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四部丛刊-孔子 等 张元济 中央编译出版社 9787511725042

{RT}四部丛刊-孔子 等 张元济 中央编译出版社 97875117250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子 等 张元济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
  • 四部丛刊
  • 张元济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经典
  • 译注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5042
商品编码:3011390868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四部丛刊 作者 孔子 等 张元济
定价 250000.00元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 9787511725042 出版日期 2015-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四部丛刊》收录古籍由近代有文化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傅增湘、叶德辉、缪荃孙、周叔弢、叶景葵、孙毓修等人提供学术支持。经部收录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周易》、《诗经》、《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说文解字》),均为大藏书家世代珍藏的珍贵典籍,不但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精神囊括其中,更为后世保存了完整的哲学原典。

史部收录了有别于“二十四史”的重要史学著作,如《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罪惟录》等史书,是中国古代史中更具有文献性的一个历史系统。如《竹书纪年》系西晋时出土于古墓的先秦史书,未遭秦火和篡改,《罪惟录》则是清代私人著史中的巨著,整个清代统治时期未敢示人,在夹墙中藏匿二百余年,直到民国时期才面世。与官方系统的《二十四史》相比,《四部丛刊》中收录的史书文献性更强,价值更高,保存了更加完备,更加翔实的史料。

子部收录了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收录了管仲、商鞅、邓析子、、孔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列子、鬼谷子、尹文子、孙子、吴起、荀子、司马穰苴、吕不韦、陆贾、贾谊、桓宽、刘向、刘安、扬雄、王符、班固、应劭、荀悦、刘邵、徐干、荀勖、贾思勰、王充、颜之推、葛洪、刘义庆、王通、王惟一、张仲景、王叔和、唐慎微、赵君卿、焦延寿、魏徵、虞世南、褚遂良、马总、段成式、僧祐大师、道宣法师、道世法师、法云大师、张君房、司马光、张载、杨进、鲍山、崔豹、王应麟、张邦基、李昉、李穆、徐铉、陈思、苏象先、陶宗仪、道原法师、关尹子、程端礼、桂万荣、郭若虚、盛熙明、王俅、忽思慧、洪迈、沈括、岳珂、范摅、冯贽、王明清、周煇、李谅、张师正等八十余位哲学家、医学家、数学家、史学家、小说家的作品,很多作品以孤本状态传世。此次整理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传承。

集部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网罗无遗,收录了先秦时期文学家的作品《楚辞》,以及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可谓千秋文脉之源流、民族薪火之再传。


   作者简介

张元济(


   目录

经部

1《周易》

2《尚书》

3《毛诗》

4《周礼》

5《仪礼》

6《礼记》

7《春秋经传集解》

8《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9《春秋谷梁传》

10《孝经》

11《论语》

12《孟子》

13《尔雅》

14《京氏易传》

15《尚书大传》

16《诗外传》

17《大戴礼记》

18《春秋繁露》

19《经典释文》

20《方言》

21《释名》

22《说文解字》

23《说文系传通释》

24《玉篇》

25《广韵》

史部

(23种)

1《竹书纪年》

2《前汉纪》

3《后汉纪》

4《资治通鉴》

5《资治通鉴考异》

6《资治通鉴目录》

7《司马温公稽古录》

8《资治通鉴外纪》

9《资治通鉴释文》

10《通鉴纪事本末》

11《汲冢周书》

12《国语》

13《战国策》

14《晏子春秋》

15《古列女传》

16《五朝名臣言行录》

17《三朝名臣言行录》

18《吴越春秋》

19《越绝书》

20《华阳国志》

21《水经注》

22《大唐西域记》

23《史通》

子部

(61种)

1《孔子家语》

2《荀子》

3《孔丛子》

4《新语》

5《新书》

6《盐铁论》

7《新序》

8《说苑》

9《扬子法言》

10《潜夫论》

11《申鉴》

12《徐干中论》

13《中说》

14《孙子集注》

15《六韬吴子司马法》

18《管子》

19《邓析子》

20《商子》

21《韩非子》

22《齐民要术》

23《黄帝内经素问》

24《灵枢经》

25《难经集注》

26《金匮要略方论》

27《注解伤寒论》

28《王氏脉经》

29《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30《周髀算经》

31《九章算术》

32《太玄经》

33《焦氏易林》

34《墨子》

35《尹文子》

36《愼子》

37《鶡冠子》

38《鬼谷子》

39《吕氏春秋》

40《淮南子》

41《人物志》

42《颜氏家训》

43《白虎通德论》

44《论衡》

45《风俗通义》

46《群书治要》

47《意林》

48《西京杂记》

49《世说新语》

50《山海经》

51《穆天子传》

52《酉阳杂俎》

53《弘明集》

54《广弘明集》

55《法苑珠林》

56《翻译名义集》

57《道德经》

58《冲虚至德眞经》

59《南华眞经》

60《抱朴子》

61《云笈七签》

集部

(213种)

