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就开始读,对他的喜爱始于名气,陷于揶揄的措辞,忠于思想。起先我是很崇拜方鸿渐,后来越发觉得他悲哀,而今只剩下同情和无奈,在他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些许影子,顾影自怜 很偶然在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略略一读,我就顿生占有之心。 此书写的很简洁,却颇有深度,我认为是同类书中比较好的。
评分 评分 评分##作者对于钱氏文论(如《谈艺录》,未及评价其时刚问世的《管锥编》)特点的概括,是内行的,但在耐心读完引文和评点之后,我不得不说,还是径去读原著吧,这本书不是很好的接引僧。钱氏的难读与吸引力均出自其繁复且看似散漫的引证,抽去这些引证,钱氏将如絮絮老者,confusing but not enlightening。 作者对钱氏散文(familiar essay)的评价颇具洞见,比如称其最显著之处是“扯淡”,道出前人所不曾道,能引起知者会心一笑。 作者对《围城》情节的概括颇为精彩。这类对知识分子世相的微讽,古有《儒林外史》,外国有Lucky Jim(比《围城》晚出10年,作者不懂中文,但有惊人相似的桥段),人性难改,均堪参看。
评分 评分##我最喜欢的作家
评分##在中书君的传记里面算是相当有特色的一部。就内容而言,建国以后的《宋诗选注》《管锥编》等书都没有涉及,只是中书君的前半生(1910—1949)。具体脉络是批评性论文-谈艺录-随笔-短篇小说-围城。之所以说是脉络,是因为作者并不是在孤立地看待这些或中或西、或批评或创作的文字,而是尝试发掘钱钟书是如何认识这些文体以及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其批评观点及认识的。单就创作而言,作者也关注到讽刺随笔中的结构因素进入小说之后产生的新格局,以及从短篇小说尚有瑕疵到长篇小说臻于完美的演进。胡志德后来的回忆文章讲,他最开始接触钱钟书,是因为《围城》,由此旁及其他,最后到了绕不过去的《谈艺录》。但最终呈现的论述恰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很有趣。里面还有一些1979年的访谈记录,较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