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3
余英時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余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只能说回忆录应该多写出传主个人经历,而余英时这本恰恰不够,反而发了很多常见之论,避重就轻,足可见其实则并未亲身参与何等事,倒不如专心写自己的学术回忆
评分 评分##余伯说:“命运莫测,自己看不清,志我奋斗,不可一味信,历史进程,推着人前行,教[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台湾买的精装版这两天读完,发现了三个字的错误哈哈。论年岁,余先生和李敖、金庸大致可以归为同时代人,希望他身体康泰,如出版社所规划的,在三年内把剩下的回忆录中、下部写完。第五章回忆哈佛大学求学交友问师经历,非常适合有志于学特别是读文科博士者一读。而且,余先生谈学论人文风朴实,无夸夸自得之色,即使论及与张光直的分歧也很厚道。
评分##标记许久,终于读毕。总体而言,“忆”时代多于“忆”自己,过求将学术见解与个人遭际相融合,反而消弭了回忆录中本应有的“原始感”,这一点倒真与胡适之相像。印象较深的,一是新四军高敬亭部对余氏少时政治取向之影响,二是余氏青年在港期间的活动交际之广(不到二十五岁的年龄,现在想来真是可畏),三是余氏与张光直之恩怨(张之一生,再结合其父张我军,真是绝好的传记材料)。【孔网此前流出过余致项子明信函一封,或有补阙之益;敝处另藏一件载有余燕大学号的同学录,不知未来是否有机会面赠余先生】
余英時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