1《楚辞》

2《蔡中郎文集》

3《曹子建集》

4《嵇中散集》

5《陆士衡文集》

6《陆士龙文集》

7《笺注陶渊明集》

8《鲍氏集》

9《谢宣城诗集》

10《梁昭明太子文集》

11《梁江文通文集》

12《徐孝穆集》

13《庾子山集》

14《寒山诗》

15《王子安集》

16《杨盈川集》

17《幽忧子集》

18《骆宾王文集》

19《陈伯玉文集》

20《张说之文集》

21《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

22《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23《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24《唐王右丞集》

25《高常侍集》

26《孟浩然集》

27《元次山文集》

28《颜鲁公文集》

29《岑嘉州诗》

30《皎然集》

31《刘随州文集》

32《韦江州集》

33《毘陵集》

34《钱考功集》

35《唐陆宣公集》

36《权载之文集》

37《昌黎先生文集》

38《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

39《刘梦得文集》

40《吕和叔文集》

41《唐张司业诗集》

42《皇甫持正文集》

43《李文公文集》

44《欧阳行周文集》

45《孟东野诗集》

46《唐贾浪仙长江集》

47《李贺歌诗编》

48《沈下贤文集》

49《李文饶文集》

50《元氏长庆集》

51《白氏文集》

52《樊川文集》

53《姚少监诗集》

54《唐李义山诗集》

55《李义山文集》

56《温庭筠诗集》

57《丁卯集》

58《唐刘蜕集》

59《唐孙樵集》

60《李羣玉诗集》

61《碧云集》

62《披沙集》

63《皮子文薮》

64《唐甫里先生文集》

65《玉川子诗集》

66《司空表圣文集》

67《司空表圣诗集》

68《玉山樵人集》

69《桂苑笔耕集》

70《唐黄先生文集》

71《甲乙集》

72《白莲集》

73《禅月集》

74《浣花集》

75《广成集》

76《徐公文集》

77《河东先生集》

78《小畜集》

79《小畜外集》

80《宋林和靖先生诗集》

81《河南穆公集》

82《范文正公集》

83《河南先生文集》

84《苏学士文集》

85《温国文正公文集》

86《直讲李先生文集》

87《丹渊集》

88《南丰先生元丰类藁》

89《宛陵先生集》

90《伊川击壤集》

91《欧阳文忠公集》

92《嘉祐集》

93《临川先生文集》

94《分类东坡先生诗》

95《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96《栾城集》、《栾城应诏集》

97《豫章黄先生文集》

98《后山诗注》

99《张右史文集》

100《淮海集》

101《石门文字禅》

102《鸡肋集》

103《浮溪集》

104《增广笺注简斋诗集》

105《简斋诗外集》

106《于湖居士文集》

107《朱文公文集》

108《止斋先生文集》

109《梅溪先生廷试策奏议》

110《攻媿集》

111《象山先生全集》

112《盘洲文集》

113《石湖居士诗集》

114《诚斋集》

115《渭南文集》

116《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

117《水心先生文集》

118《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119《西山先生眞文忠公文集》

120《白石道人诗集》

121《後村先生大全集》

122《文山先生全集》

123《滏水文集》

124《滹南遗老集》

125《遗山先生文集》

126《湛然居士文集》

127《秋涧先生大全集》

128《剡源戴先生文集》

129《松雪斋文集》

130《静修先生文集》

131《容居士集》

132《牧庵集》

133《道园学古录》

134《翰林杨仲弘诗》

135《揭文安公全集》

136《范德机诗集》

137《渊颖吴先生集》

138《金华黄先生文集》

139《圭斋文集》

140《柳待制文集》

141《萨天锡诗集》

142《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

143《九灵山房集》

144《倪云林先生诗集》

145《东维子文集》

146《铁崖先生古乐府》

147《宋学士文集》

148《刘文成公集》

149《江贝先生文集》

150《苏平仲文集》

151《高太史大全集》

152《高太史凫藻集》

153《逊志斋集》

154《匏翁家藏集》

155《王文成公全书》

156《重刊荆川先生文集》

157《震川先生集》

158《亭林诗集》

159《亭林馀集》

160《南雷文案》

161《姜斋诗文集》

162《牧斋初学集》

163《牧斋有学集》

164《梅村家藏藁》

165《渔洋山人精华录》

166《尧峰文钞》

167《曝书亭集》

168《陈迦陵文集》

169《敬业堂诗集》

170《望溪先生文集》

171《樊榭山房集》

172《惜抱轩文集》

173《戴东原集》

174《鲒埼亭集》

175《鲒埼亭诗集》

176《洪北江诗文集》

177《孙渊如诗文集》

178《抱经堂文集》

179《潜研堂文集》

180《述学》

181《容甫先生遗诗》

182《揅经室集》(二函二十册)

