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梦溪笔谈简易读本
:24.00元
作者:王春运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6401989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国学经典藏书:梦溪笔谈简易读本》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目录
卷一 故事一
唐宋服饰
幞头
雌黄粉涂字
卷三 辩证一
钧石
阳燧照物
解州盐池
流沙
芸香驱虫
锻钢之法
斛斗
蒲芦非蜾赢
卷四 辩证二
三江老
桂屑除草
垫钱法
云梦考
卷五 乐律一
羯鼓
柘枝舞
善歌者语
乐有志声有容
琴材
卷六 象数一
修正闰朔
测极星
距度星
日月的形状
食法和日平度
卷七 象数二
黄道、赤道、月道
撤免历官
卷八 人事一
寇准临敌酣寝
许怀德见举人
一而报效不同
王文正宽厚
苏合香丸
晏殊质朴
石延年饮酒
刘廷式不弃瞽妻
卷九 人事二
李余庆临死除奸
盛文肃察人
林逋养鹤
卷十 官政一
战棚
驿传
范仲淹赈灾
巧合龙门
食盐产销
红光验尸
钱塘江堤
卷十一 官政二
张杲卿智识奸妇
范仲淹重农抑商
王钦若发迹
吏禄
卷十二 权智
陵州盐井
颡叫子
驯养山鹧
狄青出奇兵
任术
术
雷简夫移巨石
潴水为塞
苏昆长堤
李允则修城
智擒盗贼
种世衡用间谍
卷十三 艺文一
欧阳修评林逋诗
对句
小诗求工
“右文”说
王圣美读《孟子》
书之阙误
论小律诗
《比红儿诗》
句式优劣
王安石集句
毗陵女子诗
评韩愈诗
卷十四 艺文二
韵书流传
文彦博与同甲会
枣与棘
献诗复官
蔡挺贺诗
欧阳修轶事
卷十五 艺文三
乌鬼
魏野善诗
卷十六 书画
鉴赏书画
吴育识画
书画神韵
评王维画
谈画理
画理
活笔
徐铉善小篆
吴道子画佛
鲤鱼鳞
黄筌忌贤
《乐毅论》碑
赏画常识
卷十七 技艺
喻皓的《木经》
軎术和缀术
造弓
棋局部数
算法
……
卷十八 技艺
卷十九 神奇
卷二十 异事
卷二十一 谬误
卷二十二 讥谑
卷二十三 杂志一
卷二十四 杂志二
卷二十五 药议
补笔谈 卷一
补笔谈 卷二
补笔谈 卷三
作者介绍
文摘
【译文】
《虞书》说:“刮击玉罄,拍击琴瑟来配合歌咏,祖先来到了。”玉罄本不可以刮击,被音乐激发的思想感情达到极点,一般的演奏和歌唱已经不足以表达了,有时竟至于又刮又击;琴瑟本不可以拍击,感情被激发到顶点,一般的演奏和歌咏已经不足以表达了,有时竟至于又拍又击。所谓的手舞足蹈而自己还不觉得。被音乐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达到极点,那么祖先也要受感动而到来了。从内心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就能够表现出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后来从事音乐事业的人,形式完整而内容不充实。乐师对于演奏的要求,主要限于节奏准确、声律和谐而已。古代的乐师,都能了解天下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悲哀和欢乐都形成于内心,然后反映于声音,则必然有适当的动作表情来配合着表现它。所以音乐里有对于节奏的要求,声音里面有情感来表达,它所以能够感动人,并不是仅仅依靠乐器而已。
琴材
【原文】
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①,声始发越。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②不胜指,而其声愈清。又常见越人陶道真蓄一张越琴,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声极劲挺。吴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微碧,纹石为轸,制度音韵皆臻妙。腹有李阳冰篆数十字,其略云:“南溟岛上得一木,名伽陀罗,纹如银屑,其坚如石,命工斫为此琴。”篆文甚古劲。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木坚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谕③也。《投荒录》云:“琼管多乌椭、畦陀。皆奇木。”疑“伽陀罗”即“呿陀”也。
【注释】
①木性都尽:指木头中的胶质和水分都完全干脱掉。②殆:几乎。③谕:明白。
……
序言
卷一 故事一
唐宋服饰
幞头
雌黄粉涂字
卷三 辩证一
钧石
阳燧照物
解州盐池
流沙
芸香驱虫
锻钢之法
斛斗
蒲芦非蜾赢
卷四 辩证二
三江老
桂屑除草
垫钱法
云梦考
卷五 乐律一
羯鼓
柘枝舞
善歌者语
乐有志声有容
琴材
卷六 象数一
修正闰朔
测极星
距度星
日月的形状
食法和日平度
卷七 象数二
黄道、赤道、月道
撤免历官
卷八 人事一
寇准临敌酣寝
许怀德见举人
一而报效不同
王文正宽厚
苏合香丸
晏殊质朴
石延年饮酒
刘廷式不弃瞽妻
卷九 人事二
李余庆临死除奸
盛文肃察人
林逋养鹤
卷十 官政一
战棚
驿传
范仲淹赈灾
巧合龙门
食盐产销
红光验尸
钱塘江堤
卷十一 官政二
张杲卿智识奸妇
范仲淹重农抑商
王钦若发迹
吏禄
卷十二 权智
陵州盐井
颡叫子
驯养山鹧
狄青出奇兵
任术
术
雷简夫移巨石
潴水为塞
苏昆长堤
李允则修城
智擒盗贼
种世衡用间谍
卷十三 艺文一
欧阳修评林逋诗
对句
小诗求工
“右文”说
王圣美读《孟子》
书之阙误
论小律诗
《比红儿诗》
句式优劣
王安石集句
毗陵女子诗
评韩愈诗
卷十四 艺文二
韵书流传
文彦博与同甲会
枣与棘
献诗复官
蔡挺贺诗
欧阳修轶事
卷十五 艺文三
乌鬼
魏野善诗
卷十六 书画
鉴赏书画
吴育识画
书画神韵
评王维画
谈画理
画理
活笔
徐铉善小篆
吴道子画佛
鲤鱼鳞
黄筌忌贤
《乐毅论》碑
赏画常识
卷十七 技艺
喻皓的《木经》
軎术和缀术
造弓
棋局部数
算法
……
卷十八 技艺
卷十九 神奇
卷二十 异事
卷二十一 谬误
卷二十二 讥谑
卷二十三 杂志一
卷二十四 杂志二
卷二十五 药议
补笔谈 卷一
补笔谈 卷二
补笔谈 卷三
