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
定價:69.00元
售價:41.4元,便宜27.6元,摺扣60
作者:董小川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0101680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董小川編*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是國傢社科基金“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06)”的*終研究成果。本書稿對1917——2006年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一個世紀的曆史變遷進行瞭係統而又全麵的迴顧、整理和認識與分析,對獨立機構新聞署、教育與文化事務局等70餘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進行瞭介紹和解讀,對20世紀美國公共外交或者叫文化外交的基本特點進行瞭比較透徹的分析,對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效用、價值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瞭比較深入的探析。 本書稿共九章,三大部分。**部分是**——5章,對美國早期、二戰時期、冷戰時期、後冷戰時期等五個曆史階段的對外文化機構進行瞭整理與分析。第二部分是第6章,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創建與變*的原因。第三部分為第7、8章,對相關立法和谘詢委員會進行瞭梳理。該書稿結構完整、論述充分、論從史齣,是一部瞭解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曆史沿革的***作。
目錄
引言章 美國早期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867—1938) 一、1917年以前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 二、美國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公共信息委員會(1917—1919) (一)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建立與解體 (二)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分支機構及其職能 (三)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對外文化事務活動 (四)公共信息委員會評價 三、美國海外主要文化事務機構——美國文化處(1917-- ) (一)美國文化處的英文錶述 (二)美國文化處的中文翻譯 (三)美國文化處的曆史變更過程 (四)美國文化處的功能和行動目標 (五)美國文化處評價 四、文化關係處(1938一1944) (一)文化關係處建立的背景及其更名 (二)文化關係處的職責和功能 (三)文化關係處與其他機構及私人組織的關係 (四)文化關係處評價第二章 美國與拉美國傢閤作的文化事務機構(1936—1946) 一、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傢閤作關係迴顧 (一)美洲國傢組織的緣起 (二)泛關聯盟的終形成 二、美國與拉美國傢文化閤作與交流的機構(1936--1938) (一)1936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會議及其決議 (二)1938年設立的關洲國傢閤作機構 三、美洲國傢事務局(1945—1946) (一)關洲國傢事務局的形成 (二)美洲國傢事務局的功能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41--1947) 一、信息協調局(194l—1942) (一)信息協調局的建立 (二)信息協調局的功能 二、戰時信息處(1942--1945) (一)戰時信息處的建立……第四章 冷戰時期目標下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45-1999)第五章 後冷戰時期反恐背景下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99-2010)第六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創建與變更的原因第七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及其機構的國會立法第八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谘詢委員會會第九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及其變遷評價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第一眼看上去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那種深沉的藍色調,夾雜著一些老照片的褪色質感,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那些風雲變幻的年代。裝幀本身也很考究,紙張的觸感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似乎每一頁都承載著沉甸甸的史料。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擇古典而不失清晰,注釋和圖錶的布局也顯得井井有條。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對宏大敘事和細節考據都有追求的讀者準備的,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曆史檔案閤集。盡管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內容,光是這份視覺和觸覺上的體驗,就已經在心中構建起瞭一個關於“曆史機構”與“國傢意誌”的嚴肅討論的框架。它預示著,接下來的閱讀過程將是一場對復雜權力運作和文化外交策略的深度溯源,而非走馬觀花的概覽。這封麵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邀請,邀請讀者進入那個充滿博弈與建構的文化舞颱。
評分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相當可觀,這立刻讓我意識到,它必然是一部旨在提供全麵、深入研究的學術性著作,而非麵嚮大眾讀者的通俗讀物。對於一個希望係統梳理美國對外文化政策演變脈絡的研究者或深度愛好者來說,這樣的體量是必需的。它意味著大量的背景鋪陳、大量的機構沿革梳理,以及對相關法律、預算文件的細緻解讀。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枯燥的行政和財務細節,巧妙地編織進更宏大的外交史敘事中去。這種將製度運作與國際關係史緊密結閤的嘗試,往往是判斷一部曆史著作是否具有深度和持久價值的關鍵。它承諾的不是一段輕鬆的閱讀旅程,而是一次需要全神貫注的智力投入,旨在構建一個關於美國文化外交機器的復雜而精密的認知模型。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結構似乎采取瞭一種清晰的年代劃分方式,從早期的“探索期”到中期的“衝突與轉型期”,再到後來的“全球化與新挑戰期”。這種結構安排,本身就暗示瞭一種動態的曆史觀——文化事務機構並非一成不變的官僚機器,而是隨著地緣政治的風嚮標而不斷調整其航嚮的工具。我猜想,在描述各個階段的機構設置時,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筆墨去對比不同政府時期對“文化傳播”這一概念的定義差異。例如,冷戰前後的機構名稱、人員構成乃至核心使命,必然存在著天壤之彆。這種對比性分析,遠比簡單的綫性敘述更有洞察力。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特定的曆史斷裂點上,國傢決策者是如何迅速地重新定義“我們想讓世界看到什麼”的形象,以及這種定義背後的深層焦慮和期望。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視角,從目前的感受來看,似乎傾嚮於一種“自上而下”的宏觀曆史分析,著重探討政策製定者、外交官和機構領導層的決策邏輯。這對於理解國傢層麵的戰略意圖至關重要。然而,我個人更希望能從中窺見一些“自下而上”的細節——那些執行具體文化項目的一綫人員的真實體驗和他們所麵臨的睏境。比如,一個駐外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在麵對當地民眾的真實反應時,他們如何調整總部的指令?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在執行既定的意識形態任務,還是在無形中與地方文化産生瞭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鍵人物的口述史料或內部備忘錄的片段,哪怕隻是寥寥數語,都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這些機構運作生態的理解,讓冰冷的機構史變得有溫度、有血肉。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在序言中展現齣的那種對待史料的審慎態度,簡直讓我這個曆史愛好者感到振奮。那種“不妄加評論,但力求還原現場”的剋製感,是很多當代作品中難得一見的品質。我能感覺到,作者團隊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挖掘那些散落在不同檔案館、不同國傢語境下的原始文件。這種挖掘工作本身的艱辛,就足以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它不是那種靠著二手資料和流行理論拼湊起來的快餐讀物,而是真正基於一手證據鏈條構建起來的敘事骨架。這種嚴謹性,使得讀者在麵對那些關於“軟實力”和“意識形態輸齣”的論述時,能夠建立起更堅實的信任基礎。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經被刻意模糊或遺忘的機構變遷是如何被清晰地勾勒齣來的,尤其是那些在不同政治氣候下,其職能和資金來源如何發生微妙乃至劇烈的轉嚮,這纔是觀察國傢文化戰略靈活性的關鍵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