183《大云山房文稿初集》

184《定盦文集》《定盦文集补编》

185《茗柯文初编》

186《茗柯文补编》

187《曾文正公诗集》

188《六臣注文选》

189《玉台新咏》

190《中兴间气集》

191《河岳集》

192《国秀集》

193《才调集》

194《古文苑》

195《唐文粹》

196《西昆酬唱集》

197《乐府诗集》

198《皇朝文鉴》

199《中州集》

200《谷音》

201《河汾诸老诗集》

202《国朝文类》

203《皇元风雅前集》

204《皇明文衡》

205《文心雕龙》

206《唐诗纪事》

207《增修诗话总龟》

208《花闲集》

209《乐府雅词》

210《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211《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212《增修笺注妙选羣英草堂馀前后集》

213《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续编

(总共75种)

经部(17种)

1.《仪礼疏》

2.《春秋正义》

3.《尔雅疏》

4.《汉上易传》

5.《周易要义》

6.《吕氏家塾读诗记》

7.《礼记要义》

8.《春秋胡氏传》

9.《东莱吕太史春秋左传类编》

10.《公是先生七经小传》

11.《读四书丛说》

12.《羣经音辨》

13.《急就篇》

14.《汗简》

15.《龙龛手鉴》

16.《切韵指掌图》

17.《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史部(11种)

1.《贞观政要》

2.《尽言集》

3.《孔子祖庭广记》

4.《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

5.《马氏南唐书》

6.《陆氏南唐书》

7.《吴越备史》

8.《大清一统志》

9.《麟台故事残》

10.《作邑自箴》

11.《金石录》

子部(18种)

1.《张子语录》

2.《龟山先生语录》

3.《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4.《棠阴比事》

5.《图画见闻志》

6.《法书考》

7.《啸堂集古录》

8.《饮膳正要》

9.《容斋随笔》

10.《梦溪笔谈》

11.《愧郯录》

12.《云溪友议》

13.《云仙杂记》

14.《挥麈录》

15.《清波杂志》

16.《桯史》

17.《续幽怪录》

18.《括异志》

集部:(29种)

