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品牌专家教你在中国玩转品牌!
★相关推荐★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首席品牌官日志(两位品牌专家教你在中国玩转品牌——中国品牌案例著作,目前畅销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徐浩然,刘晓午 | 定价: | 38.00 |
| ISBN号: | 9787513627214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序一中国品牌缺少什么?◎1
序二抛弃品牌短视思维◎3
轮番上演的品牌迷局所有的品牌迷局,都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自己!1月1日苹果为傲慢付出了代价◎
1月2日茅台啤酒为何成为“鸡肋”◎
1月3日奔驰中国之“惑”◎
1月4日诺基亚:大卖是一种无奈◎
1月8日五谷道场创新的反思◎
1月9日李宁定位之憾◎
1月10日农夫山泉遭遇“标准门”◎
1月11日别了,摩托罗拉◎
1月15日郭美美“美”不美?◎
1月16日中国红十字会怎么啦?◎
1月17日光标:你慢点走◎
1月18日加多宝PK王老吉的对决◎
1月22日品牌之王的遗憾◎
1月23日柯达的纠结◎
1月24日“三聚氰胺”改变了谁?◎003002
一种新品牌观的诞生2?0品牌时代来了,互联网正在荡平一切,并催生了一种新品牌观。2月1日产品等于品牌吗?◎
2月2日与利益相关方同在◎
2月3日营销 ≠ 品牌◎
2月4日品牌驱动企业◎
2月8日特斯拉:汽车界的苹果如何创新◎
2月9日品牌到底是谁的?◎
2月10日“三品四度”体系◎
2月11日三大品牌共进系统◎
2月15日站在结构的中心◎
2月16日对手即是朋友◎
2月17日向德国品牌学什么?◎
2月18日星巴克还是一家咖啡店吗?◎
2月22日打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墙◎
2月23日小成本也能有大传播◎
2月24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有价值的价值观卓越和普通品牌的差别在于价值观,中国伟大品牌真的会出现吗?3月1日加多宝缺什么?◎
3月2日一场战争造就了一个品牌◎
3月3日雷军的反思◎
3月4日冯氏票房神话不再的背后◎
3月8日《快乐男声》并不“快乐”◎
3月9日让所有人都成为发动机◎
3月10日让消费者跟着你走◎
3月11日“剩女”的品牌逻辑◎
3月15日自上而下的定位◎
3月16日复制与输出◎
3月17日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
3月18日避免船桨划向不同的方向◎
3月22日万科的传承与挑战◎
3月23日“狼性品牌”的悲哀◎
3月24日企业幸福的“加减乘除”◎
定心,定位,定天下消费者心智比产品更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4月1日提供独特的品牌联想◎
4月2日没有差异化是对品牌*的危害◎
4月3日“机海战术”淹没HTC◎
4月7日并购之难在于重建消费认知◎
4月8日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4月9日找到缝隙◎
4月10日占据首席定位◎
4月11日*比做得更好更重要◎
4月15日搭建品牌架构◎
4月16日不是所有的酒都能叫“茅台”◎
4月17日好声音盖过快男的秘诀◎
4月18日模糊焦点◎
4月22日娃哈哈的试错◎
4月23日定位不是*的◎
4月24日诺基亚为何“下嫁”微软◎
不是官的首席品牌官专业意味价值,打破组织的边界,发挥品牌系统的效率。5月1日你会选择哪种品牌组织?◎
5月2日品牌决策,老板说了算◎
5月3日打破组织的边界◎
5月4日品牌经理为何不受“待见”◎
5月8日产品经理就是CEO◎
5月9日周鸿祎放弃“自我”◎
5月10日单个品牌之间的蚕食◎
5月11日开创一个新品类◎
5月15日构建中枢◎
5月16日首席品牌官的诞生◎
5月17日没有*好的,只有*适合的◎
5月18日搭好金字塔◎
5月22日系统效率倍增效应◎
5月23日立白与沃尔沃的差距◎
5月24日如何做好CBO◎005004
让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可口可乐与你的*差别就在于无形资产,玩转品牌魔方,做大品牌价值。6月1日《小时代》是“脑残片”吗?◎
6月2日哈利波特“魔法”品牌◎
6月3日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
6月4日让你的品牌增值◎
6月8日阿玛尼糖果好吃吗?◎
6月9日惠普的收购为何总是失败◎
6月10日为什么要喝娃哈哈格瓦斯◎
