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盆景在我国盆景艺术中占有**地位,具有独特的风韵的技巧。其表现的手法随着地区的差异,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本书着重介绍盆景制作技术,将每件盆景的整个制作过程以图解形式加以介绍,有助于盆景爱好者和专业生产者在盆景创作中参考和应用。
汪传龙: 安徽马鞍山市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马鞍山市花协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图解树木盆景》(与吴诗华合著)、《图解根雕艺术》、《赵庆泉盆景艺术》(与赵庆泉合著),均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81年起从事树木盆景创作与研究,发表有关盆艺理论与实践的文章20余篇,其中《试谈树木盆景中的线条美》一文,在南京“中国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盆景名花研究会”上作发言交流。《岁老弥壮》、《如日中天》、《好兄弟》等多件树木盆景作品,在昆明世博会及全国性盆展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在树木盆景理论与实践中,主张或强调用书意的线条塑造枝干,以画意统筹树木整体景观。 吴诗华,1957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当年分配至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担任树木教研组教师,1980年任园林专业主任。现任中国园林杂志社编委,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编委,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一、盆史概述
二、风格与流派
(一)扬派盆景
(二)苏派盆景
(三)川派盆景
(四)徽派盆景
(五)岭南派盆景
(六)海派盆景
(七)通派盆景
(八)浙派盆景
(九)其他地方风格
三、类型与形式
(一)树木盆景的类型
(二)树木盆景的形式
四、艺术表现
(一)审美原则
(二)表现手法
五、盆景材料
(一)树木材料
(二)盆钵材料
六、制作技术
(一)采掘
(二)养坯
(三)加工造型
(四)上盆
(五)养护管理
七、树木盆景制作实例
(一)直干式
(二)曲干式
(二)斜T式
(四)卧干式
(五)悬崖式
(六)枯干式
(七)风吹式
(八)垂枝式
(九)附石式
(十)双干式
(十一)多干式
(十二)丛林式
(十三)临水式
(十四)连根式
(十五)提根式
(十六)枯峰式
(十七)附木式
(十八)文人木式
(十九)象形式
(二十)盆景小品
第二段: 这本书简直是我学习盆景之路上的“及时雨”!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盆景教程,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不成体系。而《树木盆景制作技法(修订版)》则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其中关于“嫁接”和“换盆”的章节,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嫁接部分,作者不仅讲解了不同嫁接方式的原理和操作要点,还特别强调了选择合适砧木和接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嫁接成活率的细节,比如伤口愈合的条件和后期管理。这对于我想要尝试改变现有盆景树种形态的愿望,无疑是极大的鼓舞。换盆部分,更是细致入微,从何时换盆、选择什么材质的盆器,到如何处理根系、配制土壤,每一个环节都讲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关于根系的修剪,作者提醒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树种的特性和盆景的整体造型来决定,这让我意识到了之前在换盆时可能存在的“一刀切”问题。书中还列举了很多盆景爱好者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应对病虫害,如何解决叶片发黄、掉落等问题。这些实用的建议,让我感觉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可靠的“智囊团”。
评分第四段: 不得不说,《树木盆景制作技法(修订版)》在内容编排上非常人性化,对于不同程度的爱好者都非常友好。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但仍想进一步提升的人来说,书中关于“创作构思”和“风格把握”的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启发。作者强调了在动手之前,充分构思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多观察、多思考,去理解树木的“天性”,并结合自己的审美取向,形成独特的创作理念。他详细分析了“直干式”、“斜干式”、“悬崖式”等不同盆景风格的特点,以及如何在这些风格中融入个人创意。这让我意识到,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书中还分享了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是如何克服的,这些真实的案例故事,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让我更加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品盆景。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季节对盆景养护的影响,例如夏季如何防晒防涝,冬季如何防寒保暖,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养护指导,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照顾我的盆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第五段: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树木盆景制作技法(修订版)》的,当时我正为如何处理一株徒长严重的松树而烦恼。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我一看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且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具体,例如推荐的天然杀虫剂配方,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长环境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盆景的“病”与其说是病,不如说是我们养护不当的“症”。此外,书中关于“观赏性”的提升,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作者讲解了如何通过“局部修剪”和“局部造型”来优化盆景的整体美感,以及如何通过搭配“苔藓”和“岩石”来丰富盆景的层次感和野趣。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决定一盆盆景是否能够“出彩”的关键。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插图和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个操作步骤,这对于我这样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在动手操作前,先翻阅相关章节,对照图片,确保每一步都做得准确无误。这本书的修订版,也让我看到了作者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态度,让人深受鼓舞。
评分第一段: 初次捧读这本《树木盆景制作技法(修订版)》,就被其沉甸甸的厚重感所吸引,彷佛握住了数十年匠心传承的精髓。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经过精心雕琢、栩栩如生的盆景照片,每一株都仿佛在低语着生命的故事,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书中对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季节变化以及在盆景形态中的表现力,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关于“舍利干”和“神枝”的塑造技巧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表现手法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比如如何通过枯干的纹理和弯曲的枝条来传达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顽强。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指导,让我对如何赋予盆景“灵魂”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修剪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从最基础的剪刀到专业的枝剪,每一种工具的特性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应用,都解释得一丝不苟。我曾因为不当使用工具而误伤过心爱的植物,读到这部分内容时,不禁感叹若早些看到这本书,或许能避免不少遗憾。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虚构,而是来源于真实盆景创作的实践经验,让人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创作风格的魅力。
评分第三段: 在翻阅《树木盆景制作技法(修订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在传递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书中关于“蹲干”和“缠铜丝”的技巧,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如何通过人为的手段,去引导和塑造树木的形态,但这种引导并非粗暴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生长规律巧妙地契合。作者在讲解缠铜丝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深入探讨了铜丝的粗细、缠绕的角度、以及缠绕后对树木生长的长期影响,甚至还建议了去除铜丝的最佳时机,以免对树木造成二次伤害。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盆景艺术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意境”的阐述。盆景不仅仅是植物的造型,更是一种“无声的诗”。作者通过对经典盆景作品的赏析,引导读者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比如如何通过树木的姿态来表现“苍劲”、“飘逸”等不同的美学风格。这让我意识到,制作盆景不仅仅是一项手工劳动,更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心灵的修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