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 9787229126544 重庆出版社

剪纸 9787229126544 重庆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邰高娣 著
图书标签:
  • 剪纸
  • 手工艺
  • 民俗文化
  • 传统艺术
  • DIY
  • 重庆出版社
  • 艺术设计
  • 文化艺术
  • 兴趣爱好
  • 纸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26544
商品编码:3015709886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剪纸

定价:25.00元

作者:邰高娣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2291265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现在,一般民间将纸剪或纸刻而成的装饰花样或图案,称为剪纸艺术。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从根本上决定了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稚拙古朴、粗犷浑厚,简洁灵活、自然风趣,充分展现着自身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处于农业社会的古老艺术,经过广大人民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演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了鲜明的民间民俗情趣和民间艺术特色。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者之众、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相比的。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剪纸艺术的普及读物,分为“剪纸的发展历程”“剪纸的类别及制作工艺”“剪纸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及代表性产地”“代表性剪纸艺术家”“剪纸的民俗功用与文化内涵”等五部分。

目录


一、剪纸的发展历程

二、剪纸的类别及制作工艺

1、剪纸的类别

2、制作工艺

三、剪纸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及代表性产地

1、陕西剪纸

2、山东剪纸

3、河北剪纸

4、山西剪纸

5、内蒙古剪纸

6、湖北剪纸

7、浙江剪纸

8、江苏剪纸

9、广东剪纸

10、少数民族剪纸

四、代表性剪纸艺术家

1.库淑兰

2.王老赏

3.高凤莲

4.范祚信

5.刘静兰

6.林邦栋

7.吴善增

8.倪友芝

五、剪纸的民俗功用与文化内涵

1.人与神的媒介

2.民俗节日应用与礼仪应用

3.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

4.剪纸的教化意义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岁月留痕: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流变与传承 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史诗,深入探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艺术符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手工艺门类,而是以宏大的视野,勾勒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自远古萌芽至当代复兴的壮阔图景。它是一部关于“物”与“人”、“技”与“道”的深度考察,旨在揭示这些世代相传的技艺如何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维系家族、社群乃至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浅出,力求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 第一部:文明的胚芽——史前至秦汉的艺术踪迹 本章追溯中国民间艺术的源头。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出土文物的简单罗列,而是尝试重建早期先民与自然、宇宙互动的情景。 1. 远古的图腾与符号: 探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几何纹样、岩画中的动物形象,分析其作为早期宗教信仰和氏族标识的意义。重点分析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重要遗址中发现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象征意义的器物,论证“艺术的萌动”并非精英阶层的特权,而是群体生存需求的直观表达。 2. 巫术与生活的交织: 深入研究秦汉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漆器纹饰,以及散落在民间的简牍、画像石中的图像元素。阐释“神人同形”、“天地交泰”等早期宇宙观如何在艺术语言中被固化。本部分特别关注“驱邪纳福”观念的早期物化形态,如玉器的佩戴礼仪、镇物的使用方式。 3. 丝路的文化熔炉: 分析汉代中西交通带来的艺术影响。胡旋舞的形象、异域花卉的图案如何被本土工匠吸收、转化,最终融入到中国朴素的审美体系之中,展现了民间艺术强大的包容性与再造能力。 --- 第二部:世俗的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的审美变迁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冲突的时代,宗教思想的兴盛与社会结构的变动,为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1. 佛教艺术的“平民化”: 研究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那些服务于地方信众的“小乘”造像和供养人形象。这些作品虽然依附于宏大叙事,却处处体现着工匠的个人情愫和时代审美,其服饰、手势、面部表情远比宫廷艺术更具烟火气。 2. 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聚焦宋代的瓷器工艺。不仅仅是官窑的精美,更侧重于民窑(如耀州窑、磁州窑)中那些粗犷、写意的纹饰,如奔放的鱼鸟、朴拙的人物故事。这些纹饰是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直接投影,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追求自然、率真、富于生命力。 3. 游艺与技艺的结合: 详述说唱俑、杂技图案在宋元版画中的出现,证明了民间说书、戏曲等表演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民间艺术,开始具备更强的叙事功能和世俗幽默感。 --- 第三部:定格的辉煌——明清时期的艺术高峰与地域分化 明清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作坊专业化程度提高,民间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细化和地域特色。 1. 程式化的美学体系: 分析这一时期民间工艺品中大量出现的吉祥图案。如蝙蝠、鹿、松竹梅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象征,而是被纳入了一套成熟的、相互关联的视觉语言系统。探讨这些符号如何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扮演核心角色。 2. 南北艺术的地域对话: 重点比较南北方在木雕、砖雕、建筑装饰上的差异。北方重厚重、对称、威严(如山西的晋商大院);南方重精巧、秀丽、内敛(如徽派的马头墙、苏绣的细腻)。通过对比,揭示地理环境和宗族文化如何塑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3. 文人趣味的渗透: 探讨“雅”与“俗”的界限在明清时期如何变得模糊。文人雅士开始欣赏并收藏民间制作的文房清玩、竹刻小品,民间工匠也开始学习和模仿士大夫画作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市民艺术”。 --- 第四部:技艺的固化与生命的挣扎——近现代的冲击 本书将近现代视为民间艺术面临生存危机与自我转型的关键时期。 1. 工业化革命的挑战: 详述机器生产对传统手工艺带来的冲击,特别是纺织、制陶等行业的衰落。分析手艺人如何应对批量生产的低价竞争,以及传统技艺在城市边缘的“边缘化”。 2. 现代审美的拉扯: 探讨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对民间艺术的重新发现与“改造”尝试。一方面,部分学者呼吁保护其“民族性”;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要求剔除其“迷信色彩”和“陈旧形式”。这种内在的矛盾性如何影响了传统手工艺的教学与传承。 3. 乡土中国的挽歌: 通过对特定村落的田野调查材料,展现传统节日习俗、宗族仪式与民间艺术(如社火、祭祀用具)的紧密结合。当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这些艺术的载体和意义是如何随之消解的。 --- 第五部:活态的传承——当代复兴与身份重塑 本章聚焦于当代语境下,民间艺术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力。 1. 博物馆化与非遗保护: 深入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引入对民间艺术的深远影响。探讨保护政策在“固化”技艺的同时,是否也无意中切断了其与日常生活(即“活态”)的联系。成功案例分析,例如某个特定门类如何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介入,实现了技艺的再现。 2. 城市语境中的新身份: 研究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如何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当代设计、装置艺术甚至时尚领域。这种“挪用”是致敬还是过度商业化?分析其背后文化消费的逻辑。 3. 跨越代际的对话: 关注乡村中年轻一代对手艺的接纳程度。技术革新(如短视频、网络销售)为传统手艺人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但也对“匠人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精通古法,又要懂得市场表达。 --- 结语:民间艺术的永恒价值 民间艺术是民族性格的“活档案”,是民族情感的“温度计”。它不追求永恒的完美,而是拥抱人间的瑕疵、希望与悲欢。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纯粹的物质欣赏,去理解这些手工艺品背后所蕴含的集体记忆、生存哲学以及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生命韧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遗产,存在于日常的劳作之中,而非仅仅是玻璃柜里的展品。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将为所有对中国文化、人类学、艺术史以及手工艺复兴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指尖触碰到封面时,一股质朴而温暖的感觉便传了过来。这本书,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又似散发着节日的喜庆。书页的触感尤其让人喜爱,不似那种光滑冰冷的纸张,而是带着一种细微的颗粒感,仿佛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生命力。书中的设计,简洁大方,却又不失艺术感,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完全沉浸其中,而不被杂乱的视觉元素所干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剪纸这项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剪纸”的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用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这本书,我愿意细细品味,慢慢探索。

