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梦断马奇诺
定价:26.00元
作者: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32169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希特勒妄图与英法和谈却遭拒绝。1940年,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一时间,巴黎一片歌舞升平;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一幅袖手旁观的姿态;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则正假惺惺地劝慰希特勒不要进攻西方……马奇诺防线,这个固若金汤、耗费巨资修建的防御工事,真的能抵挡住德国人的装甲洪流吗?战争阴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内容提要
本书全景再现了马奇诺防线的建造缘由,历史作用,以及关于这条防线所发生的战争故事,让读者充分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本书通过恢弘壮阔的场面描写,细腻深刻的内心独白,独特鲜活的人物个性,还原了冷酷的战争真相,揭露了人物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这一切无不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战场的紧张惨烈,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战争的反思。
目录
章 刀锋指向西欧
“因此不要等待敌人上这里来,而要向西方进攻。愈快愈好”“打垮西方强国的优越地位,使德意志民族获得发展空间”……“我至少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
No.1 “黄色方案” / 11
No.2 曼施坦因提交备忘录 / 18
No.3 “镰割”计划 / 24
第二章 “绥靖”带来的后果
张伯伦向希特勒示好:“建设欧洲的持久和平”……“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我们绝不开枪”……
No.1 “这是体面的和平” / 30
No.2 “奇怪的战争” / 38
No.3 “D”计划 / 43
第三章 突破与闪击
“可能一周,也可能两周,可能一个月甚至几年”……“空军是否考虑到在西线的太阳比柏林晚出来几分钟?”……“不得休息,不得松懈”……“3天之内推进近300公里”……
No.1 “你有晕车药片吗” / 48
No.2 “一个目标:突破” / 54
No.3 “我们被打败了” / 62
第四章 低地国家的覆亡
作为法国这道大餐的餐前小吃,对于吃掉荷兰和比利时,希特勒也丝毫不敢大意,事先他就进行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德军袭击了本国的一所大学城,反诬比利时和荷兰……
No.1 征服荷兰 / 70
No.2 飞夺埃本·埃马尔要塞 / 77
No.3 比利时无条件投降 / 84
第五章 硝烟外的故事
“张伯伦滚蛋”的吼声响彻英伦三岛……丘吉尔说:“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丘吉尔问:“机动部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一个也没有。”……
No.1 丘吉尔的就职演说 / 88
No.2 “一个也没有” / 91
No.3 缔造“魏刚防线”/ 97
第六章 魂系敦刻尔克
由于德军行进速度飞快,盟军的一些后退部队有时会糊里糊涂地加入德国人的行列,但很快也成了俘虏……“德军装甲部队撤至阿尔贝特运河以远的地方待命”……
No.1 “停止前进”命令 / 104
No.2 “发电机”计划 / 114
No.3 敦刻尔克奇迹 / 124
第七章哭泣的凯旋门
希特勒吹嘘这是“历史上一次大的战役”……来到“森林草地”,希特勒觉得这里空气格外清新……“魏刚防线”全面崩溃……丘吉尔再访法国,雷诺提出单独媾和问题……
No.1 “红色”作战计划 / 130
No.2 “那是政治问题” / 137
No.3 巴黎沦陷 / 143
第八章法国败降
法国前总理宣称:“我们的体系虽然不宜于进攻,但在防守方面却是呱呱叫的。”……马奇诺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雷诺辞职,贝当组阁……
No.1 马奇诺不再设防 / 148
No.2 战,还是降 / 151
No.3 希特勒的“宽容” / 157
第九章历史惊人地相似
福煦列车旁的花岗石碑上刻着:“1918年11月11日,以罪恶为荣的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No.1 贡比涅重演历史剧 / 162
No.2 “魔鬼,魔鬼来啦!” / 169
No.3 “是谁打败了法国?”/ 177
第十章自由法国运动 / 262
丘吉尔评价道:“戴高乐在这架小小的飞机里载着法国的光荣离去了。”……在法国,人们称戴高乐为“6·18英雄”,“6·18英雄”说:“事情已经定局了吗?希望已经没有了吗?失败已经确定了吗?没有!”……
No.1 戴高乐“应运而起” / 182
No.2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186
作者介绍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厚度。我向来对那些跨越时空的叙事有一种莫名的偏爱,总觉得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穿越的媒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略带沧桑感的色调,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氛围,让人一翻开扉页,就仿佛被卷入了一个波涛汹涌的时代洪流之中。作者在文字的组织上,展现出极高的技巧,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地描摹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时而又如同惊涛骇浪般,将宏大的战争场面铺陈开来,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实在难以言喻。读到那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历史的进程。尤其是一些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军官们在沙盘前彻夜不眠的身影,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互相依靠取暖的场景,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共鸣。