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山水中开文献邦(全3册)-王永江 西泠印社出版社 9787807355854

{RT}山水中开文献邦(全3册)-王永江 西泠印社出版社 97878073558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江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史
  • 书画
  • 金石
  • 文献
  • 文化
  • 西泠印社
  • 王永江
  • 古代文献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5854
商品编码:3011814751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山水中开文献邦(全3册) 作者 王永江
定价 298.00元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807355854 出版日期 2009-09-01
字数 页码 30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山水中开文献邦(套装共3册)》作品旨在表现“山水城市文献名邦”,所以收集的作品都是余姚的人文历史、山水风光。摄影作品本身无所谓主题层次的高低,人文也罢,风光也好,都是对一个立体世界的确切反映。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影像余姚》
按姓氏笔画排序
1 金色山路·四明山/方寅
2 希望开来/方寅
3 白云桥·中村/王松国
4 赤水秋山·柿林/王松国
5 春日滴水岩·屏风山/王松国
6 镇东桥初雪·四明山/王松国
7 春溪水暖·中村/王松国
8 翠竹泉·石门/王松国
9 海涂日落·小曹娥/王松国
10 黑龙潭·大岚/王松国
11 胡公岩断碑·胜归山/王松国
12 黄梨洲墓-陆埠/王松国
13 金刚溪万年桥·大隐/王松国
14 金冠古树·梨洲/王松国
15 老梅新果-丈亭/王松国
16 李家塔板桥·鹿亭/王松国
17 龙虎草堂·陆埠/王松国
18 铭星桥·龙泉山/王松国
19 清幽白龙潭·四明山溪底/王松国
20 瑞云楼门头/王松国
21 水韵·中村/王松国
22 田螺山遗址博物馆·三七市/王松国
23 通济桥/王松国
24 文献名邦·龙泉山/王松国
25 五桂楼-梁弄/王松国
26 夕照清泉·屏风山滴水岩/王松国
27 仙圣庙古戏台·中村/王松国
28 学士桥·大隐/王松国
29 夜幕下的梁辉水库/王松国
30 晨雾笼山村·四明山/卢益强
31 写意山居·四明山/卢益强
32 蒋梦麟故居·黄家埠/卢理萍
33 蓝·临山/刘剑
34 四明山之春-鹿亭/朱洪陆
35 旋律·泗门/何杰
36 姚江余晖/李尉
37 鹁鸪冬凌·四明山/李尉
38 夜幕下的姚城/李尉
39 夕阳中的姚城/李
40 雨后白水冲·梁弄/李尉
41 秋柿满篮头·柿林/陈斌荣
42 秋收/陈斌荣
43 山村学童/陈斌荣
44 古村雪霁·柿林/林齐梁
45 春耕图·芦田/林齐梁
46 渔·牟山/林齐梁
47 流云·大岚/郑奕训
48 茶园春曲·大岚/戚治军
49 湿地霞影·泗门/戚治军
50 湖边的水杉·梁弄/戚治军
51 暮归·临山/戚治军
52 山路迷雾·陆埠/戚治军
53 兰墅夕色/黄志荣
54 晨沐/黄志荣
55 残霞如火·泗门/黄孟丹
56 滨江之晨·北滨江/黄孟丹
57 马家堰之春·牟山/黄孟丹
58 春日·郑巷/黄孟丹
59 冬湖·四明山/黄孟丹
60 古城瑞雪/黄孟丹
61 古城新姿/黄孟丹
62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黄孟丹
63 河姆古渡/黄孟丹
64 劲松·宓家山/黄孟丹
65 梨洲文献馆·龙泉山/黄孟丹
66 落霞·黄家埠/黄孟丹
67 月上湖山·梁弄/黄孟丹
68 梅挂枝头·牟山/黄孟丹
69 梅宅·马家堰/黄孟丹
70 秋色·北溪/黄孟丹
71 山村月夜·坪头/黄孟丹
72 四明湖山入画来·梁弄/黄孟丹
73 雪丽山村·丹山赤水/黄孟丹
74 金岙秋色/黄孟丹
75 中天阁·龙泉山/黄孟丹
76 东南名邑多舞姿/谢志先
77 埠头·姜山/谢志先
78 龙山雪景/谢志先
79 高风千古·低塘/谢志先
80 红岗劲松·梁弄/谢志先
81 龙山舜水/谢志先
82 四窗岩·四明山/谢志先
83 古村·柿林/谢志先
84 金色湖山·梁弄/鲁章敖
85 冬韵·四明山/鲁章敖
86 兰墅大桥/鲁银华
87 节日·龙山西麓广场/鲁银华
88 竣壁生花·柿林/鲁银华
89 山村秋色·四明山棠溪/鲁银华
90 静谧·马渚/鲁银华
91 泊·泗门/鲁银华
92 新居·泗门/鲁银华
93 临山卫·临山/鲍国强
94 秋山·陆埠/鲍国强
95 晨曲·陆埠/鲍国强
96 姜山春日·牟山/鲍国强
97 良江夜色/鲍国强
98 天下玉苑·大隐/鲍国强
99 雾漫茶园·鹿亭/鲍国强
100 远山·梁弄/鲍国强

