起與“香艷”之“雅”: 溫庭筠的詩風及其對早期詞體的奠基,標誌著一種新的“雅”的形成。這種“雅”注重雕琢、渲染氣氛、描繪細膩的感官體驗,尤其擅長描繪閨閣生活、離愁彆緒。其用典精妙,句法繁復,雖然被後世批評為“香艷”,但在當時,這種對精美事物的極緻描摹,被視為文人修養的體現。 2. 韋莊的古典迴歸: 韋莊在安史之亂後,力圖迴歸初唐的格律和盛唐的意境,他的詩歌在形式上極為工整,情感錶達內斂而深沉,代錶瞭對古典詩歌規範的一種堅守。 第二部:市井生活的“俗”的滲透 隨著藩鎮割據,文人階層對政治的失望加劇,使得他們開始將目光投嚮更加廣闊的社會層麵,民間口語和市井氣息由此被引入詩歌。 1. 杜牧與俗語的運用: 杜牧的詩歌展現瞭對民間俚語和現實場景的敏銳捕捉。他的許多詩作中,對社會現實的描寫不再是盛唐那種宏大的曆史感慨,而是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經驗的場景再現。例如,他對妓女、歌伎以及市井人物的描繪,就帶有鮮明的“俗”的色彩,但被其高超的藝術手法所駕馭,達到瞭“雅俗共賞”的效果。 2. 詩歌主題的世俗化: 中晚唐的詩歌主題中,對宴飲享樂、市井瑣事、甚至男女私情的直接書寫明顯增多。這與前代士人對“風雅頌”的恪守有所不同,反映瞭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和對純粹抒情的渴望。 第三部:“俗”與“雅”的辯證融閤:宋之問的實踐 真正的藝術創新往往發生在“雅”與“俗”的交界處。中晚唐的許多優秀詩人並非簡單地拋棄“雅”,而是將“俗”的元素融入“雅”的框架中,實現審美的升華。 1. 語言的煙火氣與格律的平衡: 成功的詩人能夠運用看似口語化甚至粗俗的詞語,來錶達極其高雅的哲思或深沉的感傷。這種對語言的駕馭,使得詩歌既有下裏巴人的親近感,又有陽春白雪的藝術高度。 2. 新體裁對審美的衝擊: 隨著新的音樂體裁如麯子詞的流行,詩歌的格律限製有所放鬆,為更接近民間歌謠的“俗”性錶達提供瞭載體。這種形式上的鬆動,反而促成瞭內容錶達上的自由。 結論:中晚唐詩歌的審美轉嚮 中晚唐詩歌並非是“雅”的衰落,而是“雅”的內涵得到瞭擴展。它接納瞭民間生活、世俗情感,並將這些元素通過精湛的格律技巧重新包裝和提煉。這種“俗”的注入,使得詩歌避免瞭僵化和脫離現實,保持瞭旺盛的生命力,為宋詞的全麵成熟鋪平瞭道路。研究中晚唐的詩歌,需要我們跳齣單一的“高雅”標準,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理解其豐富和復雜的審美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