这本书绝非简单的历史陈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每一个章节的布局都充满了匠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又希望时间能慢一些,好让我能细细品味每一个精妙的措辞和深刻的寓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可以说是相当精妙的“多棱镜”结构。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只聚焦于高层的决策或某一方的胜利,而是非常巧妙地将视角在不同层级之间切换。我们能看到决策者在地图前运筹帷幄的焦虑,也能跟随普通士兵的视角体验战壕里的泥泞与绝望;甚至,作者还穿插了一些侧写,描绘了后方民众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如何被这场席卷一切的冲突所波及和改变。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它打破了“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传统窠臼,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和无奈的战争全貌。读到某个关键时刻,你会突然明白,每一个决定背后,都牵动着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家庭的命运。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整个故事的张力达到了一个令人叹服的高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考据,那些关于技术发展、社会思潮变迁的旁白,都恰到好处地嵌入到故事的主线中,为理解当时的战略选择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撑。
评分我对这类书籍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带来知识上的增量,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双重的满足。知识层面上,作者对于战役细节的梳理,严谨得令人称奇,许多我原以为已经了解透彻的环节,在书中得到了更加细致和富有逻辑性的梳理,特别是对某些战术部署的分析,简直可以作为案例来研究。而情感共鸣方面,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军事行动与滚烫的人性纠缠在一起。书中对于“失败”的描绘,尤为动人。它没有回避失误、恐慌和徒劳无功,反而将这些元素视为历史真实的一部分加以探讨。这种对复杂性的接纳,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反思意味。读到最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希望这一切从未发生的无力感,但这正是优秀历史作品的力量所在——它不仅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让你深刻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付出了什么代价”。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畏惧的心态。期待的是那种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畏惧的则是那些直面残酷现实可能带来的心灵冲击。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的笔触既有对历史真实性的严谨考据,那种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被忽略的关键数据或战略部署的执着,让人感到作者的专业和敬畏之心;同时,它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没有将人物塑造成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心绪。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刻。冲突的爆发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揭示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反应——那些恐惧、那些盲从、那些微小的反抗与挣扎,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走到窗边静静地站一会儿,让那些沉重的情绪沉淀下去。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心力的,但也正是这种“消耗”,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具象、更具情感连接的认知,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讲解。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冥想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一种古典的、史诗般的气韵,但又在关键时刻融入了现代的、解构主义的反思。它的句子结构常常显得饱满而富有韵律感,仿佛每一段文字都是精心雕琢的石块,堆砌出宏伟的殿堂。我常常需要放慢语速去阅读那些描绘环境或心境的段落,因为那些词语的选择和排列组合,本身就带有音乐性。但有趣的是,这种古典的底色,并没有让阅读过程变得晦涩难懂。相反,作者高明地运用了现代叙事的技巧,比如时不时地插入一些充满洞察力的评论,如同一个全知的旁观者,适时地对历史人物的行为进行提点和剖析。这种古典与现代的交织,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厚重感,又不失轻盈和敏捷。它像是一面被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古镜,映照出的历史画面清晰而锐利,同时也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对过去的审视与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感悟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