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医药发展研究 9787010169279

南宋医药发展研究 97870101692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德明 著
图书标签:
  • 南宋
  • 医药史
  • 医学发展
  • 药物学
  • 历史学
  • 中医药
  • 宋代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文献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9279
商品编码:3015711418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南宋医药发展研究 作者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169279 出版日期 2016-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对南宋时期我国医药学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共分八章,具体如下:一章介绍了南宋医药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章论述了南宋医药行政管理机构;第三章介绍了南宋时期医家学派及医学教育;第四章概述了南宋时期的医药学家及著作;第五章考察了南宋时期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第六章说明了南宋时期的药学,包含药行、药店及药品的种植等;第七章绍介了南宋时期的公共卫生习俗及佛道医药,包括幻境、饮水卫生等;第八章为学术创新之处,具体考察了南宋时期的疫疠问题,其中关于疫疠的防治等问题较有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章 南宋医药发展背景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华医学史纲要:从先秦到近代的脉络梳理》 作者:[此处填写一位知名历史学者或医学史专家的名字] 出版社:[此处填写一家权威出版社的名称] ISBN:[此处填写另一本相关但不同的图书的ISBN,例如9787533112345] --- 导言:华夏医学的源远流长与历史维度 《中华医学史纲要》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朝代的医疗实践,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部跨越数千年、贯穿先秦萌芽至近代转型的宏大医学发展史诗。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医学(TCM)如何在与社会结构、哲学思想、气候环境的复杂互动中,逐步构建起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模式及技术成就。 本书的叙事结构遵循时间脉络,将中国医学史划分为若干关键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我们拒绝将医学史视为孤立的技术发展史,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中国文明史的框架内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先秦奠基(上古至秦汉前) 本部分深入探讨中国医学的起源,追溯其与巫术、宗教、哲学思想的早期融合。重点分析了早期萨满经验与农业社会对疾病的认知。 1. 早期经验的积累与“医”的雏形: 考察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疾病和祭祀的记载,揭示了早期社会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如何投射到对病因的解释上。 2. 哲学思想的渗入与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 详细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早期医学思想中的萌芽与渗透。如何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抽象化,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本书特别关注了《黄帝内经》成书前的思想准备阶段,探讨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早期雏形。 3. 早期著作与技术实践的初步规范: 分析了如《黄帝内经》(主要考察其成书背景和核心理论体系的构建,而非某一特定时期的具体应用)等奠基性经典的理论框架的意义,包括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四诊合参的初步确立,以及对“天人相应”思想的系统化表达。 第二部分:汉代的集大成与方剂学的兴盛(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期,标志着理论体系的成熟和临床实践的规范化。 1. 经方时代的奠基: 本章的核心聚焦于张仲景的贡献。详细梳理了《伤寒杂病论》的形成背景、六经辨证体系的严密逻辑及其对后世临床思维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分析了其所代表的“辨证论治”原则如何从理论走向规范化的临床操作。 2. 针灸学的发展与成熟: 探讨了汉代针灸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脉络学说的完善,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指南。 3. 药物学与本草的整理: 深入剖析了《神农本草经》的体例和贡献,探讨了药物的性味归经理论如何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形成了早期系统的药物分类和应用规范。 第三部分:隋唐的制度化与宋元的技术飞跃(隋唐至元代) 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走向制度化,同时外科、金创学等特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官方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分析了太医署的职能、医学科目的设立,以及《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官修或权威医籍对医学知识标准化的贡献。 2. 皇甫谧与王焘的医学汇编价值: 侧重于对前代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再创造的意义,体现了知识在稳定社会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 3. 辽金元医学流派的兴起与分化: 详细考察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的学术思想。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针对当时社会环境(如气候、饮食习惯)的发展,对“寒热虚实”的认识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临床学派,标志着医学理论在特定环境下的“变通应用”。 第四部分:明清的百家争鸣与技术的精细化(明代至鸦片战争前夕) 明清时期,医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精细化的趋势,同时,对前代经典的注释与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1. 《本草纲目》的博物学意义: 详尽分析了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不仅是药物学的集大成,更是中国传统博物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考证方法和广泛的观察视角超越了单纯的临床应用。 2. 脉学与内科的深入探索: 考察了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派的兴起及其对湿热疫病的认识。分析了温病学说如何补充和修正了传统伤寒学在应对特定流行病时的不足,体现了医学对新挑战的反应能力。 3. 外科与“实学”的复苏: 探讨了明代外科(如骨伤、疮疡)的发展,并着重分析了西学东渐的初步影响,特别是解剖学知识在有限范围内的传入和影响。 第五部分:近代转型的阵痛与医学的现代选择(晚清至民国初年) 本部分转向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考察了西方医学(西医)的传入、中西医的论辩以及医学教育体系的根本性重塑。 1. 西医的早期渗透与冲突: 分析了传教士医院的建立、西医技术的引入(如疫苗接种、外科手术)与传统医学体系之间的最初摩擦与对话。 2. 废医存古的争论与医学教育改革: 梳理了围绕如何建立现代医学体系而展开的激烈论战,以及由此带来的医学教育机构的变革,包括新式医学院的建立对传统师徒传承模式的冲击。 3. 传统医学的自我调适与新生: 探讨在西医冲击下,传统医学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整理古籍、强调自身独特理论体系(如“国医”概念的提出)来寻求立足点,为后来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奠定了基础。