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藏书事业
定价:32.00元
作者:柴美丽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55080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其中藏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书文化。本书的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翔实的考证、生动的语言,对从夏朝到清朝的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做了详细的介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
内容提要
本书以各个朝代的更替为脉络,来梳理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分别介绍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个组成部分,反映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规模、发展及的特点。
目录
作者介绍
柴美丽,1975年2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记者。2007年7月到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任职至今,先后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与图书馆相关论文十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读起来不像是一本标准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学者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的文笔是那种老派的、讲究辞藻的典雅风格,初读可能需要适应一下,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韵味是现在很多快餐式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藏书观念的转变”时所采用的哲学思辨角度。从最初的“藏书为用”,到后来的“藏书为赏”,再到最终的“藏书为名”,这种精神层面的演变过程,恰恰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它不仅仅是在讲“书在哪里”,更是在讲“人如何看待知识的价值”。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非常精美,很多是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中出现的古籍原貌或藏书楼复原图,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觉体验,让那些抽象的制度描述变得具体可感。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史料汇编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文化生命力”的史诗。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翻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历史兴趣之门!我一直对古代的文化传承非常好奇,尤其想知道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是如何一步步汇集起来的,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下的苦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官府主导的典籍收藏”那一部分,那种由国家力量推动的文化事业,其规模和影响力的确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书里对不同朝代藏书制度的细微差别描绘得非常到位,比如唐代的崇文馆和宋代的翰林院,它们在职能和侧重点上的差异,让我对当时士大夫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具体制度的剖析之中,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丝毫枯燥之感。尤其是对早期雕版印刷技术成熟后,藏书的流通性产生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那段论述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体会到知识传播效率提升的巨大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没有网络、信息传递全靠人力和竹简、纸张的时代,去亲身体验那种“得一书如获至宝”的珍贵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官僚机构名称和冗长的典章制度,而是正面迎击,试图将它们清晰地解构出来。对我来说,最烧脑但也最有收获的是关于宋代“图书分类法”演进的部分。不同的朝代对书籍进行分类的标准和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目录》或者《书目》,清晰地展示了古代文献学思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这迫使我跳出了自己习惯的现代图书馆学视角,去理解古人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主题与时间交织,让你能够在宏观把握历史走向的同时,又不至于迷失在细节之中。它成功地将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几乎看不清的幕后英雄——那些整理、抄录、保护典籍的普通官员和工匠——他们的工作价值重新凸显了出来。读完后,我对“文化遗产”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需要精心维护的活动。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资料翔实度令人震惊。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平时也零星读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史的零散文章,但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极其系统的、编年式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演进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对私人藏书家群体的关注。在官方藏书体系之外,那些文人墨客、富商大贾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建立起足以匹敌官府的小型“文化堡垒”的,这其中蕴含着极大的个人情怀和对知识的执着。书中对某些著名私人藏书楼,比如某个江南望族的藏书规模、藏书的特色以及其后代如何处理这些遗产的叙述,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而且,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献时,注释非常详尽,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交叉验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和可靠性。我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保存古籍的艰辛——防潮、防蛀、防盗,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获取信息如此便捷,是否也因此失去了对知识本身应有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厚实的纸张和精致的锁线装订,让人爱不释手,绝对是那种可以作为传家宝收藏的书籍。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时,偶尔会引用一些古代诗词来烘托气氛,这些诗句的选择都非常精准,既提升了阅读的文学性,也间接地佐证了当时文人对藏书的热情与无奈。比如书中提到某次大规模的文献散佚事件,引用的一句诗,读来让人扼腕叹息,感叹文化损失之巨大。它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小型的“专题研究”,比如某个朝代对“异端”书籍的禁毁与销毁,以及这种行为对后世学术研究造成的长久影响。这种对“破坏性行为”的关注,与对“保护性行为”的赞扬形成了一种有力的对比,使得整本书的主题更加复杂和深刻。我感觉作者并不只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探讨一种永恒的人性与文化之间的张力。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沉浸在一座巨大的、充满秘密的古代图书馆里,每一个角落都闪耀着知识的光芒,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前人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