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蒂亚·森(1933—?),印度经济学家,因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是阿马蒂亚·森根据他198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尔讲座的讲稿写成的。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分析,用伦理学说明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阐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揭示了伦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非常适合刚入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本科生阅读。其实只讨论了一个问题(毕竟书很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否是真正的理性?作者的很多质疑也是我作为初学者的困惑,阅读本书还是需要一定的伦理学基础的。不过,作者并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是扩充了对理性的阐释。
评分##算翻完了,仅此而已。
评分##需要补充好伦理学(or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再重看一遍
评分##康德: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森:理性应当留有一个可以偏离的空间 四星是翻译有点问题,比如莫名其妙的贬义倾向、关联词的误用和主语遗漏很容易误导逻辑,得多读两遍才能发现过来怎么回事
评分##康德: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森:理性应当留有一个可以偏离的空间 四星是翻译有点问题,比如莫名其妙的贬义倾向、关联词的误用和主语遗漏很容易误导逻辑,得多读两遍才能发现过来怎么回事
评分##作者对当代主流的经济学倾向提出了质疑,认为经济学家们把重心过多地放在“工程学”上,有意识地忽略了“伦理学”。作者从多个层面分析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并最终抛出了问题——未来的经济学如何看待人类的行为。至少,经济学家们应该将伦理学与工程学两个层面并重。
评分##经济学方面的东西有点看不太懂。但森的一些批判,比如对功利主义的批判,“说人们总是现实地追求他们的自利最大化要比说说理性要求他们必须追求自利最大化要少一些荒谬。把所有人都自私看成是现实的可能是一个错误;但把所有人都自私看成是理性的要求则非常愚蠢。”森的态度立场十分鲜明,他强烈反对契约论,反对假设状态下的抽象人,认为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解决问题,“建立一套理想的制度构想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是一个妄想,减少现实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本身就是一个大难题。第二个精彩的点在于森对主观能动与福利的反思,森认为大部分人都轻易地相信了二者之间表面上的相互依赖性,却忽视了它们是有区别的联系。“主观能动成就的重要性不完全取决于这已成就所间接导致的福利增加。”选择与福利之间的关系对于思考平等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评分##方向是对的,但是感觉作者还没想明白
评分##参考文献是真多。主要是福利经济学的内容。 主流经济学对自利行为的假设(assumption of self-interested behaviour)的滥用,已经严重损害了经济分析的性质。 当代的经济学与伦理性出现的严重的分离,因为经济学的标准行为假设(人类被假设能够理性地行事),与实际的情况往往偏离。 而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而冷静的理性分析范例充满了我们的教科书,但是现实世界往往更加丰富多彩。 经济学可以通过更多、更明确地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思考而变得更有解释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