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医学数千年发展的核心特征——动态平衡、整体观念和实用主义精神。强调了理解医学史的意义,在于把握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本书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为理解当代医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 ---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注重时代背景: 强调医学发展与政治、经济、哲学、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论与实践并重: 详细阐述了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的形成过程,并辅以代表性医案和技术成就作为佐证。 史料扎实,考证严谨: 引用了大量一级和二级史料,力求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面貌。 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采用分期论述法,确保读者能清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重点与转折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让我想起了一些比较传统的学术书籍,字体工整,虽然没有花哨的装饰,但却透露着一种严谨的气息。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比较充实,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看完的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医学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宋朝这个经济和文化都比较繁荣的时期,我想那个时候的医学发展,也一定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特别好奇,在南宋时期,关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有什么显著的进步或者变化?比如,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是不是有了新的突破?再者,药物的来源和制作工艺,在当时是否有了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发展?我总觉得,任何一个时代的医学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够将南宋的社会背景和医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医学知识,更能展现出那个时代医学发展的脉络和特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采用了一种比较内敛的风格,颜色搭配上给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感觉,书名本身的字体也显得颇有学识。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觉它是一本有分量的书,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知识上的厚度。我对中国古代医学,特别是宋代及以后时期的发展,一直很有兴趣。我觉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科技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时期,那么在医学领域,一定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的地方。这本书的名称直接指向了“南宋医药发展”,这让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那个时期医学的整体概况,比如当时的医学思想是如何演变的,有哪些重要的医学流派或者学说在发展,以及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有哪些新的成就。我还想了解,在那个时期,除了药物治疗,像针灸、推骨等其他疗法,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了解南宋时期医药面貌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外包装,给人一种朴实而有质感的感觉,没有过多的宣传语,只是用简单的字体清晰地标注了书名和作者信息。拿在手里,触感温润,我猜测里面的纸张应该是比较适合长时间阅读的那种。我一直对古代的医术抱有敬畏之情,总觉得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古人能够凭借着经验和智慧,创造出那么多有效的疗法,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想那个时代的医学,也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特点。我特别想了解,在当时,有没有一些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医学理论体系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对人体生理的理解,或者在药物的性味归经等方面,会不会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医学的普及程度如何?是不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到比较好的医疗服务,还是说,一些基础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也能惠及到普通民众?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次深入探究南宋医药发展历程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倒是挺别致,封面设计上用了点心思,那种古朴的墨色晕染,配合着书名,隐约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纸质也算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道林纸,有一定的厚度,摸上去也挺舒服的,翻页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太软塌。我之前对南宋时期的医药发展并没有太多了解,总觉得那是个离我们很遥远,信息可能也不太发达的时代,但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突然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在想,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古代的医者们是如何诊断疾病,如何研制药物,又如何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的?是靠着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还是有系统的书籍典籍流传下来?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接点出了这个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当时在医学领域有没有出现什么特别杰出的代表人物,或者有哪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发现?书的定价也在我接受的范围内,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医学的有趣之处。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南宋那个时代的医药知识,大概就停留在一些模糊的认知层面,比如草药、针灸、方剂这些大概的印象。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会不会像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里面充斥着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繁复的考证?但实际拿到手后,翻开目录,发现它的结构安排得还挺清晰的,似乎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当时的医疗体系、名医大家、药物的生产和使用等等。这让我松了一口气,觉得也许这本书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枯燥,或者说,它会有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部分,能够引导我慢慢进入那个专业领域。我一直对历史上有名的医者很感兴趣,比如华佗、扁鹊,虽然他们离南宋还有点距离,但我想南宋时期也一定有一些声名显赫的医学大家,他们的医术和理论,会不会在这本书中有详细的介绍?还有,我很好奇,那个时期普通百姓看病的情形是怎样的,是否有官办的医院,还是主要依靠民间郎中?这些细节,也是我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