《翰墨余姚》
《丹青余姚》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影像余姚》
按姓氏笔画排序
1 金色山路·四明山/方寅
2 希望开来/方寅
3 白云桥·中村/王松国
4 赤水秋山·柿林/王松国
5 春日滴水岩·屏风山/王松国
6 镇东桥初雪·四明山/王松国
7 春溪水暖·中村/王松国
8 翠竹泉·石门/王松国
9 海涂日落·小曹娥/王松国
10 黑龙潭·大岚/王松国
11 胡公岩断碑·胜归山/王松国
12 黄梨洲墓-陆埠/王松国
13 金刚溪万年桥·大隐/王松国
14 金冠古树·梨洲/王松国
15 老梅新果-丈亭/王松国
16 李家塔板桥·鹿亭/王松国
17 龙虎草堂·陆埠/王松国
18 铭星桥·龙泉山/王松国
19 清幽白龙潭·四明山溪底/王松国
20 瑞云楼门头/王松国
21 水韵·中村/王松国
22 田螺山遗址博物馆·三七市/王松国
23 通济桥/王松国
24 文献名邦·龙泉山/王松国
25 五桂楼-梁弄/王松国
26 夕照清泉·屏风山滴水岩/王松国
27 仙圣庙古戏台·中村/王松国
28 学士桥·大隐/王松国
29 夜幕下的梁辉水库/王松国
30 晨雾笼山村·四明山/卢益强
31 写意山居·四明山/卢益强
32 蒋梦麟故居·黄家埠/卢理萍
33 蓝·临山/刘剑
34 四明山之春-鹿亭/朱洪陆
35 旋律·泗门/何杰
36 姚江余晖/李尉
37 鹁鸪冬凌·四明山/李尉
38 夜幕下的姚城/李尉
39 夕阳中的姚城/李
40 雨后白水冲·梁弄/李尉
41 秋柿满篮头·柿林/陈斌荣
42 秋收/陈斌荣
43 山村学童/陈斌荣
44 古村雪霁·柿林/林齐梁
45 春耕图·芦田/林齐梁
46 渔·牟山/林齐梁
47 流云·大岚/郑奕训
48 茶园春曲·大岚/戚治军
49 湿地霞影·泗门/戚治军
50 湖边的水杉·梁弄/戚治军
51 暮归·临山/戚治军
52 山路迷雾·陆埠/戚治军
53 兰墅夕色/黄志荣
54 晨沐/黄志荣
55 残霞如火·泗门/黄孟丹
56 滨江之晨·北滨江/黄孟丹
57 马家堰之春·牟山/黄孟丹
58 春日·郑巷/黄孟丹
59 冬湖·四明山/黄孟丹
60 古城瑞雪/黄孟丹
61 古城新姿/黄孟丹
62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黄孟丹
63 河姆古渡/黄孟丹
64 劲松·宓家山/黄孟丹
65 梨洲文献馆·龙泉山/黄孟丹
66 落霞·黄家埠/黄孟丹
67 月上湖山·梁弄/黄孟丹
68 梅挂枝头·牟山/黄孟丹
69 梅宅·马家堰/黄孟丹
70 秋色·北溪/黄孟丹
71 山村月夜·坪头/黄孟丹
72 四明湖山入画来·梁弄/黄孟丹
73 雪丽山村·丹山赤水/黄孟丹
74 金岙秋色/黄孟丹
75 中天阁·龙泉山/黄孟丹
76 东南名邑多舞姿/谢志先
77 埠头·姜山/谢志先
78 龙山雪景/谢志先
79 高风千古·低塘/谢志先
80 红岗劲松·梁弄/谢志先
81 龙山舜水/谢志先
82 四窗岩·四明山/谢志先
83 古村·柿林/谢志先
84 金色湖山·梁弄/鲁章敖
85 冬韵·四明山/鲁章敖
86 兰墅大桥/鲁银华
87 节日·龙山西麓广场/鲁银华
88 竣壁生花·柿林/鲁银华
89 山村秋色·四明山棠溪/鲁银华
90 静谧·马渚/鲁银华
91 泊·泗门/鲁银华
92 新居·泗门/鲁银华
93 临山卫·临山/鲍国强
94 秋山·陆埠/鲍国强
95 晨曲·陆埠/鲍国强
96 姜山春日·牟山/鲍国强
97 良江夜色/鲍国强
98 天下玉苑·大隐/鲍国强
99 雾漫茶园·鹿亭/鲍国强
100 远山·梁弄/鲍国强