评分

纸张的触感温润,带着一种熟悉的、属于古老技艺的质朴。翻开书页,墨迹清丽,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纸香,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也暗示着即将触碰到的,是一段关于传承与创造的旅程。封面上的剪纸图案,红色的热烈与白色的纯粹交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生命的灵动,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这门艺术背后的故事,想知道那些剪刀的轨迹,是如何在一方小小的纸上,变幻出万千景象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剪纸”的书,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一个用双手就能创造出奇迹的领域。看着那些精致的图样,我似乎已经能感受到指尖的温度,感受到每一次落剪时,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艺术,但正是这份难得的沉静,才能孕育出如此动人的美丽。这本书,就像是给我的心灵准备的一次SPA,让我暂时放下都市的喧嚣,沉浸在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创造之中。

评分

初见此书,便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剪纸图案,仿佛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仿佛能听到纸张被细心剪裁时发出的轻微声响。捧在手里,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油墨香,这是一种属于书籍的、令人安心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中的文字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的温度。它不仅仅在传授剪纸的技法,更是在讲述关于剪纸背后那些鲜活的故事,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传说。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温柔的方式,引领着我走进剪纸的世界,让我感受那份指尖上的艺术,那份将平凡纸张变成艺术品的魔力。我已经被深深地吸引,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书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评分

握着这本书,手指划过书页的瞬间,一种奇妙的触感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温和而又细腻的质地,仿佛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呼吸。封面上的剪纸图案,设计得极为巧妙,寥寥数笔,却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意境,让人不禁心生赞叹。我深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剪纸”的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殿堂的窗户。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文化底蕴的展现,是世代相传的匠心精神的凝聚。我渴望从书中了解到,那些看似简单的剪纸作品,是如何凝聚了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又是如何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新发现,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

评分

这本《剪纸》的书页泛着柔和的光泽,拿在手中,有一种踏实的厚重感。扉页上的烫金字迹,低调而显贵气,预示着这本书所承载的内容,绝非寻常。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目录,那些充满诗意的章节名称,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勾勒出了一幅幅关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画卷。从历史的溯源,到地域的风格,再到节庆的应用,每一个标题都像一个小小的引子,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地域剪纸特色”的部分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不同地区的剪纸,会因为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而呈现出怎样独特的韵味?是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剪纸的细腻婉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艺的指导,更是一次文化之旅,一次深入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探索。我已经被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所吸引,期待着它能带我领略那份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