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
定价:69.00元
售价:41.4元,便宜27.6元,折扣60
作者:董小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0101680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董小川编*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是国家社科基金“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06)”的*终研究成果。本书稿对1917——2006年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回顾、整理和认识与分析,对独立机构新闻署、教育与文化事务局等70余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对20世纪美国公共外交或者叫文化外交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效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析。 本书稿共九章,三大部分。**部分是**——5章,对美国早期、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等五个历史阶段的对外文化机构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第二部分是第6章,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的原因。第三部分为第7、8章,对相关立法和咨询委员会进行了梳理。该书稿结构完整、论述充分、论从史出,是一部了解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历史沿革的***作。
目录
引言章 美国早期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867—1938) 一、1917年以前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 二、美国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1917—1919) (一)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建立与解体 (二)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及其职能 (三)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对外文化事务活动 (四)公共信息委员会评价 三、美国海外主要文化事务机构——美国文化处(1917-- ) (一)美国文化处的英文表述 (二)美国文化处的中文翻译 (三)美国文化处的历史变更过程 (四)美国文化处的功能和行动目标 (五)美国文化处评价 四、文化关系处(1938一1944) (一)文化关系处建立的背景及其更名 (二)文化关系处的职责和功能 (三)文化关系处与其他机构及私人组织的关系 (四)文化关系处评价第二章 美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文化事务机构(1936—1946) 一、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合作关系回顾 (一)美洲国家组织的缘起 (二)泛关联盟的终形成 二、美国与拉美国家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机构(1936--1938) (一)193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及其决议 (二)1938年设立的关洲国家合作机构 三、美洲国家事务局(1945—1946) (一)关洲国家事务局的形成 (二)美洲国家事务局的功能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1--1947) 一、信息协调局(194l—1942) (一)信息协调局的建立 (二)信息协调局的功能 二、战时信息处(1942--1945) (一)战时信息处的建立……第四章 冷战时期目标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5-1999)第五章 后冷战时期反恐背景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99-2010)第六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更的原因第七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及其机构的国会立法第八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咨询委员会会第九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及其变迁评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第一眼看上去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夹杂着一些老照片的褪色质感,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装帧本身也很考究,纸张的触感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似乎每一页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史料。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古典而不失清晰,注释和图表的布局也显得井井有条。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对宏大叙事和细节考据都有追求的读者准备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历史档案合集。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光是这份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就已经在心中构建起了一个关于“历史机构”与“国家意志”的严肃讨论的框架。它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过程将是一场对复杂权力运作和文化外交策略的深度溯源,而非走马观花的概览。这封面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邀请,邀请读者进入那个充满博弈与建构的文化舞台。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序言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简直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感到振奋。那种“不妄加评论,但力求还原现场”的克制感,是很多当代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品质。我能感觉到,作者团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挖掘那些散落在不同档案馆、不同国家语境下的原始文件。这种挖掘工作本身的艰辛,就足以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不是那种靠着二手资料和流行理论拼凑起来的快餐读物,而是真正基于一手证据链条构建起来的叙事骨架。这种严谨性,使得读者在面对那些关于“软实力”和“意识形态输出”的论述时,能够建立起更坚实的信任基础。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经被刻意模糊或遗忘的机构变迁是如何被清晰地勾勒出来的,尤其是那些在不同政治气候下,其职能和资金来源如何发生微妙乃至剧烈的转向,这才是观察国家文化战略灵活性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结构似乎采取了一种清晰的年代划分方式,从早期的“探索期”到中期的“冲突与转型期”,再到后来的“全球化与新挑战期”。这种结构安排,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动态的历史观——文化事务机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官僚机器,而是随着地缘政治的风向标而不断调整其航向的工具。我猜想,在描述各个阶段的机构设置时,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对比不同政府时期对“文化传播”这一概念的定义差异。例如,冷战前后的机构名称、人员构成乃至核心使命,必然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对比性分析,远比简单的线性叙述更有洞察力。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断裂点上,国家决策者是如何迅速地重新定义“我们想让世界看到什么”的形象,以及这种定义背后的深层焦虑和期望。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视角,从目前的感受来看,似乎倾向于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历史分析,着重探讨政策制定者、外交官和机构领导层的决策逻辑。这对于理解国家层面的战略意图至关重要。然而,我个人更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些“自下而上”的细节——那些执行具体文化项目的一线人员的真实体验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比如,一个驻外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当地民众的真实反应时,他们如何调整总部的指令?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在执行既定的意识形态任务,还是在无形中与地方文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键人物的口述史料或内部备忘录的片段,哪怕只是寥寥数语,都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这些机构运作生态的理解,让冰冷的机构史变得有温度、有血肉。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这立刻让我意识到,它必然是一部旨在提供全面、深入研究的学术性著作,而非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物。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梳理美国对外文化政策演变脉络的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体量是必需的。它意味着大量的背景铺陈、大量的机构沿革梳理,以及对相关法律、预算文件的细致解读。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枯燥的行政和财务细节,巧妙地编织进更宏大的外交史叙事中去。这种将制度运作与国际关系史紧密结合的尝试,往往是判断一部历史著作是否具有深度和持久价值的关键。它承诺的不是一段轻松的阅读旅程,而是一次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投入,旨在构建一个关于美国文化外交机器的复杂而精密的认知模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