《翰墨余姚》
《丹青余姚》




览胜集:探寻中国古典园林与文人精神的深度对话 一部跨越时空、融合艺术与哲学的文化史诗 《览胜集》并非一本简单的园林图录,也非枯燥的建筑学专著。它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士人精神内核与审美情趣的恢弘巨著,旨在通过对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的空间——园林——的细致剖析,展现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具体的物质载体上得到完美体现。本书共分三卷,体系庞大,考据严谨,内容涵盖了从魏晋风骨到明清气韵的数千年文脉流变。 第一卷:形塑意境——古典园林的本体论与空间哲学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赖以构建的哲学基础与空间语言。我们摒弃了将园林仅仅视为造景堆砌的传统观点,转而深入探讨园林中的“意”与“境”是如何相互作用,成为士人心灵的栖居之所。 一、 咫尺之内见天地:移步换景的东方辩证法 本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园林中“借景”、“对景”等核心造园手法。不同于西方园林强调的宏大叙事和轴线对称,中国园林追求的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无限的意境拓展。我们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留园等经典案例的解析,揭示了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布局背后,蕴含着道家“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园林的边界并非物理的围墙,而是心智的延伸。 二、 叠山理水:自然意象的物质化表达 山与水,被视为构成园林的基本元素,也是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象征。本卷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假山(如文征明的“太湖石”品鉴)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堆砌岩石,更是对自然山脉的抽象提炼与精神重塑。对水的处理——池塘、溪流、瀑布——则体现了儒家“智者乐水”的胸襟。我们引入了古代园林文献中关于“点景石”、“活水引流”的详细记载,重建了古代匠人与文人共同创作的场景。 三、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轩、亭、廊的叙事功能 园林中的建筑不再是遮风避雨的工具,而是观景、沉思、宴集的媒介。本章深入研究了不同建筑形制的功能与象征意义。例如,轩(如“香远益清”)的内敛与亭(如“中正”、“四面环水”)的开放,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和心绪。廊道系统则被视为园林中的“时间线”,它串联起不同的场景,如同阅读一篇结构精妙的散文,步移景异,层层递进。 第二卷:文人雅事——审美趣味的物质载体与生活哲学 古典园林是士人生活美学的集中体现,本卷将目光投向园林内部的陈设、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实践,揭示园林如何成为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场域。 一、 案头清供与园中雅集:器具的文化编码 本卷细致考察了园林中的器物学。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书斋中的陈设,到园中宴饮所用的青瓷、端砚,再到盆景、奇石、竹器等“清供”艺术。我们分析了这些物品如何超越其实用价值,成为承载文人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的符号。例如,对一株古梅的品鉴,其实是对“傲骨凌霜”的自我期许。 二、 花草树木的象征谱系:植物的道德教化功能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是高度讲究的,每一种花木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本章构建了一套详尽的“植物象征谱系”。松、竹、梅(岁寒三友)代表坚韧不拔;兰、荷(君子之风)代表高洁脱俗;牡丹、芍药则寄托了富贵与繁盛的愿望。通过对这些植物布局的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出园主人希望向外界传达的自身品格。 三、 诗意栖居:园林中的文学创作与题咏传统 园林是诗歌与书法的天然画布。本卷探讨了匾额、楹联、题刻在园林空间中的艺术实践。一块恰如其分的匾额(如“曲径通幽处”)能瞬间点明一处景致的精神核心。我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园林题咏的范例,分析了文人如何通过诗词将瞬间的感悟固定在永恒的空间中,使园林成为一座“凝固的诗集”。 第三卷:时空演进——园林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嬗变 本卷将园林艺术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政治气候对园林风格的具体塑造作用,并探讨了其在近代的转型与挑战。 一、 魏晋风流与自然之返归 追溯至山水诗的兴起,本卷探讨了魏晋士人对自然状态的向往,以及这种思潮如何影响了早期私家园林的雏形,强调了园林从“人工”向“自然”过渡的初步形态。 二、 宋代的精微与市井园林 宋代,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催生了更加精巧、注重写实的园林风格,尤其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小而美的“城市山林”。本章对比了皇家园林的恢弘与文人园林的内敛,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响。 三、 明清的集大成与程式化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达到顶峰,但也逐渐走向定型与程式化。本卷重点分析了以“借古”、“仿古”为特征的明代晚期园林(如弇园、狮子林),以及清代皇家园林(如圆明园的规制)如何将文人雅趣纳入帝王气象之中,形成了复杂而成熟的园林体系。 四、 跨文化视野:园林艺术的当代意义 最后,本卷从现代景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遗产价值。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从这份深厚的文化积累中汲取灵感,应对当代人居环境的挑战,实现真正的“慢生活”与心灵慰藉。 --- 《览胜集》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切入点,让读者得以通过对山水、石木、厅堂的审视,洞察中国文人精英阶层数千年来对生命、自然和美的终极思考。阅读此书,无异于在古人的园林中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漫游。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书画的画册,其中有几本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本名为《古韵新声:水墨意境探索》的书,收录了当代艺术家对水墨画技法的创新性实践。书中不仅有精美的画作展示,更有艺术家们对创作理念、笔墨韵味、色彩运用等方面的深入阐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留白”艺术的探讨,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揭示了留白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仿佛能让观者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的空间和悠远的意境。书中对传统水墨的理解既有敬畏,又不乏突破,尤其是一些年轻艺术家,他们将现代审美和多元文化融入水墨创作,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我曾尝试着临摹其中一幅山水画,即便只是皮毛,也体会到了笔墨的灵动与画面的层次感,那种“胸有成竹”的意境,是需要长久积累和体悟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水墨的奇妙世界,感受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部关于宋代文人雅集的史料汇编,这本书的名字或许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其内容之丰富、考据之严谨,足以让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的读者大呼过瘾。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宋代文人如何在精致的园林中,以茶会友,以书论道,以诗唱和,那种高雅的文化氛围,即便隔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人心驰神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点茶”的章节,不仅仅是茶汤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点茶过程中所蕴含的仪式感和社交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符号。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当时文人的书信、笔记,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悟,以及在乱世中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古人对饮,感受他们的人生百味。这本书让我对宋代文人的生活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雅集”这一形式的文化内涵。