这本关于宋代沈括笔记的普及读本,真是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古人的智慧深不可测,但囿于文言文的隔阂,常常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没有简单地进行直译,而是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白话文进行阐释,同时又不失原著的韵味。例如,书中对“磁偏角”的记述,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图示(虽然是文字描述的图示感),让我这个理科背景的读者也感到豁然开朗,明白了古人是如何在实践中观察和总结自然规律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罗列上,更注重勾勒出沈括作为一位全才型士大夫的生活图景。从他如何处理政务到他对天文、地理、音乐乃至梦境的记录,无不展现了一种广博的好奇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适当地留白和穿插的古代画作或地图碎片,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能感受到一股穿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正与那位生活在千年前的智者促膝长谈。它无疑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非常友好的钥匙。
评分我对市面上许多“文言文简化版”的书籍抱有深深的疑虑,因为它们常常在追求“易懂”的过程中,不小心就阉割了原著的精髓和时代感。然而,这本《梦溪笔谈简易读本》却奇迹般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用那种生硬的、仿佛教科书式的语言来“翻译”沈括的文字,反而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笔记,组织成了一系列富有逻辑性的专题探讨。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涉及古代工程技术和医药知识时的细致入微。比如书中提到苏颂水钟的结构,如果只是简单地描述,很容易让人脑中一片混沌,但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对比现代的计时工具和对关键部件的深入解析,使得那个复杂的机械原理变得可视化、可感知。这种处理方式,在我看来,比单纯的注释更具启发性,它教会了读者如何“思考”古人的智慧,而不是仅仅“记住”古人的结论。阅读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一般阅读古籍时那种“卡壳”的感觉,这对于想要提升人文素养又不愿被晦涩文字困住的现代都市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刻意”。它不是那种堆砌历史名词、试图让人快速掌握“知识点”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游指南。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在“学习”沈括,而是在“体验”他的世界观。比如,书中对“梦”的记录部分,常常被现代人视为迷信,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将这些记录放在了沈括的日常观察和哲学思考的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现了古人对潜意识和自然现象之间联系的朴素探索欲。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最不经意的记录,也蕴含着那个时代深刻的文化基因。此外,它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与书中内容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感相得益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场安静的仪式,让人不自觉地放慢呼吸,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化的读物,可能需要反复对照原文才能理解个中三味。谁知,它读起来竟然有一种令人愉悦的“闲适感”。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作者在文字间的游走自如,他们仿佛是带着热忱的导游,耐心引导读者穿过历史的迷雾。这本书的编排顺序并非完全依照《笔谈》原本的篇章结构,而是根据主题进行了精心的重组,比如将所有关于声学和物理现象的记录归纳在一起,这使得知识点的关联性大大增强,读起来更有体系感。我发现自己竟然能轻松地将书中描述的古代官场现象、对山川河流的考察,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某种奇妙的对照。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优秀文化普及读物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过度简化,它只是真诚地呈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思考片段,用现代的清晰度,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成功地“还原”了沈括的生活情境。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文献,总是带着一种俯视的视角,觉得古人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地落后于我们。但读完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沈括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验证一个地质学的猜想,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考察和细致的记录。书中对一些技术细节的描述,比如刻度尺的制作、算筹的使用,其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并非是现代才有的概念,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事物本质的探求之中。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极其精准,没有一句废话,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时代的,而这本书,就是一座成功架设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沟通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