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开花的身体:服装的罗曼史
定价:48.00元
售价:28.8元,便宜19.2元,折扣60
作者:罗玛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8068166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或许只有重新回到时代,我们才能真正领略服装的意味:那只是一场延续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性游戏。它被一种叫做审美的东西不断刺激着,变化在遮蔽与之间,并在这半遮半掩中,完成对身体的想象。本书回顾了人类服装发展史和其中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内容提要
从巴斯尔的欲望到乔治·阿玛尼的柔软肩膀,从件比基尼到条牛仔裤,从东方的三宅一生到西方的范思哲……
服装的历史里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都超乎人们的想像,另有隐情。服装承载着人类本原的欲望,同时与人类文明史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
回顾人类的服装发展史,我们发现在道德的指向上,服装和肉体之间一直呈现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当肉体被视为不洁和罪恶的摇篮时,服装便充当起警察的角色。服装的压迫往往以束缚的姿态出现,带有明显的虐恋意味。
虐恋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穿衣服的目的到底有哪些,你可曾想过?
目录
前言 虐恋之花在束缚中盛开
章 虐恋之美
1 细,细到40厘米
2 ○娘的
3 男人的束腰、马裤、黑死病
4 脚越小,美丽越大
第二章 S在延续
1 时装之父和个模特
2 巴斯尔的欲望
3 高贵的假领子
4 与时髦无缘的男人
5 “新艺术”的S体态
6 寡妇的帽子和吉布森女郎
7 保罗·波烈——紧身胸衣终结者
第三章 在战争中开始奔跑
1 炮火开创“爵士乐”时代
2 口红挺起来
3 改变乳房
4 夏奈尔5号·直筒裙·假珠宝
5 斜裁大师维奥尼
6 斯基亚帕雷利和她的龙虾裙
7 尼龙卷起丝袜狂潮
第四章 战后新形象
1 乘“后一班地铁”去美国
2 爱上军装
3 认识巴伦夏加
4 迪奥的新形象
5 泳装在比基尼爆炸
第五章 颠覆,以自由的名义
1 玛丽·奎恩特的“迷你”风暴
2 旗袍·月份牌·过滤嘴
3 牛仔传奇
4 当摩登遭遇摇滚
5 在破烂里造就嬉皮
6 安迪·沃霍尔的波普美钞
7 高举朋克的大旗
8 韦斯特伍德的“性”高潮
第六章 服装的权力
……
第七章 配件,必不可少
第八章 谁在复制时装
第九章 媒体的脸偷偷在改变
第十章 好莱坞万岁
第十一章 模特的步伐
第十二章 在西方亮起东方明灯
第十三章 后现代的奇异之花
第十四章 裘皮的意味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罗玛,本名王静,生于南京。公共视野里的她,是中国时尚文化的守望人;朋友眼中的她,是一个善良而忧伤的女性。爱狗、受旅行,集疯狂与娴静于一身。出版有《重现的玫瑰》(光明日报出版社)、《比比的大眼睛——我与狗的情感生活》(昆仑出版社)、《天堂里的每一天》(哈尔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美学”的理解。过去我总倾向于将服装的美感与感官上的愉悦直接挂钩,认为华丽即是美,精致即是高尚。但这本书将“美”这个概念,彻底剥离了其表层的装饰性,将其置入权力、劳作、压抑和反抗的熔炉中进行淬炼。作者展示了许多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视为“丑陋”或“禁忌”的穿着方式,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语言”。例如,某种看似笨拙的廓形,如何是社会阶层壁垒最坚固的物理表现;而某种过于朴素的材质,又如何成为某种激进政治立场的无声宣言。这种对服装“功能性”和“社会性”的深度挖掘,让我对服装的价值判断产生了一次剧烈的震荡。它不再是关于“穿什么好看”,而是关于“我们如何被要求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页都仿佛精心策划的装置艺术。封面那种粗粝的纹理和色彩的过渡,就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去感受那种物质的重量和历史的沉淀。内页的排版也很有心思,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疏离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早期文献时的那种细致考究,那些老照片、手绘图,不仅仅是作为插图而存在,它们本身就像是叙事的一部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秘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探索一个被遗忘的宝库,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微小细节,比如某一种衬里的面料选择,或者一条缝线的走向,这些细节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量是惊人的。这种对“物”的极致关注和审美表达,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献给触觉和视觉的颂歌,让人在沉浸于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纯粹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时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疏离感,但很快,这种疏离感就被一种近乎迷恋的精准性所取代。作者的语言极其克制,每一个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反复打磨的化学试剂,精确地指向她想要解剖的对象。她很少使用煽情或直白的描述,而是倾向于使用一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视角,来剖析那些看似寻常的服饰现象。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读者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背景知识和想象力,去重建文字背后的那个充满张力的历史情境。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某一个句子反复咀嚼,试图理解其中蕴含的多重反讽和微妙的权力关系。这种写作方式,无疑提高了阅读门槛,但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挖掘文本底层结构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它迫使你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穿着规范。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与其说是线性的时间推进,不如说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多维度的网状结构。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按照朝代或地域来简单划分,而是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进行跳跃和连接。这种跳跃初看之下似乎有些跳跃,甚至让人担心会迷失方向,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线索,最终都汇聚到了一个宏大的主题之下——即身体与规训、可见性与隐秘性的永恒博弈。她总能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锚定在某一个具体的、微小的服装物件上,比如一个特定的扣子、一小块蕾丝的纹理,然后通过这个点,辐射出整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和经济脉络。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其考验作者的功力,而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由帝王将相书写的,它就藏在那些被我们随意丢弃的布片和缝隙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近乎哲学的震撼。它所探讨的核心议题,远不止于服饰本身,而是关乎“身份的构建”与“身体的政治”。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我们所穿的衣服,究竟是在表达我们是谁,还是在强迫我们成为某种特定的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的选择——那些看似随意的T恤、牛仔裤,它们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消费主义和文化同质化的巨大阴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有强悍的理论构建能力,但它所有的论证,最终都导向了对读者自我存在的追问。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反思空间。这种毫不留情的、将读者置于被审视位置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具有了一种持久的生命力,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它所揭示的,是人类永恒的困境——如何在被定义的框架内,争取一丝真实的自我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