评分

最近偶然淘到一本关于中国古琴美学的专著,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古琴这一古老乐器背后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人文精神。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不仅梳理了古琴的历史渊源、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更深入剖析了古琴音乐中的“意”、“气”、“韵”等核心概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心静”与“指法”之间关系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强调,弹奏古琴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绪的表达,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弹出“天籁之音”。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古琴谱例和诗词,将音乐的抽象之美与文字的具象之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也能品味其中的文化意境。读完之后,我甚至萌生了学习古琴的念头,想要亲身体验那种“操缦次数,不觉忘疲,抚止者,宛在耳”的超然感受。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体会到古琴音乐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评分

我对古代园林建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意匠山水: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哲学》的书,感觉像是走进了这座座精妙绝伦的园林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园林的布局和景点,更着重于探讨园林设计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对苏州园林、皇家园林等不同类型园林的深入分析,阐释了“曲径通幽”、“借景”、“障景”等多种造园手法背后的空间哲学,以及如何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的巧妙结合,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步移景异”的解读,书中通过大量的图文对比,生动地展示了园林是如何通过曲折的路径和巧妙的视线遮挡,让游人在行走中不断发现新的景致,体验到空间的无限变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建筑,更是精神的寄托,是东方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近期有幸读到一本关于中国传统书画鉴赏的入门读物,书名为《翰墨传神:品鉴中国画的要诀》。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它并没有堆砌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构图、笔墨、设色、意境等几个核心方面,提供了清晰的鉴赏思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笔墨”的讲解,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不同笔触所传达出的力量感、速度感和质感,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如何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和立体感。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历代名家画作的实例分析,通过局部放大和细节解读,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欣赏中国画不仅仅是看“像不像”,更是一种与艺术家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画的眼光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感和意蕴,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