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7
餘英時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餘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鬥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鬍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硃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齣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迴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迴憶也隻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迴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迴憶。這樣的迴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齣版這部「迴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迴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餘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钜作,《餘英時迴憶錄》終於問世瞭。餘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迴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摺,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裏,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餘英時迴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標記許久,終於讀畢。總體而言,“憶”時代多於“憶”自己,過求將學術見解與個人遭際相融閤,反而消弭瞭迴憶錄中本應有的“原始感”,這一點倒真與鬍適之相像。印象較深的,一是新四軍高敬亭部對餘氏少時政治取嚮之影響,二是餘氏青年在港期間的活動交際之廣(不到二十五歲的年齡,現在想來真是可畏),三是餘氏與張光直之恩怨(張之一生,再結閤其父張我軍,真是絕好的傳記材料)。【孔網此前流齣過餘緻項子明信函一封,或有補闕之益;敝處另藏一件載有餘燕大學號的同學錄,不知未來是否有機會麵贈餘先生】
評分##書中餘先生對錢穆先生,刑慕寰、高有工的迴憶,印象最為深刻。在學問人生中有這樣的師友,實為莫大的福分。雖為迴憶錄之名,但能讀齣學術史的感覺。
評分餘英時先生在【序】中說道:一個時代的迴憶之作愈多,後人便愈能掌握它的曆史動嚮。這本迴憶錄主要講述瞭餘英時先生自己從1937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求學曆程和學術生涯。因為餘英時先生自己的背景,這本迴憶錄便是以一學人的身份來展開的,他自己提到,“自己的學思曆程,無...
評分##痛快至極
評分##27/10博客來已開放訂購。18/11「避地難求三戶楚,占天曾說十年秦。」整本書還是有三四處編輯失誤,可惜,平裝第二刷會改。
評分##這本迴憶錄記載到餘英時先生在哈佛完成博士論文為止(應該還有下冊),內容大概分為三個模塊。 一是其求學曆程。餘英時先生長於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海內外當推獨步。這本書除瞭交代餘先生何以走上治學道路外,便著重筆墨勾勒其治學基礎與理路,譬如在新亞書院期間精讀後漢書三...
評分##痛快至極
評分##人生的收官階段 大體框架是早已熟悉的,這次增加瞭許多鮮活生動的細節,比如廣州的黃牛黨之類。 唯一不足是到手之後纔發現結束得太早,大緻上僅僅寫到哈佛大學博士畢業時期。好在餘先生序言中已經提到“下冊的撰述”,在臉書見到此書齣版者廖先生提及續編的進度:“九月訪餘教授時談論續編時程我個人粗估約三年,不敢保證”,看上去是餘先生仍在寫作中,纔需要耗時頗久。希望他身康體健,期待下冊早日麵世。
餘英時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