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無可迴避的「威爾遜時刻」開始。
威爾遜式國際性主義,共產黨式國際主義,在1919年就展開對決,
直到今天。
不想要達爾文的殘酷競爭,
就接受威爾遜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這些遍布全球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在國際關係領域,它們共同的理論根基是什麼?歷史起點又在哪裡?
答案是1919年——國際關係領域中無法迴避的「威爾遜時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主張殖民地有權追求獨立、自由和權利,而從帝國手中解放出來。
關於1919年國際社會的西方書寫中,焦點全部是在巴黎和會,也全部側重於強權之間的交易、歐美諸國(談判主角)的各自優先事項,並藉此重建以西方為中心的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然而,本書力圖去掉歐洲中心論的濾鏡,給1919年的國際世界重新打上燈光。在1919年,從埃及、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殖民地世界中所浮現的歷史,存在一個「威爾遜時刻」。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主張,強調無論大小,人民都有權利以自決的方式建立民族國家。
威爾遜因此代表了一個正面的、理想化了的美國形象。而1919年,意味著一種國際關係的轉換,從「舊世界」過渡到「新世界」,從帝國的時代過渡到民族國家的時代。當他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並決定親自前往歐洲時,他似乎已經準備好要把世界帶往國際事務的新時代。
本書講述了四個新崛起的國家對「威爾遜時刻」的回應。印度、埃及、中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精英,以新興的民族認同的概念去推動自己的主張,尋求自決。一九一九年春,幾乎在這四個社會中同時爆發了反帝抗爭:中國是五四運動,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埃及是一九一九年革命,韓國是三一運動。
1919年,甘地還堅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國內,為什麼到了1920年便發對,並發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背後,列寧和威爾遜誰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在追求民族自決的道路上,列寧取代了威爾遜的位置?中國的五四運動實際受了韓國的三一運動的影響,你知道嗎?本書講述了李承晚、胡適、顧維鈞、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義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發的這些大型抗議運動之間,並在觀念和歷史的國際脈絡中演進。
以往中國近代史對五四運動的解釋,只是簡單提及它由巴黎和會的失敗所引發,迅速把矛頭指向反帝。卻很少討論它的意識形態來源(恰恰也是帝國主義),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遠東礁岸的餘浪,內部讀者幾乎不知道五四運動有如此廣深遠泛的國際脈絡。
然而,「威爾遜時刻」最終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終,其承諾逐漸消退,帶來痛苦的幻滅。但,即便如此,1919年開啟了國際關係中「威爾遜世界」之門,組建的國聯演化成後來的聯合國,達爾文式的國際秩序逐漸讓步給以法律、條約所維繫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國家從帝國中解放,逐漸獨立自主,而這波民族國家誕生的潮流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終結。
##《1919》这书另一个有趣之处,是指出希特勒并非他自称的在维也纳时代就反犹。一战结束时,希特勒或也算不上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甚至还在士兵苏维埃混过一段日子。他的反犹思想,实际上更多来自德国国防军的宣传工作速成班。希特勒曾在这类速成班受训,以从事政治间谍工作。德国国防军战后为了掌控巴伐利亚的政治形势,训练了很多像希特勒这样的政治间谍。训练期间发布的教材,基本都是以反共和反犹为主题。
评分##2019-9-12 美国历史学者真的会写故事,三个殖民地一个半殖民地在巴黎和会前后的故事。四平八稳的一本书。其实译名直接翻译原书名“威尔逊时刻”就好,为什么要改成“1919”这种不起眼的书名...出版社自寻销售死路... @2021-01-21 18:17:42
评分##全球史视野。无非是讲辣鸡威尔逊牛逼吹爆了,让列宁得了势,并不惊艳。
评分##100年了什么都没有变,不过当代社会连中风前的威尔逊都不存在了,连城邦民族主义也开始玩转地球了
评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考据详实的史料回顾了一百年前的“威尔逊时刻”,即威尔逊主义在早期现代化传媒的传播下,对那些在世界各殖民地受压迫的民族主义者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甚至直接成为各地革命的精神根基:埃及革命/印度非暴力运动/中国五四运动/韩国三一运动……作者生动地考察并展现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在巴黎和会前后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国际地位做出的努力。威尔逊总统的名望、政治生涯与美国的光环在1919年巴黎和会反军国主义的失败崩解后一起黯然褪去,但其《十四点和平原则》与民族自决精神却深入人心。并意外地使布尔什维克的共产主义思想得以发扬。台版封面装帧翻译都不错,但有几处错字漏字漏注释,实在遗憾
评分##这本书把1919年发生在埃及、印度、中国和韩国的反殖民主义运动视作一个国际性和跨国性浪潮的开端:非欧殖民地的人民第一次开始利用国际舞台进行政治运动,并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形成一股浪潮。“威尔逊时刻”并不是威尔逊的时刻,虽然他本人曾一度独占了世界对于新秩序的想象,但随后便昙花一现;然而民族自决的理念却茁壮成长,直至今日。
评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考据详实的史料回顾了一百年前的“威尔逊时刻”,即威尔逊主义在早期现代化传媒的传播下,对那些在世界各殖民地受压迫的民族主义者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甚至直接成为各地革命的精神根基:埃及革命/印度非暴力运动/中国五四运动/韩国三一运动……作者生动地考察并展现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在巴黎和会前后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国际地位做出的努力。威尔逊总统的名望、政治生涯与美国的光环在1919年巴黎和会反军国主义的失败崩解后一起黯然褪去,但其《十四点和平原则》与民族自决精神却深入人心。并意外地使布尔什维克的共产主义思想得以发扬。台版封面装帧翻译都不错,但有几处错字漏字漏注释,实在遗憾
评分##谢谢燕迟童鞋~美国开始向全世界输出其美式价值观,是在1916年威尔逊连任成功以后,一种在文明国家监督和帮助之下让全世界走向自决和民主的伪饰的新型帝国主义。同一时期列宁创造出革命的自决之路。威尔逊和列宁开启了二十世纪,他们的路线共同埋葬了英法德俄日的旧式殖民地帝国主义,并争斗至今。一百年后的2016年,川普当选,威尔逊路线受损严重,或也是注定?
评分##原著的名字是“威尔逊时刻”,这本书把1919年发生在埃及、印度、中国和韩国的反殖民主义运动视作一个国际性和跨国性浪潮的开端。这些开端都要追溯到威尔逊在一战后的十四点和平主义宣言,这在殖民地国家引发重要反响,形成同时性的精神动员——即“时刻”。然而这种威尔逊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美国保守主义的精神传统,在少数族裔问题上含糊其辞,因此也是昙花一现的,那么第三世界国家对威尔逊的体认,实为“错认”。然而这种变革的动能却留下来了,直至今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