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毛衣到包包,将毛线团恰好用完的编织设计
:36.00元
作者:文化出版局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80393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精美的配色和编织花样,使得每款作品都看起来精致独特,是一本小而精的经典编织书。
内容提要
《从毛衣到包包,将毛线团恰好用完的编织设计》一书收录的24款作品,每款都计算好了使用毛线团的数量,3团,5团,10团,甚至15团,每款作品织完以后刚好能讲所有线团都用完,可谓是将每团毛线都“物尽其用”。这是本书*的特色。精美的配色和编织花样,使得每款作品都看起来精致独特,是一本小而精的经典编织书。
目录
1 帽子 长手套 小挂件×43 围巾 护腕×35 帽子×37 衣领 护腕 流苏装饰×59 发网 零钱包 扣子×311 毛衣 帽子 长手套 编织玩偶 13 马甲×2 发网 15 围巾 围脖 扣子×1024 毛衣 装饰用绳 书签×418 针织开衫 围脖 帽子 20 毛衣 包包 戒指×222 毛衣 帽子 护腿 23 马甲 围脖 帽子
作者介绍
文化出版局为日本知名出版社,出版各类书籍,其中本书的作者为今村曜子等10余明日本编织达人,他们在日本乃至整个亚洲编织界都有很高的人气,并开设有编织网站,设立有编织制作中心。也都出版过众多书籍著作在全世界获得很高评价。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那些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从毛衣到包包》在技术层面的处理上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它既没有为了简化而牺牲深度,也没有因为追求深度而让新手望而却步。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非标准线材”的处理技巧。市面上很多教程都假设你使用的是标准长度、标准重量的线材,但现实是,我们手里的线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松紧不一,或者在洗涤后产生了不可逆的缩水。这本书里有一整块内容专门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整针目密度、改变织物结构(比如从平针转为苔藓针或波浪纹)来应对线材的“不可预测性”。我曾经有一团非常漂亮的马海毛,因为织出来的成品太软塌而束之高阁,正打算捐掉,结果翻到书中“增加张力与塑形”的章节,里面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紧密锁定针法”,用在我的马海毛上,立刻让它获得了足够的挺括度,我最终用它做了一个垂感极佳的托特包。这种“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方法,对我来说比单纯的图解教程实用一万倍。
评分这本《从毛衣到包包,将毛线团恰好用完的编织设计》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暖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仿佛已经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羊毛的香气。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极其详尽的材料管理理念所吸引。要知道,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编织的“线材囤积者”来说,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零零散散、剩下一点点、鸡肋到扔了可惜的毛线团。这本书似乎是为我们这种人量身定做的“救星”。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利用边角料的小玩意儿,而是深入到如何规划一个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将线材的消耗精确到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项目线材配比的数学模型”那一章节,虽然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实际上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教会我们如何根据线材的粗细、成分以及你想要的尺寸,来计算出最接近“清零”的成品尺寸。我试着用书中提到的方法规划了一个婴儿毯的尺寸,结果出乎意料地精确,剩下的线头少到只够我给一个玩偶做个小领结。这种成就感,远超编织本身带来的满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编织从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提升到了一个精密的资源管理实践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非常跳跃,但每一跳跃都像是一个惊喜的转折,迫使你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例如,在前一章还在细致讲解如何使用一团细支羊绒线编织一件结构复杂的蕾丝披肩时,下一章立刻就转到了如何用粗棒针和存货里最不搭调的几种特种毛线,快速织出一个结构坚固的家居收纳篮。这种跨越材质、跨越风格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毛线团”用途的想象边界。很多市面上的编织书总是围绕着“经典款”打转,无非是费尔岛图案或者简单的麻花纹,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不是“织什么”,而是“怎么用完”。它的设计思路充满了挑战性:不是你挑线配图样,而是图样根据你手上的线量来“定制”生成。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结构重组”的章节,它展示了如何将原本设计成围巾的边角料,通过巧妙的缝合和加针,转变为一个几何感十足的手拿包的侧面。这种化零为整、变废为宝的创造力,让我的工具箱里的存货看起来不再是负担,而是一座等待发掘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它的图片质量极高,但有趣的是,很多展示的成品图并不是那种完美无瑕、在影棚里打着精准光线拍摄的效果图,而是带着一种“刚刚完成、还带着体温”的居家感。这非常贴合“用完毛线”这一主题所蕴含的“不完美中的完美”的哲学。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固守传统的“A织物必须配B针号”的教条。书中多次强调,线材的特性(比如掉毛程度、染色不均、弹性变化)才是决定设计走向的关键因素。这鼓励读者要真正“触摸”和“感受”手中的线材,而不是被图样上的文字标签所限制。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的编织“黑客手册”,它教你如何绕过既定的规则,利用现有资源(你那堆积如山的边角料)来破解新的作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己的毛线库存的掌控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毛线在“支配”我,而是我完全“驾驭”着每一克纤维。
评分如果说编织是一种心灵的疗愈,那么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极度高效的“精神减压”途径。我的编织过程常常被“线不够了怎么办”的焦虑打断,或者被“线太多了怎么办”的压力所困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径图,让你在开始一个项目之前,就对线材的消耗有了心理预期,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精神内耗。它的设计理念是如此的务实,甚至有点“反艺术感”,但这正是它魅力所在——它将我们从“必须完美复刻图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最喜欢它对“组件化设计”的阐述,它教你把一个大项目(比如一件外套)拆解成多个可以独立完成的小模块(比如袖口、领子、前襟的边饰),这些小模块的制作过程,都可以穿插着利用那些剩下一点点的零散毛线。等你把所有零散毛线都用在了这些“填充性”的边饰上,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件完整的作品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榨干”了所有线材。这种无缝衔接的碎片时间利用法,简直是职场妈妈编织爱好者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