1.《东皐子集》

2.《宋之问集》

3.《郑守愚文集》

4.《朱庆余诗集》

5.《周贺诗集李丞相诗集》

6.《雪窦显和尚觉大师颂古集》

7.《山谷外集诗注》

8.《嵩山文集》

9.《北山小集》

10.《沈忠敏公龟溪集


   编辑推荐



《四部丛刊》凝聚着现代文化史上多位藏书大家,版本目录学家的心血,由学者、出版家张元济领衔影印出版。学者们公认此书的**特色是讲究版本。纂辑者专选宋、元、明旧刊(间及清本者,则必取其精刻)及精校名抄本,故版本价值之高远在《四库全书》之上。胡适、鲁迅、蔡元培、赵元任对此书均有较高评价,堪称国学大师首肯的**大型文化盛典。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四部丛刊》并非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个宏大的古籍整理与出版工程,其所蕴含的精神与实践,至今仍为学界所称道。它由叶德辉、张元济等前辈学者耗费毕生心血,旨在汇集、校勘、刊刻宋元明珍稀善本,以期保存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使之得以流传后世。 一、 缘起与宗旨:抢救性出版的时代使命 《四部丛刊》的问世,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古籍的散佚、损毁情况日益严重。许多珍贵的宋元刻本,因战乱、战乱、战火、盗掘、自然损耗等原因,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此危机关头,一群有识之士,怀着对民族文化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起了抢救性的古籍整理与出版工作。 张元济先生,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元老,更是《四部丛刊》项目的核心推动者。他深知古籍的价值,也洞察到保存文化的紧迫性。他并非仅是一位出版家,更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在筹备《四部丛刊》的过程中,他广泛搜集海内外各图书馆、私人藏家的善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考订、校勘。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印刷的精美,更是文本的准确与可靠。 《四部丛刊》的宗旨,在于“搜辑宋元明旧刻,以传其精良,而资研究。”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保存珍稀善本: 许多宋元时期的刻本,由于年代久远,数量稀少,即便在当时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四部丛刊》的编纂者们,不惜重金、不辞辛劳,搜集这些流散在各处的善本,通过影印或精刻的方式,使其重现于世。 校勘整理,纠正讹误: 仅仅复制原貌是不够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传抄、刻印的错误。《四部丛刊》的编纂者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细致的校勘,力求以最准确的版本呈现给读者。这其中包含了对不同版本进行比对,考证字词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献内容的深入理解。 系统性与代表性: 《四部丛刊》的编纂并非随意地堆砌,而是力求分类清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它大致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力求涵盖各个领域内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著作。 普及与研究: 尽管《四部丛刊》所收录的多数是古籍善本,其原本可能仅为少数人所能接触,但通过出版工程,得以让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编纂历程:艰辛与卓越的结合 《四部丛刊》的编纂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最初的构想,到资料的搜集,再到校勘、点校、刊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资料搜集: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要搜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善本,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张元济先生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信函、拜访、委托等多种方式,与各大图书馆、收藏家建立联系,尽可能地获取可靠的文献资料。许多善本的发现,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校勘整理: 这是一个需要深厚学养和严谨态度的过程。校勘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功底、丰富的文献知识,以及对不同版本细微差别的敏感性。他们需要对照多个版本,辨别字句的真伪,考订内容的得失,标注出版本上的异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古籍文本的清理,更是对历史的梳理和解读。 刊印出版: 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出版机构之一,为《四部丛刊》的出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从纸张的选择、印刷的工艺,都力求达到最佳效果,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风貌。但即使如此,影印古籍也需要克服技术的限制,尽可能保证清晰度和原貌。 《四部丛刊》的编纂历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学者们对文化的执着追求。他们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怀着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使命感。 三、 核心价值与深远影响 《四部丛刊》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四部丛刊》的出版,可以说是对大量濒临失传的珍贵古籍的一次大规模的“抢救”。它为后人保存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避免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彻底消亡。 学术研究的基石: 凡是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四部丛刊》。它提供的准确、可靠的文献版本,为学者们提供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没有《四部丛刊》,许多学术研究将难以开展,或者只能停留在不准确的版本上。 版本学的典范: 《四部丛刊》的编纂,体现了极高的版本学水准。其严谨的校勘和审慎的选择,为后来的古籍整理和版本学研究树立了榜样。它所确立的整理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传承的载体: 《四部丛刊》不仅仅是书籍的汇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阅读其中收录的经典著作,后人得以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 《四部丛刊》的出现,对于当时的学术界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古籍研究提供了便利,更激发了新一代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 四、 《四部丛刊》的精神传承 《四部丛刊》所代表的精神,是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厚责任感。这种精神,体现在编纂者们对每一个字、每一个句、每一个版本的精益求精,体现在他们对文献准确性的不懈追求,也体现在他们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坚定信念。 时至今日,尽管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但《四部丛刊》的出版工程所体现的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它提醒着我们,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 《四部丛刊》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次出版行为,更是一次文化的宣言,一次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一次对未来的郑重承诺。它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在阐述古代先贤的智慧时,并没有把他们描绘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也会面临现实困境的思考者。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背景的描摹细致入微,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无奈与抉择。这种饱含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植根于对人类处境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而非空中楼阁。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人情味的力作,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心旷神怡了,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典雅之感,简直就是艺术品。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尤其到位,那种内敛而又不失格调的美学,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每次把它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氛围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内容上,编校团队的用心程度是显而易见的,注释详尽而精准,为理解原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某个不熟悉的典故而停下来,这时翻阅后面的注释,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解释,避免了跳跃式的阅读障碍。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既有宏大的叙事视角,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思想和文化传承的探讨,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根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经典文献的解读独到且深刻,让人茅塞顿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窠臼。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既不过分美化,也不轻易贬低,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思想脉络连贯性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作者在铺陈材料时,仿佛一位高明的建筑师,每一块砖石(每一个论点或史料)都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互相支撑,共同构筑起一个稳固的知识大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将看似分散的古代思想片段,串联成一条清晰可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发展主线。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东拉西扯、缺乏核心的散乱感。即便是那些跨越了数百年历史时空的议题,在作者的笔下也显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这种高超的结构组织能力,充分显示了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某一特定领域时,构建清晰知识框架的绝佳范本。

评分

我花了好一阵子才沉下心来读完这本书,坦白说,初读时确实有点挑战性,因为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咀嚼和消化那些深奥的理论和繁复的史料。然而,一旦你适应了那种慢节奏的阅读方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结论抛给你,而是引导你去跟随他的思考轨迹,亲身体验知识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手法,比直接灌输知识要高明得多。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批判性思维,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开始探求事物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