6月11日打破“连”而不“锁”◎
6月15日品牌组合战◎
6月16日让品牌曲线“笑起来”◎
6月17日200亿品牌为何要换标◎
6月18日顶破品牌的“天花板”◎
6月22日苹果商标为何“屡战屡赔”◎
6月23日“7X商品”的秘密◎
6月24日丢了价格,输了口碑◎
走出去,沉下来无论是借船出海,还是抱团出海,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胃”。7月1日“狼性文化”失意美国市场◎
7月2日放大协同效应◎
7月3日吉利:你准备好了吗?◎
7月4日“蛇也能吞象”◎
7月8日如何让两个人跑得更快?◎
7月9日让“1+1>2”◎
7月10日接地气,不摆谱◎
7月11日攘外必先安内◎
7月15日先交朋友,再谈恋爱◎
7月16日“结婚”之前的三大约定◎
7月17日小心“技术陷阱”◎
7月18日学打“奥运麻将”◎
7月22日借船出海◎
7月23日“大跃进”的苦果◎
7月24日平台国际化◎
如何卖得好,卖得贵,卖得久天下没有难卖的东西,关键要与众不同。8月1日营销起于差异化的定位◎
8月2日聚焦核心联想◎
8月3日品牌即情感◎
8月4日整合营销要有原则◎
8月8日故事就像一把钩子◎
8月9日“山寨之王”的“曲线突围”◎
8月10日口口相传好过自谈自唱◎
8月11日事件是*要素◎
8月15日跳出产品说产品◎
8月16日景区叫“妈”免票为哪般◎
8月17日发动一场“战争”◎
8月18日小米如何找回自我◎
8月22日别让热度凉下◎
8月23日谣言不止于智者◎
8月24日名称与产品并无必然联系◎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产品的背后是品牌,品牌的背后是情感,情感的背后是文化。9月1日的品牌文化◎
9月2日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
9月3日屌丝逆袭高富帅◎
9月4日激活“休克鱼”◎
9月8日品牌文化PK企业文化◎
9月9日如何黏住顾客◎
9月10日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文化◎
9月11日大象也能跳舞◎
9月15日不要“上天”,而要“落地”◎
9月16日文化就像洋葱的四个圈◎
9月17日学习雷锋好榜样◎
9月18日顺丰运价为何高出50%◎
9月22日文化不只是“文”,更是“化”◎
9月23日接受员工的差异性◎
9月24日文化之美◎007006
支撑品牌的是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就做多大的品牌。10月1日茅台为何被贴上“*”标签◎
10月2日做一个令人尊敬的品牌◎
10月3日责任感提升美誉度◎
10月4日品牌不能“拜金”◎
10月8日“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10月9日强生应放慢脚步◎
10月10日打造利他品牌◎
10月11日质量责任为首◎
10月15日不幸福的富士康◎
10月16日“不能吃饱了还骂娘”◎
10月17日击垮葛兰素史克的“贿赂”门◎
10月18日打通公益和品牌任督二脉◎
10月22日大家一起做“好人”◎
10月23日慈善和财富多少没有关系◎
10月24日慈善需要专业化◎
当危机来临之时危机无处不在,学会理解它、预防它、化解它。11月1日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你◎
11月2日一次遗憾的危机公关◎
11月3日危机不相信廉价的眼泪◎
11月4日溃坝定律◎
11月8日说出去的话和泼出去的水◎
11月9日拒绝做“沉默的羔羊”◎
11月10日“酒鬼酒”里有“鬼”吗?◎
11月11日打一招“太极拳”◎
11月15日让谣言不攻自破◎
11月16日黄鸣如何打响反危机**◎
11月17日借势引火◎
11月18日一直处于战备状态◎
11月22日“让美国继续转动起来”◎
11月23日媒体是把双刃剑◎
11月24日刺猬法则◎
人人都能成品牌学习柳传志品牌三要素,像奥巴马那样打造个人品牌,人人都能成品牌。12月1日柳传志品牌三要素◎
12月2日被“贴到墙上”的王石◎
12月3日像奥巴马那样包装自己◎
12月4日个人品牌*输不起的是诚信◎
12月8日专注做一件事◎
12月9日明星投资为何屡屡亏损◎
12月10日学习保鲜◎
12月11日赢在*后一公里◎
12月15日1%的差错会导致100%的损失◎
12月16日不该出的名千万别出◎
12月17日大V,一个时代的离去◎
12月18日明星如何摆脱“花瓶”角色◎
12月22日范冰冰应该加盟好声音◎
12月23日一个“野鸡大学”害了一个品牌◎
12月24日学会讲故事◎
......以中国首部原创性品牌管理理论——“全面品牌管理”理论为指导,*次运用日志式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及热度*的品牌案例和事件进行了专业品牌分析与分享,总结了贴近地气的多种品牌管理模型和打法。一个案例,教你如何在中国玩转品牌。
