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2011)、《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2012)、《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2014)、《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2015)、《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
前言/001
导论 互联网时代的知愚识智/005
一 读写与知识/006
二 互联网时代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013
三 互联网时代的愚蠢与智慧/020
上篇 阅读·知识·学问
第1章 与时俱进的书籍和读写/029
一 书籍的“去优雅”和“去神圣”/030
二 现代世界的读写/037
三 互联网时代的微贱写作/044
第2章 学习阅读由浅入深/053
一 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054
二 深度阅读离不开书籍/057
三 阅读的五个进阶/064
四 深浅有别的阅读/072
第3章 亦药亦毒的阅读/078
一 口语文化和书写文化/078
二 网络公共厕所和阴沟里的卢梭/085
三 网络时代的阅读“毒害”/092
第4章 共同联网和个人知识/100
一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101
二 知识能“下载”吗/104
三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学习/110
第5章 数码时代的大学知识/119
一 书籍印刷和大学知识体制/119
二 数码时代的网上知识产品/123
三 数码时代的大学危机/128
四 知识的新旧交替和交融/134
第6章 网络上的知识与说理/140
一 区分网上的知识来源/140
二 网络知识不是书籍知识的数码化/144
三 网上百科的非原创性知识/149
四 网络上有争议的知识/153
第7章 “学问”因何贬值/159
一 什么是“学问”/160
二 互联网的“功利阅读”/164
三 互联网的“信息太多”/170
四 学问因何而有价值/175
第8章 从鹅毛笔到键盘鼠标的学问技艺/182
一 古代的学问技艺/183
二 学问技艺的演化/189
三 笔记与记忆/195
四 记忆与写作/202
第9章 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209
一 知识信息处理与百科全书/210
二 百科全书可疑的“立场中立”/219
三 启蒙和不自由的百科全书/226
四 互联网时代的维基百科/231
下篇 真实·自由·认知平等
第10章 真实为何依然重要/243
一 真实是怎样的“自明之理”/244
二 作为道德伦理和政治价值观的真实/247
三 互联网时代更需要真实/253
第11章 知情公民和公民陪审/260
一 互联网上的信息和知识/261
二 知识信息与理解力/265
三 网络“知情公民”的认知缺陷/268
四 公民不及格/271
五 网络时代的美国陪审团/275
第12章 读写教育与人的启蒙/283
一 互联网阅读使大脑浅薄弱智吗/284
二 网络阅读争论的五个方面/288
三 从读写教育到人文启蒙教育/296
第13章 情绪联网时代的犬儒主义/306
一 互联网时代的犬儒主义/308
二 犬儒主义的“情感智力”/310
三 犬儒主义的“自欺”和道德缺失/314
第14章 数码技术改变了交谈和情感智力吗?/323
一 私人交谈的公共生态环境/324
二 面对面交谈/328
三 同理心和同情/332
四 机器时代的情感智力教育/336
第15章 历史文化转型时期的隐喻/342
一 隐喻是一种怎样的语言认知/343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和“花朵”/348
三 启蒙运动想象的“黑暗”和“光亮”/356
四 “机器”时代的隐喻/363
五 人与机器:谁是谁的隐喻/369
第16章 隐喻之惑:“人造人”还是“人造奴”?/374
一 数码时代的机器人和机器奴/375
二 恶托邦的兽人与兽民/380
三 “人造人”会毁灭人类吗?/387
四 保护机器人与保护人类/394
第17章 数码时代的交谈技艺和末日焦虑/401
一 谁害怕智能机器人毁灭人类/402
二 与智能机器人“畅谈人生”/407
三 后奇点时代的物种、政治和对抗/414
第18章 机器智能测试告诉我们什么?/422
一 通俗科幻作品中的图灵测试/423
二 图灵测试的两种模式/427
三 测试机器还是测试人/430
第19章 互联网的真实、自由和认知平等/440
一 新型社会传媒与虚假信息/440
二 共同认知规则的公共价值/445
三 互联网时代的批判性思维/450
四 互联网的认知平等原则/454
· · · · · · (
收起)
互联网文化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文化转型。人们如何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保有对自由价值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互联网的两个关键问题。
本书以此为关注点,通过“阅读·知识·学问”“真实·自由·认知平等”上下两篇内容,探索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展现出来的现象和行为所涉及的人文问题,强调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必须以人为本,对互联网的未来展望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拒绝把人作为工具,拒绝非人化。为此,需要用启蒙的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理念。
人文的互联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智慧/思想来源于知识。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强烈的感想。 我发现我的品味真的和网友还挺不一致的——反正我读完以后完全没有觉得它像是读书笔记的整合。爬梳知识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至少不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些资料或者上数据库搜索就能架构出一部体系完整的著作的。 以...
评分
☆☆☆☆☆
##发蒙之作,切中了当下许多家长老师功利性阅读的弊端,作为二娃的家长恨不得用此书怼死...(不可描述),虽然无甚新意,但在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启蒙意义较大,留在大娃书架上了。
评分
☆☆☆☆☆
##大数据无法代替诵记,云储存无法代替思考。思想进化的要诀,在提出好问题;提出好问题的前提,是高质量的反馈。斗室独坐而能透参天地,是迷思,是神话。
评分
☆☆☆☆☆
##我挺佩服这么能写的人,每个主题都能从古至今不停气地写上30多页。笔者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或切入角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可惜重分析、轻思想(可能是过于注重说理的技术、可能是过于保守谨慎),似乎不敢得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每一章读完之后都觉得朦胧混沌。现在的图书编辑也聪明,开篇50页和最后收尾的内容精彩,中间都絮絮叨。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主题不错,但是相比前作欠缺深度,废话较多,公众号文章的水平,但也有些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