品牌案例包括苹果、可口可乐、特斯拉、星巴克、联想、华为、万科和远东等知名公司,是企业家、首席品牌官、品牌总监、市场总监及其他关注品牌、营销和广告的人员的*佳案例学习用书,也是高校营销、广告、传媒、电视传播等专业的*佳案例教学用书。
中国品牌学习俱乐部*指定品牌学习用书,江苏省品牌学会、重庆市品牌学会、北京品牌协会、浙江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的品牌培训指定教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MBA、EMBA的学习用书。
......徐浩然:北京大学博士后,全面品牌管理主要创始人,全国品牌社团组织联席会*,国内首位民企首席品牌官,国内*品牌评价国家标准起草人,国内省属品牌学会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央视策略顾问、CCTV年度中国品牌发布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曾获全国十佳金话筒主持人、中国十大品牌策划专家、中国十大企业新闻发言人、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十佳个人等荣誉。著有《企业品牌理论与实践》、《个人品牌》、《错悟》、《文化产业管理》等十余本专著。由于在品牌等领域的突出贡献,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刘晓午:品牌专家、财经评论家,央广财经评论员、CCTV证券资讯频道评论员、中国经营报评论员,“中国品牌学习俱乐部”首席品牌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卓越EMBA客座讲师,中信出版社蓝狮子签约作家,纽约时报签约独立撰稿人。早年在联想从事品牌和文化专员工作,后在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经营报工作,媒体传播和品牌策划经验达15年。被中国轻工商务组委会授予2012年度*的“品牌策划先进个人”奖,获得2012年商务部“中国商务好新闻”奖,著有《蒋锡培管理日志》、《首席品牌官日志》。
《首席品牌官日志:中国品牌实战指南》 作者:[品牌专家A]、[品牌专家B]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本深入一线、充满实战智慧的品牌管理手册。两位在华深耕多年的品牌专家,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为基石,为渴望在中国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打造和提升品牌的企业高管、市场营销人员以及创业者,提供了一份详尽、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全书聚焦于中国市场独有的生态系统、文化语境和监管环境,摒弃西方刻板模式,强调本土化创新与精益管理。 第一部分:洞察中国市场:基石与视角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理解中国品牌的宏观视角和微观基础。 第一章:重新定义“中国品牌”的内涵与挑战 中国品牌的时代特征: 分析当前中国消费升级、技术迭代和文化自信回归对品牌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讨论“国潮”现象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持久的品牌资产。 理解双速市场: 区分一线城市与下沉市场的消费特征、购买路径和媒介接触点差异。探讨品牌如何实现有效的市场分层策略,避免“一刀切”的品牌叙事。 合规性与社会责任的交织: 深入剖析中国特有的数据安全法规、广告法规范以及日益严格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要求。品牌如何将合规视为建立信任的加速器,而非简单的成本负担。 第二章:从0到1:构建本土化品牌战略的底层逻辑 “以人为本”的本土洞察法: 介绍超越传统焦点小组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社交聆听(Social Listening)的深度应用、情绪地图绘制(Empathy Mapping)以及基于中国特定生活场景的行为观察。 价值主张的“两面性”平衡术: 阐述中国消费者在追求“高性能/高价值”与“情感共鸣/身份认同”之间的摇摆特性。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实用性需求,又能触动情感共鸣的核心价值主张。 竞品分析的“生态位”思维: 不仅仅分析直接竞争对手,更要将跨界竞争者(如来自不同行业的颠覆者)纳入考量。明确品牌在中国市场中寻求差异化的独特“生态位”。 第二部分:品牌资产的精益化运营与增长 本部分聚焦于品牌识别、体验管理和资产积累的具体战术。 第三章:视觉与叙事:打造高辨识度的中国美学符号 超越Logo的品牌识别系统: 讨论字体、色彩体系、图案语言如何在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极简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案例分析如何在保持全球一致性的同时,嵌入地域性的视觉元素。 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 拆解品牌故事的结构要素,强调真实性、阶段性胜利和长期主义。分析不同媒介(短视频、直播、图文)对故事叙事节奏的不同要求。 IP化思维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 如何将品牌的核心理念提炼为可衍生、可传播的IP形象或概念,以增强粉丝粘性与内容生产力。 第四章:全渠道体验的无缝衔接与优化 O2O/DTC模式下的品牌一致性挑战: 探讨线上(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与线下(门店、快闪店)体验之间的信息断层。提出建立“单一客户视图”(Single Customer View)的框架。 私域流量的品牌化运营: 从单纯的销售导流转向基于价值输出的社群建设。如何利用微信生态、企业微信等工具,培育忠诚度而非仅仅是购买力。 服务设计:将“后链路”转化为前置体验: 强调物流、售后服务、退换货流程等环节对品牌忠诚度的决定性影响。将服务视为品牌承诺的兑现过程。 第三部分:数字化转型与品牌影响力放大 本部分深入探讨在高速迭代的中国数字营销环境中,品牌如何保持敏捷性和影响力。 第五章:内容营销与KOL/KOC的精细化合作 内容矩阵的构建与协同: 规划跨平台的内容策略,确保核心信息在不同平台(如小红书的种草、抖音的即时互动、B站的深度解析)上实现协同效应,而非重复投放。 从“流量明星”到“价值合伙人”: 评估合作KOL/KOC时,侧重其粉丝画像的匹配度、内容创作的专业度及长期合作潜力,而非短期曝光量。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合作效果最大化。 AIGC时代的品牌内容生产力革命: 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工具如何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同时警示品牌在真实性、版权和情感缺失方面的潜在风险。 第六章:数据驱动的品牌健康度监测与预警 超越销售额的品牌健康指标体系: 建立包含品牌资产、消费者情绪、市场声量和渠道健康度的综合性仪表盘。介绍如何科学量化“品牌认知度”、“购买意愿”等软性指标。 危机管理的“秒级反应”机制: 建立针对中国社交媒体特点的快速响应流程。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前识别负面舆情“引爆点”,并制定分层级的沟通预案。 品牌投资回报率(ROI)的衡量艺术: 探讨如何将品牌建设的长期投入,通过归因模型,与短期销售业绩进行有效关联,向董事会清晰论证品牌价值。 第七章:组织赋能:打造“品牌驱动型”企业文化 打破部门墙:让品牌成为全员的责任: 阐述如何将品牌愿景和核心价值内化到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体系中。 内部品牌推广与文化落地: 品牌不应只是市场部的工作。介绍如何通过定期的“品牌大学”和内部沟通,确保一线员工理解并践行品牌承诺。 首席品牌官(CBO)的角色进化: CBO如何从单一的“形象管理者”转变为连接战略、运营、技术与财务的“价值塑造者”。 结语:面向未来的品牌韧性 总结中国品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持续寻找平衡的长期课题,鼓励读者将本书所学的工具和思维模式,内化为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品牌韧性。 本书特色: 拒绝空谈,聚焦可执行的战术: 每章均配有“实战工具箱”或“专家Checklist”,提供即学即用的方法论和模板。 案例驱动,深度剖析中国本土成功与失败: 全书穿插数个深入分析的中国本土品牌案例(非国际品牌在华的简单移植),揭示其成功背后的本土化决策逻辑。 作者视角独特: 两位作者横跨战略咨询、一线营销实操与企业高管层,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